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卡萨格兰德

芬兰建筑师

马可·卡萨格兰芬兰语Marco Casagrande,1971年5月7日),芬兰建筑师、地景环境艺术家、建筑理论家、作家建筑学教授。2001年毕业于原赫尔辛基理工大学(今阿尔托大学)建筑系。

马可·卡萨格兰,摄于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早年生活

马可·卡萨格兰出生于芬兰旧都图尔库颇具名声义大利芬裔天主教家族[1],童年时期在北极圈拉普兰区附近的小村落上托尔尼奥度过,后搬到南方小镇卡尔亚念小学和中学。成年后,马可·卡萨格兰到了赫尔辛基研习建筑学。

佣兵经历及作家生涯

1993年在芬兰服完兵役后自愿参与波士尼亚战争。他以“Luca Moconesi”为笔名将经历写成半自传《去莫斯塔路上搭便车的人》[2]芬兰语Mostarin tien liftarit,英语:Hitchhikers on the Road to Mostar)一书。1997年出版,引发芬兰媒体议论纷纷,因此他被当局怀疑可能触犯战争罪。卡萨格兰在答辩时表示书中主角情节多属虚构[3],调查结果也证明他没有违反任何条款。从2006年开始,卡萨格兰每年在芬兰国防大学开课教授军事战略和领导统御学。[4]

建筑师和艺术家

 
Taipei organic acupuncture

作品从早期就开始跨界建筑艺术和科学,曾在世界各地发表关注生态环境意识建筑装置艺术作品。[5] 1999年作品“大地的逃脱”(Land(e)scape)因得到英国建筑评论杂志(Architectural Review's)举办之Emerging Architecture奖项,受邀参加2000年以“六十分钟人”(60 Minute Man)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改造弃置废用之货柜驳船。利用城中居民一小时内产生之有机排泄物制造的壤土,在船上种橡树使之成为供公众使用之绿化公园。纽约时报记者撰文,本作为他个人当年度双年展最喜爱作品。[6]“收集建筑的潜意识与真正的现实,让现代人和自然重新结合起来。他咸认不被压力、经济环境,网路上的娱乐和资讯蒙蔽,最重要的是真实”[7]

他自2000年起担任教职,教授建筑设计、生态都市规划及环境艺术,善于以跨学科的教学手法启发学生,截至2012年已在欧洲、亚洲、北美、澳洲....等全球十四个国家三十多所建筑和艺术相关科系大学教学。2003年台北市文化局及策展人邀请“宝藏岩全球艺术行动者参计画”[8] 与“欧洲论坛-都市有机层”宝藏岩历史聚落在公部门和民间团体尚存保存争议时驻地创作,因而接受那时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主任陈珍诚推荐,于2004至2008年间授聘为淡江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他提出尊重“在地知识英语Traditional knowledge”(Local/Traditional Knowledge)为本发表包括《第三代城市》(Third Generation City)、《都市针灸术英语Urban acupuncture》、《都市河流主义》(River Urbanism)、《终极废墟》(Ultra Ruin)[9]、《都市生态针灸》(Urban Ecopuncture)[10] 等极具远见富含敬天爱人态度之未来城市建筑学理论。

他曾连续三届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0、2004、2006年)。

1999-2003他与Sami Rintala合作Casagrande & Rintala 建筑事务所。

2003年至今主持C 实验室(Casagrande Laboratory 简称 C-Lab)建筑事务所。

2009年,卡萨格兰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11] 和建筑/小说家阮庆岳组成“弱”(WEAK!)建筑团队[12]

2010 与台湾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13] 成立废墟建筑学院

重要作品

大地的逃脱〔Land(e)scape〕

Land(e)scape on display
Burning of Land(e)scape, 1999

1999年建于萨翁林纳郊区建筑装置艺术,为现今农业发展提出反思。三座废弃的谷仓似长了脚逃离大地摇摇晃晃走向南方都市,召唤已把它们遗忘的农人。[14] 两位年纪尚轻建筑师随后亲手烧了这个作品,展开其专业建筑生涯。[15]

获得建筑评论杂志举办之Emerging Architecture奖,参加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并于2001年至日本欧日新潮建筑展[16]

参考资料

  1. ^ Kohuttu palkkasoturi päätyi arkkitehdiks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urun Sanomat January 27, 2001 (芬兰文)
  2. ^ The mind of a fanatic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30. - Helsingin Sanomat, 18 September 2001 (英文)
  3. ^ taiteen palkkasotureit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oima 4/2002 (芬兰文)
  4. ^ Anttalainen & Vasaramäki, Casagrande (KALPA, Maanpuolustuskorkeakoulu, 2011), 38-41.(芬兰文)
  5. ^ Architektur zwischen Landart und Konzeptkun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chschule Munchen 6/2011 (德文)
  6. ^ 存档副本.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dam Mornament: When Attitude Becomes Form Contemporary -magazine 2003(英文)
  7.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erkeley Prize Committee and Ju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7 (英文)
  8. ^ [2] - 康旻杰《[地景叙事体] 的诠释与建构》 2004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
  9. ^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巫祈麟译《终极废墟》
  10. ^ 存档副本. [2011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13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rban Ecopuncture by Marco Casagrande”(英文)
  11. ^ 存档副本. [201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谢英俊简历
  12. ^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破茧而出!真有弱建筑? WEAK! 之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作品“茧 Bug Dome”, 2009/12/21
  13. ^ 存档副本. [201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A dramatic architectural installation designed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plight of the Finnish countryside., 12/1999(英文)
  15. ^ [6] -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Burning Passion., 12/1999(英文)
  16. ^ 存档副本. [201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atalog 1: Participating Architects (New Trends of Architecture in Europe and Japan 2001) , 200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