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邮政

台湾邮政台湾清治时期福建台湾省巡抚刘铭传1888年创立的新式邮政服务,于台北府城设置了“台湾邮政总局”办理全台邮政,比“大清邮政官局”的正式奉准设立(1896年)早了8年[1][2]。此一新式邮政与传统邮驿制度与海关邮务[注 1]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在于除了官方文书外,也收寄民间信件,并且引进了邮票制度[1]。台湾邮政创办后持续营运至乙未割台,之后台湾南部曾短暂经营台湾民主国的独虎邮政(1895年7月31日-1895年10月19日);台湾民主国灭亡后,台湾的邮政服务正式完全改由台湾总督府底下的相关部门经营[1][2]

沿革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创办前

清朝在台湾建立的邮驿制度约始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各县设铺,是一种人力传递的方式,初期多由台湾原住民出身的“麻达”(原指12、13岁到20岁左右的未婚青年)负责传递公文[1]。而由于台湾不产马匹,且运马渡台不便,所以台湾并没有设置驿站[1][2]。依照一般标准,各铺之间的距离约要在十里左右;但因为清朝在台湾的行政权力是逐渐扩展的,递铺则随著统治基础的逐步稳固而设,所以依各地情况不同,递铺之间最远可达到70里[1]。而除了铺递系统,军方的汛塘之间也有文书传递,可算是一种军邮[1]

此外,台湾民间的邮递需求,自咸丰年间后会委托“课担”协助处理[1]。课担的出现始自咸丰八年(1858年),原是由盐馆指定专运盐课的民间运输事业,后来一般商人开始委托课担顺便带运信件、金钱、汇票等物;后来商人对课担的信任日益增加,连货物也委托他们运送,于是课担便从专运盐的运输业者演变成兼营民间邮递事务的业者[1]。而也是在咸丰年间,清朝开始在台湾通商口岸设置海关,而台湾各地海关与清朝其他地区的海关通信皆经由厦门转递,不过台湾各海关彼此间的通信仍仰赖铺递与日后的台湾邮政[1][2]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来台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沈葆桢,将原本的铺递制度改为“站书馆”(民站),负责人称“站书”或“驿书”,负责递公文的铺兵改称“跑勇”或“跑兵”,改为雇佣制,需要经人介绍才能登记备佣,其“工食银”由各站向县厅衙署支领[1][2]。各站书馆又分为总站(县厅衙门所在地)、腰站(设于各总站间)、尖站(中午打尖吃饭处)与宿站(供住宿过夜)[2]

光绪年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光绪三年(1877年)左右于台湾府城(今台南)设文报局,以与对岸各口岸互寄文报;后来在光绪七年(1881年)时,新任福建巡抚岑毓英又在基隆设文报所,后于该年十一月改为文报局,之后基隆的文报局又迁到台北府城[3][1][2]。而除了上述正式的文报局外,光绪十年(1884年)的中法战争期间,由于台湾主要的港口遭封锁,上述二处文报局无法与厦门、福州的文报局联系,闽浙总督杨昌濬遂在泉州鹿港设“道济公栈”来维持两岸的文报互通,道济公栈即为临时的文报局[2]

创办后

清光绪十四年正月三十(1888年2月21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发布公告〈台湾邮政条例十六条〉[4],并提及将在该年二月初十(1888年3月22日)正式开办台湾邮政[1]。此一措施事前并未上报清朝中央,为刘铭传自行做主开办;事后刘铭传仅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的奏折中提及其邮政是“仿照外洋邮政办法,委令道员陈鸣志督办,自光绪十四年初试办”,并指出新式邮政传递文书效率较旧法要好,且“统计一年需用经费约在一万两上下,比较台防旧章全年需用一万五、六千两,实可樽节银五、六千两”[2]

刘铭传在清光绪十七年三月廿七(1891年5月5日)奉准“因病开缺”离台后,台湾邮政仍持续并办理至清朝对台湾的统治结束为止[1][2]。1895年乙未战争期间,日本在明治廿八年(1895年)5月21日成立台湾总督府民政局邮便部,后在8月6日改为台湾总督府陆军局邮便部,基层邮务机构为野战邮便局;而当时的台湾南部,刘永福依安平关客卿麦嘉林的建议,在永清元年六月十日(1895年7月31日)于安平海关内设邮政局,发行以“溪流虎啸”为图案的邮票[1]。而在台湾民主国宣告灭亡后,全台湾的邮政正式由台湾总督府相关部门接手,而邮政事务在隔年4月1日由陆军局转交回民政局[1]

邮站体系

在“台湾邮政总局”[注 2]之下设有“站”,站又分成总站、正站、腰站与傍站(旁站)[1][2]

类别 数量[1] 职掌 成员
邮政总局 办理全台邮政,收寄民间信件,与对岸各口互换文报[2]
  • 厘订并修改规章制度
  • 印制并发行邮票
  • 核定资费
  • 核定各站员额及津贴
  • 决定新设或裁撤基层邮站
  • 书面考核邮务、财务
  • 核算收支
  • 督办(总办):负责人,道员级官员担任[2]
  • 委员:重要干部,知府、知县级官员担任[2]
  • 幕宾
  • 司事
  • 书识
总站 2 为直属于邮政总局的“正站”,由文报局改制而来,对中国大陆各地仍称文报局,而除了与各邮站传递信件外,仍与对岸各口互寄军公文件[2]
  • 委员:负责人,知县级官员担任[2]
  • 司事
  • 书识
  • 跑兵:由当地驻军派任[2]
正站 15
17[注 3]
除信件的收寄、传递与邮票的发售外,也负责对附近腰站的外勤邮务进行稽核,但并未实际管辖腰站[2]
  • 头目:一名,为主管[2]
  • 书识:又称站书,处理文书等业务(计收邮资、邮票发售、邮件收寄与封发等),协助头目分派跑兵业务[2]
  • 跑兵:八名,但视情况可增派一到二名[2]
腰站 13 位于正站之间,仅办理邮件的接递工作,不收寄邮件,亦不发售邮票[2]
  • 头目:一名,为主管[2][3]
  • 书识:一名,因腰站业务量较轻,故津贴比正站少[2]
  • 跑兵:四名[2][3]
傍站 13[注 4] 为支线上的邮站,职掌与正站相同
  • 头目:一名,为主管[2]
  • 书识:一名,待遇同腰站书识[2]
  • 跑兵:四名[2]
干线邮路

干线邮路自宜兰县城开始,北至基隆厅后南经台北府城,之后途经各城到全台湾最南的县城——恒春县城[1][2]

站名 站别 所在行政区(清) 所在行政区(今)
宜兰 正站 台北府宜兰县 宜兰县宜兰市
头围 腰站 台北府宜兰县 宜兰县头城镇
大里简 腰站 台北府宜兰县 宜兰县头城镇
顶双溪 正站 台北府基隆厅 新北市双溪区
龙潭堵 腰站 台北府基隆厅 新北市瑞芳区
基隆 正站 台北府基隆厅 基隆市
水返脚 腰站 台北府基隆厅 新北市汐止区
台北 总站 台北府淡水县 台北市
桃仔园 腰站 台北府淡水县 桃园市桃园区
中坜 正站 台北府淡水县 桃园市中坜区
大湖口 腰站 台北府新竹县 新竹县湖口乡
竹堑 正站 台北府新竹县 新竹市
维新庄 正站 台湾府苗栗县 苗栗县苗栗市
后垅 正站 台湾府苗栗县 苗栗县后龙镇
吞霄 腰站 台湾府苗栗县 苗栗县通霄镇
大甲 正站 台湾府苗栗县 台中市大甲区
彰化 正站 台湾府彰化县 彰化县彰化市
挖仔街 腰站 台湾府彰化县 彰化县永靖乡[3]
张熙厝 正站 台湾府云林县 约在今云林县莿桐乡、斗六市一带[注 5]
斗六 正站 台湾府云林县 云林县斗六市
大埔林 腰站 台南府嘉义县 嘉义县大林镇
嘉义 正站 台南府嘉义县 嘉义市
急水溪 腰站 台南府嘉义县 台南市
茅港尾 正站 台南府嘉义县 台南市下营区
看西 腰站 台南府安平县 台南市新市区
台南 总站 台南府安平县 台南市中西区一带
桥仔头 腰站 台南府凤山县 高雄市桥头区
凤山 正站 台南府凤山县 高雄市凤山区
东港 腰站 台南府凤山县 屏东县东港镇
枋寮 正站 台南府凤山县 屏东县枋寮乡
枫港 正站 台南府恒春县 屏东县枋山乡
恒春 正站 台南府恒春县 屏东县恒春镇
支线邮路
  • 宜兰往苏澳
站名 站别 所在行政区(清) 所在行政区(今) 备注
利泽简 傍站 台北府宜兰县 宜兰县五结乡 在宜兰南边
苏澳 傍站 台北府宜兰县 宜兰县苏澳镇 终点
  • 台北往沪尾
站名 站别 所在行政区(清) 所在行政区(今) 备注
沪尾 傍站 台北府淡水县 新北市淡水区 终点
  • 大甲往大湖
站名 站别 所在行政区(清) 所在行政区(今) 备注
三叉河 傍站 台湾府苗栗县 苗栗县三义乡 西南接大甲,东北接大湖
大湖 傍站 台湾府苗栗县 苗栗县大湖乡 终点
  • 彰化往罩兰(今卓兰)
站名 站别 所在行政区(清) 所在行政区(今) 备注
葫芦墩 傍站 台湾府台湾县 台中市丰原区 西南接彰化,东北接罩兰
罩兰 傍站 台湾府台湾县 苗栗县卓兰镇 终点
  • 彰化往埔里社厅
站名 站别 所在行政区(清) 所在行政区(今) 备注
南投 傍站 台湾府台湾县 南投县南投市 西北接彰化,东北接埔里社,东南接集集
集集 傍站 台湾府埔里社厅 南投县集集镇 西北接南投,东北接水里社
水里社 傍站 台湾府埔里社厅 南投县水里乡 西南接集集,北接埔里社
埔里社 傍站 台湾府埔里社厅 南投县埔里镇 南接水里社,西南接南投
  • 屯番邮路(往台湾东部)
站名 站别 所在行政区(清) 所在行政区(今) 备注
埤南 傍站 台东直隶州 台东县台东市 西边与东港或枫港有路线相接,北接北丝阄
北丝阄 傍站 台东直隶州 台东县卑南乡 终点

邮票与邮资

台湾邮政的邮票分成免费供官方使用的“台湾邮票”与卖给民间使用的“邮政商票”[1],而集邮家们常将两种统称为“台湾邮票”或“站票”(站指“邮站”)[2]。而不管是哪一种均是由邮政总局刊印,是以木刻版印制的黑色邮票,使用的纸质为横纹连史纸或无纹黄竹纸,每张纸可印五张邮票(上下左右中),而每张邮票又分成邮票联与存根联,两联的骑缝处印有字号一栏,重量、年月日与字号等栏空白,由贴用单位临时填入[2]

“台湾邮票”统一由邮政总局供应给各级行政部门(发至县、厅级[注 6])、军事机关、特设官司(《大清会典》以外新设者,如矿务局、通商局等)[2]。“台湾邮票”有两版,依板模组成可再细分出10多种,两版的差别在存根联上,第一版上端只有“根”字,第二版改为“邮票根”[2]

“邮政商票”会先加盖各邮站代字[注 7],再送交各镇台衙门,由镇台衙门转发给各正站与傍站,各站站书签收,之后负责保管与发售[2]。此外“邮政商票”并不会预先发售,而是寄件人到邮站寄件后,由站书填写相关资讯,再将存根联给寄件人,邮票联贴在邮件上[2]。“邮政商票”上虽未印面额,但每黏一张便收费20文,故实际上是有价凭证[2]。“邮政商票”只有一版,但依板模组成可再细分为3种[2]

邮资多寡视邮件重量与寄件距离而定,如重量在一两以内,路程在一站以内(即寄件到下一个正站或傍站),则收费20文,而重量在一两五钱内,递程超过一站加收20文,之后依此类推[1][2]。而傍站因为邮件量少,故费用改为每站票钱30文,一两以外每五钱加收30文[2]。而如果是要寄到比终点站更远的地方,每一里加收力钱10文[2]。另外关于重量的计算方式,九钱多直接视为一两,不满九钱者视为五钱,不满四钱则不算,如实际重量一两九钱视为二两、实际重量一两七钱视为一两五钱、实际重量一两三钱视为一两[2]

其他

 
龙马图邮票
  • 龙马图邮票:为1888年向英国伦敦维尔金生公司订制的邮票,该年7月送至台湾,但不知何故台湾邮政并未发行此一邮票,而这些邮票后来变成台湾铁路的车票[2][7]。该邮票全套两枚,仅差在刷色一种是红色,另一种是绿色,邮票中间是飞龙银马图案,四角是阿拉伯数字“20”,上面边框写著“FORMOSA”,下面边框写著“CHINA”,右边边框写著“大清台湾邮政局”,左边边框写著“制钱贰拾文”,用凹版印刷制成,使用的是白色明薄纸,全张枚数有25张[2][7]
  • 小龙加盖台湾邮票:是指加盖了“FORMOSA”或“台湾邮票”的“海关二次云龙邮票”,全张40枚,分左右两格,左格加盖“FORMOSA”,右格加盖“台湾邮票”,面额分成3分银或5分银,大多是无齿孔票,仅部分5分银邮票有齿孔,共有6种,使用红色油墨加盖[2]。加盖者不明,可能是清朝海关邮政或刘铭传的台湾邮政所盖[2],后因故未发行。

注释

  1. ^ 台湾的海关比照清朝各关,自行办理海关本身与海关职员的公私文件寄递,而台湾的海关与对岸海关的通信都是经由厦门转递,但台湾内部各关的通信仍是用传统邮驿制度(日后改用台湾邮政)[2]
  2. ^ 直属于台湾巡抚,盖用关防全衔为“办理全台邮政总局关防”,亦可称“大清台湾邮政局”、“福建台湾邮政总局”[2]
  3. ^ 后增加云林与苗栗的正站[2]
  4. ^ 东部的“北丝阄”、“埤南”二站未派兵办理[1]
  5. ^ 在莿桐南边[5],斗六门北边二十里处[6]
  6. ^ 县厅以下如县丞、巡检等次级衙门,邮政总局不直接供应,而是由直属上级县、厅衙门转发[2]
  7. ^ 即代称,如台北、台南两总站用的是“总北”、“总南”,宜兰用“兰”、彰化用“化”、嘉义用“义”等等[2]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庄昭盛. 《南瀛郵政誌》. 台南县政府. 2010年12月: 18-27页. ISBN 978-986-02-6045-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中华邮政史编纂小组. 《中華郵政史》. 中华邮政. 2011年12月: 43、44、69-80页. ISBN 978-986-03-0383-4. 
  3. ^ 3.0 3.1 3.2 3.3 谢英从. 《挖仔街腰站 清季彰化郵驛道路研究調查》. 彰化县文化局. 2011年12月: 29-47页. ISBN 978-986-03-0383-4. 
  4. ^ 中華郵政——公司簡介.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5. ^ 嘉义邮局采风录,91页
  6. ^ 云林县采访册
  7. ^ 7.0 7.1 龍馬郵票. 台湾文献馆电子报 第四期. 2008-03-28 [2013-06-06]. [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