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框胡同

39°53′47″N 116°23′46″E / 39.89648770000001°N 116.3960175°E / 39.89648770000001; 116.3960175

门框胡同

门框胡同,是北京市西城区中部的一条胡同,位于大栅栏商业区。[1]

简介

门框胡同北起廊房头条,南到大栅栏街。门框胡同出现在清朝光绪年间。这条窄小的胡同原本没有名字。后来附近商业街的商人集资在该胡同中兴建了一座过街的财神佛楼,俗称“过街楼”。该楼是在东西靠墙立着的两块石板上横放几块厚石板,把佛楼架起。行人自南北两侧看,过街楼下面很像个“门框”,所以该胡同得名“门框胡同”。 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

门框胡同虽十分窄小,但为繁华的商业街。胡同内有北京早期的戏院同乐轩,后来改为同乐电影院。还有和月盛斋齐名的复顺斋酱牛肉铺。门框胡同内还汇聚了爆肚豆汁切糕羊杂碎油茶茶汤老豆腐豆腐脑等小吃摊,所以门框胡同过去有“小吃街”之称。[1]

当年的门框胡同汇聚了京城著名的小吃摊,从南到北依次有:复顺斋酱牛肉;年糕王豌豆黄宛油酥火烧刘馅饼陆爆肚杨;卖年糕、炒饼、汤圆厨子杨年糕杨豆腐脑白爆肚冯奶酪魏康家老豆腐炒火烧沙包子杨同义馆涮羊肉;瑞宾楼(原名祥瑞饭店)褡裢火烧德兴斋的烧羊肉白汤杂碎;俊王爷烧饼等等。这些贩卖小吃的小摊饭铺虽然门脸不大,但几乎每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2]

早年的大栅栏地区不仅是京城的商业中心,还是一个娱乐中心,云集了“广和楼”、“广德楼”、“三庆戏院”、“中和戏院”、“庆乐戏院”等戏楼;“同乐电影院”、“大观楼影戏园”等影院,很多戏曲文艺界的名流常出入此地,他们也是门框胡同小吃摊的常客。文人鲁迅巴金丁玲等;影视界的韩兰根陈燕燕白杨等;戏曲界的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云李万春谭富英等;曲艺界的常宝堃等文化界名人均是这里的忠实顾客。[3]

从1937年到1957年,是门框胡同小吃的鼎盛时期。1957年以后,因为合作化合营与合营运动的到来,爆肚冯爆肚杨合进门框胡同的同羲馆饭馆,其他小吃摊合进大栅栏街西口的国营茶馆,自此门框胡同小吃的私营时代结束。合营时期,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之妻刘凤文进入同羲馆,作为资方代表继续负责爆肚、涮肉工作,一直到1985年退休。[3]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后,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携儿子冯秋生、冯伏生、冯云亭于1985年在前门外的廊房二条24号恢复了爆肚冯老字号。其他小吃老字号也先后恢复营业,再度成为私营的老字号。1986年厂甸市场开业,宣武区工商局找到爆肚冯、年糕钱茶汤李羊头李等几家特色老字号参加了厂甸市场的经营,以恢复老厂甸市场的色彩。厂甸市场开张后,这些小吃再度与北京人见面,受到欢迎。其间,国家领导人及北京市领导也鼓励这些小吃。例如溥杰曾亲自来爆肚冯品尝过几次,评价很高;北京市副市长孙孚凌也亲自为爆肚冯开业剪彩。[3]

1992年,西四小吃胡同开业,爆肚冯和门框胡同豆腐脑白奶酪魏共同参加了西四小吃胡同的经营,受到北京人的欢迎,并获台湾中国时报》、《香港丝路画报》、北京各报纸的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对这三家老字号进行了报道。1995年3月,西四小吃胡同准备扩大并重新装修,但由于资金不到位,该计划搁置,自此北京首家以北京小吃为特色的小吃胡同歇业。[3]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392页
  2. ^ 梦回今朝寻觅北京味道,人民网,2004年10月28日. [2014年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3. ^ 3.0 3.1 3.2 3.3 爆肚冯,中国文化传媒网,2011-08-18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