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祥生平

萃升才子,傲立群雄

張學良將軍在萃升書院時的得意門生。1928年,品學兼優的少年馮國祥被選拔為萃升書院首批50名學子之一。其人身材魁梧, 濃眉大眼, 鼻直口方, 一表人才。在校期間,成績優異,常常受到院長張學良的褒獎。馮國祥多次與張學良將軍討論歷史問題,深得器重,欲為張將軍幕下留用。然而因「九•一八」事變,萃升書院被迫停辦,諸多學子流亡北平。馮國祥後來毛遂自薦,追隨歷任萃升書院院監的國學大師於省吾先生。於省吾受聘為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後,親筆寫信給當時的東北人民大學校長匡亞明,強烈推薦馮國祥,稱頌馮國祥在甲骨文和鐘鼎文(金文)考釋領域有獨到專長。馮國祥此後被聘為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

書香門第,雅號馳名

馮國祥乃遼寧省遼陽縣劉二堡鎮生人,出身書香門第。祖上世代行醫,濟世救俗。其父馮長富為當地開明鄉紳,知書達理,樂善好施,信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土改前,便將祖上留下的大片田地分給當地的貧苦農民,並將馮家大院的府宅捐給革命政府。馮家大院多出大學人士,長子馮國祥及幼子馮國藩均榮登榜首,令人羨煞,遠近馳名,兄弟兩被冠以「馮大學」之美稱。

文革劫難,與世無爭

文革期間,馮家難逃厄運,馮國祥與馮國藩均被發回老家。紅衛兵抄家時,將馮家珍藏的某些古典文獻,古董字畫,祖傳的中醫秘方等等打砸搶燒,損失無數。

文革後,馮大學兄弟平反,但二人早已淡薄名利,與世無爭,多次拒絕升官晉職的機會。馮國祥後來受復出的古文字學家﹑時任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的於省吾先生盛情邀請,再度出山,任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主教明史,負責培養研究生。

晚年復出,竭慮殫精

他以弘揚國學為主旨,同時倡導學以致用﹑躬行實踐的時代參與精神,與舊時的八股取士、空談論道、吟風弄月有本質的不同。馮教授晚年責成就讀於吉林大學的侄女馮丹菁(現已移居美國)協助搜集整理古董古玩名人字畫收藏品,並翻譯大量考古文獻和文化典籍,涉獵的領域極其廣泛。馮老先生亦憑早年記憶和多方考證修復完善馮家祖傳中醫秘方。馮老先生暮年隱居故里,於1991年去世。


馮國祥晚年逸事拾遺

鴻雁傳少帥,再續師生情

在有生之年,再也未能見到他敬愛的校長張學良將軍。每當馮先生教研明史時,都會想起與張學良將軍一起討論問題的那段時光。馮國祥先生曾多次責成侄女馮丹菁通過外事部門查詢張學良將軍的聯絡地址,曾多次發出信函問候當時身在台灣的「張校長」,但信件卻被台灣當局退回。1990年是張學良將軍90華誕,馮國祥先生為慶祝恩師壽辰,再次給張學良寫了一封賀壽信,這封信仍然被台灣當局退回。馮國祥沒能向恩師表達敬愛、思念之情,但那些信件他卻一直保存着。馮老臨終前,把信件交到外甥喻少春手中,希望以後仍然有機會能把信件送到張學良將軍手中,完成自己一生最後的心願。馮國祥先生的後人歷經輾轉,終於與已經移居美國的張學良將軍取得聯繫。在有關台協人士的幫助下,將張學良將軍親手培植的800多盆蘭花從台灣帶到張將軍的故鄉鞍山,並在將軍家鄉的土地上建起「張學良蘭花苑」。一段難了的師生情誼搭起了少帥與家鄉人溝通的橋梁,讓它們在張將軍家鄉的土地上飄香,幫老人圓了歸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