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Gluo88/共识与民主
看到社群对“共识”,“共识的权威性”,“暴民政治”等 理解有分歧,希望能通过讨论,解决社群解读中的分歧。 最近在网上查找和研习有关资料,整理出下面论述, 要点如下:
维基社群共识的权威性
维基百科的决策是靠共识,而广泛社群共识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仅仅的例外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理事会的决定。共识方针指出,"方针与指引反映既定共识"
。 管理员方针则表示:"管理员没有任何高于其他用户的特权,唯能实现社群讨论所得的共识"
。
“若仲裁委员会能提出不能执行共识修改程序的合理原因,则仲委会仍可不执行该修改”
这类说法似乎违背了维基的共识方针。根据维基的共识方针,“合理原因”的最高判断权应归于社群共识,"维基百科不是官僚体系"
,更广泛社群共识的权威应高于仲裁委员会。
无法通过讨论和沟通说服大多数人的原因,不能作为维基共识决策系统认可的“合理原因”。
正常的民主政治被污名化为“暴民政治”
精英主义条目提到:精英主义者几乎普遍对民主政治抱有悲观主义情绪。在他们眼里,民主制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精英主义者不认同迎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常常把大众民主政治发展描绘成为所谓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垒,佑护民主免于暴民政治等等。
精英主义往往将遵从程序正义,按正常的决策流程与规则正常大众民主政治,污名化为“暴民政治”, 试图用官僚制度压制大众民主权力,限制了民众的实际影响力和监督权力,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对精英主义将民主描绘为“暴民政治”的观点,一个有力的反驳在于民主治理的基本原则,即包容性、平等性和集体决策。与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精英主义不同,民主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当大多数人的智慧以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为指导时,其决策结果往往优于少数人所做的决定。“暴民政治”这一概念是对民主进程的误解,民主的结构不仅平衡了多数决原则与保护少数群体权利的需要,还确保了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和考虑。此外,民主制度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强有力的机制——如制衡、法治以及独立机构——以防止无约束的多数统治可能带来的问题。这些保障措施使得民主不仅比精英主义模式更具代表性,也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精英主义通过排除多样化的观点,面临停滞和腐败的风险,而民主的力量恰恰在于其能够吸纳广泛的观点和经验,从而促成一个更具响应性、公平性和正义感的治理体系,比任何精英主义的替代方案都要优越。[1] [2]
参考资料
- ^ https://www.jstor.org/stable/3234535 Krouse, Richard W. “Polyarchy & Participation: The Changing Democratic Theory of Robert Dahl.” Polity, vol. 14, no. 3, 1982, pp. 441–63. JSTOR, https://doi.org/10.2307/3234535. Accessed 18 Aug. 2024.
-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7037058_Ochlocracy_in_the_practices_of_civil_society_a_threat_for_democracy Reference: Ochlocracy in the practices of civil society: a threat for democracy? January 2015 2(2):56-66, Authors:Jasmin HasanovićUniversity of Sarajevo
共识与民主的关系
共识通常是通过讨论、协商和达成一致来形成的。在民主制度中,人们有权发表意见,而决策通常应该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因此,共识在某种程度上与民主原则一致。
民主原则强调每个人的平等权利,但并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达成共识。在民主决策中,多数人的意见通常被视为代表集体意愿的一种方式。
共识隐含民主的原则,因为它涉及到集体讨论和决策,这是民主的基本组成部分。共识强调了参与、包容和多样性的意见,这些都是民主价值观的核心。
然而,民主不一定隐含共识。民主制度允许多样性和不同意见的存在,决策可以通过多数票而非全体一致来实现。在民主过程中,可以通过投票来解决分歧,而不是必须达到完全的共识。
因此,共识是民主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民主本身并不要求每个决策都必须达到共识。民主更多地关注如何平衡不同利益和观点,以及如何通过公正的过程来做出决策。
共识的局限性
共识并不总是基于客观的证据或最合理的逻辑。有时,共识可能受到群体影响、社会认同、舆论压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共识不一定意味着正确。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大多数人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是错误的。
民主原则的核心
民主原则强调个体权利、言论自由和多数人的意愿。它试图通过集体智慧来做出最佳决策,但并不总是依赖共识。
总之,共识在某种程度上与民主原则一致,共识是民主的标志,但并不是民主的唯一标志。在实际操作中,民主决策通常采用多数决的原则,但这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共识形成和识别
可以将Wikipedia:共识 的过程看成两个阶段。
- 共识形成阶段。 主要通过讨论,沟通,协商及协调。 尝试通过基于方针、来源和常识的理由来说服彼此。目标是形成一致意见;尽管这个意见也许不能完全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所有涉事者均视之可以接受。
- 共识识别阶段。
- 理想的共识是一致同意,判断一致同意就需要数人头,确信包含了所有人头。所以在讨论和妥协工作后,判断共识时需要数人头。(共识不是只是数人头而不讨论不妥协。)
- 由于Wikipedia:共识方针的“共识不是全票通过”。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方法识别共识形成过程是否产生了“共识”。方针所说的共识应采用多数人意见可以解读为只是针对经历过共识形成阶段以后的共识识别阶段。 如果经历过共识形成阶段以后,“两边只是各执己见,一点都不相信对方,也不为对方理解”,讨论好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也没有客观的方法, 通过纯粹的严密逻辑推理来做出判断和说服持相反意见的人)。可以有下面的考虑及解决方案:
- 避免采用只有少数人支持的方案(可能是51%-99%,先在比例上有讨论和共识)。如果一个方案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它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可能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Wikipedia:何谓共识:"51%的人倾向的选择通常并不足以形成共识,而只有少数人支持的选择更基本不可能是共识") 共识的核心是靠说服和妥协,如果论述不能说服人,甚至仅有少数人同意, 论述者则应该努力改善论述以及妥协,来产生一致同意的理想共识, 少数人的选择更不能被强行采用。
- 尝试采用多数人认可的方案。在充分讨论和沟通协商后,如果一个方案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那么它可能是一个更加公平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支持的比例可做为辨识共识的方法, 见:Wikipedia:投票不能代替讨论)
- 不急于结案,继续讨论。如果双方观点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可以选择暂时搁置争议,继续收集信息和意见,以便在未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