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5月28日)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也稱「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參1],是根據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命令,於1931年11月25日成立。負責領導全國紅軍的作戰和建設。至1937年7月結束,改組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革軍委前身是成立於1931年1月15日的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受同時成立的中共蘇維埃區域中央局(簡稱蘇區中央局)領導。
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項英 、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彭德懷、賀龍、黃公略(1931.9,戰鬥犧牲)、周逸群(1931,作戰犧牲)、葉劍英、許權中、蔡申熙、張雲逸、鄧中夏、曾中生、鄧發(1931.7,改任中革軍委政治保衛處處長)、鄧小平、黃勝、袁國平、杜衡、劉伯承、周恩來、關向應、王盛榮(團中央代表)、惲代英(1931.4,被捕犧牲)、李富春。
- 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 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中革軍委主席團(1931年10月至1931年11月)
中革軍委參謀部
- 中革軍委參謀部部長
中革軍委總政治部
- 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主任:
- 毛澤東(兼任,1931.2.17——1931.11)
- 周以栗(代理,1931.6——1931.11)
第一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後,於1931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紅一方面軍總部撤銷,紅一方面軍部隊直接歸中革軍委領導,統稱中央紅軍。
中革軍委委員共15人:朱德、彭德懷、王稼祥、林彪、譚震林、葉劍英、孔荷寵、周恩來、張國燾、邵式平、賀龍、毛澤東、徐向前、關向應、王盛榮。1933年5月8日增補博古、項英為委員。
- 中革軍委主席朱德。1933年5月8日至1933年12月因朱德在前線指揮作戰,項英在瑞金代理中革軍委主席主持後方工作。
- 中革軍委副主席為王稼祥、彭德懷。
中革軍委下設:
- 中革軍委總參謀部成立時下設作戰科、偵察科、交通科、動員科、教育科和管理科等六個科。後在前線隨部隊指揮作戰,於1932年底改稱為中革軍委總司令部。1933年5月8日前方的中革軍委總司令部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兼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繼續負責前方作戰指揮。朱德仍為中革軍委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兼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抬委員兼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劉伯承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總參謀長,擔任前方指揮。在瑞金沙洲壩烏石壠村另行組建了一個中革軍委的軍事指揮機關 稱為中革軍委總司令部。葉劍英為中革軍委總司令部總參謀長,對全國紅軍實施領導與指揮。
- 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 總經理部,部長范樹德,1933年5月改為總參謀部三局。
- 軍醫處,處長賀誠,後改稱總衛生部。
-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蕭勁光。
- 武裝動員部(後改稱武裝總動員部):1933年夏成立,總司令部第四局(工農武裝)併入其中。1934年1月撤銷。
第二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1934年2月3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產生第二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1935年12月改稱「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至1936年12月結束。中革軍委委員共21人: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博古、項英、張國燾、張聞天、葉劍英、徐向前(1935.6.29起)、陳昌浩(1935.6.29起)等。
- 中革軍委主席朱德。
- 中革軍委副主席:
- 周恩來
- 王稼祥
- 項英(1934.9——1934.10.7,代理;1934.10.7——1936.12)
- 張國燾(1935.6.29——1936.12)
- 中革軍委顧問:李德。
- 中革軍委秘書長:蕭向榮。
- 軍委一局:局長葉劍英
- 軍委二局:局長曾希聖
- 軍委三局:局長王諍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
1936年10月11日,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會師後,中共中央決定組成中革軍委主席團,實行對全軍的集中領導和統一指揮,由毛澤東主持工作。中革軍委主席團成員有: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朱德、張國燾、陳昌浩(1936.10.11——1936.12)。
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軍事部
部長:朱德
中國工農紅軍總部
1934年1月,前方的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兼第一方面軍總部撤回瑞金,與後方的中革軍委總司令部合併。紅一方面軍再次稱中央紅軍。1934年7月,總司令部又隨軍委遷到雲石山梅坑村,直到長征出發。在1935年10月長徵到達陝北後,中國工農紅軍又稱「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中國抗日紅軍」等。中國工農紅軍總部至1936年12月結束。
- 總司令:朱德
- 總政委:
- 周恩來(1934.2.3——1935.7.18中共中央政治局蘆花會議)
- 張國燾(1935.7.18——1936.12)
- 總司令部,1934年1月,前方的總司令部與後方的總司令部合併。1934年7月,總司令部部隨中革軍委遷到雲石山梅坑村。
- 總參謀長:
- 劉伯承(1934.2.3——1934.5,調任紅五軍團參謀長);
- 葉劍英(代理,1934.5——1934.12)
- 劉伯承(1934.12——1936.12)
- 副總參謀長
- 張雲逸
- 王宏坤(1935.8.8—— )
- 參謀主任
- 羅舜初(1935.8.8—— )
- 總參謀部一局(作戰),轄7個科。局長左權(1933年10月-1934年10月)、彭雪楓(1934年10月起)、張雲逸、周子昆、曹里懷、黃超。
- 作戰科
- 機要科
- 地圖測繪科
- 總參謀部二局(情報),轄4個科。局長蔡威(電台,1935.8.8,紅四方面軍二局改稱)
- 總參謀部三局(隊列),轄3個科。長征前夕改稱四局。紅軍懋功會師後為總部的供應管理。局長黃正平(不久病逝)、杜文德,副局長徐長勛
- 總參謀部四局(通信),轄4個科。長征前夕改稱三局。局長宋侃夫(1935.8.8—— ),副局長兼政委伍雲甫
- 總參謀部五局(訓練),局長唐浚、王維舟( 1935.8.8--)
- 總參謀部六局(動員)總動員武裝部撤銷,該局負責動員工作。1934年2月6日,中革軍委決定恢復總動員武裝部,第六局併入該部。
- 警備司令部。
- 總參謀長:
- 總政治部
- 總政治部主任
- 王稼祥(1934.2.3——1935.7.18中共中央政治局蘆花會議)
- 博古(1935.7.18——1935.8.8中共中央政治局沙窩會議)
- 陳昌浩(1935.8.8——1936.12)
- 總政治部副主任
- 李富春(1935.7.18——)楊尚昆
- 陳昌浩(1935.7.18——1935.8.8)
- 周純全(1935.8.8——)
- 秘書長黃超、肖向榮
- 組織部部長于江震、李弼庭
- 宣傳部部長劉瑞龍、陸定一、徐夢秋,副部長劉志堅
- 青年部部長王盛榮
- 白軍工作部部長賈拓夫、鄭義齊
- 地方工作部部長李維漢、劉少奇、李中權
- 總政治部主任
- 總供給部,部長林伯渠,政治委員呂振球,付部長楊至成、毛澤民,政治部主任羅梓銘,軍實處處長葉季壯等;
- 總兵站部(由紅四方面軍為主新成立)部長文建武,政委曹述成
- 總衛生部,部長賀誠,政治委員周坦之,政治部主任張成台,政治保衛局局長蔡書彬,醫政局局長侯友成,保健局局長陳志方,中醫科科長丁世芳,材料科科長王友德,總務處處長嚴佑中,衛生學校校長陳志方兼,校務主任孫儀之,政治初主任周月華(女)
- 紅軍大學(紅1、4方面軍會合後重新組建),校長倪志亮(未到職),政治委員何畏,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兼),教育長李特(兼)
- 地方工作部
- 總兵站部(後改稱總兵站運輸部)
- 政治保衛局
- 秘書處
- 撫恤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1935年11月3日,黨中央在陝北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實際上即中共中央的軍事委員會。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王稼祥、聶洪鈞、林 彪、徐海東、程子華、郭洪濤、葉劍英、聶榮臻、劉志丹(1936.4,戰鬥犧牲)
-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周恩來
- 彭德懷
-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司令部
- 總司令部參謀長:葉劍英
- 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張雲逸
- 軍委一局(作戰)
- 軍委二局(電訊偵譯)
- 軍委三局(通信)
- 軍委四局
- 軍委警衛團
1936年10月1日,紅二方面軍領導人「賀、任、關、劉(伯承)」致電「中央軍委和朱(德)、張(國濤)兩總」,建議紅二方面軍北渡渭水。
1936年10月10日,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的當天,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朱德、張國燾並彭德懷、賀龍、任弼時、徐向前、陳昌浩等指出:「為着統一作戰指揮起見,擬請朱、張兩同志以總司令、總政委名義,依照中央與軍委之決定,指揮三個方面軍之前線作戰事宜。三個方面軍對朱、張兩總之報告,及朱、張對三個方面軍之電令,均望同時發給中央軍委一份,以密切前後方聯絡。」中央在該電報中明確使用了「中央軍委」的稱謂。10日當天,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二方面軍已承認我們軍委,朱張來電稱中央及毛周彭自稱西北軍委,又有一電稱執行周毛彭所示任務,亦事實上承認我們軍委,我們方面曾有兩個電去稱朱總司令張總政委,以此應即照此種方式解決。」
1936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紅一方面軍總部改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兼紅一方面軍總部,彭德懷任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劉伯承任參謀長,楊至誠任總兵站部部長。11月18日,周恩來從保安來到河連灣,數日後即陪同朱德、張國燾北上,30日到達保安,與毛澤東、張聞天、博古等會合。11月26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除西路軍外,一、二、四方面軍及其他兵團,人民武裝,統歸前總指揮。」12月2日,紅軍總部到達保安同黨中央及軍委會合。12月6日,中共中央在保安縣召開「熱烈慶祝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大會」。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於1936年12月7日。至1937年7月結束。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毛澤東、周恩來、張國燾、朱 德、彭德懷、項 英、賀 龍、任弼時、林 彪、王稼祥、陳 毅、蕭 克、徐向前、陳昌浩、劉伯承、關向應、董振堂(1937.1,戰鬥犧牲。董振堂是歷屆軍委成員在職時在戰鬥中犧牲的最後一人)、葉劍英、徐海東、聶榮臻、郭洪濤、張雲逸、王維舟。
-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1937.3停職)、彭德懷、賀龍、任弼時7人。
- 中革軍委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彭德懷等23人組成
- 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
- 中央軍委副主席:
- 周恩來
- 張國燾(1936.12.7——1937.3,停職)
- 朱德(1937.3——1937.7)
- 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或秘書長):楊尚昆
- 軍委參謀長:蕭勁光(1936.12——1937.7,一說無此職務)
-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軍事部部長:朱 德(1936.12——1937.7)
中國抗日紅軍總部
中國抗日紅軍,為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稱呼。
- 總司令:朱德
- 總政委:
- 張國燾(1936.12——1937.3)
- 王稼祥(1937.3——1937.7)
- 總參謀長:
- 劉伯承
- 葉劍英
- 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 前敵總指揮部
- 前敵總指揮:彭德懷
- 前敵總政委:任弼時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1937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辦事處改為接受國民政府領導的陝甘寧邊區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稱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為中央軍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