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音樂
中國的戲曲音樂是中國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在中國很受歡迎也較為普及的音樂之一。廣大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戲曲。其代表是崑曲和京劇[1]。中國戲曲音樂通常以高調的唱腔為主,並以笛、皮鼓、梆子、鑼和京胡等弦樂器伴奏。其他中國戲曲音樂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劇、評劇、越劇、粵劇、秦腔、黃梅戲、潮劇、高甲戲和儺戲等。全中國共有600多個地方戲劇品種。崑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音樂 | |
---|---|
概述 | |
流派 | |
特殊形式 | |
宗教音樂 | |
傳統音樂 | |
歷史
唐朝以前
中國戲曲音樂在漢朝有用舞蹈表演故事的「角牴戲」 。南北朝以後,又出現許多帶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形式和節目。有北齊的「代面」 、「踏搖娘」。唐朝的「參軍戲」和「撥頭」等。
宋朝
宋朝城市中出現了勾欄、瓦舍等場所,戲曲音樂逐漸從農村進入城市,趨向於專業性的演出,並使得各種技藝在相互影響和吸收下迅速發展和提高。北宋末期所演出的宋雜劇 [2]已是戲曲藝術初具規模的階段。在「宋雜劇」的直接影響下,從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南宋戲文(簡稱「南戲」或「戲文」 ,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終於在浙江溫州出現了。「南戲」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戲曲藝術的正式形成。「南戲」在溫州產生後,不久又傳播到當時作為國家政治經濟中心的都城臨安,並得到很大的發展。當時在北方則盛行「金院本」,後發展為「元雜劇」 [2]。
元朝
元朝形成了並盛行於北方的元雜劇,元雜劇作家關漢卿所寫的《竇娥冤》和王實甫所寫的《西廂記》等名作,一直流傳到今天。南方仍廣泛流傳着南戲,和元雜劇形成對立的局面。到了元末(14 世紀中葉) ,元雜劇由於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局限,逐漸走向衰落。
明朝
明代繼續從南戲發展,著名的有明代中葉湯顯祖的《還魂記》。同一劇本可以用各種聲腔演唱。當時最盛行的聲腔,就是後世所稱的四大聲腔(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3] 。崑山腔和弋陽腔在發展中有很大的革新創造,他們和清代中葉興起的梆子腔、皮黃腔,以及近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腔,經過不斷的創新和變化,一直流傳到今天。
特點
中國戲曲音樂方面是綜合了古代的詞曲音樂(如「唐宋詞調」) 、歌舞音樂(如「唐宋大曲」 、「轉踏」等) 、說唱音樂(如「鼓子詞」 、「唱賺」和「諸宮調」等)以及民間歌曲發展而成的。例如早期的南戲和雜劇的音樂,一方面採取了民間的歌舞音樂作為素材,另一方面又繼承和吸收了「唐宋詞調」 。又如崑山腔和弋陽腔的曲牌,有很多是從民歌發展而成的。
組成
念白
念白有四種:
- 散白,散白的特點是近似生活語言,但有一些藝術加工,較之日常說話更為誇張。例如京劇中的京白、崑劇中的蘇白,以及其他地方劇種的方言白,都屬於這一類。
- 韻白,韻白的特點是對生活語言進行了更為複雜的藝術加工,比散白更為誇張。因而它距離生活語言較遠,而更具歌唱性。但韻白和唱腔又有所區別,唱腔的曲調有固定音調,而韻白沒有固定音高。
- 數板 ,數板的特點是強調語言的節奏性,把相對自由的語言納入固定的拍子(常見的是2/4 拍和1/4 拍)和規整的節奏中。
- 引子 ,引子不是純粹的念白,它是念和歌唱的混合體。所以,引子也可以列入唱腔的一部分。
器樂
中國戲曲音樂所用的器樂是為唱腔伴奏,如開頭過門、句中過門、結尾過門,或為場景音樂(開幕曲、間奏曲、閉幕曲等等)單獨演奏,以及為配合表演的身段動作和念白的配樂等。器樂演奏對調節和控制全局的節奏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出戲從開始到結束,場和場之間的轉換、唱和唱之間的銜接,都需要器樂來為之引導和貫串。
唱腔
中國戲曲音樂中演唱的曲調,叫做「唱腔」 ,是中國戲曲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除了極少數的武戲外,唱腔在每出戲中都占重要的地位。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比如京劇主要是由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系統組成的。每種聲腔又有各種不同的板式(如導板、散板、慢板、原板、快板等) 。每個板式還由於「行當」不同,在曲調上也有所區別。行當是根據不同腳色(近現代稱「角色」)的表演藝術特點而設的專業分工類型。京劇中有生、旦、淨、丑四個總行當。生行又把中年和老年的男角色叫做「老生」 ,年輕的叫做「小生」 ,有武功的叫做「武生」 ;旦行又把中年婦女叫做「青衣」 ,活潑天真的女子叫「花旦」 ,年老的婦女叫「老旦」 ,粗豪的男子叫做「淨」(花臉)等。這些不同腳色的唱腔,音樂風格是統一的,但也有很明顯的差異。 中國戲曲劇種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種[3]。眾多的劇種按音樂的體制可分為曲牌聯套體(或稱聯曲體)和板式變化體(或稱板腔體)兩類。板式變化體唱腔的特點,是以一個曲調為基礎,通過拍子、節奏、速度和曲調的擴展、緊縮、模仿等變化發展,而演化成一系列的板式。例如京劇中(無論西皮或二黃)就是以原板為基礎,然後派生出慢板、快板、散板等各種板式。這些板式中拍子、節奏和速度的變化、創造,實際是生活節奏在戲曲音樂語言中的高度概括。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複雜的內心情緒,就要求用迂迴曲折、婉轉舒緩的曲調來抒發,因而在板式變化體唱腔中就將可塑性較大的基本曲調(例如京劇的原板、豫劇的二八板、河北梆子的二六板、蒲劇的二性、滇劇梆子腔的二流等)加以裝飾擴展,豐富了它的歌唱性,並把唱腔速度放慢,而創造了善於描繪人物內心世界的「慢板」 。又如當人們心情是焦灼、急切、緊張、憤慨或與對方爭辯時,語言是急促的,聲調變化雖然不大,但脈搏跳動很劇烈,這種生活節奏在板式變化體唱腔中被提煉成節奏明快、強勁短促、帶有朗誦性質的「快板」 。再如拍子自由的散板類唱腔,則是來自人們由於激動不安、心潮翻滾的情緒而產生的搖曳、多變的生活節奏。曲牌聯套體唱腔的特點,使全劇由若干具有獨立性的曲牌組合而成。
主要戲劇音樂
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古老劇種之一,歷史傳統悠久。古代戲曲的四大聲腔於明清之際形成後,在清代中葉隨各種渠道先後傳入四川。之後,這些聲腔逐漸改用四川方言演唱,並吸收四川民間音樂,如田秧山歌等音調,又加上四川戲燈,並用特有的川劇鑼鼓伴奏,形成了集五種腔於一身、具有濃厚四川地方風格的川劇。在川劇的五種腔中,最有特色的是高腔,其擁有的劇目約占全川劇劇目的70 % 左右;其次是彈戲(川梆子)和胡琴戲(皮黃戲) ;崑腔戲和燈戲較少。川劇高腔由弋陽腔演變而來。它保留了弋陽腔的不用絲竹樂僅用打擊樂伴奏和採取人聲幫腔的特點,唱、幫、打相結合,其幫腔具有獨特的表現作用,除用以反覆,強調領唱者的唱腔、加強舞台氣氛的渲染外,還表達劇中人的心理活動,唱出潛台詞,運用自如,非常具有特色。川劇高腔音樂屬於曲牌連綴體,共擁有約500 支曲牌,常用的有近200 支。每支曲牌一般由幫腔和唱腔組成,結構可分成三部分:起腔部分、中間部分、結尾部分。
京劇
京劇是流行於中國各地的、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基本唱腔是西皮、二黃兩種腔調。西皮是由梆子腔於明末從陝西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漢後形成的。京劇中的二黃唱腔,深沉凝重,常用來表現沉思、感嘆、回憶等情緒。二黃的源流,諸說不一。但從實際音樂研究比較,二黃脫胎於江西宜黃腔之說,似較可靠。二黃傳到安徽後,形成徽調,於清乾隆年間進京。徽調並流於湖北與西皮合流,形成漢調。於清道光年間進京。徽調和漢調在北京吸收崑曲、梆子諸腔之長,從而形成早期京劇。
崑曲
崑曲最早是流行在江蘇省崑山一帶的南戲清唱腔調,故亦稱「崑山腔」(崑腔) 。崑曲搬上舞台後,又稱「崑腔戲」(昆戲) 。清代中葉開始稱「崑劇」 ,1949年後正式定名為「崑劇」 。元代至正(1341 ~1368)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改進和演唱,促進了這個腔調的發展。到了明代初葉,才有崑山腔這個稱謂。在嘉靖隆慶(1522 ~ 1572)年間,流寓於江蘇太倉的魏良輔是一位熟悉南北曲,很有造詣的戲曲音樂家,認為當時的南曲唱腔「平直無意致」 ,就會同善唱南北曲的張野塘,洞簫名手張梅谷,著名笛師謝林泉以及門下弟子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人,在崑山腔原有的基礎上,吸收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的優點,並融合北曲在演唱上的成就,對舊崑山腔進行了革新,使新腔具有溫柔婉轉的特點,被稱為「水磨腔」 。嘉靖中葉後,明代戲曲作家梁辰魚(字伯龍)(約1519 ~ 1591)得到魏良輔的傳授,並和當時的音樂家鄭恩笠、唐小虞、陳棋泉(梅泉)等人,繼續進行改革,把他所寫的傳奇《浣紗記》用崑曲搬上舞台,大獲成功。明萬曆(1573 ~ 1620)以後,崑曲流傳到江蘇、浙江、北京等全國各地,盛極一時。 崑曲唱腔有兩類:南曲、北曲。南曲是五聲調式,保持了早期崑曲特色,曲調迂迴連綿,具有曲折委婉、優美抒情的特點。北曲是七聲調式,曲調中有較多的大跳音程,具有激越高亢的風格。
越劇
越劇是在浙江嵊縣一帶民間歌曲的基礎上,吸收了說唱音樂和兄弟劇種的劇目、表演和唱腔發展起來的新興劇種,已有70 年的歷史,屬新興腔。越劇唱腔是板式變化體,其藝術特點是善於抒情,以唱見長,曲調清悠婉轉、優美動聽。越劇雖然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但是現在已成為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碧玉簪》、《情深》、《追魚》、《柳毅傳書》、《祥林嫂》等先後被搬上銀幕,在國內外放映。.
呂劇
呂劇是在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劇種。呂劇過去曾被稱為「上裝揚琴」或「揚琴戲」 。清末,廣饒縣的琴書藝人時殿元(1863 ~ 1948 年) 、譚秉倫、崔興樂等,把《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唱,因為演出時,曾用驢形道具,故被稱為「驢戲」 ,在臨邑、濟陽一帶被稱為「迷戲」 ,在膠東又稱為「蹦蹦戲」 。1950 年定名為「呂劇」 。呂劇唱腔簡樸平易、優美動聽、極易上口。基本唱腔是「四平腔」和「二板」兩種,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
粵曲
參考資料
- 《中國崑曲腔詞格律及應用》.孫從音.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瀏.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袁靜芳.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 ^
施旭升. 戲曲文化學.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崑曲和京劇都自成體系,堪稱典範......所以,此前曾有論者將崑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學的最高範型
秋文. 古中國的歌: 京劇演唱藝術賞析. 寶文堂書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當時北京崑曲和京劇為雅部和花部兩大支柱,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兩大歷史髙峰。
- ^ 2.0 2.1 元杂剧与宋元南戏婚变戏之比较. [201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 ^ 3.0 3.1 近古音乐——中国戏曲音乐. [201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