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伯特·维纳

美國數學家

诺伯特·维纳(英语:Norbert Wiener,1894年11月26日—1964年3月18日)是一名美国应用数学家,在电子工程方面贡献良多。他是随机过程噪声信号处理的先驱,又提出“控制论”一词。

诺伯特·维纳
Norbert Wiener
出生(1894-11-26)1894年11月26日
 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
逝世1964年3月18日(1964岁—03—18)(69岁)
 瑞典斯德哥尔摩
国籍 美国
母校塔夫兹大学BA
康乃尔大学MA
哈佛大学PhD
知名于控制论
布朗运动
维纳空间
维纳混和空间英语Wiener amalgam space
古典维纳空间英语Classical Wiener space
演化资讯学
广义维纳过程英语Generalized Wiener process
资讯革命
资讯哲学
配偶Margaret Engemann1926年结婚)
儿女2名
奖项博谢纪念奖(1933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63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数学控制论
机构麻省理工学院
论文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eatment of the Algebra of Relatives by Schroeder and that by Whitehead and Russell(1913年)
博士导师卡尔·施密特[1]
其他指导者乔赛亚·罗伊斯[2]
博士生阿玛尔·博士英语Amar Bose
科林·谢里英语Colin Cherry
池原止戈夫日语池原止戈夫
李郁荣
诺曼·莱文森英语Norman Levinson
朵洛西·沃尔科特·威克斯英语Dorothy Walcott Weeks
约翰·P·科斯塔斯英语John P. Costas (engineer)
签名

生平

他的父亲里奥·维纳是波兰犹太移民,母亲是德国犹太人。里奥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族的讲师,他用他自创的高压方法培育诺伯特。凭他的天份再加上父亲的培育,他成为神童。1903年,他开始上学;1906年(12岁),高中毕业,同年9月入读塔夫斯学院修读数学;1909年(15岁)时他已取得学士学位,入读哈佛大学研究动物学。一年后他往康乃尔大学转读哲学。1912年,18岁的他取得数理逻辑的博士学位。

他到英国剑桥伯特兰·罗素戈弗雷·哈代学习,1914年又到德国哥廷根大卫·希尔伯特爱德蒙·兰道。之后他回到剑桥,再回到美国。1915至16年,他在哈佛教授哲学,其后为通用电气大美百科全书工作。战争期间在马里兰州阿伯丁试验场钻研弹道学。战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学。他讲课技巧恶劣,常常闹笑话或心不在焉。

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时,他不时到欧洲。1926年和一名德国移民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他主要在哥廷根和剑桥,研究布朗运动傅立叶变换调和分析狄利克雷问题Tauber型定理英语Abelian and tauberian theorems等。1929年维纳指导当时在贝尔电话公司学习的博士生李郁荣研制了李-维纳网络,获得美国专利。1935年维纳应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之聘,到清华大学讲学,主讲傅立叶变换,听讲者包括华罗庚段学复等。维纳曾推荐华罗庚徐贤修合写的论文发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物理学报》(上) [3][注 1]

二战时,他在枪炮控制方面工作,引发了他对通讯理论反馈的兴趣,著《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一书,促成了控制论的诞生。战后发生了一件怪事,他邀请了人工智能电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的年轻学者到麻省理工。当这批学者来到时,他却突然断绝所有来往。这可能由他的神经质性格引起。他的家族中包括弟弟等,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病史,而维纳本身则有重度的近视[注 2]与严重的躁郁症。躁症发作时,他疯狂似的跑遍校园,向别人宣传他的发现。而躁郁症症状产生时,他则多次向麻省的同事列文森诉说自己的自杀念头。

二战后,他对科学研究的政治影响和科学的军事用途更为关注。他拒绝接受政府资助或参与军事计划。[来源请求]

1964年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逝世。

著作

部分:

自传

  • 1953年,《昔日神童:我的童年与青年时代》
  • 1956年,《我是数学家

注释

  1. ^ 同时期者尚有法国数学家雅克·阿达马
  2. ^ 在麻省理工任教时,几乎得用手摸著墙壁走路

参见

参考文献

  1. ^ 诺伯特·维纳数学谱系计画的资料。
  2. ^ Leone Montagnini, Harmonies of Disorder – Norbert Wiener: A Mathematician-Philosopher of Our Time, Springer, 2017, p. 61.
  3. ^ 张奠宙著《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127-128页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