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0年大彗星
1680年大彗星(C/1680 V1),也称为基尔希的彗星或牛顿的彗星,因为是第一颗由望远镜所发现的彗星而声名大噪。它是德国天文学家戈特弗里德·基希在1680年11月14日发现的,特别的是,它成为17世纪最明亮的彗星,一度即使在白天也能看见,并有著壮观的彗尾[2]。
发现 | |
---|---|
发现者 | 戈特弗里德·基希 |
发现日 | 1680年11月14日 |
临时编号 | Great Comet of 1680, 1680 V1 |
轨道特性考 | |
历元 | 2335000.5 |
远日点 | 889 AU |
近日点 | 0.00622 AU[1] |
半长轴 | 444 AU |
离心率 | 0.999986[1] |
周期 | ~9356 儒略年 |
轨道倾角 | 60.7° |
历次近日点 日期 | 1680年12月18日[1] |
下次近日点 日期 | ~11037年 |
物理性质
1680年大彗星在11月30日从距离地球0.4天文单位之处通过,并且在1680年12月18日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近距离,0.006天文单位(898,000公里),通过近日点,而在再度返回外太阳系的途中,于12月29日达到最大亮度[1][3],最后的观测日期是1681年3月19日[4],在2010年12月,这颗彗星距离太阳大约252.1天文单位[5][6]。
发现历史
1680年大彗星在1680年至1681年被发现,后来被称为戈特弗里德·基希彗星,传教士尤西比奥·基诺(Eusebio Francisco Kino)绘制了这颗彗星的路径,并用来赞美耶稣。当基诺延迟从墨西哥离职时,他于1680年晚期在Cadíz开始观测这颗彗星。当他抵达墨西哥城时,他发表了它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 de el [sic] cometa》(Mexico City, 1681),提出他的观测结果。基诺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是欧洲人在新世界最早发表的科学论文[7]。
虽然1680年大彗星无可否认是一颗掠日彗星,但它可能不属于克鲁兹家族[8]。除了它的亮度,它还因为被艾萨克·牛顿用来测试和验证克卜勒定律而受到瞩目[9]。
约翰·佛兰斯蒂德首次提出1680年至1681年的两颗明亮彗星是同一颗彗星,显示这一颗彗星向内飞向太阳,而后向外飞离太阳。牛顿最初对此提出异议,后来改变了主意,然后在埃德蒙·哈雷的帮助下,窃取了弗拉姆斯蒂德的一些数据来验证理论是否正确。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JPL DASTCOM Comet Orbital Elements.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6).
Num Name ... q ... Tp ... C/1680 V1 (1680 V1) ... 0.00622200 ... 16801218.48760
- ^ James W. Werner. The Great Comet of 1680. [2006-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4).
- ^ Donald Yeomans. Great Comets in History. [200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8).
- ^ NASA JPL小天体数据库浏览器上的1680年大彗星. Retrieved 2008-04-16.
- ^ NASA.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approximate orbit plot.(needs Java)
- ^ NASA. JPL HORIZONS current ephemer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re accurate position, no plot.
- ^ H. E. BOLTON. Kino’s Historical Memoir of the Pimería Alta. Cleveland, OH (USA): Arthur H. Clark, 1919. Reprint 1949.
- ^ Tony Hoffman. A SOHO and Sungrazing Comet FAQ. [2006-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 ^ Jardine, Lisa. A Point of View: Crowd-sourcing comets. Magazine. BBC News. 15 March 2013 [20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