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历史
本文叙述蚌埠自史前时期至今的历史。关于蚌埠的其他情况,见蚌埠市。
史前
春秋至战国
秦至明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锺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锺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3]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锺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
明洪武年间,锺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同时期,蚌埠设渡成埠,史称蚌埠渡,继而有蚌埠村、蚌埠集等称谓。[4]
清朝
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各一片地域为蚌埠辖地,在淮河北小蚌埠正街原凤阳县主簿衙署设立三县司(后迁至淮河南老大街),为蚌埠最早的地方行政机构。三县司脱离三县所辖,直属凤阳府衙。同时,三县司由三县会委一名佐杂,带10多名兵丁常驻蚌,专管蚌埠一方行政治安之事。最早的三县司行政长官,由凤阳人王福堂充任。三县司机构主要负责处理民事纠纷,兼有司法、行政两权。但县司并不勤于政务。[5]
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元年,蚌埠为凤阳县辖区,三县司废。在蚌埠设置二区保卫团团防局,局长由蒋云卿担任,民国2年底,军阀倪嗣冲在蚌督皖,靠警察机构代行地方政务,区团防局作为行政机构只徒具虚名。民国14年10月直系军及奉系军在蚌埠爆发蚌埠战斗,民国16年北伐胜利后,团防局撤销。凤阳县在蚌埠设区公所。区长有年更一次者,有数月更一次者。1929年1月,蚌埠曾筹备建市,并成立市政筹备处,由裴益祥主持。但至翌年春,该筹备处即撤销。[5]民国21年,凤阳县改为自治区,将原17个区并为10个区,蚌埠为第七区,仍设区公所。民国24年,凤阳县行政区划调并为4个区,蚌埠为其第二区,设区署。[2]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国民政府在蚌埠驻有重兵,桂系廖磊的第七军,东北俞学忠的第五十一军,均驻扎此地,统归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日军为侵占这一重要据点,先以大批飞机侦察轰炸,接着以排炮(即多门大炮同时发射)为掩护,并以铁甲车为前锋,沿铁路线两侧,乘隙攻击进犯。终于在1938年2月21日,日军分由凤阳刘府、临淮关、长淮卫及沿着淮河南岸分数路合笼。在沿淮河进犯时,用小汽艇散放烟幕掩护,进入蚌埠市区。国军不敌,向徐州方向撤退。在抗战时期,蚌埠为日本所扶持的安徽省维新政府和安徽省政府所在地。[6]
抗战时期
民国27年,日本军攻占蚌埠,在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扶持建立了投日的地方政府并与汉奸相勾结,在几条狭窄的马路边开设洋行和俱乐部。日本在蚌埠设的洋行众多,较大的有三井洋行、东棉洋行、三菱洋行、扬子蛋品公司、东芝洋行、三洋株式会社、江南株式会社等等[7],这些洋行由日本的大小资本家掌管。日本设立各色洋行的目的,是把占领区变成原料补给基地和市场。此外日本在三号码头建立了上海内河轮船公司蚌埠分公司,出售客票,日本人还经营控制著内河水上所有的货物运输。资料显示,抗战时期的蚌埠水陆运输繁忙,且目的地几乎涉及所有日占区。此外,以本其次三郎为会长的民船工会,控制、管理船民,负责所有的木帆船的船照。三兴株式会社,专营铜板及铜器,廉价收购,集中以后送往日本国内。久华洋行专事收购铜板及其他铜器,为了使铜更快更多地流入日本,日军还发放收购铜货证,持该凭证者均有权收购铜板、铜器等,然后转卖给日本的洋行。谦松洋行原名花月楼,为日本开设的军妓馆,1943年改为谦松洋行,经营土产杂货。浪花馆,也是日本开设的军妓馆,后改为贺津川旅馆。至1938年底时,各种卖淫场所多达四五十家,戒吸所(实际是吸毒场所)就有120家。日本人的酒吧间、咖啡馆亦相继出现,身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招摇街市。[8]
日军利用沈席儒,在蚌埠开设俱乐部,实际是公开的赌场。如新东亚俱乐部、华日俱乐部,当时仅蚌埠中区就开设俱乐部八九间,俱乐部为对赌客进一步地盘剥,还自制了一种纸币,这种纸币可以在本俱乐部兑换,或在指定的商店、澡堂内使用。
投靠日本的倪道和沈席儒,依靠日本扶持在中荣街北段设立烟局,实际上就是办理公私烟馆的审批机关。在烟局以北,开设了“洪济善堂”,是为官办烟土店。他们把本市的各类烟馆分等级,甲等9张铺、乙等6张铺、丙等2张铺,并规定按等级每月到“洪济善堂”买规定数量的烟土,不买者不准营业。沈席儒等人还与日本的三菱洋行和三井洋行相勾结,大批量地包销海洛因,使“洪济善堂”成为垄断蚌埠市的毒品中心。另外,中区这一片的“戒吸所”还有“生生戒吸所”。床位有12~13个,并设有单人房间,设有女侍者。 “一乐戒吸所”、“岳明轩戒吸所”,房子有两套间。 “得意楼戒吸所”是规模较大的,房子有6~7间。 “戒吸所”的设立,使本市的黄金、白银大量外流,严重损害了市民的身体健康,不少人因吸毒成癖,落得个家破人亡。[2][9]
民国27年暨1938年,汪政府安徽省政府成立[10],省府设在蚌埠,至此,蚌埠便成为抗战时期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成为国府对日斗争的主要地区。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新的特警组织如安徽警务署、警备队、水警队、南京统计局蚌埠特工站(后改为蚌埠政治保卫局,属军统)、蚌埠政治工作局(负责人赵显明,属中统)、侦缉队(内有成员丁学股、丁学林、刘家泰、葛士海等)相继成立。而南京统计局蚌埠特工站活动异常频繁,工作实绩也较大。该站的站长是徐国华(后换谢湘昆),副站长杨新兰,股长有高元能、吴保全,队员有葛雷、葛兵、杜金龙、杨幼新等,站址设在天锡里。1940年,当时迁往重庆的国府先后派高元能、宋元浦、张乐之、沈仲超、浦春贵、金文超、刘伯生、叶芳、苏成三来蚌埠开展工作,收集情报。可是没多久张乐之、高元能被特工站逮捕,经不住严刑拷打,如实招供,同党无一逃脱,先后叛变,均成为日便衣特务。
日本侵略军占领蚌埠后,宪兵队是他唯一的特务组织。他们经常出没街头巷尾,乱杀无辜,许多人民群众和爱国志士惨遭狗咬、灌凉水的酷刑,有的竟被装进麻袋,投进淮河溺水而死。当时特警组织虽与日军同流合污,但就组织而言,不属日军直接领导,有时也与日本人勾心斗角。1940年秋,汪精卫政府苏浙皖绥靖军蚌埠地区司令部与日本驻蚌侵略军因移风戏院冲突,发生持枪事件日伪军蚌埠移风戏院冲突纪事,后在日本特务机关长樱田大佐、伪苏浙皖绥靖军总部驻蚌办事处主任杨学候等人的调解下,方告结束。[9]
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民国34年11月25日,经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颁令,报准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备,蚌埠重新成立市政筹备处,于民国35年1月起接管蚌埠行政事务。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市政府即日成立,李品和为蚌埠市首任市长。市政府设于今中荣街。民国37年8月29日,李健文代理市长,但不久为李人翘接替。[2]
市政府建立后,正值国内全面内战。市政府为维护国民政府统治,很快建立起保甲组织,按照“每甲10~30户,每保10~30甲,每区10~30保”的原则,全市共设5区98保1887甲。同时,进行所谓区保长和市参议员的民选,组织公民宣誓,颁发国民身份证,进行户口清查和登记等。在财政方面,编订预算,清理公有房地产,筹备市银行,建立金库;在地政方面,整理地籍,征收土地用于机关建设,确定土地税征收的项目和标准;在军事方面,建立兵役协会和新兵征集所,对适龄壮丁进行调查,奉军管区司令部令配征新兵;在警政保安方面,除划分警区外,为对付非常事变,市政府会同第八绥靖区司令部充实警察常备武力,建两个中队;市面上设置盘查哨,经常派军警会同值勤对行迹可疑者严格盘查。另外,加强弹压警戒和情报搜集,充实警备装置,对民众进行组训。
国军在辽沈战役中节节失利,令总统蒋中正预感到东北方面败局已定。考虑到下一步解放军中野有进攻郑州与华野在江淮地区会合的可能,为加强对防守中原和华东地区,扭转不利态势,巩固江淮、屏障南京,国军集结了五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的部队共8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一点两线”的防御阵线,采取战略守势,准备抗击共产党的进攻。1948年10月下旬,国军调整了战略部署,按照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指导思想,将徐州剿总的兵力向蚌埠方向转进,重点守备淮河一线。1948年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本战役对全中国乃至世界局势都有深远影响。所以历史学家杜维运说:“国共会战其实只有三大战役,而三大战役其实只有一大战役。”因为前后辽沈和北平战役解放军分别有明显地利与人和优势。[11]。[12]
蚌埠于1949年1月20日被中国共产党占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2]
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蚌埠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城市,有著良好的轻、重工业基础。 “一五”期间的100个重点项目,蚌埠一地即占3项 。今天仍是安徽北部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
参考资料
- ^ 蚌埠市历史沿革. 安徽蚌埠市三维立体全景卫星电子地图. [2009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2月5日).
- ^ 2.0 2.1 2.2 2.3 2.4 2.5 《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10,ISBN 7-80122-025-0
- ^ 蚌埠简介.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8年11月1日 [2010年1月22日].[永久失效链接]
- ^ 蚌埠市历史. 蚌埠易发网.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14日).
- ^ 5.0 5.1 解放前的蚌埠地区政府历史沿革. 安徽文化网. 2008年7月12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 ^ 蚌埠历史风云——残暴日寇侵陷蚌埠的暴行. 安徽文化网. 2007年11月13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15日).
- ^ 蚌埠沦陷时期的洋行、俱乐部和戒吸所. 安徽文化网. 2008年12月9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26日).
- ^ 沦陷时期蚌埠的娼妓业和慰安所. [2009年1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30日).
- ^ 9.0 9.1 日寇侵陷蚌埠的暴行. 蚌埠政协网. 2005年12月8日 [2010年1月23日].[永久失效链接]
- ^ 日伪时期蚌埠傀儡政权更迭情况. 蚌埠政协网. 2005年12月8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3日).
- ^ 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7册第1-25页。见转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张福群,1995,蒋介石功过录 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