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合成旅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合成旅,榮譽稱號「紅一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下轄的一個陸軍合成旅,駐地香港特別行政區元朗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合成旅
駐港陸軍臂章
存在時期1927年 - 至今
國家或地區 中國
效忠於 中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種類陸軍多兵種合成旅
規模約7,000人
直屬南部戰區陸軍
駐軍/總部 香港特別行政區元朗區
別稱「紅一團」
冠名自三灣改編
紀念日9月29日
參與戰役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

指揮官
旅長陸軍大校
政治委員陸軍大校
著名指揮官毛澤東
朱德
楊得志
楊成武

駐港合成旅在行政上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總部管轄,但在戰時將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陸軍指揮體系。

歷史

 
江西三灣,該部的誕生地(攝於1967年)

該旅前身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序列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單位之一[1]。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江西省永新縣三灣鄉對起義軍進行整編,史稱三灣改編,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即本部前身[1]。隨後於1928年4月28日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與朱德所部會師,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後為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2]。參與了多次蘇區反圍剿作戰,並跟隨紅一方面軍進行長征[3]

長征

 
強渡大渡河時期的紅軍指揮所

長征期間,參與了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巧渡金沙江,幫助紅軍擺脫了數十萬國軍的圍堵[3][4]

1935年5月24日晚,紅一團作為紅一師先頭部隊,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5],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鬥,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5]。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占了這一地區,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5]

5月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挑選17名勇士組成突擊隊[6]。7時強渡開始,快接近對岸時,團長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兵力密集處[6]。突擊隊迅速控制了渡口。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紅一團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紅一團2連戰後被授予「大渡河連」的榮譽稱號[7]。紅一軍團《戰士報》第186期報道了紅一團強渡天險大渡河的事跡,十七名紅一團士兵(未包括一營營長孫繼先,幾十年後方才得知他也直接參與了此次突擊,為「第十八名勇士」)獲授「紅星獎章[8]

長征結束到達陝北後,被改編為陝甘支隊第一大隊[9]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第115師獨立團[10]。1938年1月,全團挺進敵後,編入晉察冀軍區,團部改編為其第一軍分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成武[11]。獨立團被拆分為第1、3、25一共3個小團,但同時要承擔生產與宣傳任務。

擊斃阿部規秀

 
黃土嶺戰鬥時第1軍分區迫擊炮連使用的迫擊炮

1939年10月下旬,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10、第26師、獨立混成第2、第3、第8旅各一部,共2萬餘人,分多路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嶽區進行冬季「掃蕩」[12]。11月3日,由淶源城出動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獨立步兵第1營主力,被八路軍部隊殲滅於雁宿崖。11月4日,駐張家口日軍出動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所屬各部實行報復性「掃蕩」[12]。其中4日晨,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旅長阿部規秀中將率獨立步兵第2、第4營共1,500餘人,再次向雁宿崖、銀坊方向急進,企圖尋殲第一軍分區主力[13]。晉察冀軍區即令第1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成武統一指揮第1、第3、第25團,游擊第3支隊,第3軍分區第2團,第120師特務團等,共6個多團的兵力[13],在民兵配合下,先以少數兵力調動、激怒日軍,再將其誘至有利地形予以殲滅[13]。日軍於4日夜到達雁宿崖村。5日晨,日軍進至張家墳一帶,游擊第3支隊、第1團各以一部節節抗擊誘其深入。6日,日軍在游擊隊的誘擊下,於黃昏進抵黃土嶺[13]

楊成武決心於黃土嶺東北上莊子至寨頭之間狹谷伏擊日軍[12]。遂以第1團及第25團一部並加強第1軍分區炮兵連占領寨頭東南、西南高地;第3團占領上莊子東南高地;第2團占領黃土嶺東北高地;特務團由神南莊北進,從黃土嶺東南方向加入戰鬥[12]

7日晨,阿部規秀率部冒雨向上莊子、寨頭方向邊偵察、邊交替掩護前進,以避開八路軍主力,繞道返回淶源城[12]。但卻始終未能發現兩側高地上的數千名伏兵[14]。15時,當其全部進入設伏地域時,預伏的第1團、第25團一部迎頭阻擊,第3團和第2團分別從西、南、北三面包圍,展開猛烈攻擊。日軍猝不及防,急忙搶占上莊子東北高地,並向寨頭陣地反撲,雙方展開激烈的山地爭奪戰[12]。16時許,第1團指揮員發現在黃土嶺與上莊子之間的一座獨立家屋附近有多名日軍指揮官活動,即令迫擊炮連對準目標轟擊,後證實,擊斃的指揮官中有阿部規秀[12]。11月8日晨,日軍多路增援,八路軍遂撤出戰鬥,黃土嶺戰鬥結束,日軍至少陣亡百人,受傷一百一十人[15],根據相關研究,日軍總共在雁宿崖與黃土嶺總共戰死一百一十人[16][14][17][18][19] 。阿部規秀是共產黨部隊在抗日戰爭中,正面戰鬥擊斃的日軍最高指揮官[20]

戰後,擊斃阿部規秀的第一軍分區第一團迫擊炮連被授予「黃土嶺功臣炮連」榮譽稱號[13]。該連現為駐港合成旅第四營火力連。

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日本軍隊再次對華北八路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包圍了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部隊及2,000名當地群眾,一團七連擔任掩護軍區和轉移群眾的任務[21]。七連經過頑強抵抗,轉移了日軍注意,使日軍以為七連是八路軍主力,七連最後留下六班掩護,為了爭取主力和群眾撤退的時間,這個班將日軍主力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盤陀,與四面包圍的日軍進行激戰[21]。在最後彈盡糧絕只剩下五個人的情況下,集體跳崖自盡[22]

1941年11月5日《晉察冀日報》對五壯士進行《棋盤坨上的五個神兵》的報道。1941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簽署命令將五戰士命名為「狼牙山五壯士[23]。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舉行了「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蕩勝利祝捷大會[23],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範榮譽戰士」稱號,並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批准宋學義入黨;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並授予二人「勇敢頑強」獎章,由一分區政治部主任羅元發親自在大會上給二人在胸前佩戴獎章。1942年,晉察冀邊區政府為表彰狼牙山五勇士的功勳,把山後的甘河北溝改名為「五勇村」[23]。1942年4月,晉察冀軍區在棋盤陀上建立了「三烈士塔」。他們所在的第一軍分區第一團七連也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連」[24]。該連在1993年駐港步兵旅組建時留在了步兵第一六三師,現為合成第一六三旅步兵某連。

1942年5月,第一軍分區第一團,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為教導第二旅第一團[25],此後便留在教導第二旅直至抗日戰爭結束。

第二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結束後,教導第二旅第一團作為中共中央欽點的部隊跟隨林彪一起挺進東北。1946年9月編成熱遼軍區獨立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團,後為軍區獨立第一師第一團

1946年初國軍3個軍進入熱河,1946年8月26日占領承德,8月31日占領隆化。前方指揮部命令獨立第十七旅乘勢奪取隆化縣城,但因準備不足,全旅傷亡2,000餘人也未能攻下隆化。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夏季攻勢。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要求冀察熱遼軍區將下屬部隊集中為野戰部隊,開展大部隊作戰,以牽制位於承德、熱西的國軍第十三軍和赤峰、熱東、熱遼的第九十三軍,不讓其東調遼西、南滿戰場[26]。為此,部隊東進朝陽,試圖發起第二次龍華戰役改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一縱隊第三十一師九十一團,獨一師改為第三十一師,李榮順任三十一師副師長兼第九十一團團長[26]

5月24日晚11點,第九十一團開始行動。25日清晨,李榮順即指揮由本團第一連(紅一連)、第六連組成的突擊隊,在晨霧中迅速敏捷地從北側絕壁攀登而上,接近敵前沿。4時,三顆信號彈升上天空,第九十一團炮兵向苔山主峰猛烈轟擊,國軍地堡一個一個地被摧毀[26]。僅30分鐘,突擊隊就占領了苔山制高點一至四號碉堡群[26]。這時,進攻苔山西南側碉堡群的第九十二團尖刀連受阻,李榮順立即率第一連、三連主動去支援,經過一番苦戰後取得了隆化苔山攻堅戰的勝利,但李榮順於肉搏戰中陣亡[27]。隨後參與遼瀋戰役,於塔山阻擊戰中作為東野四縱的預備隊一部,但並未實際參戰[28]

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隊31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八軍第一四二師,下轄第424、425、426團,師長歐致富,政治委員謝鏜忠[29]。第九十一團旋即改為第四二四團,參加平津戰役。在跟隨東野先遣兵團入關途中的密雲戰役中,第四二四團二營五連負責進攻密雲縣城東北角,由於戰鬥異常慘烈全連只剩下38個人,但仍不畏懼使用刺刀一直進攻,為攻占密雲立下了重要功勞[30]。戰後五連被中央軍委授予「密雲尖刀連」榮譽稱號[30]。在隨後的戰爭中,還參與了湘贛戰役贛西南戰役井岡山剿匪等戰役戰鬥。

1949年8月,以第一四二師為主體,組建吉安軍分區,第四二四團番號保留,主要留在井岡山清剿國軍殘餘勢力[31]

建國後

1950年11月,第一四二師調離吉安赴東北改編為炮兵第5訓練基地,第一四二師四二四團(即本部)和第一四四師第四三〇團互調建制,前往粵東駐防[32]。1970年陸軍全軍番號重排,陸軍第一四四師改番號為陸軍第一六三師,步兵第四三〇團改番號為步兵第四八七團。該部所屬的一六三師長期以來都是陸軍第五十五軍唯一一個齊裝滿員的甲種師,四八七團也是廣州軍區重點培養建設的精銳步兵團[32]

對越作戰

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根據廣州軍區指示和第55軍的作戰部署,第一階段作戰要求殲滅越南諒山省重鎮同登之敵。第55軍決心集中優勢兵力火器,以163師、165師從北面以包抄合圍之勢攻擊同登,同時使用164師攻擊諒山東側要點坂然,牽制諒山越軍主力,保障高平方向戰役的順利進行[33][32]

1979年2月17日拂曉,163師集中兩個炮兵分群共170餘門火炮,對同登當面越軍的上百個目標進行了猛烈炮火急襲。隨後,步兵全線發起衝擊。左翼488團一路邊打邊插,先後翻越14座山頭,突破越軍5道防線,連續躍進22公里,經4小時40分鐘穿插戰鬥攻占探壟和魁梅、那派附近要點,控制了同登通往諒山的公路和鐵路,完成了對同登之越軍的左翼外層包圍。與488團並肩進攻的487團負責從中路正面突破,首先收復了被越軍占領的中國領土浦念嶺、魁郎嶺,爾後相繼攻占三孔橋、那板西側無名高地、玻保北側無名高地、460高地、480高地、班列、423高地等要點,完成了對同登之敵的左翼內層包圍。同登地區最後的搜殲戰鬥打得異常殘酷激烈。在隨後的同登搜殲戰中,487團2營連續打了三次,激戰三天四夜全殲了探某所地的越軍。戰後,中央軍委授予步兵第四八七團二營「攻堅英雄營」榮譽稱號。該部現為駐港合成旅合成二營[33]

2月27日早晨,第二階段作戰打響,第55軍3個師在炮兵支援下分別從北側、西北側和東北側撲向諒山。其中163師配屬炮兵1個團另2個營、坦克2個連,居於全軍中路,沿同登至諒山公路向諒山實施主要突擊。第四八七團再次參戰,殲滅越軍百餘人[32]

整場戰爭163師出境作戰24天,共殲敵5,861人(其中斃敵5,293人,傷敵530人,俘敵38人,殲敵數量位居東西兩線參戰29個陸軍師之首),自身傷亡2,200餘人,敵我交換比為2.64:1。戰後,該師有4個單位(1個單位來自本部)、7名個人(4人來自本部)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成為東西兩線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單位、個人數量最多的陸軍師[32]

駐港步兵旅組建

1993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從步兵第一六三師抽調4個步兵營(其中四八七團2個、四八八團、四八九團各一個營)加上第四十一集團軍「塔山英雄團」一部,組成駐香港部隊步兵旅。旅部由四八七團團部擴建而成[34]。旅部攜帶汽車連,以及部分後勤分隊和陸軍航空兵一部於1997年6月30日晚率先入駐元朗區石崗軍營[35],其他下屬各步兵分隊則分批入駐槍會山軍營赤柱軍營等部。

2017年整編為駐香港部隊合成旅[1],為現有編制。

圖集

番號沿革

部隊番號 使用時期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 1927年9月29日-1928年5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三十一團 1928年5月-1929年3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三縱隊 1929年3月-1930年7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第七師 1930年7月-1933年8月
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 1933年8月-1935年9月
陝甘支隊一大隊 1935年9月-1936年1月
紅一軍團第一團 1936年1月-1937年7月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 1937年7月-1938年1月
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一團 1938年1月-1942年5月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二旅第一團 1942年5月-1946年9月
熱遼軍區獨立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團 1946年9月-1947年7月
熱遼軍區獨立第一師第一團 1947年7月-1948年3月
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九十一團 1948年3月-1948年11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八軍第四二四團 1948年11月-1950年11月
步兵第四三〇團 1950年11月-1970年1月
步兵第四八七團 1970年1月-1985年10月
摩托化步兵第四八七團 1985年10月-1993年7月
駐香港部隊步兵旅 1993年7月-2017年4月
駐香港部隊合成旅 2017年4月至今

榮譽

  • 黃土嶺功臣炮連:現本旅合成第四營火力連[33]
  • 大渡河:前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二連,現為本旅合成第一營第二連[36]
  • 攻堅英雄營:前摩步第一六三師第四八七團第二營,現為本旅合成第二營
  • 密雲尖刀連:前摩步第一六三師第四八七團第二營第五連,現為本旅合成第二營第五連[37]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王俊. 驻香港部队某步兵旅去年底组建为某合成旅,前身是“红一团”. 澎湃新聞. 2018-01-04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5). 
  2. ^ 李濤 2016,第8頁.
  3. ^ 3.0 3.1 李濤 2016,第130頁.
  4. ^ 李濤 2016,第152頁.
  5. ^ 5.0 5.1 5.2 李濤 2016,第182頁.
  6. ^ 6.0 6.1 李濤 2016,第183頁.
  7. ^ 唐詩絮 (編). 【英雄部队永向前】大渡河连:听党指挥、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華夏網. 2021-10-26. 
  8. ^ 王惠平. 真实记录大渡河17勇士的《战士》报. 北京市政協. 2018-04-17. 
  9. ^ 李濤 2016,第294頁.
  10. ^ 李濤 2016,第304頁.
  11. ^ 劉幹才 2015,第147頁.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劉幹才 2015,第128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劉幹才 2015,第129頁.
  14. ^ 14.0 14.1 楊成武. “名将之花”命丧太行山——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纪实. 福建黨史月刊. 1995, (2): 6–11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15. ^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7091447900、昭和15年「陸支普大日記第5號」(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6. ^ 日军的华北治安与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禁书通讯). [202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17. ^ 陳正湘. 独家发表陈正湘遗作回忆击毙日军“名将之花”——击毙阿部规秀 我对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的回忆. 軍事歷史. 2005, (7): 6–11. 
  18. ^ 揚慶民、陳輝. 徐信将军生前谈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新華網專稿. 2007-07-18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19. ^ 《聶榮臻傳》編寫組. “名将之花”的凋谢. 聂荣臻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年12月 [2013-09-21]. ISBN 97878009233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20. ^ 阿部規秀.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日語). 
  21. ^ 21.0 21.1 劉幹才 2015,第142頁.
  22. ^ 狼牙山战斗. 星辰在線. 2005-03-28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1). 
  23. ^ 23.0 23.1 23.2 劉幹才 2015,第143頁.
  24. ^ 李朋芳 (編). “狼牙山五壮士连”简介. 新華網. 2015-07-15. 
  25.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 60. ISBN 9787506522908. 
  26. ^ 26.0 26.1 26.2 26.3 趙艷玲; 於多珠. 《两次隆化攻坚战始末——纪念隆化解放四十周年》 1. 承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 
  27. ^ 李荣顺:血洒隆化的优秀指挥员. 河北省監察委員會. 2022-01-04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5). 
  28. ^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 2002,第248頁.
  29. ^ 《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步兵師簡要沿革·步兵第142師》
  30. ^ 30.0 30.1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 2002,第282頁.
  31. ^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 2002,第302頁.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79年对越反击战歼敌最多的陆军师:粤东雄师第163师. 新浪. 2017-09-10. 
  33. ^ 33.0 33.1 33.2 新華社. “黄土岭功臣炮连”. 運城晚報. 2021-04-28 [2021-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34. ^ 央視新聞. 第74集团军的历史沿革. 惠州國防教育網. 2020-09-16 [2022-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35. ^ 無綫電視《六點半新聞報道》,1997年6月23日. [2021年5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5月1日). 
  36. ^ 王鵬; 孟垂雲; 張毅. 烏銘琪 , 編. 从大渡河到香江大地,“大渡河连”本色不变雄风不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2021-06-01 [2021-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37. ^ 林振洪. 血染的战旗依然在这里飘扬——“密云尖刀连”寻访记. 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官網. 2019-07-26 [2021-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