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依海之人/中国的少数族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系列 |
---|
人口 |
社会 |
文化 |
除占多数的汉族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正式承认中国境内的 55 个少数民族。 [1] 截至2010年,官方承认的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中国大陆人口的8.49%。 [2] 除了这些官方承认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人自认为属于未得到承认的少数民族,例如规模很小的中国犹太人、图瓦人和土尔克人群体,以及规模大得多的瓦剌人和日裔中国人群体。
在中文中,民族一词的意思既包括“族群”也包括“国族”——这与苏联的民族概念一致。 [3] [4] [5] 苏联和中国语境的下的“民族”概念由国家定义并规范,与人类学中“族群”概念相悖,因而一些人类学家使用“族群”一词。[6]孙中山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来表明他的信念,即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所有的族群都是一个单一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承认的少数民族既包括居住在大陆的少数族群也包括台湾原住民族。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接受原住民一词或其变体,因为这可能表明汉人不是台湾的本地人,或者台湾不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 另外,截至2020年,台湾共有16个原住民族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官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将他们划归为一个单一的族群,即“高山族”(尽管事实上并非所有台湾原住民都居住在山区;比如,达悟族主要居于兰屿),而不愿承认日治时期日本人类学家所做的族群分类工作。港澳地区则不采用这种族群分类方法,因此中国政府的数据不包括这两个地区。
中国民族史
早期历史
纵观有记载的中国历史,记叙者很少试图将国族、文化和族群的概念分开。 [9] 那些不受中原王朝统治或不受中华文化主导的人群皆被视为独立的群体,无论当今这些人是否被视为独立的族群。
二战期间,美国亚洲协会在其学术期刊《亚洲》第40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中国穆斯林是中国人还是一个单独的“少数族裔”,以及导致这两种不同分类的影响因素。 [10]它解决了两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穆斯林被认为是一个区别于其他中国人的不同的种族,以及中国所有穆斯林是否为一个统一的种族。第一个问题是在与中国佛教徒进行比较时提出的,后者不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种族。 [11]报告的结论是,中国穆斯林被视为独立的原因包含宗教、文化、军事封建主义等不同因素,将他们视为“少数族裔”是错误的。它还得出结论,日本军方发言人是唯一宣扬中国穆斯林是一个统一的种族这一错误论断的人,这被中国穆斯林由众多不同种族组成这一事实所驳斥。正如“德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贺州的蒙古回族、青海的撒拉族和新疆的缠头回族。日本人试图散布中国穆斯林是一个种族的谎言,以宣传他们应该从中国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识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早期文件,例如1982年宪法, [12]沿袭了苏联基于族群的“民族”定义,并用民国时期的日源汉词“民族”指称这一概念 [3] [5]中国官方文件中通常使用“nationality”作为“民族”一词的英文翻译,这同样沿用了苏联的做法;然而,为了避免混淆,经常使用“ethnicity”或“ethnic group”等替代用语。而一些人类学家使用“族群”一词,以防止概念模糊混乱。 [6]
1949年以后,一群社会科学家聚集起来,罗列了各种民族。一个直接的困难是,"当地 "的特性并不一定寓于共同的语言或文化中;两个相邻的地区看似拥有共同的文化,但却坚持他们拥有各不相同的特性 [13]由于这会导致荒谬的结果——每个村庄都难以派出一名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科学家试图以语言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准来构建连贯的少数民族群体。因此,一些文化习俗和历史截然不同的村庄被归类同一个民族名称之下。例如,“壮族”在很大程度上是广西各山村的统称。 [14]
对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的实际人口普查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科学家所制定的明确区分界限。个人的民族身份通常是根据家族历史来授予的。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或母亲,对于被认为是母系的民族)的姓氏被认为属于特定民族,那么这个人就会被授予令人垂涎的少数民族地位。结果造成了以往同质的、自认为本质上是汉族的村落被分为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和没有的。 [15]
社科工作者还描述了他们认为的每个民族之间的关键区别如文化、习俗和语言。然后,他们据此选择各个民族的代表在电视和广播中表演,试图强化政府对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叙述,并防止少数民族文化被汉族或国外文化同化。 [16]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些尝试收效甚微。事实上,许多被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人,与媒体中那些以少数民族之名展示的音乐、服饰等图像、形式,并没有任何关系。
在民族识别的进程中,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承认了39个民族。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进一步增加到54个,1965年又增加了珞巴族。最后一次变化是1979年加入基诺族,使承认的民族数量达到目前的56个。
改革开放
族群
明文上中国由 56 个民族组成(55 个少数民族加上占主导地位的汉族)。然而,中国政府划分的一些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群体或分支。例如,苗族的有着各种不同的分支群体,他们讲苗语、壮侗语和汉语的不同方言,并有着各自的文化习俗。 [18]
人口
根据中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暨国家统计局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各大民族按其人口数量顺序如下[19]:壮族(1,957万)、维吾尔族(1,177万)、回族(1,138万)、苗族(1,107万)、满族(1,042万)、彝族(983万)、土家族(959万)、藏族(706万)、蒙古族(629万)、布依族(358万)、侗族(350万)、瑶族(331万)、白族(209万)、哈尼族(173万)、朝鲜族(170万)、黎族(160万)、哈萨克族(156万)和傣族(133万)。
民族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承认的56个民族[20]:
中文名称 | 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标准字母代码 | 标准数字代码 | 拼音 | 2021年人口[19] |
---|---|---|---|---|
汉族 | Han/HA | 01 | Hàn Zú | 1,284,446,389 |
蒙古族 | Mongol/MG | 02 | Měnggǔ Zú | 6,290,204 |
回族 | Hui/HU | 03 | Huí Zú | 11,377,914 |
藏族 | Zang/ZA | 04 | Zàng Zú | 7,060,731 |
维吾尔族 | Uyghur/UG | 05 | Wéiwúěr Zú | 11,774,538 |
苗族 | Miao/MH | 06 | Miáo Zú | 11,067,929 |
彝族 | Yi/YI | 07 | Yí Zú | 9,830,327 |
壮族 | Zhuang/ZH | 08 | Zhuàng Zú | 19,568,546 |
布依族 | Buyei/BY | 09 | Bùyī Zú | 3,576,752 |
朝鲜族 | Chosen/CS | 10 | Cháoxiǎn Zú | 1,702,479 |
满族 | Man/MA | 11 | Mǎn Zú | 10,423,303 |
侗族 | Dong/DO | 12 | Dòng Zú | 3,495,993 |
瑶族 | Yao/YA | 13 | Yáo Zú | 3,309,341 |
白族 | Bai/BA | 14 | Bái Zú | 2,091,543 |
土家族 | Tujia/TJ | 15 | Tǔjiā Zú | 9,587,732 |
哈尼族 | Hani/HN | 16 | Hāní Zú | 1,733,166 |
哈萨克族 | Kazak/KZ | 17 | Hāsàkè Zú | 1,562,518 |
傣族 | Dai/DA | 18 | Dǎi Zú | 1,329,985 |
黎族 | Li/LI | 19 | Lí Zú | 1,602,104 |
傈僳族 | Lisu/LS | 20 | Lìsù Zú | 762,996 |
佤族 | Va/VA | 21 | Wǎ Zú | 430,977 |
畲族 | She/SH | 22 | Shē Zú | 746,385 |
高山族[注 1] | Gaoshan/GS | 23 | Gāoshān Zú | 3,479[注 2] |
拉祜族 | Lahu/LH | 24 | Lāhù Zú | 499,167 |
水族 | Sui/SU | 25 | Shuǐ Zú | 495,928 |
东乡族 | Dongxiang/DX | 26 | Dōngxiāng Zú | 774,947 |
纳西族 | Naxi/NX | 27 | Nàxī Zú | 323,767 |
景颇族 | Jingpo/JP | 28 | Jǐngpō Zú | 160,471 |
柯尔克孜族 | Kirgiz/KG | 29 | Kēěrkèzī Zú | 204,402 |
土族 | Tu/TU | 30 | Tǔ Zú | 281,928 |
达斡尔族 | Daur/DU | 31 | Dáwòěr Zú | 132,299 |
仫佬族 | Mulao/ML | 32 | Mùlǎo Zú | 277,233 |
羌族 | Qiang/QI | 33 | Qiāng Zú | 312,981 |
布朗族 | Blang/BL | 34 | Bùlǎng Zú | 127,345 |
撒拉族 | Salar/SL | 35 | Sǎlá Zú | 165,159 |
毛南族 | Maonan/MN | 36 | Màonán Zú | 124,092 |
仡佬族 | Gelao/GL | 37 | Gēlǎo Zú | 677,521 |
锡伯族 | Xibe/XB | 38 | Xībó Zú | 191,911 |
阿昌族 | Achang/AC | 39 | Āchāng Zú | 43,775 |
普米族 | Pumi/PM | 40 | Pǔmǐ Zú | 45,012 |
塔吉克族 | Tajik/TA | 41 | Tǎjíkè Zú | 50,896 |
怒族 | Nu/NU | 42 | Nù Zú | 36,575 |
乌孜别克族 | Uzbek/UZ | 43 | Wūzībiékè Zú | 12,742 |
俄罗斯族 | Russ/RS | 44 | Éluōsī Zú | 16,136 |
鄂温克族 | Ewenki/EW | 45 | Èwēnkè Zú | 34,617 |
德昂族 | Deang/DE | 46 | Déáng Zú | 22,354 |
保安族 | Bonan/BN | 47 | Bǎoān Zú | 24,434 |
裕固族 | Yugur/YG | 48 | Yùgù Zú | 14,706 |
京族 | Gin/GI | 49 | Jīng Zú | 33,112 |
塔塔尔族 | Tatar/TT | 50 | Tǎtǎěr Zú | 3,544 |
独龙族 | Derung/DR | 51 | Dúlóng Zú | 7,310 |
鄂伦春族 | Oroqen/OR | 52 | Èlúnchūn Zú | 9,168 |
赫哲族 | Hezhen/HZ | 53 | Hèzhé Zú | 5,373 |
门巴族 | Monba/MB | 54 | Ménbā Zú | 11,143 |
珞巴族 | Lhoba/LB | 55 | Luòbā Zú | 4,237 |
基诺族 | Jino/JN | 56 | Jīnuò Zú | 26,025 |
未识别民族
未识别民族是指未经中央政府正式承认或分类的民族。这一群体的人口超过73万,如果单独作为一个民族,将成为中国人口第二十多的民族。他们绝大多数分布在贵州省。
这些“未识别民族”不包括那些被有争议地划分为现有民族的族群。例如,摩梭人被官方归类为纳西族,穿青人被归类为汉族,但他们拒绝这些分类,并将自己视为独立的民族。
中国大陆的外籍公民还使用另一个单独的标签进行分类:“外国人入中国籍”。然而,如果新入籍的公民已经属于56个民族中公认的现有群体,那么他或她将被归入该民族,而不是该特殊标签。
权益保障
宗教及其普遍信仰
参见
参考文献
- ^ Ethnic Groups in China. English.gov.cn. 26 August 2014.
- ^ Wang Guanqun (编). Han Chinese proportion in China's population drops: census data. English.news.cn. 201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 May 2011).
- ^ 3.0 3.1 Binggao, Jin. [1987] 1988. "When Does The Word 'Minority Nationality' [Shaoshu Minzu] [First] Appear in Our Country?," translated by Tibet Information Network.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the Tibet Communist Party 1(19). p. 45 ff.
- ^ Chang, Ntxheb. "Conclusion: Splendid China and Being Minzu." Being Shaoshu Minzu in Contemporary China. US: Boston College. via Mediakron.
- ^ 5.0 5.1 Moseley, George. "China's Fresh Approach to the National Minority Ques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 ^ 6.0 6.1 Bulag, Uradyn. Perry, Elizabeth; Selden, Mark , 编. Alter/native Mongolian identity. Taylor & Francis. 2010: 284.
- ^ Landis, Dan, and Rosita D. Albert. 2012. Handbook of Ethnic Conflic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Springer. ISBN 978-1461404477. p. 182 (archived).
- ^ Lee Lawrence. (3 September 2011). "A Mysterious Stranger in Chin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trieved 31 August 2016.
- ^ Harrell, Stepha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6. ISBN 978-0-295-97380-7.
- ^ 10.0 10.1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As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Volume 40. Asia Pub. Co. 1940: 660 [8 May 2011].
- ^ Hartford Seminary Foundation. The Moslem World, Volumes 31–34. Hartford Seminary Foundation. 1941: 182 [8 May 2011].
- ^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3 May 2006., 4 December 1982.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07.
- ^ Mullaney, Thomas. Seeing for the State: The Role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China's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Asian Ethnicity. 2010, 11 (3): 325–342. S2CID 145787875. doi:10.1080/14631369.2010.510874.
- ^ Kaup, Katherine Palmer. Regionalism versus Ethnic nationalism. The China Quarterly. 2002, 172: 863–884. S2CID 154596032. doi:10.1017/s0009443902000530.
- ^ Mullaney, Thomas. Ethnic Classification Writ Large: The 1954 Yunnan Province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and its Foundations in Republican-Era Taxonomic Thought. China Information. 2004, 18 (2): 207–241. S2CID 146596892. doi:10.1177/0920203X04044685.
- ^ Gladney, Dru C. Representing Nationality in China: Refiguring Majority/Minority Identiti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94, 53 (1): 92–123. JSTOR 2059528. S2CID 162540993. doi:10.2307/2059528.
- ^ China - Ethnolinguistic Groups 1983.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1983 [20 September 2019].
- ^ Xiaobing Li, and Patrick Fuliang Shan, Ethnic China: Identity, Assimilation and Resistance, Lexington 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15.
- ^ 19.0 19.1 中国统计年鉴—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 ^ 国家标准|GB/T 3304-1991. openstd.samr.gov.cn. [202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Ethnic Groups. China.org.cn. [7 March 2019].
- ^ Jackie Armijo. Islamic Education in China. Harvard Asia Quarterly. Winter 2006, 10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Septemb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