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南洋支部

中國國民黨南洋支部,又稱「南洋國民黨」或「中國國民黨馬來支部」。是一個成立於英屬馬來亞英屬婆羅洲(現馬來西亞)的一個「中國國民黨海外駐地」,該黨的前身為「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成立於1906年,其黨組織曾經在英屬馬來亞和英屬婆羅洲各地設立諸多黨部。1950年因應英國政府(當時英屬馬來亞和英屬婆羅洲仍為英國殖民統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與中華民國政府終止外交關係,中國國民黨南洋支部正式解散。

中國國民黨南洋支部
南洋國民黨
創始人孫逸仙(又名孫中山)、張永福、陳楚南、余立等人
成立1906年
解散1950年
前身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新加坡分會)
總部 海峽殖民地新加坡(1906年至1908年)
 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909年至?年)
黨報光華日報(創於1910年,檳榔嶼
意識形態左翼
中間派
反共主義
黨歌三民主義歌
青天白日旗

歷史

創黨過程

1905年7月,孫中山決定訪問新加坡。他在日本創辦中國同盟會時間較為短暫,但他組織了部分的革命支持者。余立(馬來亞)張永福 (1872年)陳楚南。孫中山於同年7月中旬正式抵達日本。之後奠定了基礎後於1906年2月16日再次重返新加坡,進行為期兩周的組織。在組織了新加坡革命支持者,泰金路組織了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又稱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其當年的總部遺址位於現今的晚晴園,創始人即張永福,陳楚南,余立等人。1906年,孫中山與胡漢民在新加坡逗留2個月。同年起草了《中國同盟會南洋分會章程》,隨後該章程成為了在所有東南亞地區的分會機構與未來中華民國的示範憲法。同盟會除了在新加坡號召革命外,其也在後期在檳榔嶼雪隆地區(今吉隆坡雪蘭莪),芙蓉市(今森美蘭)設立了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的分支。孫也將新加坡作為東南亞革命的中心,之後在1907年至清朝推翻前的1912年第四次訪問馬來亞。由於1907年第五次訪問馬來亞,時間停留短暫。但無任何重大意義,1908年開始訪問馬來亞至1909年訪問馬來亞的結束。此時孫中山面臨士氣最為低落的局面。他在中國秘密策劃的武裝起義的失敗,1908年經濟衰退也嚴重的限制了對於馬來亞華僑革命的事業與財務支持。由於英殖民政府的干涉與成員士氣低落,最終於1909年將總支部遷移至檳榔嶼。隨後檳榔嶼成為東南亞革命的主要的革命中心,由於長期逗留即將結束。以至於幾乎沒有足夠的金錢離開殖民地並且無法再次出國。[1]

外圍組織

南洋同盟會在1912年改組南洋國民黨後便開始開展了「南洋國民黨運動」,而在1920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後便開始成立了海外黨部後便正式開始在海外組織黨部,其中也包括了「中國國民黨分部」「中國國民黨縣分部」。而在其中也包括了當時的砂拉越王國和英屬北婆羅洲各有黨部。皆隸屬於中國國民黨南洋支部。[2]

中國國民黨在砂拉越的分部前身為汪精衛在砂拉越古晉創立的「啟明社」,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3年由於其反殖民主義而遭到遭到當時的砂拉越政府查封。1920年後隨著中國國民黨海外黨部的設立亦開始同時在砂拉越的華人聚集區重設黨部。

  •   中國國民黨古晉分部
  •   中國國民黨詩巫分部
  •   中國國民黨亞庇分部

參考

  1. ^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PDF) (542218).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0. 1990-11-12 [2023-07-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25). 
  2. ^ 大鸣大放的年代⑤ 左右阵营的纠葛. 風暴原紀錄. 2008-11-06 [2008-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2).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