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英語:Non-Aligned Movement, NAM)是一個擁有120個成員國和17個觀察員國的鬆散國際組織[3]。它成立於冷戰時期,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聯合國中有三分之二的會員是該組織的成員國,全球約55%的人口也生活在不結盟運動國家。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前南斯拉夫、埃及、贊比亞、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古巴、印度、津巴布韋、印尼、哥倫比亞、南非、馬來西亞、塞爾維亞、委內瑞拉、阿塞拜疆和烏干達[4]舉行會議。
不結盟運動 Non-Aligned Movement | |
---|---|
2024-2027年烏干達擔任輪值主席國的標誌
| |
成員 | 120個成員國 17個觀察員國 |
領導人 | |
• 主要決策機構 | 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1] |
• 輪值主席國 | 烏干達 |
• 主席[2] | 約韋里·穆塞維尼(烏干達總統) |
成立 | 1961年9月正式形成 |
歷史
「不結盟」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之後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7月,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在南斯拉夫舉行會議,三國領袖共同宣言反對把「世界分成強有力的國家集團」。在四年後的第1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這三位領袖又與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和加納總統恩克魯瑪在紐約會晤磋商建立美蘇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的第1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於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並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要求簽訂國際性的裁軍條約,消除經濟不平衡,廢除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同時宣言還明確表態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斯、古巴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及爭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第2屆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1964年10月在埃及開羅舉行,此時的成員國已經增加到47個,大部分是來自亞洲和非洲新取得獨立的民族國家。這次會議除了重申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立場外,將焦點放在了以巴衝突以及印巴衝突之上,此外因之前爆發中印戰爭,會議亦讉責中國對印度的攻擊。
第3屆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於1970年9月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的,這次會議發表的宣言與前兩次不同,着重批評美國和蘇聯(而不再是英國和法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霸權主義,儘管受到了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會議最終還是通過了《盧薩卡宣言》,宣稱「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均勢沒有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和平與安全」,並指責兩個超級大國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甚至採取武力顛覆別國政府等手段。
第4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1973年9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由於正逢世界石油危機,經濟問題成為會議焦點。但是這時的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開始被邊緣化,一些出產石油的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已經躋身前次會議所稱的「富國」行列。
到第6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時,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許多國家雖然依然表示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實際上卻是偏向蘇聯和反西方,古巴始終是蘇聯忠實的盟友、越南戰爭中一些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倒向美國;甚至連運動的創始國之一的印度,也開始倒向蘇聯。在古巴舉行的這次會議上,因柬埔寨(當時被越南占領)的地位問題發生了爭執,導致緬甸最終決定退出不結盟運動。
冷戰結束之後,不結盟運動事實上已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各國的重心都紛紛從冷戰時期的政治領域,轉移到了經濟領域。後冷戰時期的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組織,例如22國集團等,已經在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方面,發揮着比不結盟運動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巴西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會員;但他們在22國集團中都擔當着重要的領導角色。
第13屆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於2003年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這次會議的焦點是伊拉克問題。即將下台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南非總統姆貝基等人都發言表示反對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會議最後還通過了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決議。
2012年8月29日至30日於伊朗德黑蘭舉行的第16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受到歐美國家的阻擾,但是伊朗依然成功召開,120國代表團抵達參與,10天後,加拿大於9月7日以伊朗人權紀錄不佳與發展核武為由宣布斷交。
2016年9月17日至18日,在委內瑞拉舉行第17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會議通過了指導不結盟運動未來3年發展的《瑪格麗塔島宣言》。輪值主席國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表示,不結盟運動將繼續推動世界向多極化和「去帝國主義」方向發展。[5]
第18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2019年10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會議通過了指導不結盟運動未來發展的《巴庫宣言》,強調將進一步提升該組織的活力和效率,推動多邊主義,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6]
開會歷史
屆 | 日期 | 國家 | 城市 |
---|---|---|---|
1 | 1961/11/1-6 | 南斯拉夫 | 貝爾格勒 |
2 | 1964/10/5-10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開羅 |
3 | 1970/11/8-10 | 尚比亞 | 盧薩卡 |
4 | 1973/11/ 5–9 | 阿爾及利亞 | 阿爾及爾 |
5 | 1976/8/16–19 | 斯里蘭卡 | 科倫坡 |
6 | 1979/11/3–9 | 古巴 | 哈瓦那 |
7 | 1983/4/7-12 | 印度 | 新德里 |
8 | 1986/11/1–6 | 辛巴威 | 哈拉雷 |
9 | 1989/11/4–7 | 南斯拉夫 | 貝爾格勒 |
10 | 1992/9/1–6 | 印度尼西亞 | 雅加達 |
11 | 1995/10/18–20 | 哥倫比亞 | 卡塔赫納 |
12 | 1998/11/2–3 | 南非 | 德班 |
13 | 2003/2/20–25 | 馬來西亞 | 吉隆坡 |
14 | 2006/11/15–16 | 古巴 | 哈瓦那 |
15 | 2009/7/11–16 | 埃及 | 沙姆沙伊赫 |
16 | 2012/8/26–31 | 伊朗 | 德黑蘭 |
17 | 2016/9/17–18 | 委內瑞拉 | 卡拉卡斯 |
18 | 2019/10/25–26 | 亞塞拜然 | 巴庫 |
19 | 2024/1/19–20 | 烏干達 | 坎帕拉 |
歷任秘書長
不結盟運動主席 | |||||
---|---|---|---|---|---|
姓名 | 國家 | 就任 | 離任 | ||
1 | 鐵托 | 南斯拉夫 | 1961 | 1964 | |
2 | 納賽爾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1964 | 1970 | |
3 | 肯尼思·卡翁達 | 尚比亞 | 1970 | 1973 | |
4 | 胡阿里·布邁丁 | 阿爾及利亞 | 1973 | 1976 | |
5 | 威廉·高伯拉瓦 | 斯里蘭卡 | 1976 | 1978 | |
6 | 朱尼厄斯·理查德·賈亞瓦德納 | 1978 | 1979 | ||
7 | 菲德爾·卡斯特羅(第一次) | 古巴 | 1979 | 1983 | |
8 | 吉亞尼·宰爾·辛格 | 印度 | 1983 | ||
9 | 拉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 | 1983 | 1986 | ||
10 | 羅伯特·穆加貝 | 辛巴威 | 1986 | 1989 | |
11 | 亞內茲·德爾諾夫舍克 | 南斯拉夫 | 1989 | 1990 | |
12 | 博里薩夫·約維奇 | 1990 | 1991 | ||
— | 塞吉多·巴伊拉莫維奇 | 1991 | |||
13 | 斯捷潘·梅西奇 | 1991 | |||
14 | 布蘭科·科斯蒂奇 | 1991 | 1992 | ||
15 | 多布里察·喬西奇 | 1992 | |||
16 | 蘇哈托 | 印度尼西亞 | 1992 | 1995 | |
17 | 埃內斯托·桑佩爾·皮薩諾 | 哥倫比亞 | 1995 | 1998 | |
18 | 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納·阿朗戈 | 1998 | |||
19 | 納爾遜·曼德拉 | 南非 | 1998 | 1999 | |
20 | 塔博·姆貝基 | 1999 | 2003 | ||
21 | 馬哈迪·莫哈末 | 馬來西亞 | 2003 | ||
22 | 阿都拉·巴達威 | 2003 | 2006 | ||
(7) | 菲德爾·卡斯特羅(第二次) | 古巴 | 2006 | 2008 | |
23 | 勞爾·卡斯特羅 | 2008 | 2009 | ||
24 | 穆巴拉克 | 埃及 | 2009 | 2011 | |
— | 穆罕默德·侯賽因·坦塔維(代理) | 2011 | 2012 | ||
25 | 穆罕默德·穆爾西 | 2012 | |||
26 | 內賈德 | 伊朗 | 2012 | 2013 | |
27 | 哈桑·魯哈尼 | 2013 | 2016 | ||
28 | 馬杜羅 | 委內瑞拉 | 2016 | 2019 | |
29 |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 亞塞拜然 | 2019 | 2022 | |
30 | 約韋里·穆塞韋尼 | 烏干達 | 2024 |
成員國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國際組織:它不設總部及常設機構,起初甚至沒有定期的會議機制,後來才規定每3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並由會議舉辦國擔任主席國,任期亦為3年。截至2012年5月,不結盟運動共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還有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合作組織和聯合國等10個觀察員組織。[3][7]
非洲
- 阿爾及利亞(1961)
- 安哥拉(1964)
- 貝南(1964)
- 博茨瓦納(1970)
- 布吉納法索(1973)
- 蒲隆地(1964)
- 喀麥隆(1964)
- 佛得角(1976)
- 中非(1964)
- 乍得(1964)
- 科摩羅(1976)
-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1)
- 吉布提(1983)
- 埃及(1961)
- 赤道幾內亞(1970)
- 厄立特里亞(1995)
- 衣索比亞(1961)
- 加彭(1970)
- 岡比亞(1973)
- 迦納(1961)
- 幾內亞(1961)
- 幾內亞比紹(1976)
- 象牙海岸(1973)
- 肯尼亞(1964)
- 賴索托(1970)
- 利比里亞(1964)
- 利比亞(1964)
- 馬達加斯加(1973)
- 馬拉維(1964)
- 馬里(1961)
- 毛里塔尼亞(1964)
- 模里西斯(1973)
- 摩洛哥(1961)
- 莫桑比克(1976)
- 納米比亞(1979)
- 尼日爾(1973)
- 奈及利亞(1964)
- 剛果共和國(1964)
- 盧旺達(1970)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976)
- 塞內加爾(1964)
- 塞舌爾(1976)
- 塞拉利昂(1964)
- 索馬利亞(1961)
- 南非(1994)
- 蘇丹(1961)
- 斯威士蘭(1970)
- 坦桑尼亞(1964)
- 多哥(1964)
- 突尼西亞(1961)
- 烏干達(1964)
- 尚比亞(1964)
- 辛巴威(1979)
美洲
亞洲
- 阿富汗(1961)
- 亞塞拜然(2011)
- 巴林(1973)
- 孟加拉(1973)
- 不丹(1973)
- 文萊(1993)
- 柬埔寨(1961)
- 印度(1961)
- 印度尼西亞(1961)
- 伊朗(1979)
- 伊拉克(1961)
- 約旦(1964)
- 科威特(1964)
- 寮國(1964)
- 黎巴嫩(1961)
- 馬來西亞(1970)
- 馬爾地夫(1976)
- 蒙古國(1993)
- 緬甸(1961)
- 尼泊爾(1961)
- 北韓(1976)
- 阿曼(1973)
- 巴基斯坦(1979)
- 巴勒斯坦國(1976)
- 菲律賓(1993)
- 卡達(1973)
- 沙烏地阿拉伯(1961)
- 新加坡(1970)
- 斯里蘭卡(1961)
- 敘利亞(1964)
- 泰國(1993)
- 東帝汶(2003)
- 土庫曼(1995)
- 阿聯酋(1970)
- 烏茲別克(1993)
- 越南(1976)
- 葉門(1990)[9]
歐洲
- 白俄羅斯(1998)
大洋洲
前成員
觀察員
參考文獻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organizational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8th Summit of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of Non-Aligned Movement gets underway in Baku. www.chinadaily.com.cn. [26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December 2019).
- ^ 3.0 3.1 NAM Members & Observers - 16th Summit of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Tehran. 26–31 August 2012 [24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8).
- ^ 外交部. 不结盟运动. [202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4).
- ^ 中方对委内瑞拉成功举办第17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表示祝贺_国内频道_东方头条. mini.eastday.com. [2019-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1).
- ^ 第18届不结盟运动峰会呼吁共同推动多边主义_新华网.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 ^ Cahoon, Ben. Non-Aligned Movement (NAM). World Statesmen.org. [4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8).
- ^ In a joint letter to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sent just prior to unification, the Ministers of Foreign affairs of North and South Yemen stated that "All treaties and agreements concluded between either the Yemen Arab Republic or 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 and other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are in force on 22 May 1990 will remain in effec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xisting on 22 May 1990 between 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 and the Yemen Arab Republic and other States will continue."Bühler, Konrad. State Succession and Membership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 2001.
- ^ 北也門 is one of the founders in 1961. 南也門 joined in 1970. In 1990 both were unified into a single state which accepted responsibility for all treaties of its predecessors.[8]
- ^ Serrat, Oscar J. Argentina Withdraws from Non-Aligned Movement. Associated Press. 20 September 1991 [23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Cyprus and the Non – Aligned Movement.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yprus. [23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3日).
- ^ 12.0 12.1 XIV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f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South Africa 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23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1日).
- ^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Member Stat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XII Summit, Durban, South Africa, 2–3 September 1998. Retrieved 24 August 2012.
- ^ Final Document of the 7th Summit of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New Delhi Declaration) (PDF). [18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10月8日).
- ^ Kin, Lai Kwok. Yugoslavia Casts Shadow over Non-Aligned Summit. 獨立報. 路透社. 2 September 1992 [24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Ukraine votes to drop non-aligned status. 23 December 2014 [18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透過www.b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