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资治通鉴

InternetArchiveBot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中的最新留言:6年前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历史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中国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书籍专题 (获评乙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书籍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书籍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看电视上说.这本书不能读 通鉴 谋权串位—116.18.136.5 (留言) 2009年5月5日 (二) 00:20 (UTC)回复

条目里面说司马光讨厌权谋所以对权谋内容大删特删吧....Ivantalk (留言) 2011年5月17日 (二) 03:57 (UTC)回复

司马光立场问题

司马光的远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说“诸葛亮入寇”自然是保护祖宗之举——难道要司马光说自己祖先帝位来路不正?不以曹魏作正统即是不以司马晋作正统,在这问题上司马光肯定会小心处理的。不是说这是他心胸狭窄,他要以史笔改变正统也会受到宗族朝廷的压力的。朱熹时南宋的政治格局与北宋不同,所以以蜀汉为正统,这不能成为司马光的错误,只是不同时代的政治选择而已。不知有没有资料是针对这点进行展开讨论的呢?Ivantalk (留言) 2011年5月16日 (一) 14:51 (UTC)回复

资治通鉴是一本一无是处的书吗?

这个条目里,有许多用户认真地添加了许多资料,但我在阅读时,却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现代社会看待《资治通鉴》这本书的时候,最主要的焦点就是它的缺失吗?它是一本一无是处的书吗?

我想添加这些资料的用户们,可能未必有这样的意图;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未必无意:这条目的主要内容,从“成书”到“缺失”约有12000字,而“缺失”一节,就长达约4000字,约占了三分之一(字数均以内文计算,不含注解)。这个比例似乎不可谓不轻。除非资治通鉴带给后代的人绝大的负面影响,否则我很难信服这种比重没有违反中立的观点所叙合理比重的要求:“应该公平地表达所有以可靠来源发表的重要观点,并应与每个观点的显著性成比例。”

而“缺失”这一节,里面许多内容也让人觉得不明所以:例如“局限”一小节,为何柳宗元“《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两篇大作收录起来”是局限?其原因就让人感到语焉不详。从前后文来猜测,似乎是说柳宗元文学地位小于杜甫,所以收录柳宗元的作品却没收录杜甫的作品就是缺失?然而柳宗元文学地位小于杜甫这件事本身似乎也没有确切的定论;此外地位低的人写的作品未必没有收录的价值。至于“失误”一小节,则有更多令我感到有原创研究之虞的叙述:例如“这段文字取自《史记·万石君列传》,却把最后一句“然犹如此”削去,尽失司马迁的原意”、“冉闵绝无能力“命赵人为将帅者”诛杀胡兵”,这些叙述都有对已发表材料的总结并提出立场的疑虑。以大篇幅写资治通鉴的失误,其叙述方式却似有违反维基百科基本方针的失误,或许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我想:这个条目能有今天这个长度,也是许多用户贡献的结晶。我并不能说这些贡献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许多叙述看起来虽然会让我觉得“不妥”,但还是可以让我从其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收获。只是这些叙述,或许应当再加以剪裁、整理,并列明来源。资治通鉴确实有“缺失”,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但叙述他的缺失,可能还是应当先归纳出方向,然后择要叙述。否则,我们只要单单把岑仲勉所叙的“670馀条”的“谬误”、钱锺书所说的“与《通鉴》所据正史野记相较得百数十事颇足示修词点铁脱胎之法”通通条列出来,这个条目就已经长度爆炸了。然而在现代资讯爆炸的年代,这种不加剪裁的资讯,对我们来讲也是难以消化的资讯。这种写法似乎是很不适合一个百科全书条目的表达方式。--Hannyi留言2012年11月25日 (日) 04:38 (UTC)回复

再读上面的我自己的陈述,担心会有一些误解:写这段的意义并非要求大家“立刻停止增加‘缺失’的编辑”,而只是单纯的提醒而已,仍希望大家在认为需要时“勇于更新”。我认为凡是人在写作时,都难免会隐含有自己的特殊观点,无可厚非。就像曹丕曾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又像白居易所说的“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本来就无可厚非;只要能做到“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其实还是可以达到中立观点的要求。所以上面那几段,也只是希望能给用户作一个讨论参考而已。--Hannyi留言2012年11月25日 (日) 06:05 (UTC)回复
看条目首段,直接肯定了通鉴的地位。
维基由于方针限制,凡是对于重要事物有所批评的负面内容,都需要引用来源,而不能随意概括。因此在篇幅上很容易过长,实际缺失错误一段都是非常琐碎的内容,并不能简单的用字数来衡量。如果篇幅真的太长,也可以考虑折叠页面等编辑手段。但是总体来说,我不认为这个条目有中立性的问题。
举个不完全恰当的对比,你去看克林顿条目,莱温斯基一段和他整个八年总统生涯的信息比比看。这是维基方针造成的,凡负面就往往不得不加以篇幅(因为不详细就会引起争议),而不能一笔带过,反之较正面的内容却不需要过多陈述,一两句无争议的结论、成就往往就足够了。-Msuker留言2012年11月25日 (日) 10:23 (UTC)回复
先感谢您的回应。
看您的回应,您说“实际缺失错误一段都是非常琐碎的内容,并不能简单的用字数来衡量。如果篇幅真的太长,也可以考虑折叠页面等编辑手段。”所以您“不认为这个条目有中立性的问题”。我不认同您这种观点。
首先,您说“不能简单的用字数来衡量。”那么,应该用甚么标准来衡量“篇幅”呢?是否有更好的指标?您说“可以考虑折叠页面等编辑手段”,但事实上目前条目中并没有采用这种手段。
其次,您说“实际缺失错误一段都是非常琐碎的内容”,似乎您认为这点无可厚非,但您可能忽略了:这种表达方式是违反维基百科基本方针的:“维基百科所收录的资讯,都应该经过识别、筛选。某事百分百正确不代表就适合收进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条目并不是....主题关系松散的资料库或列表。”
柯林顿的类比可能真的不是很恰当。
很感激您的回应,不过我的想法仍然没有改变:大篇幅写资治通鉴的失误,其叙述方式却似有违反维基百科基本方针的失误,或许这也是值得注意的。--Hannyi留言2012年11月30日 (五) 13:13 (UTC)回复
篇幅还远未到过长的地步,所以不需要折叠隐藏。
实际上这些大多数都是可查证来源,所以已经经过了筛选。
早就说过维基因为方针原因,在写负面东西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翼翼,这种事情上不能用简单篇幅、字数来衡量条目主体的优缺点。-Msuker留言2012年12月1日 (六) 01:33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资治通鉴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18日 (一) 15:54 (UTC)回复

返回到“資治通鑑”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