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海军
罗马海军 (拉丁语:Classis)乃古罗马的海军,这支海军为罗马在地中海开疆辟地,却从未如同罗马军团享有同等特权,寰顾历史罗马人始终是个以土地为基础的国家,罗马征服希腊及埃及等地方后,由这些地方引进非凡的航海技术,从而发展及管理自身的舰队。间接因为这个原因,罗马人认为海军并不是源自罗马[1],在古代海军及舰队却没有自主权,古罗马海军就算在最全盛的时代,也从来没有作为一支独立自主的军种,他们只不过是罗马陆军的辅助。
经过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海军大规模的扩军以及为罗马的胜战扮演积极的角色,也为罗马共和国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权,公元前2世纪的前期罗马欲摧毁迦太基以及在东地中海的希腊化诸王国,以完全掌控海上的各个岛屿使其成为“我们的海”,而罗马海军再次声名大噪是在公元前1世纪剿灭海盗,随内战导致共和结束也使地中海再次分崩离析,公元前31年亚克兴角战役也是共和时期最后一次内战,最后在奥古斯都的胜利下建立罗马帝国。
在帝国时期地中海变成辽阔且和平的"罗马湖",在缺乏海上敌人的状况下海军大多被削减,其任务也转以打击海上私掠为主[2],海军也管理以及维持主要的河道像莱茵河以及多瑙河来支援陆军。
在帝国末期出现新的征服者以及野蛮人的部落,罗马船舰持续保卫开放的战场,三世纪危机海军开始征收通行费以减少其本部的压力,之后“欧洲民族大迁徙”冲击帝国陆上的防线也使海军不再处于次等地位,公元5世纪初罗马必须阻挡野蛮人王国在西地中海的侵略,其中一支汪达尔-阿兰王国也在地中海上掌握海军并侵略罗马城内,使罗马船舰沦其所有,公元5世纪末继承帝国西部西罗马帝国覆亡,帝国东部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建立拜占廷海军。
历史
共和早期
罗马舰队的确切起源仍不清楚,一个传统农业以及陆地导向的社会,罗马人并不像其邻伊特鲁里亚人一样而是鲜少冒险出海,[3] [4]罗马战舰最早的纪录在公元前4世纪的德尔菲,不论如何罗马舰队的存在不置可否,[4]故传统罗马海军的建军在公元前311年,当时罗马征服了坎帕尼亚,两位新任官员主张维持一支舰队,[5][6]结果共和政府决定由20艘船只组成一支舰队,大多数的形状像三列桨座战船,[4][6]然而之后共和政府在义大利的扩张仍以罗马军团为主,海军在此状况下缺少在海战的经验,纪录上只有公元前282 年击败塔兰托。[6][7][8]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首次布匿战争:当时罗马舰队平常的任务在守备在义大利的沿岸以及河流,用以保护与海上贸易,重大的任务就是必须参与如围城的海上封锁等行动,当时罗马命令义大利南部的希腊城邦提供船只以及船员,[9]关于监督海上盟邦的职责都交由四位新的裁判官执行。[10]
首次布匿战争
罗马首次从义大利本土向外扩展而遭遇反抗是在公元前265年的西西里岛,以致与迦太基的战争爆发且延续至公元前241年,与此同时布匿城是西地中海的霸权,拥有长久的海军经验以及庞大的舰队,尽管罗马依赖其征服全义大利来支持在西西里岛上的一支舰队,但罗马的舰队整体而言是不够的,[10]公元前261年罗马元老院著手打造100艘希腊式的船舰,[9]据波利比乌斯纪载:罗马捕获迦太基的沉船来当作自己船舰的蓝本,[11]新建队由每年选出的罗马政务官来担任司令,但海军的专业人员却是低阶官员充任,这种人被称作伙伴(socii)并多由希腊人担任,这种状况一直到帝国时代都运作良好,这也证明罗马海军直接承袭了希腊海军的一部分。[12][13]
据此大量生产使罗马的舰员相较于迦太基仍保有优势以及无法披靡的战术,使之具有良好的操作以及经验,他们同时操作新式武器使其转化在海战的优势,其在其船舰上装备乌鸦吊桥,这项技术可能是叙拉古反抗雅典所发展的,其以著有钉钩的长板固定敌舰,而用此舰桥在敌舰上进行移乘攻击(登舰攻击),转化海面作战为陆地作战,对陆战罗马军团更是得心应手,然而乌鸦若未将敌舰固定住则可能是自己的船翻覆深海。[14]
罗马的首次海战即公元前260年的埃奥利群岛战争,罗马却遭被成功的抵挡,在使用乌鸦后初出茅庐的罗马海军在盖乌斯·杜伊利乌斯(Gaius Duilius)打赢了第一场胜战-米列海战(公元前257)在经过一系列的海战后,罗马在海上连捷连胜,包含了索拉席之役(公元前258年)、丁达之役(公元前257年)以及埃克诺穆斯海峡(Cape Ecnomus)之役,当时由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以及卢基乌斯·曼利乌斯·武尔索(Lucius Manlius Vulso Longus|Lucius Manlius)领军击败迦太基,这一连串的胜利引导罗马将战争推向北非的迦太基本部,罗马不断的战胜也使其海军增加独特的经验,尽管他们也因风暴遭受灾难性的损失,反观迦太基海军的损失打多为必然的磨损。[14]
公元前249年德莱帕那(Drepana)之役是少数迦太基的海上胜利,迫是罗马从公民的募款装配新式船舰,公元前241年也是首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埃加特斯群岛海战,罗马在 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Gaius Lutatius Catulus)率领下向迦太基展现优异的船艺,其中未使用乌鸦就获取了胜利。[14]
伊利里亚与第二次布匿战争
在罗马战胜后在西地中海可与迦太基的海军实力可以分庭抗礼,[15]其中确保迦太基征服科西嘉以及萨丁尼亚,而允许罗马全权处理位于伊利里亚旁亚得里亚海的海盗,伊利里亚战争象征了罗马首次介入巴尔干半岛的事务,[16]最初在公元前229年蒂尤妲(Teuta)女王率领约200艘战舰的舰队驱逐位于今日阿尔巴尼亚的希腊城邦,[15]十几年后罗马派一支远征军讨伐德米特里(Demetrius of Pharos),德米特里重建了伊利里亚的海军并在爱琴海从事走私,而德米特里受当时的腓力五世 (马其顿)的支持,而腓力对罗马在伊利里亚急遽的扩张忐忑不安,然而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在接下来数十年必须将目光转移到西方。
由于罗马控制著海域,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被迫避免海上进攻,而从陆路把战火带进义大利半岛,[17]不像第一次布匿战争,海军在此战的角色微乎其微,唯一一场海战发生在第一年-利利俾之役(Lilybaeum,位于今日马尔萨拉,时年公元前218年)以及厄波罗河之役(公元前217年),而两场皆由罗马获胜,尽管总题而言数字相差不大,迦太基并不认为罗马严重的挑战其威望,罗马舰队当时的任务在于袭击北非以及护卫义大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截取迦太基对汉尼拔军队的物资供应,同时监视著迦太基的盟友-腓力,[18] 唯一的主要攻击行动是在马克卢斯率领130艘船舰攻击叙拉古,当时攻城器械相传是阿基米德所发明的,例如以镜子烧毁敌舰,凭此围困敌军长达两年之久,[19] 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率领约160艘船舰登陆非洲,随后西庇阿在札马战役胜利后迫使求和的迦太基放弃所有舰队。[20]
在东方的行动
罗马已然成为西地中海的控制者并将目光从迦太基转向希腊化世界,当公元前214年罗马已经准备投入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当时舰队由马尔库斯·瓦莱里乌斯·拉埃维努斯(Marcus Valerius Laevinus)并成功对腓力五世卫入侵伊利里安新造的舰队构成威胁,部分的战争被罗马的盟友埃托利亚同盟以及帕加马所承担,直到公元前205年战争快结束时,罗马与帕加马共组约60艘的船舰的舰队共同巡守爱琴海,在这场战争之间罗马持续卷入布匿战争而未眷恋扩张其领地,但依旧能够挫败腓力在希腊成长的势力,这场战争因旷日废时的僵持而结束,但在公元前201年死灰复燃而当时腓力正入侵安纳托利亚,希俄斯岛战役以帕加马以及罗德岛联军的惨胜结束,马其顿的舰队损失惨重甚至包含旗舰,[21]联军向罗马求援而后者决议投入第二次马其顿战争,鉴于罗马握有海军优势使马其顿以陆战为主,再加上已经削弱希俄斯因此没必要继续盯住德米特里阿斯,[21]在罗马获得库诺斯克法莱战役的胜利后,强加给马其顿的条款是苛刻的,其中包括将其海军完全解散。
在击败马其顿王国后罗马旋即卷入与塞琉古的罗马-叙利亚战争,这场战争大多发生在陆地,罗马以及罗德岛的联合海军在迈昂尼苏斯战役以及欧利米登战役,这些胜利之后借由和平条约维持关系但条件是必须消除各国海军势力,完全消除希腊化各个皇家海军,使罗马及其同盟在海上不受挑战,例如在最后一次布匿战争以及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叶罗马完全控制两个内海(mare nostrum,意指东西地中海),故后来罗马海军被大幅减编而依靠希腊盟邦所供的船舰以及船员。[22]
共和晚期
米特里达梯六世与海盗的威胁
然而在强大的海军退出扩张后,奇里乞亚海盗(Cilician pirates)在地中海上流窜,也时也出没在克里特或他处,藉米特里达梯六世的支援来掠夺财物以及船舰,而米特里达梯欲募之来强化在米特拉达梯战争中反罗马的势力,[23]在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公元前89–85年)苏拉不得不到任何可征用船只之处征用船舰来对抗米特里达梯的舰队,然而这只凑合集结的舰队,在公元前86年由卢卡乌斯(Lucullus)于博兹贾岛之役击败本都海军。[24]
在此战结束后由罗马的盟邦提供约100艘的船舰巡守爱琴海,尽管对米特里达梯的防范足已但对防范海盗却稍嫌不足,而后者的势力正快速增长,[24]接下来数十年海盗数败罗马的司令官,并袭击义大利沿岸如入无人之地,甚至远达罗马城的港口-奥斯蒂亚(Ostia),[25]据普鲁塔克纪载:“海盗的船舰数以千计,被其所占之城四百有馀。”[26]这些行动大大的影响经济以及权力:像其中一位裁判官-年轻的尤里乌斯凯萨 Immediately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a permanent force of ca. 100 vessel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Aegean from the contributions of Rome's allied maritime states. Although sufficient to guard against Mithridates, this force was totally inadequate against the pirates, whose power grew rapidly.[24] Over the next decade, the pirates defeated several Roman commanders, and raided unhindered even to the shores of Italy, reaching Rome's harbor, Ostia.[27] According to the account of Plutarch, "the ships of the pirates numbered more than a thousand, and the cities captured by them four hundred."[28] Their activity posed a growing threat for the Roman economy, and a challenge to Roman power: several prominent Romans, including two praetors with their retinue and the young Julius Caesar, were captured and held for ransom. Perhaps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pirates disrupted Rome's vital lifeline, namely the massive shipments of grain and other produce from Africa and Egypt that were needed to sustain the city's population.[29]
The resulting grain shortages were a major political issue, and popular discontent threatened to become explosive. In 74 BC,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Third Mithridatic War, Marcus Antonius (the father of Mark Antony) was appointed praetor with extraordinary imperium against the pirate threat, but signally failed in his task: he was defeated off Crete in 72 BC, and died shortly after.[30] Finally, in 67 BC the Lex Gabinia was passed in the Plebeian Council, vesting Pompey with unprecedented powers and authorizing him to move against them.[31] In a massive and concerted campaign, Pompey cleared the seas from the pirates in only three months.[22][32] Afterwards, the fleet was reduced again to policing duties against intermittent piracy.
参考资料
- ^ Potter 2004,第77–78页
- ^ Map of the Roman Fleet. [2014-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 Meijer 1986,第147–148页
- ^ 4.0 4.1 4.2 Meijer 1986,第149页
- ^ Livy, Ab urbe condita IX.30; XL.18,26; XLI.1
- ^ 6.0 6.1 6.2 Goldsworthy 2000,第96页
- ^ Meijer 1986,第150页
- ^ Potter 2004,第76页
- ^ 9.0 9.1 Goldsworthy (2003), p. 34
- ^ 10.0 10.1 Goldsworthy (2000), p. 97
- ^ Polybius, The Histo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20-21
- ^ Saddington 2007,第201页
- ^ Webster & Elton (1998), p. 166
- ^ 14.0 14.1 14.2 Goldsworthy (2003), p. 38
- ^ 15.0 15.1 Meijer 1986,第167页
- ^ Gruen (1984), p. 359.
- ^ Meijer 1986,第168页
- ^ Meijer 1986,第170页
- ^ Meijer 1986,第170–171页
- ^ Meijer 1986,第173页
- ^ 21.0 21.1 Meijer 1986,第175页
- ^ 22.0 22.1 Connolly (1998), p. 273
- ^ 阿庇安, 米特拉达梯战争, §9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4.0 24.1 24.2 Starr (1989), p. 62
- ^ 卡西乌斯·狄奥, 罗马史, XXXVI.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普鲁塔克, 庞培一生, §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assius Dio, Historia Romana, XXXVI.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lutarch, Life of Pompey, §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ppian, The Mithridatic Wars, §9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oldsworthy (2007), p. 186
- ^ Appian, The Mithridatic Wars, §9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ppian, The Mithridatic Wars, §9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9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