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後龍溪橋

台鐵下後龍溪橋是位於台灣苗栗縣後龍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苗栗縣後龍鎮後龍車站龍港車站,1988~1990年於舊橋下游側重建新橋。

下後龍溪橋
海線下後龍溪橋
座標24°36′33″N 120°46′54″E / 24.609156°N 120.781662°E / 24.609156; 120.781662
承載台鐵海線
跨越後龍溪
地點 臺灣苗栗縣後龍鎮
官方名稱下後龍溪橋[1]
維護單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設計參數
橋型上部結構:上承式預力箱型梁
下部結構:單圓柱懸臂式橋墩與沉箱基礎
全長534.6公尺(1,754英尺)
寬度雙線橋梁
歷史
設計師中華顧問工程司
施工單位行政院退輔會榮工處
開通日1990年(重建)
地圖
地圖

沿革與設計

第一代橋

海線鐵路後龍苑裡路段自1920年5月開工興建,其中「下後龍溪橋」跨越後龍溪,位於後龍至公司藔(今龍港站)區間,設計為每孔跨度19.2公尺的單線鐵路上承式鋼鈑梁橋,橋墩為RC構造,圓形沉箱深度9公尺,1920年10月動工興建,下部結構的橋墩受臺灣總督府土木局委託,一併設計施作公路橋橋墩基礎[2],成為一座鐵公路共用橋;該橋的鐵路橋部分於1922年完工[3],並隨著海線鐵路於同年10月11日全線通車而啟用[4];公路橋的部分則在1933年7月開工,橋寬設計5.5公尺、橋長319公尺,1934年10月26日竣工,同月30日上午11時舉行竣工典禮[5]

第二代橋

日本時代後期及戰後台鐵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6],其中第一代下後龍溪橋由於鋼梁逾齡鏽蝕,排洪斷面不足,為了維持行車安全,台鐵局將該橋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項目重建。新橋(第二代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下游側約100至200公尺處[註 1],由中華顧問工程司細部設計、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處承包。為配合海線鐵路局部路段複線化,該橋採複線橋梁設計,自1988年(民國77年)4月4日開工,1990年10月12日完成東主正線通車,10月24日完成西主正線通車[1],1991年6月22日起後龍站白沙屯站間啟用雙單線中央控制行車制(CTC)行車[7]

第一代橋 第二代橋
用途 鐵公路共用橋 鐵路橋
長度 319公尺 534.6公尺
上層建築 上承式鋼梁橋 簡支預力箱型梁
孔數 10孔[2];另亦有記載16孔[1] 27孔
跨度 19.2公尺 19.8公尺
下部結構 混凝土橋墩[2];圓形沉箱深度9公尺 鋼筋混凝土單圓柱懸臂式橋墩;沉箱深度20公尺
線路數量 單線鐵路 複線鐵路
現狀 已拆除 使用中

近況

  • 第一代橋:1990年停用後,台鐵局立即拆除橋梁上部的鋼鈑梁,交由台鐵鋼梁隊再利用,或是就地標售;下部結構的橋墩因為與台1線公路橋(舊後龍溪橋)共用而保留。在後續臺灣省公路局辦理公路四年經建計畫項下之瓶頸公路改善計畫,於1995年拓寬台1線縱貫公路後龍~通霄段和後龍溪橋[8]後,停用原一代橋橋墩[9],並已於近年[何時?]拆除。
  • 第二代橋:現役中。為配合「新港溪橋及其引道改建工程」(後龍站高架化工程)半半施工,2003年5月起,原本複線橋梁在靠近後龍站端的橋上設置臨時號誌站,以短距離單線鐵路連結後龍站站場[10],至2009年6月30日後龍站高架車站正式啟用後,二代橋橋頭端恢復為複線

其他紀事

  • 由於下後龍溪橋與下南勢坑溪橋、龍港車站下三叉河橋距離不遠,且橋梁改建時需一併完成後龍站至白沙屯北號誌站之間的複線化與鐵路線形調整,因此,工程單位一併實施下列改建工程:
    • 重建後龍站龍港站之間的下南勢坑溪橋(長118.8公尺)。
    • 拆除日本時代大正年間所建的木造龍港站站房,於原舊站房南下方向約120公尺處新建新站房,並且調整月台位置。但新站房完成不久,龍港站即在1991年6月22日停止售票,降等為無人招呼站,新站房重新佈置改為道班工房。
    • 重建龍港站南側的下三叉河橋(長297公尺)。[1]
  • 第二代下後龍溪橋完工後,台鐵局於橋南設立「後龍靖海」碑,並於碑座鑲上〈鐵路沿線廿四座老舊橋樑重建紀要〉及〈下後龍溪橋重建記〉,說明橋梁重建始末。[11]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處.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4冊技術篇(二). 臺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廿二年報(大正九年度)》.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21年12月30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58 [2022年7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7月16日) (日語). 
  3.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廿四年報(大正十一年度)》.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23年12月17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60 [2022年7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9月9日) (日語). 
  4. ^ 〈後龍車站〉,《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2019-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2). 
  5. ^ 後龍溪橋 竣功式舉行 部落民大喜び〉,《臺灣日日新報》第12423號,1934年11月1日,第3版。(日語)
  6. ^ 壽俊仁 (編).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臺灣鐵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頁264~271 (中文(臺灣)).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臺灣記憶。
  7. ^ 臺灣鐵路管理局臺中運務段. 〈白沙屯站〉,. [2019-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8. ^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81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93年10月10日,頁286~290。(繁體中文)
  9. ^ 〈原後龍大橋舊橋墩未拆 不阻礙水流〉,《中國時報》,1995年12月20日,第14版。(繁體中文)
  10. ^ 杜怡和,〈後龍站高架化工程〉,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鐵道情報》第145期(2003年7月號),頁4~5。(繁體中文)
  11. ^ 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處:《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1冊評估篇,臺北市,1991年5月31日。(繁體中文)

註釋

  1. ^ 新舊兩代橋的距離,北端約100公尺、南端約2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