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桑溪

臺灣藝術家

郑桑溪(1937年5月14日—2011年2月2日),台湾基隆市人,曾任职行政院新闻局摄影室,以1950到1960年代拍摄基隆等写实照片闻名,也是台湾首位在电视作摄影教学的摄影家。

生平

学生时期

郑桑溪生于1937年5月14日[1],为云门舞集舞者郑淑姬的长兄[2],家族在基隆市开设西餐厅[1]与在正滨渔港开设渔船公司[2]。高二时他首次帮同学拍摄,便产生摄影兴趣,便自己买一台二手的信浓牌相机学习[3]

1955年,时为成功中学学生的郑桑溪,加入柯传义、杨秋源、潘文宏等基隆、台北地方人士组成的“新穗影展”,受教于张才[4]。郑桑溪自认摄影生涯第一张作品,是1956年在自家基隆口外望所拍的“方与圆”,构图简洁又景深幽远[4]。郑桑溪承袭张才的社会写实观点,以1950到1960年代拍摄基隆的影像奠定摄影界的地位[3]。多年后,郑桑溪为基隆拍摄的种种照片,获基隆文化中心作为史料照片[5]

对于摄影观,郑桑溪自道非常注重突显主题、简洁构图、人物自然,并呈现“拍摄者不在场”[3]。他在取材上,叛逆的、批判性的题材较少[1]张照堂评论郑桑溪作品在写实之外,还具冷静的诗意[6]。郑桑溪被采用最多的作品是一张蒸气火车头的照片[4]。为1959年拍摄一名两肩挑担的挑夫走在火车铁轨上,背后有四部冒著白烟的火车头,呈现台湾社会转型的时刻[1][3]。郑桑溪回忆道,此照片是他在基隆市高砂桥上拍的多张之一,唯独这张最具感染力,成为台湾出名的蒸汽火车头相片[7]

郑桑溪读成功高中时曾因病休学,至1959年考上政治大学新闻系[8]。1960年暑假,他以救国团幼狮社摄影记者的身分,去兰屿拍摄[9]。他在兰屿的一个月,以“兰屿雅美妇人”为摄影代表作,取景构成典雅大方,又描绘了族人容姿、习俗与环境景观,获得台北摄影沙龙优秀作家奖及最佳作品奖第一名[10]。22岁,郑桑溪担任成功中学摄影社指导老师,指导了张照堂[3]

1961年,郑桑溪创办政治大学摄影社后,受张才人文写实摄影理念影响,偕同尚为女友的妻子郭春英去拍摄九份[11]。对1960年代写实摄影受到郎静山领导的中国摄影学会压抑的说法,郑桑溪澄清说这是年轻摄影家不了解而盲目批评[12]。自1963年基隆市摄影学会创办后,郑桑溪担任长达11届的理事长,培养摄影人才[1]

从事摄影

1964年,郑桑溪至行政院新闻局摄影室工作[8][10]。在新闻局工作三年期间,他所拍摄的双十节阅兵、蒋中正总统的挥手答礼等别致生动,不像官方照片刻意[10]

1950年代到1970年代,台北市博爱路美而廉餐厅老板陈雁宾,无条件为摄影同好提供4楼餐厅空间作展览,让郎静山、张才、邓南光李鸣雕、郑桑溪、张照堂等人在此声名崛起[13]。1965年,张照堂、郑桑溪在美而廉展示数十幅标榜为“现代摄影”的作品,受到洛夫撰文称赞[14]

1967年,郑桑溪受时任台视摄影记者庄灵介绍,担任台湾首个讲谈摄影的《摄影漫谈》电视节目主持人[8]。《摄影漫谈》播映到结束为该年3月至9月[10]。1968年,郑桑溪进入《综合月刊》和《妇女杂志》专任摄影,以拍摄红叶少棒队专题,蜚声台湾摄影界[8][10]

台湾摄影界自彭瑞麟开始,多位摄影师都有日本留学经验[15]。1969年,郑桑溪于年至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研习演剧和电影四年,最后以“台湾演剧研究”得到硕士论文[10]

1975年,郑桑溪与徐清波等组成“乡土文化摄影群”,推行乡土纪实摄影[8]。1986年,郑桑溪受聘任教铭传商专大传科[8]

晚年生活

1989年9月25日,由张照堂策划主编、心岱执行制作的台湾第一套摄影家丛书《台湾摄影家群象》正式发表,首批六人为张照堂、郑桑溪、邓南光、王信侯聪慧刘振祥[16]

1995年,郑桑溪在施合郑基金会赞助旅费下,赴北极作摄影[17]。与其他台湾第一批造访北极的游客自莫曼斯克出发[18]

2011年2月2日上午11点48分,郑桑溪因胰脏癌汐止国泰医院病逝,葬于基隆南荣公墓[3]。5月14日到6月5日,“影像.纪实.郑桑溪”纪念展在基隆文化中心举行[1]

逸事

台湾首宗侵害著作权提告案例是汤城影业公司拍摄电影《旧情绵绵》未经告知而用郑桑溪的作品,被基隆市摄影学会陈健全发现[1]。1988年末,郑桑溪告知记者说汤城若拿出一笔合理的赔偿金,他愿庭外和解[19]。最后,郑桑溪将赔偿金50多万全数捐给消费者文教基金会[1]

2015年,中华民国外交部的台湾美食文化网未经授权就登载郑桑溪《郑桑溪港都旧情》书籍照片,事后外交部以多通电话解释致歉并与遗族签订和解书[20]

出版专书

  • 郑桑溪. 《鄭桑溪港都舊情》.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990.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周美晴. 鄭桑溪影像紀實黑白時代史. 大纪元时报. 201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1) (中文(台湾)). 
  2. ^ 2.0 2.1 高自芬. 舞姬──跳舞姊姊鄭淑姬(上). 中国时报. 2023-05-08 [2024-12-10]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3.5 吴垠慧. 鄭桑溪辭世 告別掌鏡人生. 中国时报. 2011-02-07 [2024-12-11]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赖素铃. 打開攝影記憶庫 薪傳三代情 鄭桑溪回顧展 反映世代發展. 民生报. 1997-09-28 (中文(台湾)). 
  5. ^ 纪慧玲. 《人物》鄭桑溪 影像史家. 民生报. 1989-08-23 (中文(台湾)). 
  6. ^ 吴垠慧. 張照堂:在鄭桑溪身上看見典範. 中国时报. 2011-02-07 [2024-12-11] (中文(台湾)). 
  7. ^ 张源铭. 攝影家鄭桑溪 抓住蒸汽火車頭. 联合报. 2010-01-18 (中文(台湾)). 
  8. ^ 8.0 8.1 8.2 8.3 8.4 8.5 庄灵. 扎根紀實 萌啟現代 追懷鄭桑溪先生的影藝人生. 联合报. 2011-03-10 (中文(台湾)). 
  9. ^ 张光华. 在各界熱烈歡迎下 蘭嶼隊昨抵達. 联合报. 1960-08-12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张照堂. 影像競技場的十項全能. 光华画报. 1985-05 [2024-12-11] (中文(台湾)). 
  11. ^ 赖素铃. 九份三多影像庫 物換星移 鄭桑溪 留住情份. 民生报. 1995-05-17 (中文(台湾)). 
  12. ^ 纪慧玲. 台灣攝影界誰領風騷數十年﹖鄭桑溪駁流言. 民生报. 1989-04-01 (中文(台湾)). 
  13. ^ 李维菁. 40年代美而廉 台灣攝影界推手. 中国时报. 2007-05-17 (中文(台湾)). 
  14. ^ 洛夫. 現代藝術的新語言 評張照堂、鄭桑溪的現代影展. 联合报. 1965-07-24 (中文(台湾)). 
  15. ^ 赖素铃. 為台灣攝影體質切片把脈 教育篇 走步 出路 都是問題. 民生报. 1994-07-28 (中文(台湾)). 
  16. ^ 陈长华. 攝影家群象 第一套出爐 記錄本土寫實圖象 有些底片已逾60年. 联合报. 1989-09-26 (中文(台湾)). 
  17. ^ 赖素铃. 藝文圈 鄭桑溪 完成北極之旅 與贊助人有特殊緣分. 民生报. 1995-08-16 (中文(台湾)). 
  18. ^ 赖素铃. 北極攝影 台灣第一人 鄭桑溪 償宿願 收穫豐. 民生报. 1995-08-16 (中文(台湾)). 
  19. ^ 铭宗. 新聞幕後 照片官司要談價碼. 联合报. 1988-12-06 (中文(台湾)). 
  20. ^ 卢贤秀. 使用未獲授權老照片 外交部認錯道歉. 自由时报. 2015-03-19 [2024-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3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