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岗

香港歷史地名

蒲岗(英语:Po Kong),又写作莆岗蒲冈,是香港一个已消失的地名,也是一条已消失的原居民村落,位于九龙北部,现时的彩虹道游乐场一带。蒲岗村即现今的蒲岗村道及其他“蒲”字头支路[1]所引指的地名。“蒲”是莆田的简称,为开村之林氏祖籍,而“岗”则是指村庄所在的山岗,故“蒲岗”即“来自莆田的人居住的山岗”。

由于蒲岗村早于二战时因启德机场扩建工程日军下令拆毁,村民散居各地,加上九龙群乡在香港战后市区发展中逐渐被清拆而消亡,而与蒲岗村有关的史料也甚为缺乏。

根据衙前围村吴氏廿五世传人、母亲为蒲岗村林氏族人的吴佛全老人[2]所绘制的九龙乡村地图,蒲岗村原址应在现今彩虹道游乐场。按照吴佛全的说法,蒲岗村原本背靠一座大山,即“蒲岗”之山,约海拔34米高。日军占领香港期间曾驱使战俘削平该山填海[3],蒲岗仅馀小丘,日军更在山上设置高射炮台,曾击落一架盟军战机,但驾驶该战机的美籍机师被抗日游击队所救。吴佛全老人对蒲岗村位置的描述较能与其他史实匹配。[4]二战结束后该地于1965年至1982年期间曾建成设有机动游戏的启德游乐场,游乐场结业后被政府改建为公共设施彩虹道游乐场彩虹道体育馆,现时游乐场内隆起之处就是蒲岗山丘的尚存部分。

起源

蒲岗得名于该地的蒲岗村(英语:Po Kong VillagePo Kong Tsuen),相传蒲岗村建于南宋,因村内居民祖籍福建蒲田(即“莆田”,“蒲”与“莆”二字在古代相通),故将新建村庄命名为“蒲岗村”。古时蒲岗村居民主要透过从事食盐运输往返内地为生,村民以林姓为主。

据《林氏族谱》记载,宋朝时福建莆田一个名叫林长胜的人,举家迁往今日九龙黄大仙附近的彭蒲围(今钻石山附近的大磡村),一连几代都以行船为生。一次,他的孙子林松坚林柏坚驾驶艚船出海遇到飓风,船毁货失。他们两人力挽船篷,紧抱船上祀祭的林氏大姑神主,结果浮到了东龙岛(南佛堂)北岸,安全脱险。他们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在南佛堂建立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庙。这个林氏大姑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天后。其后,林松坚的儿子林道义又在北佛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庙。[5]这就是北佛堂天后庙的由来。[6]

按照蒲岗村与竹园村的共同族谱所载,两村的林氏族人同为十三世祖林乔德的子孙,蒲岗村由从蒲田南下的林氏所建,竹园林氏蒲岗林氏的分支[来源请求],两村林氏亦有共同进行宗教性祭祀仪式的习惯。两村林氏都是清代迁界令结束后定居的。不过迁界的惨痛记忆依然在嘉庆年间生活的林氏族人在族谱中的记述记叙下来。另一方面,复界后数年的1676年海盗攻陷彭莆围,杀戮村民。极少数外出的村民幸存,而作为后裔的竹园林氏较迅速恢复了其在九龙的势力,甚至因土地不敷居住,分支了部分竹园族人至蒲岗村土地,但蒲岗林氏与竹园林氏亦一直并存。此林姓居民的定居与分支迁移曲折地反映出复界后的康熙末年能在九龙定居生活的原居民有自我保护的能力[7]

20世纪初的发展

林氏直到二十世纪初仍活跃于蒲岗村,据其族谱所载,有村民在清末时通过出国谋生赚取了可观的财富,发展产业,甚至捐纳了“国学生”的功名。1932年,蒲岗林氏以廿一世孙林成发(外号林奇山)为首的日焕房子孙代表竹园蒲岗林氏重修《九龙竹园莆岗林氏族谱》,并在其中强调了先祖林道义修建北佛堂天后庙[5]的事迹,以及蒲岗林氏对该庙的继承历史,同时又重修祖坟,并在该庙中安放日焕祖先神位。其时,香港政府正在调整华人庙宇管理政策,并逐步接管全香港所有庙宇。1938年,政府华民政务司正式确认了蒲岗林氏对北佛堂天后庙的所有权,其下辖的华人庙宇委员会答应接管该庙后不单会对庙宇进行修葺工程,还会每年从该庙收入中给予蒲岗林氏50元。[7]

蒲岗村的终结

1942年,正值二次大战香港被日本占领期间,日军决定夷平原启德机场附近一带的20多条村落以进行机场扩建工程,当中包括蒲岗村。至1943年,蒲岗村被清拆,原来的蒲岗林氏族人散居各地。在机场扩建范围外的蒲岗村村舍及邻近原属同族的竹园村虽然得以保存,但在战后蒲岗与竹园村一带成为木屋区,后来大部分被重建成公营房屋区,如1958年清拆大坑边木屋而建的黄大仙徙置区[8][9],而至今存在的“竹园联合村”内亦已无原来的林氏族人居住。

战后发展

日军新建的机场设施虽然在战争后期被盟军猛烈轰炸而严重损毁,但在战后被香港政府重建并继续运作,直到位于九龙湾新填海地的13/31跑道于1958年落成启用,日军所建的机场跑道才被放弃,之后有商人开始在旧跑道原址开设工厂。适逢1960年代香港工业蓬勃发展,蒲岗村原址、附近隔坑村及其以南的荒芜地带逐渐被发展成新的住宅及工业区,因工业区位于原蒲岗村一带,但又已非原来的蒲岗村,故命名为“新蒲岗”(英语:San Po Kong),并沿用至今。

由于蒲岗村一带被重建成新的住宅工业区,加上附近的地铁钻石山站启用,蒲岗的地名逐渐被遗忘,只留下蒲岗村道蒲岗里蒲田里蒲明里蒲英里蒲芳里蒲景里蒲蕙里蒲蘅里的街道名称[10][11][12]

曾富花园

20世纪初,蒲岗村附近曾屹立一组辉煌的西式别墅建筑,名为“曾富花园”,是由马来西亚归侨曾富(别字兆荣)于民国初年购地兴建,附设家塾。但自1930年曾富逝世后,曾家家道中落,别墅曾租予日本侨民居住,但亦在日占时期随同蒲岗村一同被拆毁。别墅原址现建有启德花园[4]

参考资料

  1. ^ 余思朗. 【社區異想】新蒲崗以前係咪叫舊蒲崗?新蒲崗八街是全港第一?. 香港01. 2017-04-03 [201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中文(香港)). 
  2. ^ 「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吳佛全生平簡介. [201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3. ^ 亦有说削去蒲岗大部分山体是为了修建马路和建筑启德明渠,见香港地方—具特色公园—彩虹道游乐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陳天權:《蒲崗村舊址》,大公網,2014年10月17日. [2017年2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1日). 
  5. ^ 5.0 5.1 大庙湾刻石碑文:“土人林道义継之道义又能宏其规求再立石以纪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书”。语译:本地人林道义,又再修缮南北佛堂;林道义更扩充其规模,同时请求再次书文立石,记述南北佛堂修庙的经过。咸淳甲戌年六月十五日(即1274年7月20日)。
  6. ^ 中國文化研究院:香港天后廟.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7. ^ 7.0 7.1 张瑞威:《宗族的联合与分歧:竹园蒲岗林氏编修族谱原因探微》,2002年7月15日,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8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记叙林氏后人的记述认为该次海盗来自台湾。
  8. ^ 華僑日報, 1958-08-05. mmis.hkpl.gov.hk. [202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6). 
  9. ^ 大公報, 1958-09-02. mmis.hkpl.gov.hk. [202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6). 
  10. ^ 《九龙街道命名考源》梁涛 著,第86-87页,市政局出版,1993年
  11. ^ 《香港历史文化小百科16-趣谈九龙街道》 尔东 著,第113-114页,明报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962-8871-46-3
  12. ^ 香港掌故街道名称的由来 六之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纪元时报》2007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