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菩萨

锁骨菩萨是自中唐后中国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在最早版本的故事里,“延州妇人”没有记载姓名,她容貌美丽、居无定所,对求欢的男人来者不拒,死后有西域僧人经过其坟墓,感应到内有圣人,村民开棺后见其全身骨头钩结如锁状皆大惊,后来版本称她为“马郎妇”;故事原本只说延州妇人是圣者,后来的版本则指明马郎妇是渡化淫欲的观音菩萨化身[1][2]也有版本说马郎妇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鱼篮宝卷》中,化身为主角“金沙滩马郎妇”的是“鱼篮观音”而不是“锁骨菩萨”。

相关故事

锁骨菩萨

延州妇人

锁骨菩萨最早见于中唐李复言《续玄怪录[3]卷五《延州妇人》云:

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4]

马郎妇

锁骨菩萨故事此后承传敷演,至宋朝发展为一淫一贞两个版本。

淫版北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十三上《马郎妇》为代表:

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吾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5]

这个故事与《延州妇人》情节、主题相类,都是菩萨以肉身度化众生,只是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元素,明确了地点(金沙滩)和身份(马郎妇),主角仍是锁骨菩萨化身。而且改前之“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为“贤女”,增添交媾结果“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显示出由玄怪构想演变成为佛教点化故事的痕迹。来源说是“释氏书”,说明在北宋以前,锁骨菩萨即进入了佛教书籍,承担起佛教教化之责。

贞版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一“(唐)宪宗元和四年”目下“马郎妇”故事为代表:

马郎妇者出陕右。初是,此地俗习骑射,蔑闻三宝之名。忽一少妇至,谓人曰:“有人一夕通《普门品》者,则吾妇之。”明旦诵彻者二十辈,复授以《般若经》,旦通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约三日通彻。独马氏子得通,乃具礼迎之。妇至,以疾求止他房,客未散而妇死。须臾坏烂,遂葬之。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以锡拨其尸,挑金锁骨谓众曰:“此普贤圣者。闵汝辈障重,故垂方便。”即陵空而去。[6]

元朝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观世音菩萨感应传〉则开头说马郎妇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结尾删去“普贤圣者”的说法。

马郎妇,观世音也。元和十二年,菩萨大慈悲力,欲化陕右,示现为美女子。乃之其所。人见其姿貌风韵,欲求为配。女曰:“我亦欲有归。但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之。”黎明彻诵者二十辈。女曰:“女子一身岂能配众。可诵《金刚经》。”至旦通者犹十数人。女复不然。其请更授以《法华经》七卷。约三日通至期,独马氏子能通经,女令具礼成姻。马氏迎之。女曰:“适体中不佳。俟少安相见。”客未散而女死,乃即坏烂葬之。数日有老僧仗锡谒马氏,问女所由。马氏引之葬所。僧以锡拨之,尸已化,唯黄金锁子之骨存焉。僧锡挑骨谓众曰:“此圣者。悯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耳。宜善思因,免堕苦海。”语已飞空而去。自此陕右奉佛者众。
泉州粲和尚赞曰:“丰姿窈窕鬓欹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7]

黄庭坚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也曾引用此故事,而作“金沙滩头锁子骨”诗句。[1][8]

明朝余翘撰《锁骨菩萨》杂剧,现已佚失。[1]明末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九卷〈月明和尚度柳翠〉,法空长老以锁骨菩萨的故事劝告妓女柳翠:

“当初观音大士,见尘世欲根深重,化为美色之女,投身妓馆,一般接客。凡王孙公子见其容貌,无不倾倒。一与之交接,欲心顿淡。因彼有大法力故,自然能破除邪网。后来无疾而死,里人买棺埋葬。有胡僧见其冢墓,合掌作礼,口称:‘善哉,善哉!’里人说道:‘此乃娼妓之墓,师父错认了。’胡僧说道:‘此非娼妓,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世上淫欲之辈归于正道。如若不信,破土观之,其形骸必有奇异。’里人果然不信,忙㔉土破棺,见骨节联络,交锁不断,色如黄金,方始惊异。因就冢立庙,名为黄金锁子骨菩萨。这叫做清净莲花,污泥不染。小娘子今日混于风尘之中,也因前生种了欲根,所以今生堕落。若今日仍复执迷不悔,把倚门献笑认作本等生涯,将生生世世浮沉欲海,永无超脱轮回之日矣。”[9]

马郎妇与鱼篮观音

“金沙滩马郎妇”的故事在十世纪即已流传。如一位和尚问:“何为法身?”风穴延昭禅师(887-973年)即回答:“金沙滩马郎妇。 ”[10]

成书年代不详的《鱼篮宝卷》中,“金沙滩马郎妇”是“鱼篮观音”的化身,死后“锁骨”的情节变成“手提鱼篮,颜色不改,金身睡去”。[11]称为“鱼篮观音”是因为观音到金沙滩时,装扮宛如一位卖鱼妇,手中提著鱼篮。故事中金沙滩的地点由陕西移到江苏盐产、渔产丰富的海门县(今南通东方),指出《鱼篮宝卷》的来源是在江苏与浙江,也显示出这个信仰已在沿海地区生根发展。[1]无准师范禅师(1174-1249年)所写的一首〈渔妇观音〉诗中如此形容渔妇观音:

腥秽通身不自知。更来渔市讨便宜。就中活底无多子。提向风前卖与谁。
篮内鱼。衣中珠。见买见卖。少实多虚。[1][12]

故事分析

“锁骨菩萨”是中国佛教的菩萨,其在印度佛教的来源可能有两个。[3]一是(金)“钩锁骨”是如来的特征之一。[13]一是“锁骨”即“骨锁天”,是外道所说大自在天的化身,而大自在天即密教中的大日如来[3]

故事中圣者渡化淫欲众生的情节,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14],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中皮肤金色的婆须蜜多对善财童子说:“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欲乐而为现身。...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三昧;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若有众生暂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咂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15]有相似之处。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小说《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将妹妹秦可卿许配给贾宝玉,先以情欲之事引导,希望贾宝玉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研究红楼梦的洪秋蕃、王伯沆将此故事与锁骨菩萨的故事相比较。[16]

研究著作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于君方著. 魚籃提向風前賣與誰?. 香光庄严. No. 六十一期. 释自衎译. [民国89年3月20日] [201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2.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佛学大辞典/马郎妇
  3. ^ 3.0 3.1 3.2 何胜莉. 锁骨菩萨考——兼论唐密观念的文学接受. 《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年, (第1期) [2017-07-16]. ISSN 1008-01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续玄怪录
  5.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海录碎事_(四库全书本)/卷13上
  6. ^ 大正藏第49冊No.2035 佛祖統紀 第41卷. CBETA 汉文大藏经.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7.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释氏稽古略/卷三
  8. ^ 诗词 宋·黄庭坚 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 搜韵网. [201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老松连枝亦偶然,红紫事退独参天。金沙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婵娟。 
  9.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喻世明言/第29卷
  10. ^ 卍續藏 (X)第66冊No.1297 宗鑑法林 第28卷. CBETA 汉文大藏经. 第450页c栏第19行. [201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11.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鱼篮宝卷
  12. ^ 卍續藏 (X)第70冊No.1382 無準師範禪師語錄 第5卷. CBETA 汉文大藏经. 第269页第c栏3行. [201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13. ^ 如《长阿含1经・大本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八者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诸骨支节。槃龙相结其间密致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钩锁骨卷舒自在不相妨碍。钩锁骨。蟠龙结间。如是中间出诸金光。此一一光从一节出入一节间。如是和合成一大光。如金摩尼。”
  14.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妙法莲华经/25
  15.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68
  16. ^ 郭玉雯. 《紅樓夢》淵源論: 從神話到明清思想.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6: 113–115页. ISBN 978-986-00-48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