约翰·马敬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和鸟类学家

约翰·拉姆齐·马敬能(英语:John Ramsay Mackinnon,1947年1月22日)是英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专家、鸟类学家[4],为牛津大学动物行为学博士肯特大学杜勒尔保护与生态研究所英语Durrell Institute of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名誉教授[5][6]。最初马敬能在非洲考察,1968年后来到亚洲进行猩猩的研究,随后参与了东南亚南亚多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参与了印度尼西亚印度不丹越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保护区系统的设计[6]。1986年,马敬能初次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一直在中国推进、宣传环境保护。编著有《寻找红毛猿》(In Search of the Red Ape)、《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岛鸟类指南》(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Borneo, Sumatra, Java, and Bali)、《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等超过30本书籍[7],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8],并协助制作过多部纪录片[4]。他很受中国大陆观鸟者敬仰,并有有着“老马”、“马大爷”的昵称。

约翰·拉姆齐·马敬能
John Ramsay Mackinnon
性别
出生 (1947-01-22) 1947年1月22日77岁)[1]
 英国西约克郡里兹[2]
国籍 英国
别名老马、马大爷
语言英语汉语[3]法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1]
基础:葡萄牙语泰语越南语[1]
教育程度动物行为学博士
母校牛津大学
职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专家、鸟类学家
知名作品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头衔肯特大学杜勒尔保护与生态研究所英语Durrell Institute of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名誉教授

马敬能曾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度尼西亚代表、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英语ASEAN Centre for Biodiversity共同主任,并且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多个委员会中任职[6],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欧盟等诸多机构和组织中参与工作[9][8],在亚洲诸多国家中担任自然保护的顾问[10]。还协助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等多个处地点提名为世界遗产[6]

1993年,马敬能与同事在越南和老挝的边境发现了剑角牛[11],被称为“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动物学发现之一”[12][9];此外还发现了越南大麂[13]长山麂英语Truong Son muntjac[14]

在多年的考察研究过程中,马敬能曾多次患疟疾黄热病等,亦数次感染寄生虫[3]

经历

早年经历

1947年,马敬能出生在利兹的一个医生家庭[2]。马敬能自小时候起就喜爱观鸟[10]。由于太过调皮,他被父母送往北约克郡斯卡伯勒的一所寄宿制布拉姆科特学校英语Bramcote School,并在那里爱上了大自然地质学[2]。随后马敬能去往温彻斯特温切斯特公学[1],但却由于约克口音受到排挤,于是更加诉诸自然,最终成为了学校自然历史学会的秘书学生会的主席[2]。1965年[15],马敬能就读高中时,便在舅舅的推荐下同珍·古道尔博士前去非洲的贡贝溪国家公园考察研究黑猩猩昆虫[10][11],并担任胡戈·范拉维克英语Hugo van Lawick的摄影助理[3];在那里,他认定了自己未来将从事的事业[2]

19岁时,马敬能考入牛津大学动物学专业,并且受到了理查德·道金斯的影响[2],获得了文学士荣誉学位硕士学位[1]。后来他师从尼古拉斯·廷伯根[10];1968—1971年间,前往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研究猩猩[10],由尼古拉斯·廷伯根和德斯蒙德·莫利斯共同指导[16],完成其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了奖学金[2]

东南亚研究

随后马敬能又前往亚洲进行研究,并且在印度尼西亚娶了一个来自达勒姆郡的女孩,曾被《北方回声报》称为“人猿泰山得到了他的简(Tarzan gets his Jane)”[2]

1972年,马敬能与大卫·爱登堡的团队一同前往苏拉威西岛,协助完成了一部纪录片的拍摄;期间他在文纳-格伦基金会英语Axel Wenner-Gren的资助下继续研究猩猩,并且分别在1974年和1978年出版了《寻找红毛猿》和《我们体内的猿》(The Ape Within Us),也是此时将其重心转向了生态环境保护[7]。在考察研究过程中,马敬能曾遭到一只野猪的袭击,导致失去了一根拇指[3];大儿子也多处受伤,两臂骨折,马敬能认为自己无法给与孩子足够的保护,于是将他们送往了寄宿学校,而他的妻子也从此与他逐渐疏远[2]

结缘中国

阿加(Agar)在《注记:皇家学会科学史杂志英语Notes and Records: 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1972年,前议员马尔科姆·麦克唐纳就曾通过英国外交部皇家学会施压,要求让两位博物学家即约翰·马敬能及其妻子前去研究野生大熊猫,但未获成功[17]。1987年,马敬能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中国,前往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参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随后的4年间,马敬能在研究大熊猫之余,依然喜欢观鸟,并且看到了自己最喜爱的中国鸟种——红腹角雉[10]。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命令马敬能离开中国,但他拒绝了,并称“我来这里是为了动物,而非政治”[2]

之后,马敬能在西双版纳鄱阳湖广西海南香港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4],还参与了考察中国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工作,曾考察超过1000个生态环境,并选择了其中四十多个,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3],并且曾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未来15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期间同时积累了大量中国大陆鸟类的基础数据。[10]

2016年10月,马敬能受聘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顾问[11]

2019年底,马敬能返回英国过圣诞节,而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他无法立刻返回中国,期间表示很想念中国,因为“我的太太是中国人,她的家人都在中国,而且我的许多文件,还有电脑、相机都留在了中国。在英国我只是个傻老头,没人知道我是谁。不,不是指名誉,而是付出努力去做有用的事情,或者做那些人们理解并且感激的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10]而在英国期间,他也在持续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例如避免坎特伯雷附近的查克尔森林与老公园英语Chequer's Wood and Old Park被出售开发[7]

编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最初来到中国时,由于当时中国尚无图文并茂的鸟类图鉴,马敬能只得根据文字版的物种检索表鉴定观察到的鸟类[10]。1998年,马敬能通过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岛鸟类指南》;而出版社则询问他是否能编著一本中国鸟类的野外手册,并且得到了世界银行的捐赠[2]。2000年,马敬能在中国国内鸟类学家的帮助下,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芬奇合作出版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10];翻译由他的第二任妻子协助完成[7][2],而曾经与其合作过的凯伦·菲利普斯为该书提供了插图[7]。最初此书反响不大[2];后来,中国大陆观鸟人数明显上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几乎人手一本[10]

2018年左右,马敬能开始筹备修订《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并通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介绍,与商务印书馆达成了修订版的出版协议[10]。随后在2022年1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新编版)》正式出版[10]

逸闻

约翰·马敬能是英国第一位工党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外孙[11][3],父母均是苏格兰人,且都是医生,有四个姐姐[2]

马敬能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能模仿鸟类的鸣叫和肢体动作。[9]

观点

马敬能通过讲座和制作视频的方式宣传鸟类之美和自然保护,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观鸟活动中来,关注自然,爱护自然[18][7]。他曾说过:“鸟儿是天上的使者,将生命的种子交付大地”[4],并将观鸟视作一种科研手段[3]

马敬能表示,虽然他很喜欢鸟类摄影,但仍认为参考书使用照片存在一定问题,并且更倾向于使用插图,因为“你可以在一幅优秀的插图中塞进去很多东西,但照片就需要好几张才能展现所有特征。”[7]

马敬能认为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推进和消费文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鸟类栖息地和鸟类数量,不过也肯定了自然保护区公园的增加。此外他认为政府的绿化政策并不聪明,包括三北防护林,是“错误的树种在错误的地方”。[7]

马敬能称自己倾向于是社会主义者,并不喜欢不公平[2]

评价

在中国大陆,马敬能被诸多观鸟爱好者所敬仰,有着“老马”、“马大爷”的昵称[10],其《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也被视为“观鸟必备宝典”[10]

职位

  • 1977—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领头人[1]
  • 1979—198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项目专家[1]
  • 198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项目负责人[1]
  • 1983—198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驻印度尼西亚代表[1]
  • 1984—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驻印度尼西亚顾问[1]
  • 1986-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印度尼西亚高级环保顾问[1]
  • 1992—,亚洲环保局(Asian Bureau for Conservatoin)董事[1]

荣誉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Polunin, Nicholas; Curme, Lynn M. World Who is Who and Does What in Environment &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95-01, 22 (4): 197-198 [2024-08-05]. ISSN 1469-4387. doi:10.1017/S03768929000349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6) (英语).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Bird, Thomas. Climate change a bigger concern than terrorism: conservationis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06-20 [202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6) (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田川(主持人). 寻访约翰·马敬能:跟着野外“大神”去观鸟 (互联网媒体). 凤凰网. 2022-05-01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4. ^ 4.0 4.1 4.2 4.3 可爱的老人——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约翰马敬能博士.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2017-02-06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5. ^ 马敬能, 约翰; 卢和芬. 前言编著者.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新编版:上下册 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新编版:上下册]. 由李一凡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ISBN 978-7-100-20288-6. 
  6. ^ 6.0 6.1 6.2 6.3 Oxford Bibliographies. Oxford Bibliographies.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英语).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Bird, Thomas. 22 years later, Chinese 'bird bible' gets a reboot. The China Project. 2022-02-14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美国英语). 
  8. ^ 8.0 8.1 生物多样性 关乎千万家. 世界环境杂志社. 2008-06-03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9. ^ 9.0 9.1 9.2 约翰·马敬能:鸟类的天使 | 国际环境英雄传(第19集).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2022-02-06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胡运彪. 马敬能:飞鸟是天上的使者——一位英国学者的中国情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6-30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11. ^ 11.0 11.1 11.2 11.3 马敬能博士.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2018-07-09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6). 
  12. ^ Saola - Facts.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5) (英语). 
  13. ^ Schaller, George B.; Vrba, Elisabeth S. Description of the Giant Muntjac (Megamuntiacus vuquangensis) in Laos. Journal of Mammalogy. 1996-08, 77 (3) [2024-08-04]. ISSN 0022-2372. doi:10.2307/13826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6) (英语). 
  14. ^ Giao, P. M.; Tuoc, D.; Dung, V. V.; Wikramanayake, E. D.; Amato, G.; Arctander, P.; MacKinnon, J. R. Description of Muntiacus truongsonensis , a new species of muntjac (Artiodactyla: Muntiacidae) from Central Vietnam,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imal Conservation. 1998-02, 1 (1) [2024-08-04]. ISSN 1367-9430. doi:10.1111/j.1469-1795.1998.tb0022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英语). 
  15. ^ 15.0 15.1 Gallagher, Sean. Featured Expert: John MacKinnon. 普利策中心英语Pulitzer Center. 2010-10-05 [202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英语). 
  16. ^ Mackinnon, John. The behaviour and ecology of wild orang-utans (Pongo pygmaeus). Animal Behaviour. 1974-02-01, 22 (1). ISSN 0003-3472. doi:10.1016/S0003-3472(74)80054-0 (英语). 
  17. ^ Agar, Jon. ‘It's springtime for science’: renewing China–UK scientific relations in the 1970s. 注记:皇家学会科学史杂志英语Notes and Records: 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13-03-20, 67 (1) [2024-08-04]. ISSN 0035-9149. PMC 3645197 . PMID 24686564. doi:10.1098/rsnr.2012.00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英语). 
  18. ^ 大家谈⑥:独家对话鸟类学家约翰马敬能:通过观鸟给青少年种下绿色种子. 四川在线. 2023-08-24 [202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19. ^ 马敬能博士和尼格尔·希克斯. 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 [202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