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火
黄金火(台湾话:N̂g Kim-hué;1895年11月7日—1987年11月8日),于1895年11月7日诞生于府城南厂附近,[1]即马关条约割台予日本之时,因此黄金火出生于台湾正开启日本殖民时期的时代,其为台南本地人,1987年11月8日[2]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黄金火 共和医院创办人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5年11月7日 |
逝世 | 1987年11月8日 |
居住地 | 台南市 |
国籍 | 中华民国 |
母校 | 台南第二公学校(今台南市北区立人国小)、总督府医学校(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 |
职业 | 医师 |
活跃时期 | 1921年—1945年 |
儿女 | 与妻子蔡凤坠所生:黄文彬、蔡文隆、黄文东、黄文和、黄文炯(五男)黄锦心、黄锦娥(两女);与续弦所生:黄文郁、黄文哲、黄文爵(三男) |
1895—1911年:幼年
黄金火年幼时随父母从嘉义迁至台南,借居于亲戚家,生活贫困,父母以贩售冥纸维持生计。因家境清寒,黄金火一直无法就学,直到十二岁时他才进入台南第二公学校就读(为今台南市北区立人国小),入学年龄相当晚,于1911年毕业,那年黄金火十八岁。[2]
1911年—1922年:成医之路
1911年自台南第二公学校毕业后,同年黄金火以第二名录取进总督府医学校(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1]并获得公费补助,1917年(大正六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回到台南任职于台南病院外科(今卫生福利部台南医院,简称部南医院)。[2]1920年三月任医官补,[1]隔年(大正十年)遂积极加入台湾文化协会之活动,[3]1922年离开医院出来开业,与同样任职于台南病院内科的韩石泉共同创办“共和医院”,[4](韩石泉亦是黄金火大学时的学弟,两人皆就读于总督府医学校,后来合作期满韩石泉即开设台南民权路有名的韩内科诊所),[4]医院取名“共和”,象征著两人对于民主共和的向往。[1]黄金火负责外科、韩石泉负责内科,共和医院后为当时台南规模最大之医院。[2]
1922—1945年:台湾文化协会时期
一、文协分裂前
黄金火与韩石泉皆是台湾文化协会的成员,致力于推动文化思想启蒙,为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之推手、共同主张废除六三法,黄金火曾于台湾文化协会的通俗演讲做演讲,演讲题目为“水与人生”。[1]黄金火、韩石泉、吴海水、蒋渭水、蔡培火等人亦受牵连于1923年(大正十二年)十二月的治警事件,遭日本警察逮捕,后被释回。[1]黄金火、韩石泉与王受禄(台湾第一位留学德国之医学博士)三位成员被并称为“台南文协三要角”。[2]
黄金火善于创作诗词、歌曲,为泰平唱片公司有名的作词家,曾出版〈春怨〉、[3][5][6]〈阿片歌〉[7][8]等作品,其除参与台湾文化协会的文化讲习会外,亦成立并推广台南文化剧团(为1926年八月创立)、安平剧团[7]等,为1930年代台南重要的文化推动者。
二、文协分裂后
1927年(昭和二年)台湾文化协会各分流派,转为主张工农运动,文协就此分裂,是年黄金火创立“文化演艺会”,[9]期许以带有批判思想、教化众生的文化剧演出来启迪民智、宣扬新的知识与思想,于其中担任编剧、导演,[2]并在自家住宅(台南市本町四丁目179号,即今台南民权路234号)训练演员,[3][4]如“使用本土语言”、“现代化”、“剧情具有教化意义”、“演员素养”等,[3]皆是训练的重点目标。共和医院亦为当时台南文化剧团的排演场所,[4]剧团人员有如王受禄、韩石泉、林占鳌、卢丙丁等同为台湾文化协会之成员,[1]一群为推展文化思想而奋斗的青年们于此交流、排练。
1927年三月,剧团于南座剧场(今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西门路圆环一带)首次公演,[1]剧目为“戆大老”(二幕剧)、“爱之胜利”(五幕剧)、“非自由之自由”(三幕剧)等三场台语剧,[1][2]剧目内容大多讽刺传统封建教条、倡导自由恋爱与人人生而平等,建构国人的民族意识等,[1]这群人以戏剧来提倡台湾的本土语言、对抗日治时期的国语政策(即日语),而剧团现代化的演出服饰、舞台布置,再到歌词乐曲,无不带动了当时的台湾流行音乐,1930年代的歌曲皆深受此影响。台南文化剧团亦曾于1928年(昭和三年)五月为支持日资高雄浅野洋灰(水泥)会社台籍员工罢工事件而举办义演,同年黄金火于台北医专毕业。[1]
1935年(昭和十年)黄金火当选台南市第一届及第二届的市会议员,[10][2]同时兼任台南市医师会的副会长、皇民奉公会医师团台南市分团副团长,[1]后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1945年)购船协助致力于推展社会改革的赤崁劳动青年会[10]成员陈天顺偷渡,遭日警逮捕、酷刑拷打,拘禁九十一天后才获释,出来以后黄金火身心大感疲惫,故辞去一切外务、不再涉足政治,专注于医院事务、医病看诊。[1][2][4]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1945年)美军轰炸台南,黄金火在民权路的旧宅亦被炸毁,一片混沌之间,黄金火只好到乡下避难。[2][4]
1945—1987年:不只医病亦诊治社会
由于台南大空袭,1965年黄金火与同为医师的次子蔡文隆(蔡文隆医师因过继给姐妹故姓“蔡”)[1]将共和医院迁居至现址,[2]即位于今台南永福路二段上、座落于明郑时期有名的统领巷[11]里,为五层楼高的水泥建筑,改为共和综合医院,医院五楼作为护士宿舍及黄金火居所,于1960、70年代共和医院来到最繁盛的时期,1971年时医院病床达到48张,[1]台南人若有病痛往往至此前来求诊,然而好景不常,推行健保后,共和医院因未加入健保而人流减少、加上长期合作之医师生病,[1]种种原因下最终于2000年关闭歇业。[2][4]
黄金火医师一生救死扶伤,经常替穷苦的病人看诊,其是共和医院的院长、亦为作词家、导演、编剧,于日治时期的社会运动活跃了二十几年,为推展文化思想奔波,虽于二战期间受警察拘捕、严刑拷打,[2]后感身心劳累,遂不再插手政治的一切事务,[4]然黄金火仍为台湾台南日治时期极具影响力之医生、文化推动者。
个人作品
〈春怨〉[1]
“ | 牡丹红艳开 带露含香人所爱 伤心红尘界 青春过了敢再来 青春过了没再来。见景会伤情 为著一家作牺牲 可恨烟花红 万斛泉水洗没清。春宵烦闷多 抱起琵琶无奈何 恐怕无所靠 眠思梦想我哥哥。黄金我无爱 情意投合心花开 悲恋在心内 亲爱我君来安排 | ” |
轶事[1]
根据《台湾日日新报》报导,黄金火有两次紧急救人的事迹,一次为吞食鸦片自杀的妇女、一次为脑溢血之壮年人,[12]虽皆无力可回天,两次急救全未成功,然而黄金火医师的医术仍受大众所肯定。
传记及相关书籍
- 郑佩雯著,《白袍与工程帽——先行者的身影》,台南市: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21年
- 台湾省医师名鉴编刊委员会编,《台湾省医师名鉴》,台北:国际文化服务社,1958年,页266
- 黄裕元著,〈日治时期台湾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论一九三〇年代流行文化与社会〉,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学位论文,2011年
- 王秀云,〈巷弄里的共和国~共和联合诊所〉,《发现医学台南》,台南市:成大出版社,2018年
延伸阅读[1]
- 吴密察编,《文化协会在台南展览专刊》,台南市: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2007年
- 洪淑美口述,《尚嫷的载志》,台中市:白象文化,2013年
- 洪淑美口述,《府城医世情》,台中市:白象文化,2014年
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郑, 佩雯. 《白袍與工程帽——先行者的身影》.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21.11: 91–104. ISBN 978-986-5487-54-6.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陈永兴. 【民報】【人物】倡導新劇的文協醫師 黃金火(1895〜1987). www.peoplemedia.tw. 2022-01-31 [2023-12-16]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臺南研究資料庫|黃金火. 台南研究资料库. [2023-12-16] (中文(繁体)).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社大新聞,城市速寫走畫會-大時代的醫者們-共和醫院. tncomu.tw. 20222-03-05 [2023-12-16].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藏品資料,泰平唱片出品編號82009臺語流行歌《春怨、織女》蟲膠唱片. ArticleSample3. 2018-03-22 [2023-12-16].
- ^ 6.0 6.1 臺灣大百科全書,〈春怨〉. nrch.culture.tw. 2009-09-01 [2023-12-16].
- ^ 7.0 7.1 7.2 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在啟蒙的浪頭上我等你──1920-1930年代文協人的情書邀請. 科技、人文、友善体验. [2023-12-16].
- ^ 8.0 8.1 阿片歌-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23-12-16].
- ^ 到州廳去抗議!來趟充滿反抗精神的臺南小旅行. 故事 StoryStudio. 2021-11-06 [2023-12-16].
- ^ 10.0 10.1 赤崁勞働青年會-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23-12-16].
- ^ 臺南研究資料庫|統領巷. 台南研究资料库. [2023-12-16] (中文(繁体)).
- ^ 〈昏倒斃命〉. 《台湾日日新报》. 199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