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

图书馆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早期称平山图书馆或平山中文图书馆[2]:81)是香港大学图书馆现有的分馆之一,以促进中国学术文化,支援香港大学的研究及学习需求为目的,主要收藏中、日文书籍,亦有少量韩文书籍。[3]该馆于1932年12月14日由港督贝璐爵士主持揭幕,为纪念富商冯平山先生的捐助,故命名为冯平山图书馆。1962年1月,冯平山图书馆迁入大学图书馆总馆,旧址则改为冯平山博物馆[4]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
Fung Ping Shan Libra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地址 香港薄扶林香港大学图书馆总馆四至六楼
坐标22°16′59″N 114°8′17″E / 22.28306°N 114.13806°E / 22.28306; 114.13806.
类型学术图书馆系统
建立1932年12月14日,​91年前​(1932-12-14
收藏
藏品图书期刊报纸及视听资料
规模馆藏超过一百一十万册,期刊一万三千种[1]
其他信息
网站https://lib.hku.hk/fpslib/
地图
地图

历史沿革

冯平山楼时期

冯平山图书馆的历史与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有莫大关系。[5]:141928年2月,港督金文泰爵士在一场特别会议中,讨论如何协助刚起步发展,但面临财困的大学中文专科教育,得到以周寿臣罗旭龢为首的华人代表团大力支持。为配合即将成立的中文学院的教研需要和长远发展,时任香港大学永远值理的冯平山遂决定资助香港大学兴建一所具规模的中文图书馆。[5]:16-18 [6]

冯平山图书馆选址在西半山般咸道,邻近作为中文学院教学空间的邓志昂楼,1929年开始动工兴建,1934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2]:89-90建馆初期以大学“振永书藏”为基础,藏书约三万一千册,及后得社会人士陆续捐赠,馆藏大为增加;至太平洋战争前,已达四万八千多册。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内文化机构皆随政府南迁,国立北平图书馆于1938年初得香港大学允许,在冯平山图书馆地下和一楼设驻港办事通讯处,并借用书库。[2]:901941年初,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借用冯平山图书馆接收郑振铎上海搜购、预备寄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古籍约三万册,保存珍贵文献。[7]:160 [8]:67-69

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后,般咸道多所无人看守的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均被人搜掠和纵火,当晚冯平山图书馆仍有五名馆员留守,歹徒到馆搜掠时,馆员讹称书籍毫无价值,结果歹徒只劫去衣物粮食,馆内藏书得以保全。[7]:161香港沦陷期间,政府机构、学校以至私人藏书经陈君葆、刘国蓁等馆员抢救,均移存冯平山图书馆内[9],得以逃过战火蹂躏,当中包括学海书楼的二万五千多册藏书。[5]:20-22 [6]

战后由于经费和人手短缺,冯平山图书馆于1951年拨归大学图书馆馆长管辖,成为大学图书馆系统的一部份。在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guier Drake)支持下,冯平山图书馆分别购入南海黄慕韩劬学斋、罗原觉敦复书室及吴兴刘氏嘉业堂的藏书[5]:23-24;其中如朱彜尊《五代史辑注》、周述学《神道大编历宗通议》、陶宗仪说郛》等,均为海内外孤本珍籍。[10]:1

图书馆大楼时期

随著学生人数和藏书量增长,冯平山图书馆的设施渐不敷应用;而中文系在六十年代初由邓志昂楼迁至本部大楼,该馆亦于1962年1月迁入新馆大楼的四至六楼,与大学图书馆合而为一,仍保留“冯平山图书馆”名称,原址则扩充为“冯平山博物馆”。[5]:24-25 [11]

六十年代起,冯平山图书馆积极采购学术文献,尤其日本出版的中国研究资料。在罗香林教授建议下,冯平山图书馆开始搜集香港新界各姓族谱,并大量购藏中国各省民国以前方志,此后扩展至民国以后新修方志、专业志等,从华南华中华北,逐渐建立起完整的方志藏书,至今已逾万种。[5]:261978年,适逢内地改革开放,冯平山图书馆与国内知名图书馆开展馆际交换图书及合作关系。同时,该馆由1970年走进开架时代,把需求量大的书籍从闭架移到开架,方便读者浏览。[7]:167

九十年代开始,冯平山图书馆在文史哲艺术以外,开展社科馆藏建设及发展电子资源,为中国大陆地区以外最早购置并使用CNKI的图书馆。该馆自2002年起向世界最大的书目库OCLC提供编目数据,与海外其他图书馆分享馆藏书目资料,并成为全球主要中文书目来源之一。[7]:169现时冯平山图书馆藏纸本书一百万册,电子书逾三百万本,该馆亦致力发展资源开放存取服务,电子化珍贵古籍。[12]:212

历任馆长

任次 任期 姓名[12]:208
1 1932-1934 林栋
2 1934-1953 陈君葆
3 1953-1960 伍冬琼
4 1960-1961 唐博贤
5 1961-1965 简丽冰
6 1965-1969 胡周妙坤
7 1970-1977 冯陈善奇
8 1978-1989 黎树添
9 1989-1997 李直方
10 1997-2001 马泰来
11 2001-2018 尹耀全
12 2018-现任 胡美华

轶事

  • 太平洋战争在1941年12月爆发,当时在香港大学读书、被征召为防空员的张爱玲曾驻守冯平山图书馆,发现并阅读了一部《醒世姻缘》,此事为张爱玲记载于散文集《张看》之中。[7]:160 [13]

图片集

参考来源

  1. ^ Collections.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2.3 陈伟明. 〈古籍雋永 滿目琳瑯 :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古籍收藏〉. 《承前啓後 : 中國文化講座續編》. 香港: 学海书楼. 2019. ISBN 9887919608. 
  3. ^ Fung Ping Shan Library.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古物古迹办事处. 香港大學法定古蹟 (PDF).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5.0 5.1 5.2 5.3 5.4 5.5 黎树添. 〈馮平山圖書館簡史〉.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論文集, 1932-1982》.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82. ISBN 9627071013. 
  6. ^ 6.0 6.1 陈天权.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90年歷史足印. 灼见名家. 2017-10-17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7.0 7.1 7.2 7.3 7.4 冯美莲; 尹耀全. 《庋藏遠見 : 馮平山》.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13. ISBN 9620744888. 
  8. ^ 黄文德; 唐申蓉; 陈丽玲. 〈抗戰時期央圖留港遭日劫掠古籍尋獲過程之探討〉 (PDF). 《国家图书馆馆刊》. 2017年6月, 106 (1): 65–8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古物古迹办事处. 香港大學馮平山樓文物價值評估報告 (PDF).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饶宗颐.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善本書錄》.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3. ISBN 9622096212. 
  11. ^ 港大3棟建築獲列作法定古跡. 成报. 2018-11-16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12.0 12.1 高玉华; 刘绮伶.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八十五年傳承〉. 《天禄论丛 : 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2018年3月, 8: 205–214. 
  13. ^ 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潘国森. 【琴台客聚】馮公七秩榮壽大慶序. 文汇报. 2017-10-16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