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允斌
生平
1925年,劉少奇、何寶珍(又名何葆貞)夫婦的長子劉允斌出生在江西萍鄉安源。兩歲時被送回湖南寧鄉縣的劉少奇家鄉寄養。1938年7月,中共黨組織將他接到延安與父親劉少奇團聚。同年秋,13歲的劉允斌入延安保育小學學習。1939年,中共中央決定選送一批革命者子弟到蘇聯留學,劉允斌和妹妹劉愛琴被送到蘇聯。1939年11月,二人抵達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住過的莫尼諾兒童院學習。學習一個學期後,劉允斌遷居到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萬諾沃市,進入蘇聯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主辦的國際兒童院學習。他學習十分刻苦。不久,蘇德戰爭爆發,伊萬諾沃市民每日只能領到幾兩黑麵包,冬天無取暖用的煤和柴,正在國際兒童院學習的劉允斌每頓飯只有半片麵包、幾個蘸鹽的小土豆。但劉允斌積極參加國際兒童院組織的開荒種地、伐木搬柴等勞動,並主動為前線蘇聯紅軍官兵獻血,他被選為國際兒童院學生會負責人之一。不久,劉允斌加入蘇聯共青團,擔任國際兒童院團組織負責人。[1][2]
1945年高中畢業時,劉允斌考入莫斯科鋼鐵學院冶煉專業。進入莫斯科鋼鐵學院那年,劉允斌加入蘇聯共產黨。自該院畢業後,劉允斌以優異成績考入莫斯科大學,成為核物理學研究生,1955年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1][2]
1957年10月,劉允斌回到中國。只在中南海的劉少奇家中住了幾天,便來到距北京城50公里外的房山縣,進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四〇一所)工作,這是中國最早的核武器研究所。他在熱核材料研究領域努力鑽研,取得成就,獲副研究員技術職稱。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模型及技術資料,中央乃決定核研究院所與生產廠家結合,實行廠所(院)合一,早日研製出原子彈。1961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一院部分科研人員調入中國核燃料元件廠(二〇二廠),劉允斌所在的四〇一所元件工藝室併入該廠,成立第二研究室。劉允斌奉調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的二〇二廠組建第二研究室,負責熱核材料研究工作。二〇二廠位於高原的山脈中,一條公路連接到山外。1962年冬,劉允斌抵達二〇二廠。不久,劉允斌被上級任命為第二研究室主任。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1][2]
在蘇聯時,劉允斌和蘇聯人瑪拉·費多托娃結婚,育有一子一女。1951年,劉允斌和瑪拉曾來中國度假。1957年劉允斌回中國後,瑪拉在1958年第二次來到中國,但因不適應中國的生活,最終雙方協議離婚。瑪拉帶着一子一女居住在蘇聯莫斯科。後來,劉允斌與中國人李妙秀結婚。[1][2][3]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劉允斌被下放勞動,任務是打掃衛生、掏挖污水溝等等。隨着父親劉少奇倒台,劉允斌在二〇二廠被掛上「劉少奇的黑孝子」、「蘇修特務」、「走資派」等牌子,戴上高帽子接受批判、遭到毆打和辱罵。劉允斌還曾被造反派掛上黑牌,推上汽車,押到十多公里外的包頭市區游斗。[2]
1967年11月21日,劉允斌在二〇二廠的他家所在居住區北面的鐵路上臥軌自殺身亡。1978年,在二〇二廠俱樂部為劉允斌舉行了平反後的追悼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