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築史

上海因其獨特的歷史,從而造就了其城市中多樣的建築風格。上海建築風格的歷史沿革一般可以分為古代、近現代以及現代三個階段。古代與近現代的分水嶺為上海開埠而近現代與現代的分水嶺為新中國成立。每個時期的建築風格都大相徑庭。

由上起順時針依次為:浦東陸家嘴豫園上海世博會南京路外灘

上海古代建築目前遺留的以明朝建築為主,主要是民居、園林、寺廟等建築,如豫園龍華塔等。上海開埠後,隨着歐美勢力及財力進入,建築風格也逐漸多樣化。有古典西方式風格的建築,如滙豐銀行大樓上海總會大樓,也有現代風格和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如沙遜大廈國際飯店上海大廈美琪大戲院,還有中西式結合的住宅和里弄,如建業里湧泉坊靜安別墅等。

中共建政後,大量工人住宅被新建起來。改革開放後,大量現代風格的摩天大樓開始拔地而起,其中許多成為了現在上海的地標,如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

傳統江南建築——豫園

古代

上海的古代建築,目前基本遺留的以明代建築為主,而且大部分為民居和私家園林。除官署、學堂、寺廟外鮮有其他類型的建築。民居大多為江南風格,磚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廂以外,在各郊區的鄉鎮中仍能見到較多的此類建築。上海的私家園林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有豫園等,而古代居民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閔行七寶鎮青浦朱家角鎮等。

近現代

 
1928年的外灘
 
現今外灘建築群
 
1918年的老永安公司
 
今天的上海永安公司新老大樓
 
上海大團鎮傳統民居,木材與混凝土相結合

上海開埠以後,建築開始向現代城市的建築功能轉變,除民居和衙署以外,如工商業建築、公用事業建築紛紛開始興建。此外,除功能外,建築風格也開始向多元化多風格轉變,並且跟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建築風格也經歷了從古典到現代的轉變。這些歷史建築有一些現在成為了上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上海郵政總局馬勒住宅,其它大部分都被納入了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目前,上海有4批優秀歷史建築,共632處,2138幢[1]。2013年,上海已經開啟了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的申報工作[1]

風格

上海從開埠到19世紀末的設計多為磚木結構[2],如外灘現存最早的建築——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匯中飯店大樓和第一代上海總會大樓。這類風格的樓房特點是:開間組合靈活;磚牆承重、木屋架屋蓋;清水磚牆,白石灰勾縫,採用柱廊、陽台和貼面柱式作為建築立面的裝飾;玻璃天棚等。在室內,樓梯踏步多用花崗石;地板多為瓷磚;內牆面用柚木做護壁;平頂做石膏花飾等。

之後在20世紀初到30年代末,歐美各國鋼筋混凝土框架和鋼框架結構盛行[2],上海開始出現高層建築。這類建築多的建築平面多呈現不規則形狀,比方說方形的大新公司和三角形的新永安公司,而且建築物的空間向高層發展;此外,立面也不再使用過多古典式的裝飾,而是直接採用簡單的橫豎線條作為立面修飾[2]。電梯的使用也是這些高層建築主要的特點之一。商業建築中沙遜大廈百老匯大廈國際飯店建設大樓等;住宅公寓中畢卡第公寓愛林登公寓德義大樓等都是這些建築的著名例子。

到1949年,上海的各類新式和西式建築為全國之最。位於今南京西路國際飯店是當時遠東最高的大廈。此外,外灘滙豐銀行大樓當時被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築」。沙遜大廈也曾被稱為「遠東第一樓」。上海當時已成為除歐美以外,擁有高樓最多的城市[需要較佳來源]

商業和公共事業性建築

租界內,商業和公共事業性建築主要都是西方風格。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就是一幢擁有古典主義巴洛克文藝復興三個西方風格的建築。商業建築的風格在外灘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外灘建築群中除中國銀行原總行大樓外,均為西式風格,如江海關上海郵政總局採用了折衷主義風格;滙豐銀行上海分行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怡和洋行大樓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大北電報公司大樓文藝復興風格等等。並且除了異域風情外,此類建築體量極大。外灘上的沙遜大廈百老匯大廈和平飯店則是採用了裝飾藝術運動摩天樓風格。上海是世界上裝飾藝術運動建築總量第二位的城市。[3]

在文化場館中,大部分大戲院都為現代主義和帶有裝飾藝術風格,如大光明大戲院美琪大戲院大上海大戲院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則不多見地採取了歐洲傳統風格。

在租界外,上海特別市政府則在1929年推出了「大上海計劃」以與市內的國外租界相抗衡。該計劃包含了興建市政設施、道路等一系列內容。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大廈上海市立體育場上海市立圖書館上海市立博物館等中國式建築物便是該計劃的產物。

宗教建築

隨着大量外僑遷入上海以及上海本地華人的宗教信仰多樣化,大量宗教建築被興建起來,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甚至是錫克教。基督教教堂里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教堂。天主教教堂中著名的有當時天主教上海教區的主教教堂——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和著名的聖母朝聖地——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新教教堂中著名的有上海國際禮拜堂、中國建築式樣的鴻德堂沐恩堂;東正教教堂中著名的有聖母大堂聖尼古拉斯堂。此外,上海還有不少猶太會堂,如拉結會堂摩西會堂等。錫克教廟宇主要為當時巡捕房的印度巡捕所興建,如寶興路謁師所。上海還有一祆教建築——上海祆祠,但今已不存。

住宅

民居上,由於歐美勢力的進入,一些西式別墅和洋房開始興建,最初以靠近外灘一線,後由於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以及用地需求等諸多原因,這一類建築開始向法租界、公共租界西區和北區越界築路地區擴展。而大規模的人口湧入,也促使本地普通居民住房日趨緊張,並隨之產生了極富上海特色的住宅——石庫門[4]。石庫門自誕生後,經歷老式、新式兩個階段發展,到1949年前後,成為中心城區的主要居民用房。並在1980年代以前,是上海60%左右市民的普通住宅。老式石庫門採用歐洲聯排式格局,並受三、四合院和江南民居的影響[5]。通常在進門後設有天井且里弄弄堂狹窄[5]。現存的有位於今黃浦區的步高里尚賢坊。新式石庫門結構上大多用磚牆和鋼筋混凝土承重[5],但還是保留了老式石庫門房屋的形式。但是新式石庫門的弄堂較寬且衛生、採光等都有所改進[5]。典型的如建業里

20世紀20年代起,從新式石庫門裡弄住宅中演變出一種新的住宅類型——新式里弄住宅[6]。這類住宅類型主要為了滿足當時中上層階層的需求。該類住宅每戶宅前布置有小庭院[6]。新式里弄住宅包括亞爾培公寓靜安別墅永嘉新村麗波花園景華新村等。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花園住宅的築造頂峰[7]。居住者主要為外商僑民以及華商富豪。隨着越來越多花園住宅的出現,造型也愈發豐富多樣。嘉道理爵士住宅郭氏住宅採用仿古典式;沙遜別墅採取鄉村別墅式;汾陽路45號住宅為西班牙花園式;貝宅則採用混合式[7]

除此之外,公寓式住宅產生於1920年代前後,主要分布在公共租界西區以及法租界,即今靜安徐匯盧灣(現已併入黃浦區)區。其中最多的是徐匯區,排在第二的是靜安區[8]。這些公寓成為城市白領和外國一般僑民居住用房,其中有不少還設有電梯,如華盛頓公寓德義大樓等。公寓大樓在建設中為了對地皮最為有效地利用[8],採用了不同的平面布局,包括一字型、八字型、點狀型、行列式和周邊式等。

建築師及設計所

此外,一大批優秀的建築師居住或將其事務所開設在上海,華資和外資皆有。華人建築設計師有設計了金城銀行大樓莊俊、設計了美琪大戲院和南京大戲院的范文照陳植;外國設計師有對上海近代建築做出巨大貢獻的鄔達克,其代表作有大光明大戲院、國際飯店和諾曼底公寓等。華資建築設計事務所有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東南建築公司基泰工程事務所等外資的有瑪禮遜洋行、設計了大量公共事業建築的通和洋行[2]、大量外灘建築出自其手的公和洋行德和洋行思九生洋行倍高洋行馬海洋行和哈沙德洋行等。

 
上海展覽中心
 
上海石庫門風格商業區——新天地

當代

1949年以後,上海市人民政府開始興建工人住宅,並開始逐步拆除原城市周邊的棚戶區,例如啟建於1951年9月的上海第一個工人住宅新村——曹楊新村[9]、1959年起規劃和建造的彭浦新村以及建於1975年的上海市第一批高層居民住宅——徐匯新村。雖然在1950年代,建設工程主要以工人住宅為主,但是也有一壯觀的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被建立起來,即當時的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

1980年代起,住房制度改革,居民住房由原國家建造和管理轉向市場化運營。建築風格開始擺脫原工人住宅的簡單狹小樣式,轉向現代化小高層、高層住房。同時,上海開始大規模進行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改造,新建了一大批商務辦公樓、大型商場等現代風格建築。一大批舊有石庫門住宅和棚戶區也進行了拆除,如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棚戶區——虹鎮老街也在2013年開始了改造工程。這些空出後的地皮有些作為商業用地開發,也有些轉變成為時尚藝術區,如新天地。而不少老廠房也進行了拆除,有些也成為了時尚藝術區,如1933老場坊,有些則被部分保留。南市發電廠的煙囪得到了保留成為了世博會的煙囪溫度計;原大中華橡膠廠區的煙囪也被保留下來成為了徐家匯公園的景觀之一。

上海城市形象從此迅速告別舊貌得到改觀。上海成為世界上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之一,僅到2008年,全市24米以上高層建築達到6000餘幢,樓層超過30層的有2000多棟。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1000多幢。目前,全市最高的建築為上海中心大廈,高度為632米。在此之前為高420米的金茂大廈。[10]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1.0 1.1 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开始申报 沪现有优秀历史建筑2138幢. 東方網. 2013-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 
  2. ^ 2.0 2.1 2.2 2.3 區縣誌 >> 區志 >> 黃浦區志 >> 第十編房屋建設 >> 第四章建築設計、施工、管理 >> 第一節 設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3. ^ 上海长途电话局. 閱讀靜安 · 雲遊靜安. 2020-08-30 [2023-10-16] (中文). 
  4. ^ 石库门,走过百年继续守望上海. 新民晚報. 2010-11-21 [201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 (中文). 
  5. ^ 5.0 5.1 5.2 5.3 區縣誌 >> 區志 >> 黃浦區志 >> 第十一編特色建築 >> 第三章石庫門房屋 >> 第二節 類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6. ^ 6.0 6.1 區縣誌 >> 區志 >> 靜安區志 >> 第八編房屋建築 >> 第三章舊有住宅 >> 第三節 新式里弄住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7. ^ 7.0 7.1 區縣誌 >> 區志 >> 靜安區志 >> 第八編房屋建築 >> 第三章舊有住宅 >> 第一節 花園住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8. ^ 8.0 8.1 區縣誌 >> 區志 >> 靜安區志 >> 第八編房屋建築 >> 第三章舊有住宅 >> 第二節 公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9. ^ 專業志 >> 上海城市規劃志 >> 第十篇新建居住區和棚戶簡屋區改建規劃 >> 第一章新建居住區規劃 >> 第二節 曹楊新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10. ^ 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2014年年底竣工(图). 中國新聞網. 2010-03-29 [201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