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斯·哈塞爾曼
克勞斯·哈塞爾曼(德語:Klaus Hasselmann,1931年10月25日—),德國海洋學家、氣候建模師[2][3]。知名研究成果為展現氣候變異的「哈塞爾曼模型」[2][3],該系統擁有長期相依性(海洋),集成了隨機強迫,從而將白噪聲信號轉換為紅噪聲信號,以此解釋(無需特殊假設)氣候中無處不在的紅噪聲信號。2021年,哈塞爾曼與真鍋淑郎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對「建構物理形式的地球氣候模型,量化可變性並確切地預測全球暖化」所做的突破性貢獻[4]。
克勞斯·哈塞爾曼 Klaus Hasselmann | |
---|---|
出生 | 魏瑪共和國漢堡[1] | 1931年10月25日
國籍 | 德國 |
母校 | 漢堡大學 哥廷根大學 |
知名於 | 氣候變遷研究 |
獎項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21年) |
網站 | mpimet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氣候變異 氣候模型 |
機構 | 哥廷根大學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論文 | Über eine Methode zur Bestimmung der Reflexion und Brechung von Stoßfronten und von beliebigen Wellen kleiner Wellenlängen an der Trennungsfläche zweier Medien(1957) |
博士導師 | 沃爾特·托爾米恩 |
博士生 | 莫吉布·拉蒂夫 |
生平
哈塞爾曼生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漢堡[1],父親埃爾溫·哈塞爾曼是經濟學家、記者兼出版商,1920年代活躍於德國社會民主黨。1934年中旬,希特勒掌權納粹德國,哈塞爾曼舉家搬到英國,逃離納粹對社會民主黨人的鎮壓,當時哈塞爾曼兩歲。一家人住在倫敦北部的韋林花園市,父親做起了記者。雖然哈塞爾曼一家不是猶太人,但在貴格會的幫助下抵達英國,之後住在多為猶太裔德國移民的社區[5]。克勞斯·哈塞爾曼就讀於韋林花園市小學與文法學校(Elementary and Grammar School),1949年通過A-level考試獲得劍橋高中證書。哈塞爾曼在英國過得開心,而英語也成了他的第一語言[5]。1948年,一家人回到漢堡,克勞斯則留在英國完成A-level課程。1949年8月,將滿18歲的哈塞爾曼隨父母回到西德,完成高等教育。1949年至1950年參加機械工程實踐課程後,他於1950 年進入漢堡大學學習物理和數學[6][7][8]。
1955年,哈塞爾曼獲漢堡大學物理學與數學文憑,1957年在哥廷根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流體動力學研究所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64年至1975年擔任漢堡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兼理論地球物理學全職教授[1]。
1975年2月至1999年12月,任漢堡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創始所長[1]。1988年1月至1999年11月,任德國氣候計算中心科學主任[1]。現任歐洲氣候論壇副主席。
哈塞爾曼論文課題包括氣候動力、隨機過程、海浪、遙感和綜合評估研究。
通過一連串研究海浪非線性互動的論文,哈塞爾曼在海洋學建立了一定的聲譽。他在論文中將費曼圖的形式主義應用於經典隨機波場[9]。後來,他發現等離子體物理學家正把類似的技術應用於等離子體波,重新發現了魯道夫·佩爾斯一些通過非線性聲子相互作用解釋固體中的熱量擴散的結果。這個發現讓他重新審視等離子體物理學領域,重燃早前對量子場論的興趣[10][11]。
1971年,哈塞爾曼獲美國氣象學會斯沃卓普獎章(Sverdrup Medal),1997年獲皇家氣象學會西蒙斯紀念獎章(Symons Memorial Medal),2002年4月獲歐洲氣象物理學會威廉·皮耶克尼斯獎章,2009年獲BBVA基金會知識前沿獎氣候變遷獎[1]。
克勞斯·哈塞爾曼與妻子蘇珊娜於1957年結婚,兩人是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的同事,育有三個孩子[6]。
著作
- M. Welp, K. Hasselmann, C. Jaeger, Climate Change and Paths to Sustainability: the Role of Science- Based Stakeholder Dialogu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Environment
- Barnett, Tim; Zwiers, Francis; Hengerl, Gabriele; Allen, Myles; Crowly, Tom; Gillett, Nathan; Hasselmann, Klaus; Jones, Phil; Santer, Ben; Schnur, Reiner; Scott, Peter; Taylor, Karl; Tett, Simon. Detecting and Attributing External Influences on the Climate System: A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Journal of Climat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5-05-01, 18 (9): 1291–1314. ISSN 1520-0442. doi:10.1175/jcli3329.1.
- Weber, Michael; Barth, Volker; Hasselmann, Klaus. A multi-actor dynamic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MADIAM)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Economics (Elsevier BV). 2005, 54 (2-3): 306–327. ISSN 0921-8009. doi:10.1016/j.ecolecon.2004.12.035.
- Hasselmann, K. The Challenge of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2003-12-12, 302 (5652): 1923–1925.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090858.
- Ledley, Tamara S.; Sundquist, Eric T.; Schwartz, Stephen E.; Hall, Dorothy K.; Fellows, Jack D.; Killeen, Timothy L. Climate change and greenhouse gases.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1999-09-28, 80 (39): 453–458. ISSN 0096-3941. doi:10.1029/99eo00325. (This review paper cites several papers coauthored by Hasselmann.)
- K. Hasselmann, Climate change: Linear and nonlinear signatures, Nature, 398, 755–756, 1999
- K. Hasselmann, Climate-change research after Kyoto, Nature, 390, 225–226, 1997
- K. Hasselmann, Are We Seeing Global Warm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cience, 276, 914–915, 1997
完整列表參見「Interview mit Klaus Hasselmann」, 59, 2006.[11]或哈塞爾曼在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網站的履歷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Klaus Hasselmann.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2.0 2.1 Hasselmann K. (1976), "Stochastic climate models, Part 1: Theory", Tellus, 28: 473-485.
- ^ 3.0 3.1 Arnold L. (2001), "Hasselmann's program revisited: The analysis of stochasticity in deterministic climate models", Stochastic Climate Models (editors—P. Imkeller, J.-S. von Storch) 141-157 (Birkhäuser). Citese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ll Nobel Prizes in Physics. NobelPrize.org.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8) (美國英語).
- ^ 5.0 5.1 Oral Histories: Klaus Hasselmann.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6.0 6.1 Klaus Hasselmann. MPG.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Interview mit Klaus Hasselmann am 15. Februar 2006 (PDF). Helmholtz Association.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05).
- ^ Wanderer zwischen den Welten – der neue Physiknobelpreisträger Klaus Hasselmann. Neue Zürcher Zeitung.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Hasselmann, K. Feynman diagrams and interaction rules of wave-wave scattering processes. Reviews of Geophysic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1966, 4 (1): 1. Bibcode:1966RvGSP...4....1H. ISSN 8755-1209. doi:10.1029/rg004i001p00001.
- ^ Klaus Hasselmann.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5-02-05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11.0 11.1 Interview mit Klaus Hasselmann am 15. Februar 2006 (PDF). epic.awi.de. 2011-07-18 [2021-10-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