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團軍群 (北約)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3年2月16日) |
中央集團軍群(英語:Central Army Group,CENTAG)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在西德南部部署的多國軍隊組織,在行政關係上隸屬於北約的「盟軍歐洲最高總部」管理,在作戰中則受到「盟軍中歐司令部」指揮,負責保衛西德和法國免遭華約組織武裝力量的軍事入侵。
中央集團軍群 Central Army Group | |
---|---|
存在時期 | 1952年-1993年7月1日 |
部門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規模 | 平時4個軍,戰時6個軍以上 |
駐軍/總部 | 西德海德堡 |
任務
中央集團軍群的責任轄區為卡塞爾以南,兩德邊境以西。由於北約組織在防禦中採用「切片蛋糕」(Layer Cake)式的防禦寬度規劃,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線被從北到南分成四段,分別交給西德第3軍、美國第五軍、美國第七軍、西德第2軍防禦,預備隊則主要為法國第1集團軍的兩個軍級單位。在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之後法國駐德部隊進一步後撤到斯特拉斯堡,這讓中央集團軍群、尤其是美國第五軍所處防禦寬度迅速拉大,在所謂富爾達谷地(Fulda Gap)地區形成了最薄點,而這條富爾達-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鋒線也是在70年代以蘇軍駐德集群和東德國家人民軍為主的華約軍第一梯隊的主要突破方向之一。為此,在80年代末期美國為其第七集團軍的下屬兩個軍各設置了一個返德師以提供支援,從而將戰時會迅速加入中央集團軍群作戰的美軍力量提高到6個師。中央集團軍群還直接控制着北約的第4盟軍戰術航空隊(4.ATAF)和盟軍機動部隊(地面)(AMF(L))。
戰時北約方面需要採取「主動防禦」(Active Defense)或「接續部隊打擊」(FOFA)策略,為此中央集團軍群的主要作戰兵團需要將入侵的華約部隊(主要將來自蘇軍駐德集群、蘇軍中央集群和東德國家人民軍)阻擋在兩德邊境線以西、以南30英里縱深的距離之內,因而,同樣地,對華約軍動向的探知、掌握以及緊急動員集結機動能力也是中央集團軍群的難題。儘管北約研究人員表示有信心根據通信狀況為進攻預留24-72小時的預警時間讓北約部隊進入總體防禦計劃(GDP)位置,並儘可能開展返德行動。然而,從北約方面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的表現來看,情況或許並不足夠樂觀。中央集團軍群的長效作戰能力同樣取決於法國和意大利的增援的及時和主動情況。同西德北部的北約北方集團軍群和意大利地區的盟軍南方力量的合作也是中央集團軍群的重要工作。同樣,中央集團軍群可能會涉及到有關奧地利的軍事行動。
戰鬥序列
截止到1989年,北約中央集團軍群的戰鬥序列為:(從北到南)
- 第5裝甲師 - 迪茨
- 第12裝甲師 - 法伊茨赫希海姆
- 第2裝甲擲彈兵師 - 卡塞爾
- 第26空降旅「薩爾蘭」 - 薩爾路易
- 第3西德軍炮兵群 - 科布倫茨
- 第3陸軍航空指揮部 - 門迪希
- 第3防空指揮部 - 明斯特
- 第3突擊工兵指揮部 - 明登
- 第300遠程偵察連 - 科布倫茨
- 第300保安營
美國第五軍 -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西德
- 第3裝甲師 -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 第8步兵師 (機械化) - 巴特克羅伊茨納赫
- 第11裝甲騎兵團 - 富爾達
- 第12戰鬥航空旅 - 威斯巴登
- 第41野戰炮兵旅 - 巴本豪森
- 第42野戰炮兵旅 - 吉森
- 第130工兵旅 - 哈瑙
- 第18憲兵旅 - 法蘭克福
- 第3支援指揮部 - 威斯巴登
美國第七軍 - 斯圖加特,西德
- 第1裝甲師 - 安斯巴赫
- 第3步兵師 (機械化) - 維爾茨堡
- 第1步兵師(機械化)
- 第3旅 (預部署) - 格平根
- 第2裝甲騎兵團 - 紐倫堡
- 第11戰鬥航空旅 - 伊勒斯海姆
- 第17野戰炮兵旅 - 奧格斯堡
- 第72野戰炮兵旅 - 韋爾特海姆
- 第210野戰炮兵旅 - 黑措根奧拉赫
- 第7工兵旅 - 科恩韋斯特海姆
- 第14憲兵旅 - 路德維希堡
第2西德軍 - 烏爾姆,西德
- 第10裝甲師 - 錫格馬林根
- 第28裝甲旅
- 第29裝甲旅 - 錫格馬林根
- 第30裝甲擲彈兵旅
- 第10炮兵團
- 第10高炮團
- 第10偵察營
- 第10工兵營
- 第106獵兵營
- 第107獵兵營
- 第10陸軍航空聯絡和觀察中隊
- 第4裝甲擲彈兵師 - 雷根斯堡
- 第1山地獵兵師 - 加米施-帕滕基興
- 第1空降師 -- 埃斯林根
- 第9空降炮兵連
- 第9空降無線電通訊營
- 第25空降旅 - 烏爾姆
(其他旅被劃歸給其他的軍了)
美國第三軍有2個重裝師有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分別加強給美國第七集團軍下屬的第五軍和第七軍。這些師都是返德單位,為了避免裝備預儲存庫遭到華約軍隊突襲,美軍第1步兵師第3旅被預先部署到西德的哥平根。會抵達北約中央集團軍群防區的美國第三軍單位包括:
- 第1步兵師(機械化) - 堪薩斯賴利堡:加強給第七軍,在西德曼海姆有1處預部署設施儲存點(POMCUS),第3旅預部署
- 第4步兵師(機械化) - 科羅拉多卡森堡:加強第五軍,在西德門凱撒斯勞滕有2處預部署設施儲存點(POMCUS)
儘管法國已於1966年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但法國第1集團軍按照協議也應當支援北約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其下屬的第2法國軍在平時已經預部署在西德境內,第1法國軍則駐守在法德邊境。
第1法國集團軍指揮部 - 斯特拉斯堡,法國:戰時調歸北約指揮。
更名
與北約北方集團軍群同樣,在冷戰期間中央集團軍群沒有參加任何一次戰爭任務。
在冷戰結束之後,北約在德國所面臨的軍事威脅大大降低,隨着統一了的德國和美國均開始裁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存在已無必要。1993年中央集團軍群指揮部解散,改為成立盟軍中歐地面部隊指揮部(LANDCENT),第4盟軍戰術航空隊也同時解散。
盟軍中歐地面部隊指揮部所管轄的單位參與了對南斯拉夫內戰的介入,2000年更名為聯合中央指揮部(JHQ CENT),參與了阿富汗戰爭,2004年又更名為海德堡地面單位指揮部(HQ FC Heidelberg),2013年1月1日正式解散。
參考
- Thomas-Durrell Young, 'Multinational Land Forces and NATO: Reforming Processes and Structures,'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Carlisle Barracks, 1997
- Globalsecurity.org, Cold War NATO Army Group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 June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