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

地区体育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之始,既在政府主導下開展競技體育項目。自1982年亞洲運動會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選手在歷次亞運會上的金牌總數都連續第一[參1][參2]。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男子自選手槍比賽冠軍,是中國第一次獲得奧運金牌[參3]。2008年,在北京主辦的第29屆奧運會中,中國代表團以51塊金牌位列榜首,這也是亞洲國家第一次在奧運會金牌榜上榮獲第一。[參4]2012年,在倫敦主辦的第30屆奧運會中中國代表團則以38塊金牌的成績屈居金牌榜第2位,位居美國之後。[參5]2015年7月31日,北京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參6]

2008年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內點燃的奧運聖火

歷史

建國至1950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49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開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此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遺留在中國大陸的機構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1951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選拔、培養國家級選手,於11月,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央體訓班。榮高棠任命黃中牟作雲為正副主任,負責具體籌辦事宜。中央體訓班有籃球、排球項目,培訓了第一代中國國家隊選手[參7]

1952年6月,中央體訓班更名為體育訓練班,設於原燕京大學[參7]。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演變至今,是為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之下的國家體育總局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中國體育領域的官方領導者。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購入天津的幾處建築,作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體育訓練班的集訓基地和辦公用地。柏平任主任[參7]。有八個項目,足球[註1]、籃球[註2]、排球[註3]、體操[註4]、游泳[註5]、田徑[註6]、乒乓[註7]、羽毛球[註8],另有武術隊[註9]。中央體訓班後依次演變為中央體育學院競技體育指導科、北京體育學院運動系、國家體委運動員管理局、國家體委(體育總局)訓練局[參8]

建國伊始,歸國華僑和港澳同胞中的運動員教練為提高中國體育成績做出了傑出貢獻。印尼歸僑吳傳玉在1953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第一個國家冠軍。香港出生的容國團在1959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他與姜永寧傅其芳並稱為中國乒壇三傑,被認為是中國乒乓球輝煌成就的奠基者。同時期的印尼歸僑陳福壽王文教黃世明等人亦被認為中國羽毛球事業的開拓者[參9]

1970年代至1990年代

1973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之中華民國,獲得亞洲運動聯合會會籍。1974年亞洲運動會中,中國代表團取得33枚金牌。自1982年亞洲運動會,中國八次蟬聯亞運獎牌榜首[參1]2014年亞洲運動會,仍舊保持這一優勢。在北京舉辦的1990年亞洲運動會,是第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辦的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此後,中國方面開始申辦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1993年最後一輪投票中,敗於澳大利亞悉尼。澳大利亞方面在1999年公開承認賄賂了相關官員。1995年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施行。[參10]

2000年代

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體育領域影響最大的事件。2001年,中國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在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的參與下,北京奧組委開始北京奧運的籌備工作。除420億美元的總投資外,兩級政府為北京奧運會提供了近乎無限的資源支持。研究者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事業推向了歷史新高度。此後,中國體育進入「後奧運時代」。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的刺激了中國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的發展[參11]

2010年代

2016年10月,劉鵬卸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接任者苟仲文。此前執掌北京市教育系統苟仲文,屢有言論批評其「外行領導內行」,被指「毀了這一屆孩子」。成為中國政府在體育領域最高領導者的苟仲文依舊備受爭議。2017年6月爆發「國乒兵變」,他與副局長蔡振華之間的權利鬥爭成為全國輿論的熱點。輿論對參與「兵變」的運動員、教練表示支持,指責他濫用權利,使運動員、教練淪為他爭奪中共十九大中央委員資格的犧牲品。

管理體制

 
國家體育總局

中國體育實行舉國體制,實行政府管理型的體育管理體制。中央政府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全國體育事務的監控、管理,與地方政府的體育部門一同負責,包括運動員培訓、訓練經費在內的體育資源的分配。此套體制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伊始,延續至今。研究者稱之為「強政府、弱社會」體育管理模式[參11]

進入21世紀後,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這一體制的問題日漸顯。研究者認為,中國政府在體育領域應該進行「權利下放」,不再直接參與體育管理。調動體育社會團參與體育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社會團體來辦體育、讓市場經濟來推動體育、讓政府來調節體育、讓全體人民來普及體育,在與世界接軌的外環境中發展體育。」[參11]

國際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培養出很多體育人才。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派隊參加,1984年,許海峰獲得了中國也是本屆奧運會的首枚金牌。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在歷屆的運動會中皆多獲得驚人之成績。民間對很多方面的體育運動都很熱情,如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游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型國際運動會成績
體育賽事 金牌 銀牌 銅牌 獎牌總數 亞洲排名 世界排名
夏季奧運會 201 144 128 473枚 亞洲第1 世界第6
冬季奧運會 9 18 17 44 亞洲第2 世界第16
夏季大學生運動會 357 238 205 797枚 亞洲第1 世界第3
世界運動會 41 37 20 98枚 亞洲第1 世界第7
冬季大學生運動會 58 55 65 178枚 亞洲第3 世界第5
世界武搏運動會 15 3 13 31枚 亞洲第1 世界第2
夏季青年奧運會 30 16 5 51枚 亞洲第1 世界第1
冬季青年奧運會 7 4 4 15枚 亞洲第1 世界第2
亞運會 1190 792 570 2552枚 亞洲第1
亞洲室內運動會 124 69 58 251 亞洲第1
亞冬會 82 71 96 249枚 亞洲第2
亞洲沙灘運動會 32 26 24 82枚 亞洲第2
亞洲武藝運動會 9 5 5 19枚 亞洲第4
亞洲青年運動會 25 16 11 52枚 亞洲第1

競技體育

體育賽事

體育項目

水上運動
球類運動
田徑運動

體育培訓

運動員培訓

舉國體制下,各級體育隊、體校是選拔、培養運動員的主要方式。運動員通過層層選拔,最終加入國家體育隊,代表中國參加各類比賽。檯球運動員丁俊暉是少見的由家庭自費培養成材的頂尖運動員。

培訓機構、組織

中國體育院校有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瀋陽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等。

群眾體育

群眾體育或稱大眾體育,指普通民眾參與的體育運動。中國政府對全國群眾體育的規劃,可追溯至1995年6月22日,中國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國家[1995]14號)。綱要的2010年目標是:努力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參15]。1997年,又規定了中國體育人口的基本標準[註10]。按此標準,當年,全國16歲以上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15.5%。

2000年底,中國全民健身計劃第一期工程已結束。2002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第二次全國範圍內的調查報表——《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00年時,中國16歲以上人群中,僅有35%的人在一年中參加過一次或一次以上體育活動,比1996年提高0.65%。全國16歲以上體育人口升至18.5%。研究者認為,中國全民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尚處於浮淺的狀態。同時,受經濟條件制約,群體體育缺乏硬件保障,正規體育場所不足[參16]

2009年,中國政府設立全民健身日,推廣全民健身。

聯賽

以下是最高層級的體育聯賽。

男子

聯賽 項目 參賽隊伍數
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 足球 16
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 籃球 20
中國男子排球超級聯賽 排球 8
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 乒乓球
中國棒球聯賽 棒球 9
中國圍棋甲級聯賽 圍棋
中國國際象棋甲級聯賽 國際象棋
全國象棋男子甲級聯賽 中國象棋

女子

聯賽 項目 參賽隊伍數
中國足球協會女子超級聯賽 足球 12
中國女子籃球聯賽 籃球 18
中國女子排球超級聯賽 排球 15
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 乒乓球
中國壘球聯賽 壘球
中國女子冰球職業聯賽 冰球
中國女子圍棋甲級聯賽 圍棋
中國國際象棋甲級聯賽 國際象棋

體育的外延

參與國際體育

在國際體育組織中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籍人士匱乏,致使中國在國際體育領域話語權不足。2003年時,有研究者指,這一現狀與中國在國際體育中的實力與地位極不相稱[參17],亦致使中國運動員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在國際話語權上存在多方缺失,一、缺乏國際體育高層核心人員,二、合法權利訴求失位,三、國際體育組織中的中國籍人才稀少,四、受到政府委派行政體制的限制。認為可依據西方傳統,鼓勵中國籍企業家進入國際體育組織任職[參18]

兩岸關係與體育

中華民國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戰敗,國府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兩岸分治。「兩個中國」之下,誰代表中國,自1950年代起成為雙方在國際政治領域的爭鬥,體育領域亦不例外。至1970年代,雙方在外交攻勢上,攻守互換。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據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得由中華民國政府擁有的聯合國「中國席位代表權」。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國家體育隊(團)取代中華民國國家體育隊(團),參加國際體育。

1981年起,中華民國方面採用中華台北作為參加國際體育運動的代表團名稱,亦使用這個名稱參加在北京舉辦的1990年亞洲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則更為普遍的使用做為一個中國主張下的中國台北。雙方因政治產生的「明爭暗鬥」,亦波及體育領域。馬英九政府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為表達善意,允許中華民國體育代表隊(團)使用中華台北稱呼。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上台,至2017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又悄然將中華民國體育代表隊的稱呼改回中國台北[參19]

備註

    註:

  1. ^ [參8],足球隊只有男子國家隊
  2. ^ [參8],籃球隊分為男隊女隊
  3. ^ [參8],排球隊分為男隊女隊
  4. ^ [參8],體操隊分為男隊女隊
  5. ^ 原文[參8]未提及,游泳隊是否分為男隊女隊
  6. ^ [參8],田徑隊分為男隊女隊
  7. ^ 原文[參8]未提及,乒乓隊是否分為男隊、女隊。
  8. ^ 原文[參8]未提及,羽毛球隊是否分為男隊女隊
  9. ^ 原文[參8]未提及,武術隊是否分為男隊女隊
  10. ^ 陳萍、周玉英、張改英文章[參16]中,1997年時規定的中國體育人口基本標準,即每周參加體育活動不低於3次,每次活動時間表30分鐘以,具有與自身體質和所從事的體育項目相適應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負荷強度。

參考文獻

    參:

  1. ^ 1.0 1.1 記者:王繼晟. 中国第八次蝉联亚运奖牌榜首 备战奥运形势仍严峻. 人民網廣州11月27日電. 2010-11-27 [2017-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8) (中文(簡體)). 
  2. ^ 中国199金刷新亚运纪录 女排逆转缔最后一金. 騰訊體育. 2010-11-27 [2017-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中文(簡體)). 
  3. ^ 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1984年). 新華網. 2007-07-06 [2015-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4. ^ 王牌项目井喷突破频频 中国51金21银28铜首登榜首. 新浪網. 2008-08-25 [2017-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0). 
  5. ^ http://match.2012.sina.com[永久失效連結]. cn/medals/
  6. ^ Winter Olympics 2022 decision: Beijing beats Almaty to host Games. The Guardian. 2015-07-31 [2015-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31). 
  7. ^ 7.0 7.1 7.2 李銘. 《天津体育》杂志第五期P50-51-五大道上新中国优秀运动队的摇篮. 新浪網,來源:《天津體育》雜誌. 2013-07-25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簡體中文).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李銘. 附中央体训班运动员名单. 新浪網,來源:《天津體育》雜誌. 2013-07-25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4) (簡體中文). 
  9. ^ 追溯中国羽毛球热根源 人民项目已改变国人气质. 搜狐網,來源:體育畫報. 2009-05-24 [201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簡體中文).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11. ^ 11.0 11.1 11.2 楊靜、雷靜.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市场和管理体制矛盾的思考》. 2012體育管理年會論文集. 2011, (2012年): 196–1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簡體中文). 
  12. ^ 奧運會青島分賽場. [2015-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3). 
  13. ^ 李宇政. 體委會:耕耘國際體壇有斬獲. 中央通訊社. 2011年11月30日 [2011年11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12日). 
  14. ^ 丁俊暉為亞洲首拿NO.1 登頂路艱辛+新規幫忙. 網易體育. 2014-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15. ^ 历史上的今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布. 搜狐網. 2018-06-27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簡體中文). 
  16. ^ 16.0 16.1 陳萍、周玉英、張改英. 《大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观念及困难问题——解读〈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的几点思考》.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太原師範學院). 2006, (2006年第1期): 140–142. ISSN 1672-2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簡體中文). 
  17. ^ 丁玉蘭. 《做国际组织的“舞者”》. 體育博覽 (北京市: 體育博覽雜誌社、北京市體育科技研究所). 2003, (2003年10期). ISSN 1002-32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簡體中文). 
  18. ^ 曾春華. 《平昌冬奥会所引发的中国体育话语权问题思考》. 文體用品與科技 (北京市: 中國高教體育用品協會、全國文教體育用品信息中心、北京市文教體育用品研究所). 2018, (2018年17期). ISSN 1006-8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簡體中文). 
  19. ^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大陆对台称谓改为“中国台北” 引台媒恐慌. 網易,來源:重慶晨報上游新聞. 2017-04-18 [2017-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中文(簡體)).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