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荆和
陈荆和(1917年9月28日—1995年11月19日),字孟毅,号苍崖,是受过日本正统史学训练的南洋史专家,为越南研究和华侨研究的国际级学者。
生平
父亲陈茂堤(1893-1977),曾在台中开设济生医院、茂堤产妇人科医院,战后曾当选第一届省参议会参议员。母亲林螺(?-1978),台中豪商林成基的千金。祖籍福建漳州。
1917年9月28日,出生于台湾台中龙井,幼年随父移居日本东京。
1936年3月毕业于麻布中学,1938年4月进入庆应义塾大学史学系,专攻东洋史,师从松本信广。
1942年4月毕业,先在其母校新设立的语言学校担任研究员。
1943年3月被庆大派往位于越南河内的法国远东博物院进行研究,其研究专科为东南亚史地学及越南语文学,期限三年。
1946年7月返回台中,11月获台湾大学之聘,担任文学院史学系讲师,教授东南亚州史,继承台北帝大文学部南洋史讲座。
1948年9月,兼任省立师范学校讲师。
1950年8月,升任台湾大学史学系副教授。
1954年9月,以教授现职,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胡适推荐奖学金,派往法国巴黎大学作专科学术研究,历访英德西荷诸国。1955年10月下旬返台,继续于台大讲学。
1956年8月,升任台湾大学史学系正教授。
1958年4月,随叶公超外交部长访问西贡,为期一星期。9月,越南政府教育部即敦聘林荆和到越南主编翻译越南史,担任编辑越南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顺化、西贡、大勒三所大学教授。
1962年6月,应新亚书院校长钱穆之邀,主持该书院的东南亚研究所,兼教授东南亚史。[1]
1966年获庆应义塾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78-81年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长。
1981年退休后出任日本创价大学教育学部及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1986年任日本创价大学亚细亚研究所所长。
1993年赴美国。
1995年11月19日,逝世于越南胡志明市。
主要著作
- 《河仙镇协镇鄚氏家谱注释》武世营撰;陈荆和注释;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哲学报第7期,1955年
- 《十七世纪广南之新史料》(内容为《海外纪事》);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60年
- 《艮斋诗集》郑怀德撰;陈荆和《艮斋郑怀德:其人其事》;香港: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62年
- 《十六世纪之菲律宾华侨》 香港:新亚研究所,1963年
- 《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收录陈元烁编辑的《明乡陈氏正谱》及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考略》;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年
- 《国史遗编》潘叔直辑;陈荆和《国史遗编的编者与内容》;香港: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65年
- 《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 和陈育崧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1970年
- 《嗣德圣制字学解义歌译注》阮翼宗原撰;陈荆和译注 香港中文大学,1971年
- 《往津日记》阮述撰;陈荆和编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
- 《校合本 大越史记全书》、 吴士连、范公著、黎僖等撰,1984年‐1986年
- 《校合本 大越史略》 陈荆和编校;东京:创价大学,1987年
外部链接
- (中文)海外华人研究-陈荆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當代史學──陳荊和教授著述目錄.[失效链接]
- ^ 陈茂堤《息庐鸡肋集手钞》,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