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战斗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8月19日) |
护航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是专门设计来护送轰炸机的战斗机去执行任务。护航战斗机需要非常长的航程来确保能够与被护航的轰炸机及战斗机共同抵达目标、保护轰炸机及战斗机完成任务后再护送其返航。
一些具高燃料筹载能力的双引擎重型战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设计用来执行护航任务。 这种重型战斗机基本上未能在战争期间实现它们被预期的护航作用,它们与更灵活的单引擎战机缠斗时通常处于劣势。随著战争的进展,使用副油箱的设计允许单引擎战机加长航程以执行护航任务。
在战后引入的喷气发动机和其固有的短航程导致护航战斗机体系非常难以建立。相关的渗透战斗机概念短暂出现西元1950年代和1960年代,但没有生产任何相关的飞机。专用护航战斗机的重要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减弱,护航的任务在必要时改由现代化的空优战斗机执行。[1]
德国空军使用状况
不列颠战役时, 德国空军使用驻扎在法国的梅塞希密特Bf109和Bf110作为护航战斗机。虽然从法国相对较近的机场起飞,但是Bf 109仍在其航程的极限下飞行行,并且如果被有燃料返航的话则无法长时间停留来协助轰炸机,而Bf110,虽然是专门设计来进行护航任务,但是面对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时,性能却相形见绌。与亨克尔He 111和容克 Ju88中型轰炸机共同飞行时,在遭遇英国战斗机时,轰炸机迅速会放弃他们的轻型炸弹,并远离英国的战斗机。
美国陆军航空军使用状况
美国空军的对德国工业的精确战略轰炸只能在白天进行。起初,美军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美军所配备的B-17轰炸机和B-24轰炸机是轰炸机历史上武装最为雄厚的。按照密集编队的计划,由轰炸机创造白朗宁M2交叉火力网就足以击退敌人,没有必要派遣战斗机进行护航。
该计划很快宣告破灭。在炮塔中要击中一个快速移动的战斗机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利用战斗机要击中一个移动缓慢的轰炸机可说是易如反掌。美军的轰炸机损失逐渐增加,而实验性的"炮艇"YB-40完全无法发挥击落敌方战斗机的功用。[2]
直到P-38闪电式和P-47战斗机的引入,轰炸袭击才开始取得成功。能够携带洛克希德设计的大型副油箱,战斗机才能够护航轰炸机来协助他们完成任务。西元1944年3月3日,首次有盟军战斗机飞越柏林,而首个飞抵柏林的战斗机隶属于美国空军第55战斗机大队。当使用劳斯莱斯梅林引擎的P-51战斗机被引入,他具有一个层流机翼来提高效能,此时二战最后一款护航战斗机正式完成。
冷战
P-47N和P-51的成功,带给人们护航战斗机是值得在战后继续进行研发。然而高消耗的早期喷气发动机使得这种机种相当难以设计,一些实验性的设计试图使用混合动力,即典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加上喷气发动机,但是这些皆未能达到性能要求。一个新的构想-XF-85小鬼式微型战斗机,计划作为B-36和平缔造者轰炸机的寄生机,同时也使用B-29超级堡垒轰炸机进行测试,最后发现该构想是完全不可能在实战中使用。后来的FICON计画尝试过类似的想法,使用喷气式战斗机机鼻上或翼尖上的"飞人勾"来对接重型轰炸机。
同时,如XF-85小鬼式的专门护航战斗机,最后成为绝响。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战争本质使战斗机护航的作用逐渐与战斗机类型合并,因此该术语不再使用。在韩战期间,F-80流星战斗机和后来的F-86军刀战斗机曾经和F-84雷霆式打击战斗机护航过B-29重型轰炸机。
XB-70战神侍婢式轰炸机, 北美航空设计的三倍音速轰炸机,它的超高速度目的是免于敌人的攻击,因此,北美航空曾提出要让XF-108轻剑战斗机担任护航战斗机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渗透战斗机"这个名词被使用在其上,其实这种战斗机并不算是护航战斗机,而是在轰炸机之前快速飞入敌方领空,并且在敌方拦截机接近轰炸机之前就攻击将他们击落。
导弹的出现,特别是地对空导弹,使专门的护航战斗机设计显得相形失色。导弹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拦截机将很少近距离接触轰炸机,不过,护航机可以对来袭的导弹作出一些反应。同时,陆基和潜艇弹道导弹的演进,使轰炸机在美国核战略上下降到较低的重要性,在苏联可以说是完全被忽略。 此外,由于在整个冷战期间相互保证毁灭的概念在政治议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核打击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使现有的战斗机设计足以在战争中保护它们。在越战, F-4幽灵II战斗机和F-8战斗机曾以护航机的角色陪同如 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F-105雷公战斗机和A-4天鹰式攻击机等美军轰炸机。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F-4护航F-4的状况,当一架F-4配备炸弹,会由其他F-4担任护航战斗机(类似情况也发生在F-8上).
现代
空优战斗机的出现,例如 F-15鹰式战斗机,这意味着高价值目标(如空中加油、预警机、指挥平台、轰炸机和攻击机)将受到空优战斗机的保护,有时空优战斗机会超越他们一段距离,与远处的敌方空中单位战斗,而不是一昧近距离伴飞。
参考文献与注解
- ^ Lt. Col. Stoll, Hans G. (1994). "Luftwaffe Doctrine and Air Superiority throughout WWII: The Luftwaffe Experience." United States Air War College. Pg. 1
- ^ Major Lesher, Lee A. (1988). "THE EVOLUTION OF LONG-RANGE ESCORT DOCTRINE IN WORLD WAR II." United States Air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 pg. 6
- ^ The Air Force Wants a New Fighter to Accompany Its New Stealth Bomber. [201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