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慧忠
南陽慧忠(675年—775年)[1],俗家名冉虎茵[2],法名釋慧忠,世稱南陽慧忠國師,諡號大證禪師,越州諸暨(治在今浙江諸暨)人,唐代僧人。
南陽慧忠 | |
---|---|
675年 - 775年 | |
本名 | 冉虎茵 |
諡號 | 大證禪師 |
尊稱 | 南陽慧忠國師 |
生地 | 越州諸暨 |
逝世地 | 長安 |
宗派 | 禪宗 |
寺院 | 香嚴寺 |
師 | 惠能 |
弟子 | 耽源 |
博通經律,法受雙峰[注 1],[3]是禪宗六祖惠能門下的五大宗匠[注 2]之一,[4]與菏澤神會共同在北方弘揚六祖禪風。他備受唐朝三代皇帝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的禮遇,受封國師,常被尊稱為慧忠國師。
生平
慧忠自幼學習佛法,通達經律,十六歲時因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拜見,並獲得心印,為惠能門下高足之一。[5]在受法曹溪之後,在吳楚的四明山、天目山、武當山和羅浮山等山參學,中宗嗣聖七年(690年)時在淅川白崖山的黨子谷,修煉四十餘年,道譽甚高。曾經有盜賊進入山中,以刀脅持,慧忠禪師禪坐不動,盜賊欽服而退。[6]
唐玄宗在位時,非常欽佩慧忠的道譽,開元八年(720年)時,將其迎往京城長安,後擔任南陽龍興寺的住持。安史之亂期間,慧忠離開長安,隱遁山林。
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派使者又將他迎回長安,敕住千福寺,後又移居光宅寺。他向皇帝闡述「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受到肅宗的肯定,待以國師之禮。他詔請朝廷於武當山立太一延昌寺,又於白崖山黨子谷置長壽寺,各置大藏經一部。
大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請慧忠入宮傳法,後賜居寶光寺。大師隨宜說法,極受尊崇,僧俗弟子逾萬人。
大曆十年十二月(775年),慧忠圓寂,諡號「大證禪師」。
法嗣
師承
弟子
禪法思想
慧忠悟道行化,得法於曹溪六祖,傳承禪宗一系法脈心印,有鮮明的南宗禪直指人心、直截心印的特點;他隱居時間長達四十餘年,其工夫純熟,堪為宗門巨匠;博通經律,是宗通說通皆具的大德,這一點是慧忠國師與六祖門下其他弟子的重要不同之處 。[7]
禪門公案
非公境界
《景德傳燈錄》卷5:
師與紫璘供奉論義。既陞坐,供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供奉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坐。[8]
供奉紫璘與慧忠論經。慧忠上座後,紫璘說:「請師父立個宗義,讓我來反駁。」慧忠道:「議題已立好了。」, 紫璘道:「是什麼?」。慧忠道:「果然未見義,你尚未到此境界。」說完,慧忠起身下座。[9]
紫璘供奉註經
南陽慧忠國師因紫璘供奉註《思益經》,師曰:「凡註經,須會佛意始得。」曰:「若不會佛意,爭解註經?」師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隻箸,問供奉:「是甚麼義?」供奉無語。師曰 :「老僧意尚不會,何況佛意?」
一日,南陽國師問紫璘供奉:「聽說大德在註解《思益經》,批註經典者,必須要能契會佛心,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才能勝任。」紫璘說:「若不解佛意,我怎麼會下筆呢?」慧忠禪師聽後,就要侍者盛一碗水,裡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支筷子,送給紫璘,問:「這是什麼義?」紫璘茫然不知,無語可對。慧忠曰:「你連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說已烴契會佛心呢?」慧忠禪師的水米碗筷,已經說明,佛法者不離生活也,紫璘供奉遠離生活批註佛經,則離佛心遠矣。[10]
國師三喚
國師喚侍者,者應諾。如是三召三應諾。師曰:「將謂吾孤負汝,誰知汝孤負吾。」
外部音訊連結 | |
---|---|
《無門關》國師三喚 |
國師喚侍者這則禪宗公案。文字雖短,意境悠長,歷代以來常被提撕唱和。般若無相,禪門無門,如何得見得入?慧忠國師一日三喚自己的侍者,可侍者聽過召喚後只是應,不問幹什麼。問答之間如對山呼喊的回應。明者自明,盲者自盲。所以,國師又說:「我以為是我辜負你,誰知卻是你辜負了我。」後來的趙州禪師評論說:「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7]此公案的妙處在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有人對着暗空寫字,字體怎會彰顯出來?但字體卻煥然於寫字人的心中。禪師與侍者之間有三喚,喚者何喚?答者何答?這一切都不顯痕跡,但就在喚者與應者的應答之間妙義彰然。[11]
破斥野狐精
大曆五年,西域大耳三藏至京師,自雲得他心慧眼。
帝令入光宅寺,請慧忠國師試驗。
師問:汝得他心通耶?
對曰:不敢。
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
三藏云: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往天津橋看弄猢猻。
師又問:老僧即今在什麼處?
三藏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去西川看競渡。
師第三問語亦如前。
三藏良久罔知去處。
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
三藏無對。
後世僧人討論
1. 僧問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為甚麼不見國師?」 山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見。」
2. 又有僧問玄沙。沙曰:「汝道前兩度還見麼?」
3. 僧問趙州:「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甚麼處?」 州云:「在三藏鼻孔上。」
4. 僧後問玄沙:「既在鼻孔上,為甚麼不見?」 沙云:「只為太近。」[12]
注釋
參考資料
- ^ 蔡友田. 禪法東來:達摩祖師.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1996: 第154 頁. ISBN 9789579907750.[失效連結]
- ^ “一僧一帝香严寺”系列“国师”创建千年古寺. 華夏經緯網. 2011-01-10.[失效連結]
- ^ 《宋高僧傳》
- ^ 《景德傳燈錄》
- ^ 《祖堂集》
- ^ 宋《高僧傳》:「忠往在南陽陷於賊境,固請迴避,皆不允之。臨白刃而辭色無撓,據青雲而安坐不屈。魁帥觀其禪德淡若,風韻高逸,投劍羅拜,請師事焉。於時避寇遇寇者,眾矣。無何群盜又至,乃曰: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錫發趾,沿江而去。有學其先蹤,堅住不避者,盡被誅戮。則知雲物氣象,有如先覺。存而不論,道何深也。」
- ^ 7.0 7.1 南阳慧忠国师禅法思想探析. [201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7).
- ^ 《宗門拈古彙集》卷6:「國師因與紫璘供奉論義。師陞座,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已竟。奉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座。」
- ^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商都網. 2011-01-12 [201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 ^ 佛心是什么?. 白瑪若拙佛教文化傳播工作室. 2009-09-27 [201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 ^ 南阳慧忠国师. 《禪宗燈錄譯解》. 2006年5月16日 [2011年4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3日).
- ^ 南陽慧忠禪師.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