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光一

日本遊戲設計師

中村光一(日語:中村 光一,1964年8月16日-),日本電子遊戲開發者。在中村上高中時便得到了程式語言天才的稱呼;在1982年他參加了艾尼克斯的編程競賽,並以他的作品《門門冒險》得到了一等獎。在1984年他建立了電子遊戲公司Chunsoft,並擔任總裁。

生涯

業餘項目

中村在日本香川縣丸龜高中時是數學俱樂部的成員。他在Tandy TRS-80上使用BASIC程序語言將電子遊戲《Galaxy Wars》進行了移植。

為了玩被《I/O》雜誌的鈴木孝成移植到NEC PC-8001的《Galaxian》等遊戲,中村用他賣報紙積攢的錢買了一台PC-8001。他把自己在PC-8001上開發的機器代碼投遞給了《I/O》雜誌並於1981年2月刊上刊登,他的首個發表作品為他賺得了20,000日元。

有了那次經歷,在他高中的第一個春假,中村以《ALIEN Part II》為名移植了街機遊戲Space Panic》並刊登於1981年5月刊。程序發行於盒式錄音帶,並帶來了200,000日元的版稅收入。在接下來的1982年1月刊,同樣發行在錄音帶《Scramble》(後因權利關係改名《Attacker》)帶來了100萬日元的版稅收入。此外,刊登於《I/O》特刊《微型計算機遊戲書4》的《River Patrol》移植版《River Rescue》在中村高中期間帶來了超過200萬日元的收入[1]。由於他活躍於《I/O》他成為了優秀的年輕PC愛好者[2]

中村使用版稅收入購買了一台PC-8801並決定成為一名職業電子遊戲開發者,在他高中三年級,即1982年時,他參加了艾尼克斯舉辦的第一屆年度愛好者程序競賽。他憑藉着自己的首個原創作品《門門冒險》,以優秀編程獲得了獲得了競賽的第二名,並得到了50萬日元的獎金[3]

艾尼克斯時期

在1983年,中村搬到東京並進入電氣通信大學。他將獲獎作品《門門冒險》一直到多個PC平台,作為大學生的他每年的版稅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4]。在那之後,中村發行了他的第二個PC遊戲《Newtron》,並在大學第二年的春假中和朋友創建了5人公司Chunsoft。他開始在東京調布市的一個分契式公寓開始工作。Chunsoft第一個發行的有戲是1985年的PC-6001辦《門門冒險 mkII》。接着在加入艾尼克斯的FC遊戲開發後,Chunsoft也進行了家用電子遊戲機版《門門冒險》的開發[5]。相較於PC版8萬份的銷量,FC版本則銷售記錄為20萬份,這導致其在之後都聚焦於家用遊戲平台的開發。隨之爾後,艾尼克斯程序競賽的冠軍堀井雄二和中村一起開發FC復刻作品《港口鎮連續殺人事件》。

同時,同為電腦角色扮演遊戲《巫術》和《創世紀》愛好者中村和堀井開始開發正宗的FC角色扮演遊戲《勇者鬥惡龍[6][7]。之後中村繼續開發勇者鬥惡龍系列作品,直至《勇者鬥惡龍V》後脫離艾尼克斯的工作。

艾尼克斯時期以後

弟切草》標誌着Chunsoft的首個品牌。在那之後,成功開拓的新類型遊戲《特魯尼克大冒險 不思議的迷宮》、《鐮鼬之夜》、《風來的思念》和《街 命運的交叉點》都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中村後來不得不離開編程來管理公司[8]

有一段時間,公司的產品被人認為是平庸的,但《3年B組金八先生 伝説の教壇に立て!》顯示出了復甦的跡象。近年Chunsoft和世嘉的家庭電子遊戲生意聯繫到了一起,中村擔當了2008年Wii遊戲《428 封鎖的澀谷》的製作人。

據2006年TV東京《世界商業衛星》的一次採訪,中村購買了一個1.2億日元的澳大利亞制巡航機。

製作遊戲

參考文獻

  1. ^ 『永久保存版 みんながコレで燃えた! NEC8ビットパソコンPC-8001・6001』アスキー、2005年、pp.62-65。中村光一インタビュー
  2. ^ 志田英邦『ゲーム・マエストロ VOL.1 プロデューサー/ディレクター編(1)』毎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2000年、p.138。堀井雄二インタビュー
  3. ^ 『みんながコレで燃えた! NEC8ビットパソコンPC-8001・6001』p.65
  4. ^ 『みんながコレで燃えた! NEC8ビットパソコンPC-8001・6001』p.66
  5. ^ 多摩豊『テレビゲームの神々 RPGを創った男たちの理想と夢』光栄、1994年、pp.102-104.
  6. ^ 滝田誠一郎『ゲーム大國ニッポン 神々の興亡』青春出版社、2000年、pp.166-168.
  7. ^ 志田英邦『ゲーム・マエストロ VOL.2 プロデューサー/ディレクター編(2)』毎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2000年、p.16。中村光一インタビュー。
  8. ^ Game Maestro, Vol. 2: Producer/Director Edition (2) by Hidekuni Shida, 2000,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