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杨筠松

条目栏所有杨筠松的资料,大多未有过严谨的考据与证实,不可信之。请读者勿被误导!

六愚提供杨筠松地考据如下:

杨筠松,术家相传其本名为益,亦称之杨救贫或杨公,生平不详。

根据清初《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名流列传》引《地理正宗》:“杨筠松,字叔茂,窦州人,寓江西,号救贫先生。”

最早记载杨筠松的事迹,首见于明朝嘉靖年间《赣州志.方伎.宁都》篇之“五代仆都监”栏中:“仆,阴阳家流,逸其名;与杨筠松俱官司天监,唐僖宗时黄巢之变,仆与杨避地卜居县西怀德;卿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而同在嘉靖与万历年间郭子章所编撰之《豫章书》,亦有相同之记载。

万历年间的《宁都县志》以及清朝的《赣州府志》、《江西通志》、《南安府志》、《宁都直隶州志》等方志,则皆云:“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世号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将杨筠松单独提出另篇介绍。

清末曾国藩的三僚《曾氏族谱》则是说:“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罗氏通谱》:“杨再期生杨彪,杨彪生杨筠松,其时为唐朝国师学点穴之道,具有朝贫暮富之妙,故称救贫。”然而《曾氏族谱》与《罗氏通谱》亦未经考据,流于神话,不可信之。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地方志》或是大部分稗史的记载,大多直指杨筠松为唐末年间人士。然而,明朝徐氏兄弟《地理人子须知》:“筠松名益,号救贫仙;南唐时人。”民初刘公中《堪舆辟谬传真》也认为:“南唐杨筠松名最著,足迹所经亦最广。”而清朝梁章钜所撰之《浪迹续谈》引《轨论》则提到:“宋术士杨救贫,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认为杨筠松为宋朝人士。

杨筠松的生平事迹,自古即有争议;而当代坊间书籍或是网路上,有关杨氏的事迹描述几乎皆为传说、臆测或是杜撰而已,缺少严肃的考据。

清初纪昀在编撰《四库全书》时,也是苦于缺乏确切的证据,故而在杨筠松生平的考据中,未见有明确地提到杨氏的出生及活动年代;仅在《总目提要》说:“(杨)筠松不见于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赣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而已。

由此可见,杨筠松究竟是何许人也,确实已经无法证实矣。


托名杨筠松所撰的风水著作甚多;其中以《撼龙经》、《疑龙经》与《葬法倒杖》较为后人所接受。然而究竟是否为杨所撰却依然未有定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 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 —六愚 ([[User talk:六愚 (留言) 2010年3月14日 (日) 04:02 (UTC)六愚《风水论》|留言]]) 2010年3月13日 (六) 16:52 (UTC)回复

条目空泛无物

此条目的内容实在太空泛,例如:风水学上的几部经典如《天玉经》、《青囊奥语》、《都天宝照经》等,不少人都认为是杨筠松所著。然而,从风格与内容,与杨的另外两部著作《撼龙经》、《疑龙经》有所出入。这段东西,虽然本人并未有看过这几本书,但若从风格论,起码编者举一些例子出来,证明其风格不合,贝多芬的《命运》与《献给爱丽丝》,风格绝对大异,那么这两曲子莫非另有其人?台湾以献给爱丽丝作为垃圾车的曲子,莫非大陆以《命运》作为垃圾车的曲子?唉这篇的编者真可谓莫须有。。。

另外内容论,例如导演王晶,他早期的电影桥段与现在的桥段,内容风格大有分别,不看演员表,怎会知道王晶出品?世间的东西,岂能一成不变?敝人相信,堪舆也会与时并进,不可墨守成规吧?退一步,若风格内容代表一切,大家都希望编者拿出实例看看,但。。。唉。。。--道德 (留言) 2011年3月7日 (一) 06:16 (UTC)回复

请注意Wikipedia:持续出没的破坏者/User:Qqqyyy在此的编辑

此编辑为Qqqyyy]以常用IP段的114.42.117.204[1]所写--Outlookxp留言2023年12月21日 (四) 14:00 (UTC)回复

返回到“楊筠松”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