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政治工作學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2年11月12日) |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軍隊政治工作學是研究軍隊政治工作的一門學科。所謂軍隊政治工作,也時稱政治作戰、政戰體系、政工體系等,內容包括對軍隊內部的控管,及對敵心理作戰等。政戰(政工)制度源起於蘇聯共產黨在蘇聯紅軍中設置的政治委員,後期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紛紛仿效。一開始「軍隊政治工作」,主要作為軍隊裡的思想檢查工具。但隨著時代演進,政戰人員的角色也有所轉換。
中華民國
在中國國民黨內,政戰制度從1924年(民國十三年)黃埔建軍以來即存在。所謂黃埔官校之濫殤,乃為孫中山有感各地軍閥分據,需要教育養成一支革命軍隊,時值蘇聯為拉攏中國國民黨,而孫中山亦需尋求外力抵抗國內分裂局面,於1923年派蔣介石赴蘇聯,考察其黨政軍,以為參考。[1] 故黃埔建軍時,師法蘇聯「政工體系」,於軍事體系上加了一層中央政府層級的監督體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進行軍隊國家化,逐步廢除政工制度。1949年第二次國共戰爭失敗,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鑑於在中國大陸的敗退、共產黨滲透軍隊導致將領倒戈,認為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廢除政工,造成軍隊失去中心思想。蔣介石遂將政工組織,交由留學蘇聯的兒子蔣經國重新規劃,以建立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監軍系統。
1950年,成立政工幹部學校(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將「國防部政工局」調整為「國防部政治部」,1951年更名為「總政治部」,1963年8月改名為「總政治作戰部」,平行軍事系統。鑑於兩岸情勢,2000年由立法院立法規範政戰制度相關法源,改組為「總政治作戰局」,屬國防部一級機關。[2]1987年中華民國解嚴,軍隊跟著轉型。政戰人員也逐漸褪下黨代表的角色。
政戰工作可概分為「組訓」、「輔教」、「監察」、「保防」、「福利」五大部分,依政戰單位組織,簡稱為「政一」至「政五」。(高司政戰單位,尚有新聞傳播、心理作戰、眷屬服務、藝術文化等處,及政戰計劃委員會。基層政戰工作仍以五大工作概括後四處一會之業務。)
組訓(政一):平時進行人事調動,人員組織管制;戰時對敵進行俘虜編管。
輔教(政二):平時加強官兵精神教育(如莒光日);戰時對敵進行心戰工作,設有心輔官、諮商輔導士、心輔文書兵。
監察(政三):平時考核官兵言行;戰時監控主官動向,也對軍中帳目及文書進行考核,設有監察官。
保防(政四):保密防諜之教育及實施,設有保防官。
福利(政五):有關官士兵生老病死之慰問撫卹,單位內福利之建設,以及眷屬之照顧。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部隊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部隊中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是軍隊戰鬥力構成的重要因素,是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政治指揮是與軍事指揮、後勤指揮、裝備指揮並列的,指為達成軍隊任務,除直接使用武力外,所採取思想政治手段。中國軍隊政治工作包括:
- 政治組織工作:負責部隊內部中國共產黨的黨委全委會、常委會的辦公工作;機關黨組織的活動;下屬部隊或分隊的黨的組織建設工作;黨員發展與黨員管理;開展爭優創先活動;軍人的獎勵、評功;戰時犧牲或平時責任事故或意外事故去世或因病去世的軍人的撫恤工作、幹部的計劃生育工作等等。
- 青年工作:負責部隊內部共青團的建設組織工作,戰士的思想動態與宣傳鼓動工作等。解放軍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做過基層部隊的「青年幹事」,如魏巍。非戰時,出於精簡編制目的,青年工作併入了政治組織工作,如「總政治部組織部青年局」、「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青年處」。
- 幹部工作:負責部隊的幹部的考核、任免、調配、軍銜評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等。
- 宣傳工作:負責部隊內部的宣傳鼓動與教育;對外的形象宣傳建設與新聞發表。設立新聞報道組。
- 文化工作:負責部隊內部的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官兵文化生活。基層部隊的文化工作部門下設俱樂部、電影放映組等。軍、師兩級設立業餘文化工作隊(不占編制,人員從基層選拔抽調)。總政治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設有文工團(師級),以及足、籃、排、游泳、(運動)射擊、冰雪項目等體工隊等。此外,還有八一電影製片廠。非戰時,出於精簡目的,文化工作往往併入宣傳工作。
- 保衛工作:負責部隊內部的內部保衛、保密、防諜;部隊管轄責任範圍內的刑事案件的偵破。
- 聯絡(敵工)工作:通過政治、思想、心戰、策反等手段聯絡友軍、瓦解敵軍。
- 群眾工作:負責聯繫、協調、處理部隊與駐地人民群眾的擁軍、愛民、軍民糾紛處理等工作。如:「師政治部群工科」。1949年以前,成為「民運」工作。
- 直屬政治工作:負責對部隊所屬直屬隊的政治工作。如:「師政治部直政科」。
- 秘書工作:負責部隊政治部門的文秘、辦公室勤務。如:「師政治部秘書科」。
- 計劃生育工作:負責所有已婚在編軍人、軍隊職工的計劃生育。
越南共和國
- 越南共和國軍總參謀部政戰總局(前南越軍政治工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