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運動會

地區運動會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亞運;英語:Asian Games,簡寫:Asiad)是亞洲的綜合性運動會,為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地區性大型綜合運動會,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亞奧理事會)主辦,每4年一屆。其前身是遠東運動會西亞運動會,第一屆亞洲運動會原定於1949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由於主辦國籌備等原因延至1951年舉行,目前共舉辦19屆。

亞洲運動會
亞運會通用會徽

簡稱亞運會、亞運、ASG
格言永遠向前Ever Onward
首屆賽事1951年
每隔4年
上屆第19屆亞洲運動會
下屆第20屆亞洲運動會
網址http://www.ocasia.org/games/

亞運歷史

遠東運動會

1912年,中華民國日本菲律賓三國代表經協商後成立了遠東體育協會,並於次年舉行第一屆遠東運動會。從1913年至1934年間,先後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上海、日本的東京大阪等地舉辦了十屆遠東運動會,最初是每兩年舉行一屆,1927年後改為每四年舉行一屆。前幾屆運動會只有中華民國、日本、菲律賓三國參加,第九及第十屆,分別有印度和荷屬印度組團參加比賽。開設的比賽項目有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棒球網球排球等。1934年,日本堅持把滿洲國拉入遠東運動會,遭到中華民國的抗議並宣布退出,遠東體育協會宣告解體,運動會亦隨之停辦。

西亞運動會

亞洲業餘體育聯合會的成立

1948年7月,倫敦第14屆奧運會舉行期間,中華民國與菲律賓的體育人士欲恢復遠東運動會,並與亞洲各國體育人士商討。當時印度體育領導人古魯·杜特·松迪英語Guru Dutt Sondhi認為遠東運動會不足以體現亞洲體育運動的水準和亞洲人民團結精神,主張創辦一個所有亞洲國家的亞洲運動會。他遍訪了來倫敦參加奧運會的亞洲國家體育代表,並邀請了韓國、中華民國、菲律賓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召開了關於成立亞洲體育運動組織的籌備會議。會議決定起草亞洲運動會有關文件和章程並確定於1949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第一屆亞洲運動會(因印度國內原因,運動會延至1951年舉行)。1949年2月,亞洲國家體育組織代表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亞洲業餘體育聯合會」(隨後更名為「亞洲運動會聯合會」),1981年改為「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至今。

會徽及會旗

第一代會徽採用至2006年亞洲運動會。此會徽的設計的中間的太陽代表亞洲運動的發展及推廣。最上方是國際奧委會的會徽,其下是亞運的標語「Ever Onward」(永遠向前);而在亞運會徽之下則是亞運理事會「Olympic Council of Asia」的字樣。[來源請求]

第二代的會徽在2006年12月2日在多哈亞運會舉行期間公布,而新的會徽採用回太陽的代表,其意義一樣,而在會徽的右上角及左下角分別是代表東亞及代表西亞,也代表亞洲的團結之意。而在會徽的下面有國際奧委會的會徽及「Olympic Council of Asia」的字樣。第一個使用新會徽的運動會是2007年亞洲室內運動會[來源請求]

舉辦城市

亞運會的舉辦城市由亞奧理事會執委通過淘汰制投票得出,即如果所有城市在首輪投票中都沒有過半數勝出,就將票數最低的城市逐個淘汰,以此類推,直至將剩下兩個城市決出勝負。在投票前,亞奧理事會執委們還要對各申辦城市進行全方面的考察以決定其投票意願。

亞運會與其他綜合性運動會的區別

奧運會

  1. 範圍不同,奧運會是全球性的體育比賽,亞運會是亞洲範圍內的體育比賽。
  2. 比賽項目不同,亞運會中有很多非奧運項目。
  3. 參賽者不同,奧運選手來自世界各地,亞運選手只是來自亞洲。
  4. 部份亞運項目是奧運資格賽,只需達到指定名次就可獲得奧運參賽資格。
  5. 部分亞運項目是該單項的世界盃亞洲區資格賽,同樣達到指定名次就可獲得世界盃參賽資格。

其他國際性綜合運動會

泛美運動會歐洲運動會全非運動會太平洋運動會等各洲綜合運動會相比,亞運會擁有較多的非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比賽項目

亞運會開設的比賽項目由亞奧理事會認可。主辦國可在認可的項目中選擇比賽項目,每屆亞運會比賽項目不得少於11項,除田徑和游泳以外的項目由亞運會主辦國選擇,所設各項目至少須有4個以上參賽隊。而且考慮亞洲不同區域的傳統文化特點,並且為亞洲各個國家或地區的青年提供展示技能的機會及增加亞運會的吸引力,亞運會設立一部分非奧運項目

2018雅加達亞運首次將電競比賽列為和游泳、田徑一樣的奪牌競賽,選手們將為了國家榮譽爭奪六個項目的獎牌。雖然電競在雅加達亞運只是表演項目,但2022年的杭州亞運就列為一項正式比賽項目。

比賽項目 設立年份
游泳 1951
射箭 1978
田徑 1951
羽球 1962
棒球(2014年包含壘球 1994
籃球 1951
棋類 2006
健美 2002–2006
保齡球 1978、1986、1994年至今
拳擊 1954
輕艇 1986
板球 2010
撞球 1998
自由車 1951、1958年至今
運動舞蹈 2010
龍舟 2010
馬術 1982–1986、1994年至今
擊劍 1974–1978、1986年至今
足球 1951
高爾夫 1982
體操 1974
手球 1982
比賽項目 設立年份
曲棍球 1958
柔道 1986
卡巴迪 1990
空手道 1994
現代五項 1994、2002、2010
滑輪溜冰 2010
划船 1982
橄欖球 1998
帆船 1970、1978年至今
藤球 1990
射擊 1954
壘球(2014年併入棒球項目) 1994
軟式網球(2014年併入網球項目) 1990
壁球 1998
乒乓球 1958–1966、1974年至今
跆拳道 1986、1994年至今
網球(2014年含軟式網球 1958–1974
鐵人三項 2006
排球 1958
舉重 1951–1958、1966年至今
摔跤 1954
武術 1990
克拉術 2018
班卡西拉 2018
飛行傘 2018
電子競技 2022
霹靂舞 2022

報名規定

  1. 個人項目:
    1. 田徑和游泳項目,每個會員組織可報2人(無替補隊員)。
    2. 其他項目,每個會員組織可報1人(無替補隊員)。
  2. 集體項目:每個會員組織可報1隊,每隊人數不得超過有關國際單項聯合會所允許的人數。

參賽國家及地區

 
亞奧理事會會員分布圖

亞運會參賽國家和地區均為亞奧理事會成員,目前亞奧理事會共有45個成員國家和地區[1]

以色列過去為亞奧理事會的成員之一,但由於政治因素退出亞奧理事會(因為鄰近或相關國家,至今只有約旦埃及土耳其承認其地位並和平往來),沒有再參加第8屆之後的亞運會(之後就參加歐洲運動會)。

而同在亞洲的土耳其亞美尼亞喬治亞阿塞拜疆塞浦路斯也非亞奧理事會的成員(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國家也同時承認以色列巴勒斯坦)。

最有價值運動員

1998年曼谷亞運會開始設立「最有價值運動員」稱號,該稱號由世界各國媒體投票產生,為亞奧理事會和賽會組委會認可官方獎項。

總獎牌榜

亞運會參賽各國的排名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1. 金牌數排列名次:先看金牌數,如金牌數相等看銀牌、再相等看銅牌以此類推。
  2. 獎牌數列名次:將金、銀、銅牌數相加,多者列前,若相同再以第1項排名
  3. 以前三名換算分數總和排名次:第一名3分、第二名2分、第三名1分,得分相加,總分多者列前,若相同再以第1項排名。

以下是採用第一種排名方法所統計得到的各參賽國排名:

排名 國家/地區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數
1   中國 1674[2] 1105 791 3,570
2   日本 1084 1104 1054 3,242
3   南韓 788 719 916 2,423
4   伊朗 192 202 217 611
5   印度 181 240 353 774
6   哈薩克 165 180 292 637
7   泰國 144 189 311 644
8   印度尼西亞 129 156 260 545
9   北韓 121 162 189 472
10   中華臺北 [3] 118 164 304 586
11   烏茲別克 106 138 169 413
12   菲律賓 71 116 242 429
13   馬來西亞 69 109 166 344
14   巴林 49 27 28 104
15   卡達 48 37 49 134
16   香港[4] 46 96 141 283
17   新加坡 44 65 124 233
18   巴基斯坦 44 64 99 207
19   科威特 [5] 29 34 39 102
20   沙烏地阿拉伯 29 15 27 71
21   蒙古國 28 51 104 183
22   越南 18 75 103 196
23   以色列 [6] 18 16 19 53
24   緬甸 17 31 57 105
25   阿聯酋 12 22 27 61
26   斯里蘭卡 12 13 26 51
27   敘利亞 9 8 16 33
28   吉爾吉斯 8 26 47 81
29   伊拉克 7 17 26 50
30   塔吉克 6 8 21 35
31   約旦 5 21 28 54
32   黎巴嫩 5 5 9 19
33   澳門 [7] 3 14 22 39
34   土庫曼 3 9 18 30
35   柬埔寨 3 2 6 11
36   南越[8] 2 1 4 7
37   孟加拉 1 5 8 14
38   阿曼 1 1 4 6
39   南北韓聯隊[9] 1 1 2 4
40   阿富汗 0 6 12 18
41   寮國 0 4 14 18
42   尼泊爾 0 3 23 26
43   汶萊 0 1 5 6
44   葉門 0 0 2 2
  巴勒斯坦 0 0 2 2
46   不丹 0 0 0 0
  馬爾地夫 0 0 0 0
  東帝汶 0 0 0 0

歷屆亞運會

屆次 主辦地 日期 參賽國家 亞運會宣布開幕者 運動員人數 大項 小項
  印度新德里 1951年3月4~11日 11 印度總統拉金德拉·普拉薩德 489 6 57
  菲律賓馬尼拉 1954年5月1~9日 19 菲律賓總統拉蒙·麥格塞塞 970 8 76
  日本東京 1958年(昭和33年)5月24日~6月1日 20 日本天皇裕仁(昭和) 1820 13 97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1962年8月24日~9月4日 16 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 1460 13 88
  泰國曼谷 1966年(佛曆2510年)12月9~20日 18 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 1945 14 143
  泰國曼谷 1970年(佛曆2514年)12月9~20日 16 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 2400 13 135
  伊朗德黑蘭 1974年9月1~16日 25 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3010 16 202
  泰國曼谷 1978年(佛曆2521年)12月9~20日 25 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 3842 19 201
  印度新德里 1982年11月19日~12月4日 33 印度總統吉亞尼·宰爾·辛格 3411 21 147
  南韓漢城(今首爾 1986年9月20日~10月5日 27 大韓民國總統全斗煥 4839 25 270
十一   中國北京 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 31 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 6122 29 310
十二   日本廣島 1994年(平成6年)10月2~16日 42 日本天皇明仁(平成) 6828 34 337
十三   泰國曼谷 1998年(佛曆2541年)12月6~20日 41 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 6554 36 376
十四   南韓釜山 2002年9月29日~10月14日 44 大韓民國總統金大中 7711 38 419
十五   卡達多哈 2006年12月1~15日 45 卡塔爾埃米爾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 9520 39 424
十六   中國廣州 2010年11月12~27日 45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9704 42 476
十七   南韓仁川 2014年9月19日~10月4日 45 大韓民國總統朴槿惠 9707 36 437
十八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巨港 2018年8月18日~9月2日 45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 11,720 40 465
十九   中國杭州 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註 1] 45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11,954 40 481
二十   日本愛知名古屋 2026年9月19日~10月4日 日本天皇德仁(令和)
二十一   卡達杜哈 2030年
二十二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 2034年

參考及註釋

  1. ^ Asian Map of NOCs (45). [2009-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2). 
  2. ^ 粗體字為該項獎牌數量獲得最多者
  3. ^ 包括1954年、1958年、1966年、1970年以  中華民國名義參賽所取得的獎牌數
  4. ^ 包括  英屬香港 時期參賽獲得的獎牌數。
  5. ^ 包括由於科威特政府對國內的奧林匹克運動進行干預,國際奧委會對科威特奧委會實施禁賽,科威特選手以個人身份參加2010年亞洲運動會所取得的獎牌數。
  6. ^ 以色列由於政治原因退出亞奧理事會,沒有再參加第8屆之後的亞運會。
  7. ^ 包括  葡屬澳門時期參賽所取得的獎牌數
  8. ^ 1974年越南共和國被越南民主共和國統一,次年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原南越獎牌數不計入統一後越南成績。
  9. ^ 朝鮮及韓國在2018年亞洲運動會部分項目組成聯隊參賽獲得獎牌數不計入朝鮮及韓國成績。
  1. ^ 原定2022年舉辦,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推遲至2023年,對外改稱「杭州第19屆亞洲運動會」,不再保留2022字眼。

來源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