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視化

信息可視化(英語: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infovis)是對抽象數據進行(交互式的)可視化表示以增強人類感知的研究。抽象數據包括數值和非數值數據,如文本和地理信息。然而,信息可視化不同於科學可視化:「信息可視化側重於選取的空間表徵,而科學可視化注重於給定的空間表徵」。[1]

萬維網的一小部分的圖示,顯示超連結

概述

 
2005年初因特網的部分映射,每條線表示兩個IP地址以及兩個節點之間的延遲。

信息可視化這個領域起源於人機交互計算機科學圖形傳媒設計心理學商業方法領域的研究。它被越來越多地用作科學研究、數位圖書館數據挖掘、金融數據分析、市場研究、製造業生產管理藥物發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

信息可視化認為可視化和交互技術可以藉助人眼通往大腦的寬頻帶通道來讓使用者同時目睹、探索並理解大量的信息。信息可視化致力於創建那些以直觀方式傳達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3]

數據分析是工業應用研究和解決問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基本的數據分析方法有可視化(直方圖、散點圖、表面圖、樹狀圖、平行坐標圖等)、統計學假設檢定迴歸分析PCA等)、數據挖掘關聯挖掘等)以及機器學習方法(聚類分析分類決策樹等)。在這些方法中,信息可視化,或可視化數據分析,是人類分析師的認知能力最仰仗的,可以發現那些只是被人類的想象和創造力所限制的非結構化的「可操作的見解」(actionable insights)。分析師無需學習任何複雜的方法來解釋數據是如何可視化的。信息可視化也是一種假設生成方案,通常後續會進行更多分析或形式化的分析,如統計假設檢驗。

歷史

現代可視化的研究始於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圖形學從一開始就用於研究科學問題。然而,其早期圖像處理能力的缺乏往往限制了它的實用性。最近對可視化的重視起始於1987年《科學計算英語Scientific Computing (magazine)》的計算機圖形可視化研究特刊。從那時起,有過幾次會議和研討會,由IEEE計算機學會英語IEEE Computer SocietyACM SIGGRAPH英語ACM SIGGRAPH共同主辦。[4] 他們一直致力於數據可視化,信息可視化和科學可視化等一般性議題,以及更具體的領域,如體視化

 
產品空間定位英語The Product Space,意在展現一個特定的經濟體的經濟複雜性
 
以產品分類的貝寧出口額樹狀圖(2009)。產品出口樹圖是這一種可視化的最新應用,由哈佛-MIT經濟複雜性研究中心英語The 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開發

1786年,威廉·普萊費爾,發表了第一個演示圖形。

具體的技術與方法

應用

信息可視化的見解被應用在的領域如:[2]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存档副本. [2015-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2. ^ 2.0 2.1 Benjamin B. Bederson and Ben Shneiderman (2003). The Craft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Readings and Reflec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rgan Kaufmann ISBN 1-55860-915-6.
  3. ^ James J. Thomas and Kristin A. Cook (Ed.) (2005). Illuminating the Path: The R&D Agenda for Visual Analy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Visualization and Analytics Center. p.30
  4. ^ G. Scott Owen (1999). History of Visualiz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Jan 19, 2010.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