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的有關規定,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委員會提出,經海淀區人民政府同意並公布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自1981年3月13日公布第1批名單以來,已公布4批。[1]
列表
名稱 | 分類 | 所在 | 圖片 | 備註 |
---|---|---|---|---|
薊門煙樹碑 |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位於元大都土城西北隅,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題寫的「燕京八景」御製碑之一。元代人稱之為「薊門飛雨」,明代始稱「薊門煙樹」。1985年園林局重修,以石碑為景觀,興建廊舍亭樓,定名為「薊門公園」,供人參觀。碑身正面刻有乾隆所書:「薊門煙樹」。背面有乾隆所作七言律詩一首,現已模糊不清。碑坐北朝南,漢白玉石質,長方形。碑基為須彌座,上飾蓮花浮雲紋。碑首為僧帽形,刻有雷紋。碑身高2.3米,寬1米,厚0.38米。碑座高0.85米,寬1.38米,厚0.75米。原立於黃亭中,1900年黃亭被毀,碑即暴露在外。 | ||
李大釗烈士陵園 | 萬安公墓 | 位於海淀區萬安公墓內。面積2200平方米,陵園坐西朝東。陵園園門上房懸掛「李大釗烈士陵園」匾額,園內迎面為李大釗烈士的漢白玉雕立像。墓後有一座寬4米,高2米的花崗石紀念碑,碑身正面鐫刻着鄧小平書題寫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中央為李大釗烈士撰寫的碑文。陵園內還辟有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介紹了烈士生平事跡,還陳列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軍與黨和國家領導人緬懷李大釗烈士的題詞。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在我國傳播馬列主義和從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1927年4月6日被軍閥張作霖逮捕,4月28日英勇就義。靈柩最初停厝在宣武門外長椿寺中,5月1日又移至靈光閣浙寺。1933年4月2日,地下黨組織在萬安公墓為李大釗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同年5月28日,李大釗夫人趙紉蘭病逝,葬於李大釗烈士墓旁。在黨中央的指示下,1982年12月下旬李大釗烈士陵園開始設計規劃,1983年3月18日,即巴黎公社革命紀念日,李大釗夫婦靈柩從舊墓移葬到陵園中。1983年10月29日,舉行了李大釗烈士陵園落成典禮。 | ||
定慧寺 | 阜成路66號 | 始建於明宣德年間,初名善法寺,後改雲惠寺,康熙四十一年(1702)賜名定慧寺。明正德四年(1509)及正德六年(1511)曾修並勒石刻碑記其修繕經過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又進行大規模重修,清康熙及乾隆兩代又進行重修。建國後由公安軍工師保管使用,後歸北空護校歌舞團及空軍干休所使用。1983 年干休所出資修繕。定慧寺寺坐北朝南,中軸線對稱布局,依次為山門、天王殿、中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耳房等,共計近40 間殿房。其中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前出月台,後出抱廈,硬山大脊大式大木,甚為雄偉,保留了明代的建築形式。大殿內懸清康熙皇帝御筆「慈雲廣覆」匾額。院內現存明碑三座,清碑二座。 | ||
白塔庵塔 | 西三環北路54號院 | 位於西三環中國畫研究院內,始建年代不詳,現僅存孤塔。相傳為明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逃出南京,削髮為僧,晚年來到北京,寺後葬於西山,並建衣缽塔。該塔塔高25米,為藏傳佛教中密宗覆缽式磚塔。塔基為磚石混合型單層須彌座,座上雕刻有六層青石仰蓮,塔身四面均有佛龕,內刻石佛座,十三天由環形石料壘砌而成。塔剎為青磚砌築,頂剎部位安置兩噸重銅製華蓋及寶瓶,十分精美。1983年中國畫研究院出資重修,闢為院址,與周圍的仿古建築相映生輝。 | ||
高梁橋 | 高梁橋路 | |||
普照寺 | 蘇家坨鎮徐各莊村 | 位於北安河鄉大覺寺以北始建於明天順五年(1461),弘治六年重修。普照寺坐西朝東,四合布局,分南北兩院。其中南院為正院,有山門、正殿、南北配殿、放生池等, 建築格局完整,是研究明清佛寺的重要實例。北跨院有僧房三間,東西南北均開間,以迴廊相接。正中東房東出後抱廈三間。正殿山門為歇山頂,磚石枋木大式,門上有「普照禪林」匾額。正殿小式大木,硬山挑大脊,正殿帶四間耳房,後出抱廈一間,南北配殿各帶兩間耳房。山門東有水池一個,殘碑一通。正院南北配殿為筒瓦箍頭脊卷棚,北院僧房為棋盤心,水池周圍有碑首四個,龜趺尾三個,正院及北院各有香爐座一個,正院有棋盤石一個,正院南有殘碑身一通及「大明誥封圓修慈濟國師塔銘」一個。普照寺後山坡上,尚存明成化九年(1473)《圓寂禪師碑》一通,螭首,碑高2.6米,寬0.9米,文已漫漶。 | ||
恩佑寺山門 | 頤和園路 | 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此處原為暢春園清溪書屋,康熙皇帝晚年常在此寢宴, 並逝於此。雍正皇帝「 為聖祖仁皇帝薦福」, 建恩佑寺於暢春園之東垣,並將書屋改成恩佑寺。原恩佑寺坐西朝東,共三進院落。第一進山門,歇山無梁結構,上覆黃琉璃瓦,面闊1間,石拱券門,券面上飾有纏枝牡丹紋,題額「敬建恩佑寺」。過石橋至二進山門,額題「龍象莊嚴」。再進山門為三進正院,西為正殿5楹,額為「心源統貫」,為雍正帝御筆。殿內奉三世佛。南北各一配殿,奉藥師佛和無量壽佛。1860年被英法聯軍所毀,僅存山門一座,坐西朝東,歇山頂,琉璃瓦,無木樑結構,拱券石門。 | ||
恩慕寺山門 | 頤和園路 | 位於北京大學西門外,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時,皇太后曾長期居於暢春園,太后病逝後,乾隆皇帝「昭承家法」以寄託哀思。原恩慕寺形制仿恩佑寺,一進山門額「敬建恩慕寺」,二層山門額「慈雲廣蔭」。正殿額「福應天人」,均由乾隆御書。正殿奉藥師佛1 尊,左右奉藥師佛108尊。南配殿奉彌勒佛,北配殿奉觀音佛。園內左右各立一石碑,上面刻有全部藥師經和乾隆御製恩慕寺瞻禮六韻詩。1860年恩慕寺被英法聯軍所毀,現僅存山門一座,坐西朝東,歇山頂,琉璃瓦,無木樑結構,拱券石門。1981年公布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北京市文物局進行重修,更換了琉璃瓦。 | ||
正藍旗清代碉樓 | 香山東麓八旗營房遺址 | 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用於訓練健銳營雲梯攻占而設。清中葉,乾隆皇帝為平定大小金川,在香山一帶的八旗營房附近修建碉樓,用於軍事訓練。每旗八個,共六十四個。此碉樓即為其中之一。碉樓由毛石、青石混合砌築。碉樓坐北朝南,共四層,均以虎皮石砌成。每層有青石腰線,各開有石窗三扇,從二層始為空心,是海淀區所存碉樓唯一的空心結構。每層均有流水槽二條,是清代乾隆年間極為典型的用於軍事訓練的建築。 | ||
清河古城遺址 | 東升鄉朱房村西南 | 位於清河鎮朱房村西南,為戰國至漢代時期遺址,原城呈正方形,城址為黃土夯築而成,周長約2000米。西、南城牆大部分保存,北、東城牆殘跡可辯。1955年曾對城址進行過局部發掘,發掘出土了大量兵器、農具,是現存距北京城區最近的漢代古城遺址。 | ||
上莊東嶽廟 | 上莊鎮 | 位於上莊鄉永泰莊,始建於明代,其正名為東嶽行宮。廟西南約1.5公里處有清代康熙朝大學士明珠祖塋。明珠之子、清代著名詞作家納蘭性德和夫人盧氏之墓都葬於此祖塋內。明珠在世時曾自願修繕本廟及附近龍王聖母廟和真武廟,明珠死後,其家總管安尚仁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主持修葺了本廟。廟坐北朝南,分東西兩路,以西路為主。西院有殿三進,依次為山門、鐘鼓樓(現鐘樓無存)、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以及左右配殿。山門為大式大木,鼓樓為二層歇山頂大式耍頭,出昂。三座大殿保存較完整。天王殿三間,小式大木,硬山調大脊,灰筒瓦,前門拱券有精美的浮雕雲龍圖案;大雄寶殿三間,大式大木,廡殿頂,雙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畫,前出月台;後殿五間,小式大木,硬山調大脊,灰筒瓦。東路為跨院三進,四合布局,前殿面闊三間,中殿面闊五間並北面出抱廈三間,後殿面闊五間。廟南約百米處有戲樓,坐北朝南,台基高2米,以花崗岩石條砌築。前為卷棚式建築,歇山式敞軒,後為硬山式頂,山牆開什錦花窗,這裡過去是每年東嶽廟朝香時節的演出場所,十分熱鬧。 | ||
鷲峰地震台 | 鷲峰風景區 |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北安河村西,地處鷲峰國家森林公園秀峰寺南側,是中國地震學家自行修建的第一座地震觀測台,隸屬地質調查所。 | ||
貝家花園 | 陽台山東麓 | 位於海淀區北安河村陽台山東麓下,始建於民國時期,原為北安河村閔姓私產,民國時期協和醫院法國醫生貝希業為女兒療病靜休,租用此處闢為花園別墅。抗戰期間,曾多次在此救護抗日同志。貝家花園依山勢而建,整體風格為中西結合式,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分東南石樓,北部的建築群,西南部的建築群。現存建築有石樓、二層北樓、石碉樓、水池、西南部正房、排房,其中石樓位於三組建築群的東側約二百米處,石樓坐西南朝東北,正門有青石橫匾,上書「濟世之醫」,樓分四層,虎皮石砌築,在二層北樓西南有二層石樓,磚與毛石混築。樓前有水池、藤蘿架、噴泉等。園門外為一座三層西式石城堡。貝家花園是北京少見保存較好的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園之一。 | ||
孫岳墓 | 溫泉村顯龍山南側山環中 | 建於1931年,墓及園寢座落於溫泉村顯龍山東脈山麓下,坐北朝南,占地面積80畝。園寢由墓、碑亭、紀念堂組成,墓四周建半橢圓形月台1座,青石台階,墓為黃土堆墳,墓前立墓志銘一方。墳四周砌白石基座,墓前擺置青石質雕刻精緻的須彌座供桌1座。紀念堂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內有馮玉祥、譚延闓、何其鞏、蔣介石等人題字石刻。墓對面南36 米處建有「孫禹行先生紀念碑」碑亭1座,八角攢尖,東側建有紀念堂1座。墓西23 米處建有「孫公禹行紀念碑」碑亭1座,四角攢尖,園寢東南5米處為其兒子及兒媳——孫白琦夫婦之墓。孫岳,字禹行,河北高陽人,為明末名將孫承宗之後,生於光緒四年(1878) 年,卒於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 年)5 月27 日,享年51 歲。早年加入同盟會,曾與馮玉祥、王金銘、施從雲等人共謀灤州起義。為人慷慨豪邁,革命意志堅定。1924年任北京衛戍副司令,曾和馮玉祥、胡景冀一起,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驅逐溥儀出宮。後出師北伐,於1928年病故。 | ||
廣仁宮(西頂) | 四季青鎮藍靛廠 | |||
梁啓超墓園 | 北京植物園 | 位於北京植物園內,該墓坐北朝南,占地約0.88公頃,由梁啓超之子,我國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設計。墓主體為黃色花崗岩結構,墓前有八角形石築方亭一座,漢白玉石碑兩通,現保存完好。 | ||
承澤園 | 北京大學校內 | 位於北京市市海淀區燕園街道掛甲屯村。承澤園為清代皇家花園,約始建於雍正三年(1725),當時為果親王允禮賜園。道光年間,該園賜給皇八女壽恩公主,咸豐九年收歸內務府管理。光緒中葉,又賜給慶親王奕劻做邸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劫掠圓明園,其周圍園林亦遭破壞,唯承澤園倖免。1912年清帝遜位後為收藏家張伯駒所有。1953年被北京大學購得,1998年廖宗明先生捐資修建,現為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教學科研辦公場所。承澤園現保存有中、東、西三路院落,占地約20000平方米。西路為園林式建築,內有爬山廊,勾連搭房屋,方軒亭,流蘇古樹,石刻。中路為四合院,內有房屋4棟,共21間。東路為四合院,內有房屋4棟,垂花門1 座,房間共17間。承澤園全園布局前部空曠,以山水為主。後部嚴謹,以建築空間為主,清新幽靜。幽竹傍岩,遊廊曲折,是京西獨具北方風格的一座園林,作為圓明園的附屬園林對研究清代皇家園林有一定的價值。 | ||
海淀鎮彩和坊24號四合院 | 海淀鎮彩和坊24號 | 位於彩和坊南端,傳為清朝著名太監李蓮英在海淀鎮修建的三處宅院之一,始建於清光緒中葉,占地約2100平方米。該院原大門坐東朝西,進門後南側為車馬房,東跨院原為花園,現車馬房東跨院都已無存,其中東跨院為解放後拆除。現尚存三進四合院,結構較為完整。該院落現坐北朝南,第一進院落有門樓,上面飾以精美的人物故事磚雕;進門後有青磚懸山式影壁,景致美觀。西有屏門,一進院落有3間倒座南房及東西配房,正北有垂花門一座。二進院有北房5 間及東西配房,背有抄手廊相通。第三進院落有罩房5間及東西配房,皆以廊相通。該院後由李蓮英胞弟之孫李瀛洲居住,李瀛洲後來開辦的「民生月刊社」社址即在此院。2000年海淀區衛生局投重資對該院進行了全面修繕,是海淀鎮目前現存較為完好的民居宅院。 | ||
齊白石墓 | 魏公村西南原湘潭公墓內 | 齊白石(1863-1957), 名璜, 號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傑出的中國畫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畫院名譽院長,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1955年獲國際和平金獎。齊白石先生的作品為中國和世界藝術寶庫留下了不朽的財富。1957年齊白石逝世後安葬於海淀區魏公村小區北側,原為湖南義地中齊白石私人塋地。原墓地為南北走向,占地約88平方米,方形水磨石拼接而成。由東向西為齊白石先生及其繼室胡寶珠之墓,兩墓並立,墓前立有漢白玉石碑,碑文由齊白石弟子、著名畫家李苦禪撰寫。齊白石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嚴重破壞,1983年經過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進行重修,並舉行了落成紀念儀式。後因魏公村地區外來人口驟增,不文明行為破壞了墓地,已於2013年6月底遷移至北京香山的金山陵園。 | ||
馬甸清真寺 | 馬甸南村7號 | 建於清康熙年間,清道光三十年重修。《重修京都德勝門外馬店禮拜寺碑記》碑,碑中記雲「……年久失修司事……大殿廣十六間……殿出左廡為講學經台右廡為清真小學講以台……大殿外房間凡廿有一……」。1946年大修,1983年至1984年大修恢復原貌。大殿坐西朝東,寺中有「永垂不朽」、「清真古教」兩通碑。山門歇山頂磚石結構,拱券門上有漢白玉匾,上書「清真寺」,入山門北配殿三間為辦公室,南配殿為水房,垂花門有大抱鼓石,以西有月亮門一座。進垂花門後為大殿,兩側為南北講經堂,北講經堂西有女大殿一棟,南講經堂西為學習班。整座寺院共計房屋77間,是海淀規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 ||
廣源閘及龍王廟[5] | 廣源閘路 | 坐落在長河北岸,廟北為萬壽寺路,廟西南30米處為廣源閘橋。現存殿一間,坐北朝南,小式箍頭脊硬山,筒瓦,後期修繕時抹上水泥,門額上繪蘇式彩畫,前檐為隔扇門窗。解放後經過住戶和市政部門的修繕,現保存較好。 | ||
紫竹院行宮 | 紫竹院公園 | 原為明代萬壽寺下院,於乾隆年間建成行宮。據清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紫竹院碑記載:「古剎紫竹院者,萬壽寺之下院也。」乾隆皇帝位孝敬其母后鈕鈷祿氏,在廟中供奉觀音大士像一尊,賜名「紫竹禪院」,並在西側修建一座行宮,作為他陪同母后去萬壽寺和遊逛蘇州街的駐蹕之所。行宮坐北朝南,全盛時門上端懸掛橫額上書「福蔭紫竹院」五個大字,相傳為乾隆御筆。宮門三楹,東西建倒座房各三間,兩旁各開罩門一間,進門兩側各建折角遊廊十五間。正殿五楹,四角出廊廈,再進為二宮門三楹,進門正北建九楹兩層樓一座,中懸匾額「報恩樓」,為乾隆御筆。院中遍植從南方移植的名貴翠竹,景色優美。現行宮以縱軸為主均衡對稱的布局,沿中軸線依次為平台、宮門、影壁、正殿、報恩樓,入宮門西側有西跨院,西跨院建於清光緒年間,是帝后出遊時隨行官員的坐落處,現用院牆圍合後號「寄雲軒」。東跨院是原「紫竹禪院」舊址。20世紀80年代曾經對行宮進行過修繕。200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組織考古工作人員對性宮內的部分建築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清代建築基址2處,總面積約400平方米。 | ||
法華寺 | 法華寺路1號 | 位於中央民族大學西門外,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代有修繕。建築風格獨特,布局嚴謹,精巧別致。寺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布局,沿中軸線有殿三進,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及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山門殿正中有石匾額,上刻「敕賜法華禪寺」。山門殿為歇山大脊,面闊一間,左右各有一旁門。前殿面闊三間,東有門洞一間,硬山大脊,左右有順脊房。後殿面闊三間,前有月台,兩側有耳房,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箍頭脊。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中央民族大學幼兒園使用。 | ||
孫傳芳墓 | 北京植物園 | 位於香山南路北京市植物園東北側,北臨壽安山,南、東、西側為綠化地, 墓地周圍松柏圍繞。孫傳芳(1885-1935),山東歷城人,系北洋軍閥, 曾任五省軍總司令, 後息影天津, 皈心佛乘, 民國二十四年(1935)被女傑施劍翹開槍打死於居士林, 死後葬於此。現有祠堂一幢,坐北朝南,由兩進庭院組成,其東部為墓地區。墓區有歇山式門樓,磚楣上刻有「泰安孫馨遠先生墓」,八個隸書大字。門內月台上有一座覆缽式石塔,四面圍以石欄杆,前左側立有高大石碑,記述他的一生及事跡。墓內地宮已於1969年「文革」中被打開,現闢為油庫。原祠堂內的牌位、爐瓶、石桌等物已無存。 | ||
立馬關帝廟 | 四季青鎮藍靛廠 | 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由慈禧太后的大太監劉誠印主持。太監廟多供關羽,以寄託無親無故的殘身。立馬關帝廟廟因山門左側之殿塑有一匹紅色「赤兔」馬得名。建成之後,大太監崔玉貴獻香火地680畝,宮中年老病衰的太監棲居於此安度晚年。 廟坐北朝南,多進式四合布局,東西兩路,各有兩進四合院,主要建築在東路。依次有:山門殿,中殿,後殿,東西配殿。再進有後院正房,東西配房。西路依次為:山門殿,中殿,東西配殿,二進院落有正房,東西配房。山門殿面闊3間,卷棚硬山調大脊。中殿面闊3間,卷棚硬山調大脊,頂飾綠琉璃瓦。後殿前漢白玉牡丹紋飾碑座及青石香爐座尚存。 | ||
北塢金山寺及戲樓 | 四季青鎮北塢村(現北塢公園內) | 位於海淀四季青鎮北塢村,明天順五年(1461)建。原名普陀寺, 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建國後為北塢小學使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的破壞。海淀區文化委對北塢金山寺及戲樓進行了整體修繕,2014年6月竣工後整體移交給屬地政府— 四季青人民政府。寺坐北朝南,有殿三進,依次為靈光殿、正殿、後殿,此中軸線兩側分別自南向北對稱排列有:廂房、耳房及配殿,院落東北角為戲台,坐北朝南,面闊三楹,雙卷式建築。 | ||
西禪寺 | 四季青鎮小屯村東 | 位於四季青鎮小屯村東,明正德八年(1513)建,原名褒賢寺,為正德太監泰安的祠堂。秦安時任錦衣衛帶俸指揮同知,曾於正德三年(1508)在萬安山弘教寺旁建翠岩寺,正德八年在小屯村購地建祠,敕名褒賢寺,後稱西禪寺。西禪寺坐北朝南,原有殿三進,前殿面闊三間,硬山調大脊,正殿面闊三間,硬山調大脊,有東西配殿各三間。現存前殿、正殿及東西配殿、後殿左右耳房及東西配殿。寺內現存石碑一通,為正德八年敕誨碑,石虎一隻。石匾額在西南角,上有「重修古剎西禪關帝禪林」。 | ||
昇平署 | 頤和園東宮門外 | 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宮廷奏樂、演戲事務的機構,位於頤和園東宮門外牌樓北側。光緒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以「頤養沖和」為名,在清漪園的故址建頤和園。同時,一些為帝后駐蹕頤和園時服務的宮廷機構和政府派出機構如意館、昇平署、軍機處公所、外務部公所等附屬建築也開始興建。昇平署行署,作為宮廷梨園子弟和太監的住所及存放演出的服裝用具,一共有五進院落,一進為四合布局,二進為一排房,三、四、五進為四合布局。坐北朝南,箍頭脊,部分有掐箍頭彩畫,現保存完整。1924年,遜清小朝廷被逐出紫禁城,昇平署解散,頤和園昇平署所存物品盡數散失。1928年,其舊址成為頤和園事務所管轄的頤和園民眾學校(即頤和園小學的前身)的校址。1942年,又被日偽當局所辦的「建設總署土木工程專科學校」占用。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轉歸清華農學院。1950年由中央黨校接收並管理至今。 | ||
龍王聖母廟 | 上莊鎮 | 位於上莊鎮永泰莊,始建年代不詳,據現廟中僅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月《重建龍王聖母廟碑記》可知,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龍王聖母廟規模完整,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東有跨院,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前殿、中殿、大殿及左右配殿。山門前一對夾杆石左右分列,山門石額「龍王聖母廟」。進入山門有鐘鼓樓,前殿硬山調大脊、筒瓦,鐘鼓樓為二層歇山,「重建龍王聖母廟碑記碑」立於前殿前東側。正殿為和璽彩繪,配殿蘇式彩繪。東跨院為二進四合院,東跨院房屋皆為筒瓦箍頭脊。 | ||
怡賢親王祠 | 溫泉鎮白家疃小學院內 | 和碩怡親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帝的弟弟,總理戶部,雍正八年病逝。生前在白家疃建別墅,後改祠堂。 和碩怡親王祠建於清雍正十年,祠堂坐南向北,呈一字中軸。自北向南依次為山門、前殿、後殿。山門對面是戲樓,坐北朝南。山門面闊一間,歇山屋頂,筒瓦屋面,有正吻、垂獸、小獸。匾額為「賢王祠」;前殿面闊三間,為硬山卷棚,筒瓦屋面,旋子彩繪;後殿面闊四間,小式大木,硬山調大脊,抱廈亦為硬山卷棚,抱廈前出月台;戲樓面闊五間,戲樓抱廈為硬山卷棚,蘇式彩繪;殘碑四通,位於後殿西側,分別為「敕賜白家疃賢王祠祭田碑記」碑、「敕建白家疃和□怡親王祠碑記」碑、「羅夫人紀念碑」、和「千載不朽碑」。 | ||
熊希齡墓園 | 四季青鎮北辛村 | 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又號雙清居士,湖南鳳凰縣人。他早年投入維新運動,1913年被袁世凱任命為國務總理,五個月後辭職,隱居天津。1920年在香山創立香山慈幼院。1937年逝世於香港,遺體安葬於香港華人公墓。該墓園始建於1912年,最早是遷移熊老先生遺骨而建,1992年,香山慈幼院校友會將熊希齡的遺骨從香港遷葬於此。墓坐西北朝東南,四周被虎皮石牆環繞,墓園中間為熊先生之墓,西北為其先姑先翁之墓,西南為先妣熊母朱太夫人之墓,東北為一空墓。南20米處為「先嗣父熊公泉之墓」。園中散落殘碑1塊,及雙龍戲珠碑座1個。 | ||
香山八旗高等小學 | 北正黃旗36號 | 原稱香山健銳營八旗高等小學,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為健銳營子弟教授滿語及騎射等技藝的官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為健銳營兩翼知方學社。戊戌變法後,1902年官學改並為中、小學,在此建立了八旗高等小學延續至今,現為香山小學。現存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築於青龍山東麓山腳三層高台上,坐西朝東,三進院落,布局規整。現存房屋九十餘間。今大門、二門及其主體建築基本保持原有建築風格及格局,是北京地區現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八旗小學堂,是研究清代官學的重要實物資料。 | ||
妙雲寺 | 四季青鎮普安店村口 | 建於乾隆年間,建成後賜給了山東巡撫貴泰,至清末,貴泰的後人將家廟賣給了駐藏大臣張家,張家不信佛,將寺中泥胎偶像倒,作為別墅使用,取名「石居」,並換上「石居」石匾。1937年「 七七」 事變後,「石居」曾被協和醫院占用,20世紀60年代曾為海淀修養所。該寺坐南朝北,四合布局,依次為山門、敞軒、正殿及東西配殿。山門、敞軒均為歇山大脊,灰色筒瓦屋面,正殿為硬山筒瓦箍頭脊,面闊三間,左右均有耳房,前後出廊,旋子彩畫,據資料稱正殿後有石灰岩假山,院內有無字碑兩通,現均已不見,山門南有漢白玉石碑兩座。 | ||
周雲端和尚塔 | 北安河鄉大覺寺南 | 建於明弘治年間,是一座七層八角密檐式磚塔。塔高約17米,塔基為雙層須彌座,座上為三層磚雕仰蓮,塔身飾以仿木結構的磚雕門窗,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周雲端和尚名周吉祥,又名周雲端,曾在大覺寺為僧。相傳其姊周太后在作貴妃時,曾以祝壽為名,為其在報國寺旁修建了大慈仁寺,周吉祥任第一代住持,還曾任僧錄司( 明代管理宗教事務的最高機構) 左善世。吉祥死後就葬在大覺寺西南的山坡上,即周雲端靈塔。 | ||
香岩寺 | 永豐屯村南 | 香岩寺始創年代不詳,最早為彌勒院,規模很小。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改名香岩寺。2003年經過修繕。寺坐西南朝東北。整體分三進院落,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左右配殿、門神殿、左右配殿、天王殿、左右配殿、大雄寶殿、左右配殿。山門筒瓦歇山頂,三拱券石門。鐘鼓樓為重檐歇山,筒瓦屋面。門神殿亦為筒瓦歇山頂,旋子彩繪。天王殿為硬山調大脊。所有配殿均有耳房,耳房為筒瓦卷棚箍頭脊。門神殿前有「御製香岩寺碑記」碑一通,為康熙五十九年三月十八日立,陽面字跡漫漶不清,僅見日期為「康熙六十一年」。右碑為滿文碑。天王殿前古樹1株,門神殿前古樹二株。寺碑有古井一眼,尚未乾涸。香岩寺大殿為永豐屯小學使用,西部由永豐中學使用,現為海育房地產開發公司使用。 | ||
響塘廟 | 鷲峰國家森林公園 | 建於清咸豐時期,咸豐九年(1859)九月九日落成。於鷲峰東麓依山勢而建。現存建築有前殿,正殿,山門殿,耳房與正殿間有南北配房。山門殿為筒瓦箍頭脊,耳房筒瓦卷棚,左右開旁門,配房為筒瓦卷棚,前出廊,正殿筒瓦卷棚箍頭脊。正殿前有「大清北京城西北響塘廟碑」一通,為咸豐九年九月九日立,全部建築為小式大木,箍頭脊彩繪。 | ||
秀峰寺 | 鷲峰國家森林公園 | 位於海淀區蘇家坨鎮鷲峰山下,明正德六年由太監高讓所建,1925年道士王修真廢寺為道觀,改名為修真觀,1929年大律師林行規買下此寺院後,復更名為秀峰寺,並予修整。抗戰時期, 秀峰古剎是華北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據點、平西情報站和新聞要報社址。1950年, 林律師的夫人將古寺捐給政府, 後歸北京林業大學所有。寺坐西朝東,寺有三進,殿房數十間。由東向西依次為山門,前殿,一進正殿,二進正殿,三進正殿。 | ||
金仙庵 | 北安河鄉陽台山麓 | 又稱金山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傳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金水院。明成化年間重修。正德八年(1513)太監谷大用出資擴建。清時改庵為寺。20世紀20年代,中法大學第三農事試驗場曾建於此,現寺前公孫樹林即為當時所植。抗戰時期,寺被日軍焚毀。解放初期,在原址上又復建了部分房屋。庵前有金山泉、銀杏林,已成為陽台山風景區的主要景觀。金仙庵坐西朝東,有殿三進,分為前、後兩院。前院有山門、前殿,分別供彌勒佛、釋迦牟尼佛。南北兩側建有配殿及配房,後院建有正殿(玉清殿)及南北配殿。前院兩側原各有跨院,現僅存遺址。現有山門殿、正殿及南北配房數十間,格局基本完整。 | ||
龍泉寺 | 北京鳳凰嶺自然風景公園 | 始建於遼代,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寺坐西北朝東南,依次為山門、石橋、天王殿、東、西配殿、正殿、東西跨院、石塔、石窟,另外山門東有茶棚院一座,院內有房屋二棟。山門中有哼哈二神像,房屋為筒瓦卷棚箍頭脊。天王殿、正殿均為硬山調大脊,塔為覆缽式,花崗岩石質。石窟內有八尊佛像,另有無字碑一通,位於石橋西側,天王殿前。茶棚院有民國十七年碑一通,西跨院有坐西朝東的遼代建築遺址。東跨院為三進院落,四合布局,有房數十間。寺內有古樹若干,石構件若干。 | ||
上方寺遺址 | 聶各莊鄉鳳凰嶺山麓 | 建於遼應歷十年(960),曾叫妙峰寺,位於鳳凰嶺北線景區海波650多米的山上。據碑文考證,該寺從明代天順至清朝道光的300餘年中,為香火鼎盛時期,至清朝末期衰落。原寺廟坐西朝東,有三重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昌平縣誌》有古詩描述上方寺「蠟履響空林,宵來草色侵。蹬盤千級險,寺隱一枝深。古貌僧初定,迥峰曰半險。流水生層底,誰不洗塵襟。」目前僅存五檐六角七層的玲瓏塔一座,其上磚雕小佛、小塔,2003年對海淀區文化委對該塔進行了修復。另外,距上方寺東100米處有「應歷十年十月六日」刻字,刻字石刻頂上有兩個蓄水池,西側有四個石槽及一口水井(距塔月100米)。另有古銀杏樹一株,殘碑三塊,大殿後有覆缽式花崗岩殘塔一座。 | ||
明照洞瑞雲庵 | 蘇家坨鎮車耳營村西 | 遺址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原為黃普院,由金章宗完顏璟創建,為其狩獵行宮,後廢。明正統二年(1437)賜額妙覺禪寺,明弘治十四年(1510)改稱明照洞瑞雲庵。據碑文證實,妙覺禪寺因瑞雲庵「坍塌舊基」而遷至南50 米處,北部「明照洞瑞雲庵」存門樓,金剛石塔,山洞,山洞房基。門樓為花崗岩雕刻。庵內金剛石塔位於山門東側,高15米的巨石岩頂,始建於明代。塔高約2.5米,為六角七層密檐式磚塔,塔基各角雕飾着一頭兇悍環角牛狀的飾物,據碑文記載,此塔為妙覺禪寺第一代主持尹奉的壽塔,其屍骨埋於塔下。 | ||
鷲峰山莊 | 鷲峰國家森林公園 | |||
恩濟莊關帝廟 | 恩濟莊57號 | 位於總後勤部干休所內。《日下舊聞考》記載:「雍正十二年(1734)世宗胤禛。賜內監塋地一區,名恩濟莊,並於其地敕建關帝廟,於乾隆三年(1738)一月落成。殿內額曰『威靈普護』,戶部尚書海望撰」。廟坐北朝南,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大殿。整座建築布局規整,是為內監塋地所賜建,較民間關帝廟更嚴謹。山門歇山起脊,鐘鼓樓二層歇山頂,大殿硬山挑大脊,後出抱廈一間。大殿左右各有一碑座,漢白玉石質,上雕龍、麒麟、羊。 | ||
極樂寺 | 紫瑞嘉園院內 | 位於海淀區北下關街道。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太監暨擢建。極樂寺坐落於高梁河邊,曾壘石為岸以臨清池,垂柳婆娑。寺內曾遍植國花牡丹,在京師名噪一時,是當時郊遊的理想之所。原寺坐北朝南,分三路,中路有山門、前殿、正殿及東西配殿,正殿後為達本和尚塔,東跨院為花園,西跨院為僧房。寺內原有明嘉靖二十八年《創建極樂禪林記》碑,為大學士嚴嵩撰書,碑陰刻有明萬曆五年(1577)《極樂寺護持香火墳塋碑記》。清代曾重修極樂寺。現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解放後,曾作為北京第四製藥廠辦公室。 | ||
公主墳門殿建築 | 新興橋西 | 公主墳因葬有清嘉慶皇帝兩位公主(莊敬和碩公主、莊靜固倫公主)而得名。原布局為坐北朝南。北有圍牆,從南向北依次有東西配殿、門殿、月台、享殿、寶頂、土圍。1965年修建地鐵1號線時被發掘,未發現墓誌,墓穴為磚砌築,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等現只存原門殿,原為小式硬山調大脊,現經改建成小式懸山卷棚。 | ||
黃莊雙關帝廟 | 中關村大街與丹稜街交匯處 | 始建於明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補修,因廟西側尚有一座關帝廟,格局形式相同,故稱「雙關帝廟」。又因古代凡關帝廟前必立旗杆一根為標誌,所以又稱「雙旗杆老爺廟」廟坐北朝南,四合布局,山門殿三楹,原供關公坐像。東西配殿各三楹,西配殿於1982年被拆。廟內現存古柏一株。 | ||
佰王園 | 中關村西區彩和坊19號 | 建於清代,原為僧格林沁花園的一部分,現為八一學校小學部使用。現存坐北朝南的正房五間,左右各有耳房兩間,皆為硬山卷棚頂,灰筒瓦屋面,保護狀況良好。 | ||
功德寺遺址 | 玉泉山路功德寺1號 | 位於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與玉泉山之間,是三山五園景區中歷史悠久的寺院。功德寺原名大承天護聖寺,始建於元天曆二年(1329),為奉敕御建,是元明兩代兼有行宮性質的寺廟園林。明宣德二年(1427)重修,改名為功德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並立《御製重修功德寺碑記》。廟於清末民國年間被毀,目前僅存部分石構件以及乾隆御題石碑一通,山門石獸一隻,石匾額一塊,匾額上刻「敕重建古剎功德寺」。1947年,著名京劇大師程硯秋自費租用了迦南孤兒院(功德寺舊址)開辦功德中學,後改為頤和中學,1948年改為玉泉山中學,1995年玉泉山中學併入北京市第六十七中學。2008年交由海淀教委進行重裝改造,2010年7月6日北京市海淀區學校後勤管理中心成立並在此辦公。 | ||
湖山罨畫坊 | 海淀鎮玉泉山東 | 位於玉泉山靜明園小東門外,東臨界湖樓,西鄰玉泉山河道管理所。石坊建於乾隆年間,坐西朝東,為仿木結構石坊,自東向西並列兩座。前坊已殘,僅剩三柱兩間,後坊四柱三間。前坊中柱東面刻有「層樓延閣鏡光里,綠柳紅桃煙靄中」,橫幅為「雲霞舒捲」;西面刻有「風月清華贏四季,水天朗徹繞三洲」,橫幅為「湖山罨畫」。後坊中柱東面刻有「何處仙家覓蓬閣,此間逸興寄清湘」,橫批「蘭渚蘋香」;西面刻有「岸芷汀蘭入畫圖,天光水態披襟袖」,橫批「煙柳春佳」。匾聯均出於乾隆御筆。 | ||
六郎莊茶棚 | 海淀鎮六郎莊村 | 位於萬柳地區六郎莊村西北,原被稱為娘娘廟,是舊時人們去妙峰山敬香的歇腳之處,故村民都稱其為茶棚。茶棚為四合布局,格局保存尚完整。東西軸線上自西向東排列山門殿和正殿,山門殿面闊三間,原東西兩側各開一扇石券門,正殿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南北配殿面闊三間,是三山五園的附屬村落六郎莊村的重要歷史建築。 | ||
六郎莊烈士紀念碑 | 海淀鎮六郎莊村 | 位於海淀區六郎莊村。墓碑由原村中真武廟碑改刻而成。碑首浮雕有五星雲頭,碑陽鐫刻「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字,上款刻「一九六六年四月」,下款刻「北京市海淀區六郎莊大隊貧協敬立」。碑陰刻文「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七支隊,在北京五塔寺戰鬥中,有數十名壯烈犧牲的戰士,葬於六郎莊。為了懷念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特立碑以志」。 | ||
六郎莊田世光故居 | 海淀鎮六郎莊村 | 原為清末一官員居所,後轉賣至田家手中。院落坐北朝南,三合布局,正房東西側各有一間耳房,東西廂房各三間,是六郎莊地區唯一保留下來的傳統民居。田世光(1916-1999),號公煒,祖籍山東樂陵,擅長花鳥畫,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師承張大千、趙夢朱、吳鏡汀、于非闇、齊白石諸先生,是新國畫研究會創辦人之一。田世光曾任北京工筆重彩畫副會長,中國畫研究院第一屆院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
六郎莊真武廟 | 海淀鎮六郎莊村 | 位於海淀區六郎莊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建造者為曹雪芹祖父曹寅。六郎莊真武廟是曹寅在監造暢春園西園時同時負責的一個工程。原供奉真武大帝,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四合布局,現僅存正殿、東配殿、東西配房及後院西配殿。2014年海淀區文化委員會對此處進行了修繕保護。 | ||
吳家花園 | 海淀鎮掛甲屯村 | 位於海淀區青龍橋街道掛甲屯村,原是承澤園西部的一部分。民國時期,此園出售給浙江人吳鼎昌(字達詮),當時該花園大門的門楣上掛有「吳達詮別墅」的木牌,故稱「吳家花園」。曾有許多著名人士在此活動。1959年至1965年期間,彭德懷元帥一直居住在這裡。吳家花園總體布局為串通中軸線對稱格局,由前後兩組組成。前部為前廳、正廳,四周有遊廊相通,園中水池一泓,後部建有花廳、正房、東西配房,四周建抄手廊,池岸四周散置山石,池西北隅建單檐四角方亭一座。 | ||
馬甸黑寺 | 德勝門外後黑寺1號 | |||
肖家河延福庵 | 肖家河1號 | 位於海淀區馬連窪街道肖家河村1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延福禪林地藏庵,同治九年重修。正殿坐北朝南,四合布局,小式大木,硬山,前有月台,南房為倒座式。 | ||
一畝園娘娘廟 | 青龍橋一畝園 | 位於圓明園遺址正大光明門東南側西扇子河邊,是清代皇帝親耕的「籍田」。清代自雍正後,每年春天帝后出園來此舉行親耕之禮,後至嘉慶、道光年間,一畝園皇帝親耕之禮漸廢。光緒間,御前掌璽太監劉誠連在一畝園旁修建了他的家廟及宅園。現存建築年代為清代。坐北朝南,四合布局,二進院落,均為小式大木,硬山,滴水排山,小式頂,一進院有前殿及東西配殿,前殿前出廊,有左右耳殿,耳殿為筒瓦卷棚頂,箍頭脊,東西配殿均有一南耳房,東配殿耳房有箍頭脊。二進院有後殿及東西配殿,後殿為筒瓦屋面,後殿耳殿為合瓦卷棚,後殿東西配殿均無耳房。一進院前殿前有碑兩通。 | ||
東公所 | 坡上村12號院 | 位於海淀區青龍橋街道大有莊坡上村12號。據傳清代此處曾住過一位專給慈禧梳頭的王姓太監,後園子被朝廷收回充公,賜予嘉慶帝第五子惠親王綿愉之孫載潤,又稱潤貝勒園。因載潤別號寄雲,又稱為「寄雲別墅」。現有房屋一排,坐北朝南,面闊九間。合瓦硬山調大脊,有蠍子尾,從現有結構看,原布局應為四合布局。房南門樓前有上馬石一對,青白石質,上馬石底部雕有木構嘴紋飾。 | ||
大有莊小學四合院 | 北上坡15號 | 據說晚清設此地給慈禧太后管錢糧,後歸一大戶。解放前為學校,解放後曾為大有莊小學。現存建築為二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小式硬山,一進院有正門、正房、東西配房,進正門後西側有一通道通二進院。正門有抱鼓石一對,門前另有抱鼓石一對。 | ||
董四墓娘娘廟 | 董四墓村培星小學 | 位於青龍橋街道董四墓村。始建於明代,原名天仙廟,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現存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廟整體坐西北朝東南,四合布局。有山門、正殿、左右配殿。山門為筒瓦卷棚,面闊一間,正殿面闊三間,黑琉璃瓦,硬山,左右兩殿筒瓦,箍頭脊,面闊三間。院內有石碑兩通,其一為重修碑,平鋪於左配殿前,另一通埋於地下,碑座位於左配殿前。 | ||
魯班廟 | 青龍橋六間房1號 | 位於海淀區青龍橋街道。魯班廟是修建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的工匠捐款修建的廟,是目前北京地區唯一的魯班廟。院落三合布局,現存正殿、東西配殿。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硬山,和璽彩繪。東西配殿面闊三間,筒瓦箍頭脊。正殿前散落雲紋石墩,碑兩通,一碑上刻「永垂不朽」,東配殿前存留一仰蓮紋石墩。 | ||
309醫院天主堂 | 黑山扈路甲17號解放軍309醫院內 | 位於青龍橋街道黑山扈路解放軍總參謀部總醫院(解放軍309醫院)內,又名「法國樓」,是一座天主教教堂。初由法國人興建,始建於1919年,後來有德、比、荷等九個國家傳教士在此傳教,所以又叫九國教堂。這組建築群原包括修道院、教堂、療養院、墓地和葡萄園等。現僅存建築一棟,磚石結構,坐北朝南,呈不對稱「十」字形,西翼比東翼長。中間部分為五層,坡屋頂,兩旁為四層。 | ||
慈恩寺 | 青龍橋5號 | 位於青龍橋街道青龍橋。慈恩寺又名報國慈恩寺,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次年落成,民國時重修。整體格局為坐北朝南,由南至北依次為天王殿、正殿、後殿。天王殿硬山大脊,小式大木。正殿硬山調大脊,小式。後殿箍頭脊,硬山、排山滴水檐,小式大木。現存天王殿、大通智勝寶殿及後殿。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寺東有塔院,塔園內是慈恩寺開山第一代主持古風禪師靈塔。 | ||
隱修庵 | 青龍橋5號 | 位於青龍橋街道青龍橋東街。隱修庵始建於清,1925年重修。整體為四合布局,前殿硬山箍頭脊,小式大木,後殿硬山箍頭脊,旋子彩畫。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殿有耳房。東西二耳房,面闊二間,進深一間。後殿面闊三間。現彩畫已磨損,基本不可見。 | ||
大高玄殿牌坊 | 大有莊100號 | 位於海淀區青龍橋街道大有莊100號。原建築位於景山前街,是大高玄殿前品字形排列的四柱九樓式牌樓之一,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上世紀五十年代原址拆除,六十年代重建於現址。現建築改建成四柱七樓式,樓頂為廡殿頂,黃色琉璃筒瓦,面闊三間,通高16米,正樓高約10米,底為仰俯蓮須彌石座。正面鐫「弘佑天民」,背面鐫「太極仙林」。 | ||
清河制呢廠辦公樓 | 清河鎮毛紡路 | 位於海淀區清河街道橡樹灣東。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陸軍部以「軍隊用品自製供應」的名義,奏請官商合辦「溥利呢革公司」(即北京清河制呢廠前身),由張之洞等籌資興辦。1908年建廠,1909年正式開工。1912年孫中山先生視察該廠時曾在此演講。1916年北洋軍閥政府接管,並將其更名為陸軍制呢廠,1948年底清河制呢廠收歸人民政府所有。1988年為慶祝建廠80周年時重修。 | ||
安寧莊興隆寺 | 安寧華庭三區10號樓東側 | 位於原海淀區清河街道安寧莊村。清光緒年間興建。興隆寺整體格局坐西南朝東北,分前後殿。均為硬山箍頭脊,大式大木。前殿內兩側山牆繪有關公壁畫。 | ||
樹村清真寺 | 海淀區樹村路 | 位於海淀區上地街道樹村,圓明園大北門外樹村中西南側。始建於清早期,樹村當時是回族聚居的商業村落。寺中大殿前的碑記「曾在大清同治癸酉年(即同治十二年,1873年)孟春重修」。現門樓移至寺西南角,朝西開。現存的三卷大殿為勾連搭建築,小式大木,硬山頂,三進屋頂中間建單檐四角望月亭。殿前有香爐台一座,其南側有「萬古長春」碑,立於宣統元年;北有「萬古流芳」碑,立於同治年間。碑東側有古樹兩棵。該寺全盛時規模宏大,院中古槐、古柏參天,環境幽靜。文化大革命期間樹村清真寺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經過海淀公社撥款略加修葺,1985年初恢復禮拜活動。 | ||
北玉河關帝廟 | 上莊鎮北玉河村 | 位於海淀區上莊鎮北玉河村南。始建於清代,清乾隆年間重修。北玉河關帝廟坐東向西,兩進院落,中軸對稱布局,現存山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耳房,共有房17間。廟內有《重修靈應關王廟碑記》碑一通,螭首龜趺,抱鼓石一對,仿木石構二件。 | ||
永山宅院 | 老營房路與火器營路交叉口 | 位於曙光街道老營房路。解放後,永山宅院改為藍靛廠小學。永山宅院經多年使用及改造,院落格局無存,現僅存東西兩院十一座建築,建築均為清中期小式建築風格,板瓦屋面。現有正廳五間、正房三間、耳房一座、配房三間,其餘七座均為倒座排房。2012年,原藍靛廠小學騰退後,由海淀區文化委員會對永山宅院進行修繕。 | ||
瑞王墳 | 四季青鎮瑞王墳甲12號 |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瑞王墳村北京市農科院林業果樹研究所內。園寢始建於道光年間,嘉慶皇四子綿忻封瑞親王,於道光八年卒,其子奕志襲瑞郡王,奕志卒於道光三十年(1850),諡號敏,葬於此。 園寢坐西朝東,前方後圓,沿中軸線依次是石橋(已毀)、碑亭(已毀)、隆恩門、隆恩殿、寶頂(已毀)。地宮青石板拔券,墓道、石門已毀。墳圍牆西部尚存。隆恩門面闊三間,隆恩殿面闊三間。2009年海淀區文化委員會對其進行了搶險修繕。 | ||
萬安公墓 | 四季青鎮萬安里1號 |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香山南路萬安里,建於1930年,初期由王榮光、蔣尊禕合資經營,後蔣將股份撤出,由王獨資經營。1937年王榮光病故,其子王明德經營。當時占地130畝,入穴下葬者2395位。1960年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文革」期間遭嚴重破壞,1983年市政府撥專款進行修葺,擴充了墓地範圍。公墓分金木水火土五區,並設骨灰堂、骨灰廊等。公墓內有李大釗烈士陵園,還有愛國將領、革命烈士、藝術家、民主人士等墓葬,現存各種建築面積2010平方米,經常使用的建築面積為1550平方米,各類建築保護使用狀況良好。 | ||
金河堤詩碑 | 火器營橋北,京密引水渠西岸 | 位於頤和園南牆外長河西岸邊。乾隆二十年(1755) 五月立。碑為漢白玉石質,坐西朝東,螭首龜趺,基座正方形,通高約5米。碑體保存基本完好,碑陽字跡漫漶,碑陰刻清高宗乾隆御製《金河詩》。金河碑詩文記述了疏通金河河道,便於行船,灌溉稻田,排澇泄洪的情景。金河自玉泉山高水閘流出,經頤和園西牆,至該碑北側匯入長河,它是元代金水河的孑遺。當時金水河為皇家御用,所以還有「跨河跳槽」、「濯手有禁」的記載。金河堤詩碑是研究北京水利史及京西水利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 ||
北塢關帝廟 | 四季青鎮北塢公園內 | |||
門頭新村甲8號四合院 | 四季青鎮門頭新村甲8號 |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門頭新村甲8 號,院落整體格局為兩進四合院,正房坐西朝東。一進院東房、西房均面闊五間,卷棚筒瓦硬山。南、北房面闊三間,硬山合瓦。二進院門為垂花門,門口有兩個青石質門鼓石,正房面闊五間,南、北房面闊三間,均為硬山合瓦。該院落解放前為一地主家宅院,解放後先是歸部隊使用,後來第四十五中學將這裡用作教室,文革後歸四季青鄉政府,鄉政府將二進院落(西院)出租給香山助劑廠。現該處土地已經歸永泰開發公司。 | ||
田村關帝廟 | 四季青鎮田村 |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田村,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格局為坐北朝南,現存古建筑北房面闊三間,硬山調大脊,小式。殿前有碑《重修關聖帝君廟碑記》一通,碑文中記載了清順治十八年重修事宜。 | ||
小屯村侵華日軍飛機掩體遺址 | 四季青鎮小屯村 | 1937 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以侵略為目的,強化了軍事設施的建設,在海淀區小屯村修築飛機場及飛機掩體。該掩體遺址出口處寬17.6米,縱深13米,內高為4.7米,頂部為穹窿頂,水泥澆築。侵華日軍飛機掩體遺址是日本空軍在海淀駐軍現存的重要物證,為海淀區青少年教育基地。 | ||
法海寺遺址 | 四季青鎮紅旗村萬安山 |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萬安山麓,與晏公祠為鄰。相傳法海寺原為弘教寺遺址,清順治十七年(1660)重建,改名法海寺。法海寺原建築格局坐西朝東,現存山門,其他建築僅存台基。天王殿和正殿前各有兩通石碑,南後殿台基中有石碑倒伏。四塊石碑分別是:大清康熙五十年碑、大清康熙五年碑、敕賜法海禪寺碑以及順治庚子三月御書敬佛碑。遺址西端的山坡上有摩崖石刻兩處。 | ||
晏公祠 | 四季青鎮紅旗村萬安山 |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萬安山麓。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為太監晏宏所建。原名道統廟,是儒家廟宇。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祠坐北朝南建於山坡上,東部為停雲岩石洞,西為地藏殿,另有四方亭一座。停雲岩石洞為南向,拱券頂,面闊三間,西間門券刻「四知室」,東間門券刻「三省齋」。四知室洞內壁上有大幅刻字,記晏宏生平事跡。三省齋南窗上刻「邀月洞」,窗有石欄,面闊三間,明間與次間之間有石券門相通,每間石室內均有小龕。停雲岩以西約40米為地藏殿,面闊三間,殿內原供有三皇五帝、三王、周召、孔孟諸聖賢以及周、程、張、朱等大儒的石像,現已不存。大殿前原立有一四方石亭,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2015年海淀區文化委對晏公祠進行修繕。 | ||
鳳凰嶺旮旯庵及石窟遺址 | 鳳凰嶺公園內 | 位於鳳凰嶺山麓,東南距台頭村約2.5公里。原名妙峰庵,因其坐落於山谷深處,俗稱旮旯庵,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庵原為四合布局,坐北朝南,今已圮,只存兩座石窟。一窟在庵西側,門向東南,面積約20多平方米,另一窟在庵東側,因窟前有53級石階而稱「五十三磴」。五十三磴建在一座20多米高的巨大山岩上,五十三級石階陡峭凌厲,寬僅數尺,石級盡頭即為石窟,窟高1.83米,深2.15米。臨洞眺望,群峰盡收眼底,景色尤佳。曾於2006年修繕。 | ||
鳳凰嶺石刻 | 鳳凰嶺公園內 | 刻於民國年間,位於聶各莊村鳳凰嶺山麓,東距台頭村約一公里。鳳凰嶺峰巒險峻,山勢奇麗,為花崗岩體。「鳳凰嶺」三字為楷書,字體蒼勁有力,莊重工整,由北向南排列,每字高約4米,寬近3米,字間4.5米,筆畫寬度在0.2米以上,它是北京西山風景區最大的摩崖刻字。 | ||
龍泉寺萬緣茶棚 | 鳳凰嶺公園內 | |||
妙覺禪寺遺址 | 鳳凰嶺公園內 | 位於蘇家坨鎮鳳凰嶺公園南線,原為黃普院,由金章宗完顏璟創建。明正統二年(1437),太監趙永等在黃普院舊址上興建寺廟,賜額「妙覺禪寺」。明成化二年(1466)改建妙覺寺。寺北有天然巨石,名曰「金剛石」,石上建有一座高約2 米的六角七層密檐式磚塔。寺南向,原有山門殿、天王殿、正殿、後殿和方丈院等。1941年秋廟舍被日寇焚毀,現寺基址及銀杏樹尚存。遺址內有若干石構件及兩通碑散落,一為《敕賜妙覺寺記》碑。 | ||
妙峰山香道中北道遺址 | 陽台山自然風景區 | 在明清兩代至民國年間,妙峰山頂峰的碧霞元君廟的香火聞名北方。《燕京歲時記》記載「廟在萬山中……自始迄終,繼晝以夜,人無停趾,香無斷煙」,可見妙峰山香火旺盛。昔日香客進香主要有四條古香道,其中有三條在海淀區域內,分別為老北道、中北道、中道。
中北道自海淀區蘇家坨北安河村開始,沿途有七個茶棚遺址,依次為:清福觀、響塘廟、青龍山朝陽院、金仙庵、玉仙台、瓜打石、妙爾窪。 | ||
范長喜宅院 | 蘇家坨鎮北安河村 | |||
中法大學附屬中學舊址 | 蘇家坨鎮北安河村 | 1923年,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李石曾在海淀溫泉村建中法大學附屬中學,1924年遷至北安河鄉環谷園。1924-1925年,馮玉祥、孫岳和胡景翼(字笠僧)捐巨款幫助學校建造了圖書館和校門前石橋,為感謝胡將軍義舉,圖書館取名為笠僧堂。笠僧堂為近代建築形式,前有石橋,為花崗岩質地,保存完好。該校原有房七十餘間。現存建築有笠僧堂。 | ||
蓮花寺 | 蘇家坨鎮徐各莊村 | 位於海淀區北安河鄉大覺寺南。始建於明朝,清光緒年間多次重修並擴建,清末為太監養老送終之所。清光緒十四年、二十八年及三十一年三次重修擴建。寺整體格局為坐西朝東,依山勢分三級。一級有蓮花池、告示碑及磨盤,二級有山門,卷棚硬山合瓦屋面,匾額「蓮花寺」。三級分中院、南北跨院,均為四合布局。中院有山門殿、正殿、南北配殿,山門殿面闊三間。正殿面闊三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屋面。配殿硬山箍頭脊,棋盤心屋頂,南北跨院各有正殿三間。寺內有清光緒十八年(1892) 告示碑、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修蓮花寺碑記》碑和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蓮花寺碑記》碑。 | ||
北安河雙關帝廟 | 蘇家坨鎮北安河村 | 位於蘇家坨鎮北安河村,建於清代。整體格局坐西朝東,依次有前殿、南北配殿、正殿。正殿面闊三間,筒瓦硬山調大脊,小式大木,和璽、蘇式彩繪兼有,現代門窗裝修。前殿面闊三間,硬山筒瓦箍頭脊,小式大木。南北配殿做法同前殿。現存建築有前殿、南北配殿、正殿。 | ||
北安河玉皇廟 | 蘇家坨鎮北安河村 | 位於蘇家坨鎮北安河村,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天津路燈會重修玉皇廟碑記》碑文記載,此廟宇年深日久,風雨摧殘牆垣頹敗,光緒年間,天津路燈會為了方便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到妙峰山進香的香客,將從村里購得的「津郡路燈會存燈之所」重修。民國時再次重修。殿南有「萬古流芳」碑一通。廟整體格局為坐北朝南,三合院落,現存正殿,正殿面闊三間,硬山箍頭脊,小式大木,蘇式彩繪。 | ||
車耳營關帝廟 | 蘇家坨鎮車耳營村 | 建於明嘉靖年間,清光緒初年重修,坐北朝南,院內有「重修碑記」碑一通,為清光緒二年(1876)所立。另有一個碑座和半截碑,在廟東北京鳳凰嶺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院內。現存建築為2003年修建,三合布局,正殿為原址重修,面闊三間,另建有東西配殿、後殿。配殿面闊各三間,後殿面闊三間帶二間耳房,正殿為崇寧殿,後殿為娘娘殿。關帝廟前古松樹齡久遠,姿態挺拔,鋪青疊翠。 | ||
高時明墓 | 蘇家坨鎮大工村 | 位於海淀區蘇家坨鎮大工村。據《永清縣誌》記載,高時明十五歲入宮,掌司禮監印。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進北京,高時明自焚身亡,葬在九龍山(今大工村)。墓門額上鐫「一化元宗洞主」六字,門柱刻對聯「仁民愛物維國運,復忱懷倫衍聖傳」。石室墓坐西朝東,室內左右兩側各有一石仿木構筒瓦檐龕,正面為石棺床,飾以石仿木構垂花門樣式,石券頂,均為青石料。該墓室於20世紀60年代修建水庫被發現,部分構件被清理拆除用於砌築水庫。有記載大工村山上有玄同道院,據傳道院原為高時明宅院,「其山九峰環抱,明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時明壽冢在焉。有浮圖曰玄同寶塔」。另據《燕都名山遊記》記載,玄同道院內有七級寶塔稱玄同寶塔。 | ||
護國佑民觀音禪林 | 蘇家坨鎮聶各莊村 | 位於海淀區蘇家坨鎮聶各莊村。始建於明代崇禎五年,現存建築年代為清代。坐西朝東,分前殿、中殿、後殿,各三間,小式大木。前殿、中殿為筒瓦硬山調大脊,蘇式彩繪;後殿為筒瓦卷棚箍頭脊,蘇式、和璽、旋子混合彩繪,抬頭梁墊板有「松柏千年茂,芝蘭百歲榮」字樣。大門口有石獅一對。中殿後有「護國佑民觀音禪林」匾額一塊,碑座兩個,前殿前有國槐一株,中殿南側有側柏一株。2006年、2010年海淀區文化委員會曾兩次對該建築進行了搶險修繕。現存房屋三間,總體保存狀況良好。 | ||
西埠頭興善寺 | 蘇家坨鎮西埠頭村 | 位於海淀區北安河鄉西埠頭村。建於明正德二年(1507),俗稱東廟。寺坐北朝南,前有古樹兩株,碑兩通,兩通碑皆螭首龜趺,西側為《大明創建興善寺碑記》,為大學士李東陽撰寫,碑文記載「首列山門、中立佛殿,左列伽藍堂而擁護之,右列祖師堂而翊衛之,鐘鼓有樓,講禪有室,供有田疇,福有爨具,環以僧廡,繚以垣牆,坳堊鮮明,金碧交輝,誠然一大成招提也」,說明寺內過去前有山門、中有佛殿、左有伽藍殿、右有祖師堂,還有鐘樓、講禪室。目前僅存正殿,正殿面闊三間,硬山調大脊,小式大木,木構架上繪有彩畫。另一碑為《大明興善禪寺碑銘記》碑,為翰林學士張天瑞撰。 | ||
周家巷娘娘廟 | 蘇家坨鎮周家巷村 | 位於海淀區蘇家坨鎮周家巷村東。原名娘娘行宮,原檔記載院內有「娘娘行宮」石匾一塊,「萬曆十一年」落款。由此知明代時已有該廟。曾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廟坐北朝南,山門已無存。分東西兩院,東院有正殿、東配殿,西院有正殿,原中間有配殿。東院正殿面闊三間,硬山箍頭脊,小式大木,廊推出,西院正殿面闊三間,硬山箍頭脊,小式大木。現存建築有東院、西院正殿,建築面積105.6平方米。 | ||
顯龍山石刻 | 溫泉鎮顯龍山 | 位於海淀區溫泉鎮溫泉村南顯龍山頂。顯龍山,又名堂子山,山為石灰岩質,海拔約90米。石壁上鐫刻「水流雲在」,每字高1.6米,書寫端莊工整,氣勢宏大,為著名社會活動家英斂之(滿洲正紅旗人,《大公報》和輔仁大學創始人)於1913年手書,取杜甫詩《江亭》「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之意,反映了英斂之當時的心境。下有題注為:「英斂之偕內子淑仲小兒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時宣統退位之次年正月也」。此石刻被認為是北京地區最大的摩崖石刻,石壁上還有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和正統十年採石匠的刻字等。 | ||
城子山東嶽娘娘廟 | 溫泉鎮城子山 | 位於海淀區蘇家坨鎮城子山村城子山上,北臨周家巷,西為大覺寺,建於清代。原山頂紫宸宮因系木結構建築,遭雷火被毀,現遺存建築為重建,為了避免再遭雷火之災,建築總體全部系磚、石、瓦結構建造。殿內為拱券頂,亦名無梁殿。中殿三間是東嶽寶殿,東、西分別是藥王殿和財神殿,各一間。東嶽寶殿裡為拱形頂無梁殿。東嶽廟為磚石結構,房檐兩側雕有龍頭。入口為大理石質,上圓下方,石刻上雕有精美花紋。左右配殿為方形格局,圓頂,圓頂中央部位有龍雕,龍頭居中朝下,右配殿龍雕不存。 | ||
護國寺戲台 | 溫泉鎮溫泉村 | 護國寺戲台位於海淀區溫泉鎮溫泉村。建於清代,坐南朝北,原與護國寺相對峙。面闊三間,硬山調大脊,前出軒為戲台,軒面寬5.7米,進深4.9米,懸山箍頭脊,一斗二升麻葉頭斗拱,曾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場所。 | ||
溫泉村菩薩廟 | 溫泉鎮溫泉村 | 溫泉菩薩廟位於海淀區溫泉鎮溫泉村。現存山門殿、北配殿、正殿,共有房九間。院落坐西朝東,山門殿為筒瓦硬山箍頭脊,正殿為筒瓦硬山調大脊,旋子彩繪。北配殿為合瓦屋面,硬山調大脊。2008年海淀區文化委將該廟進行了全面修繕。 | ||
大牛坊關帝廟 | 西北旺鎮大牛坊村 | 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大牛坊村。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廟坐北朝南,院內為三合布局。正殿三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殿前有清代古柏一株。廟前山門內東側的旗杆,高約20米,有「京北第一杆」之稱,由香杉木製成,用四塊花崗岩夾杆石立於磚砌台基上,過去每年從春節到二月初一,村民都在旗杆上張燈結彩以慶祝佳節。關帝廟現為大牛坊村老年活動站。 | ||
韓家川東廟 | 西北旺韓家川村 | 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韓家川。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現僅存正殿,面闊三間,硬山,墀頭有紋飾。正殿門前有碑兩通。東側為「萬古千秋」碑,為光緒八年所立。西側碑額前書「萬古千秋」,後書「遵道而行」,碑陽為禁開山令,碑陰為禁賭令,為光緒甲午年所立。 | ||
韓家川西廟 | 西北旺韓家川村 | 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韓家川。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康熙三十四年(1695) 重修, 咸豐十一年(1861)又重修。廟坐北朝南,現有正殿三間、耳房一間,硬山筒瓦大脊,配殿三間,硬山元寶脊。 | ||
冷泉福泉寺 | 西北旺鎮冷泉村 | 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冷泉村。建於清代。因當地泉水眾多,故寺名福泉。福泉寺坐北朝南,原為四合布局,寺內佛像1949年以後拆除,「文革」中殿宇復遭破壞。現僅存正殿三間,建築面積82平方米,門窗改為現代裝修。硬山調大脊,灰筒瓦,脊上嵌有磚雕花飾。1983年重修。 | ||
冷泉關帝廟 | 西北旺鎮冷泉村 | 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冷泉村。約建於清初,1985年重修,廟坐北朝南,三合布局,正殿三間,面闊9.6米,進深8米,建築面積74.8平方米,硬山調大脊,筒脊。東西配殿各三間已改建。 | ||
唐家嶺關帝廟 | 西北旺鎮唐家嶺村 | 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唐家嶺村。建於清。格局為坐西朝東,現只存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箍頭脊,旋子彩繪。建築面積60.48平方米。保護情況較好。2013年由其管理使用單位出資進行修繕,恢復了兩進院落的格局。 | ||
西北旺關帝廟 | 西北旺鎮西北旺村 | 位於西北旺鎮西北旺東村。始建於乾隆年間,道光年間重修,現有山門一座,旁門兩座,正殿、東西配殿,後殿及耳房各一座,東西配房。除山門、後殿及耳房、東西配房之外,均為新建。後殿為卷棚硬山頂,旋子彩畫,新修正殿門前有碑一通,碑額前書「萬古不朽」,後書「因果不昧」,後殿門前有碑座一個。 | ||
鑲白旗碉樓 | 北京植物園內 | 位於北京市植物園內。清中葉,乾隆皇帝為平定大小金川,在香山一帶的八旗營房附近修建碉樓,用於軍事訓練。每旗八個,共六十四個。此碉樓即為其中之一。碉樓由毛石、青石混合砌築。目前為北京植物園管理。 | ||
香山慈幼院址 | 香山公園內 | 位於香山公園內。民國六年(1917),順天府及直隸地區發大水,受災民眾數以百萬計。民國時期政治家、慈善家熊希齡督辦救災善後事宜,收養遺棄兒童四百餘人。慈幼局初在西安門內府右街培根女學舊址處,後由總統徐世昌與清室內務府協商,將三山五園之一的靜宜園房產撥出以建慈幼院。建校工程於1919年動工,同年底竣工,熊希齡任院長。香山慈幼院總計救助了約一千名學生。慈幼院初建時分為男女兩校,現在香山別墅的餐廳為原男校的食堂;香山飯店的餐廳為原女校的食堂,香山公園管理處所在地為香山慈幼院總院的舊址。院內鎮芳樓原為慈幼院的董事會、評議會、院務會等開會的地方。 | ||
普安塔 | 四王府村東北側 | 位於海淀區香山街道四王府東北山南坡,始建於遼。塔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高約九米,為七層八角八面密檐式磚塔,塔基為單層須彌座,東、西、南、北四面各有一拱形小門,其餘面為窗形小龕,內刻神像,塔身內是一拱形小室,室內原有明正德年間普安菩薩一尊,今已無存。底檐為單昂斗拱,每角一攢,頂內收,輪廓線條柔和。塔身飾以白色。普安塔是海淀區現存最早的塔。目前為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西山管理處管理。 | ||
正白旗北廟 | 正白旗甲9號 |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正白旗甲9號,是海淀區僅存的清代旗營廟宇。廟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北高南低。兩進院均為三合布局。從南向北依次有垂花門、東西配殿、正殿,二進院東西配殿、正殿及耳房。一進院正殿後的抱廈內繪紅樓夢故事畫,保存較好。院內古樹林立,有側柏、檜柏、油松、白皮松及國槐等。目前為四王府小學使用。 | ||
佟麟閣墓 | 北正黃旗18號 | 佟麟閣(1892-1937),原名佟凌閣,字捷三,河北省高陽縣人。「七七事變」時佟麟閣將軍指揮29軍浴血奮戰,壯烈犧牲,是我國抗戰中最早捐軀疆場的高級將領。佟麟閣墓坐西南朝東北,依山而建,水泥台基,水泥寶頂。東側為佟麟閣夫人彭靜智之墓。墓園前立有「抗日烈士佟麟閣將軍之墓」墓碑,立於1979年10月。墓園東側立有北京市市政局所立「佟麟閣烈士之墓」的北京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標誌牌。墓園北側有佟麟閣將軍生平簡介碑。墓東側為佟麟閣將軍紀念館。 | ||
鑲紅旗碉樓 | 團城西街紅旗街3號院 | 位於香山街道紅旗村3號院。清中葉,乾隆皇帝為平定大小金川,在香山一帶的八旗營房附近修建碉樓,用於軍事訓練。每旗八個,共六十四個。此碉樓即為其中之一。碉樓由毛石、青石混合砌築。目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管理。 | ||
劉半農墓 | 香山玉皇頂山上 | 劉半農(1891-1934)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青年時遊學歐洲九年,專攻語言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民國二十三年(1934)六月赴綏園考察方言及聲調,染回歸熱,返回北平,四日後卒,年44歲。主要作品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劉半農墓建於1944年,南北走向,墓基為4米見方石台,基座為四方形石墩,高約1米。原墓碑已殘,碑文為蔡元培所撰,碑額為章炳麟篆書,碑文為錢玄同書,十分珍貴,新碑為1989年重建。 | ||
劉天華墓 | 香山玉皇頂山上 |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生於江陰,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演奏家。逝世於北京,年僅37歲。1935年5月,劉天華與其胞兄劉半農共葬於香山玉皇頂。劉天華墓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布局,原有墓碑「文革」期間被毀,現存於墓園北部。現有墓碑為1989年重立。墓碑為青石石質,正面鐫刻「故音樂大師劉天華先生、夫人之墓, 胡光煒題」,碑陰碑文為金陵揚仲子書丹。石案為漢白玉石質,周圍鐫刻有紋飾。 | ||
馬連良墓 | 萬花山上 | 馬連良(1901-1966),字溫如,回族,北京人,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京劇「四大鬚生」之冠,馬派創始人,文革時受迫害致死。1972年建墓,墓坐北朝南,葬馬連良及原配、繼配兩位夫人。墓園由西向東分別為陳慧璉之墓,馬連良之墓,王慧茹之墓。該墓為大理石砌築,建築面積72米,保存較好。 | ||
梅蘭芳墓 | 萬花山上 | 梅蘭芳(1894-1961),原籍江蘇,為我國著名京劇大師,梅派創始人。梅蘭芳墓建於1961年,坐東朝西,居高臨下,氣勢開闊。墓分兩層,一層為梅蘭芳先生之墓,長方形墓台為梅花形,漢白玉砌成。墓前樹立2米高的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梅先生好友許姬傳手書的「梅蘭芳之墓」五個鎏金大字,墓蓋上刻一朵梅花。周圍的水泥攔牆及地面均有梅花裝飾,二層為梅先生家人的七座墓。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北京市文化局出資對該墓園進行了修繕。現在保存狀況良好。 | ||
火神廟 | 頤和園路與海淀路交叉口 | 位於燕園街道。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自清康熙中葉以來,北京西郊興建暢春園等皇家園林,海淀鎮也隨之日漸繁榮興盛,商號多達百餘家。商鋪多為木結構,常有火災之患。為祈平安,合鎮紳商集資修建火神廟,供奉火神,並「作為本鎮海晏水會辦公及存儲救火器處所」。該廟為道教廟宇,坐北朝南,原有山門、前殿、後殿。前殿東西各建遊廊十間,現僅存後殿。現有後殿三間,小式大木,硬山調大脊,原蘇式彩繪改為和璽彩繪。門前另有二通碑,一為乾隆年間六聖祠碑。曾於2001年修繕。 | ||
蔣家胡同四合院 | 北京大學校內 | 位於北京大學。建於清光緒年間,原是天利木廠安聯魁修建的宅院。天利木廠因清同治年間重修九州清晏工程而聞名。光緒年間慈禧太后興建頤和園,天利木廠承包佛香閣等多項工程,將部分木料、磚瓦等運出,建造了蔣家胡同四合院。該院幾經易手最後轉賣給燕京大學。著名學者顧頡剛先生曾在此編纂《禹貢》雜誌。宅院坐北朝南,廣亮大門,門前有上馬石,進門迎面是一座雕花清磚影壁,折而向西為屏風門,一進院落正北建一殿一卷垂花門。正廳為大式五楹,東西配房各三間,四角有抄手廊相通。院後有一小花園,種植花木,疊置峰石。山後建有單檐六角方亭一座,現歸北京大學法學院使用。2001年由北京大學修繕並部分復建。 | ||
蔚秀園古建群 | 北京大學校內 | 位於北京大學西門外, 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 最早是清聖祖皇子的賜園彩霞園,是圓明園的附園之一、三山五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雍正年間賜予和親王弘晝,稱和王園,清道光十六年(1836)轉賜於定郡王載銓,更名為含芳園,咸豐三年(1853)載銓加親王銜,含芳園又稱定王園,咸豐八年(1858)含芳園轉賜醇親王奕譞,賜名蔚秀園。1931年,燕京大學購得此園,作為教職工宿舍。蔚秀園四周虎皮牆保存尚好,園內現中部、南部和東部仍大體保留着原有的山水格局,中島前所周圍的水面被部分填埋和分割,但南湖和與之相連的湖水、土山仍存,前所正房和部分房舍、湖西岸土山、四方亭和東所飯房仍存。 | ||
治貝子園 | 北京大學校內 | 位於北京大學逸夫一樓南側。初為清宗室貝子載治的別業,俗稱「治貝子園」,又叫「蘇大人園」。光緒中葉,載治之子溥侗繼有其地。後溥侗以該園為抵押,向銀行借款,後無力償款該園被銀行拍賣,為燕京大學所得。20世紀90年代,在治貝子園遺址上,建造了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辦公院落。治貝子園整體坐北朝南,遺址周圍的古白皮松、古油松、古槐樹是昔日古園的重要見證。 |
參考文獻
- ^ 文物概况,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于2014-09-25查阅. [2014-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 ^ 2.0 2.1 2.2 海淀区新增7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首都之窗,2014-02-17. [2014-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 ^ 3.0 3.1 海淀區文博事業紀事(1949-2004)
-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海淀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海政发〔2014〕20号),2014年8月31日. [2014年9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20日).
- ^ 1999年,「廣源閘及龍王廟」被海淀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廣源閘作為大運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中。龍王廟作為「萬壽寺龍王廟」,繼續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