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

初唐著名诗人

盧照鄰(634年?—689年),升之,一說名子升,字照鄰[1]幽憂子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詩人,後因久病厭世,投水死。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一起被稱為「初唐四傑」。

盧照鄰
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盧照鄰
盧照鄰的畫像,出自清代畫家上官周創作的
古代名人畫像集《晚笑堂畫傳
益州新都縣尉
升之
幽憂子
氏族范陽盧氏
籍貫幽州范陽(屬今河北涿縣
出生634年?
逝世689年
《盧升之集》七卷、《幽憂子集》七卷

生平

盧照鄰出自范陽盧氏北祖,是東漢侍中盧植十六世孫,後燕營丘郡太守盧偃九世孫,北齊幽州大中正、贈殷州刺史盧旦曾孫,隋朝龍山縣、新寧縣二縣縣令盧子元之孫,唐朝江都縣臨潁縣盧仁勗之子,有盧照乘盧照己盧照容等八個兄弟[2]。盧照鄰幼時非常聰明,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早期擔任鄧王府典簽[3],獲得鄧王李元裕賞識,李元裕曾說:「此吾之相如也。」龍朔元年(661年)盧照鄰入蜀,與喬師望有交遊,乾封元年(666年)至咸亨二年(671年)任益州新都縣(今四川成都一帶)縣尉。離蜀後,寓居洛陽。曾因「橫事被拘」下獄,後為友人所救得免[4]

盧照鄰在益州新都尉任上染患麻風病[5],不得不辭職北歸,從此「羸臥不起,行已十年」[6]咸亨四年(673年),在長安養病[7],名醫孫思邈曾悉心為他調治,但孫思邈認為盧照鄰的病是「鬱怒所致,無法根治」。後由長安轉居太白山。雖然他還試圖做門客,但後來病情加重,又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8]。他在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著《五悲文》以自明[9],但終因疾病的痛苦,決定與親屬道別,垂拱四年(688年)作《釋疾文》,不久後投潁水自殺[10]

盧照鄰擅長詩歌及駢文,以歌行體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評價道:「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11]。其代表作為七言長詩《長安古意》,詩中有句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是廣為傳誦的千古名句。著有《盧昇之集》七卷和《幽憂子集》七卷[12],《全唐詩》收其詩兩卷。兩《唐書》雖有傳,但敘之過簡,其生平事跡多難考定。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舊唐書·卷190上》,出自劉昫舊唐書
 新唐書·卷201》,出自《新唐書

參考資料

  1. ^ 《金石錄·卷二十四》:右《唐黎尊師碑》,題雲「盧子升字照鄰撰」。案《唐史》,盧照鄰,字升之,與此《碑》不合。蓋唐初人多以字為名爾。至以「子升」為「升之」,則疑《史》之誤。
  2. ^ 胡可先. 新出土《卢照己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8, (2): 67–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3. ^ 張鷟《朝野僉載》卷六
  4. ^ 盧照鄰:《窮魚賦並序》
  5. ^ 新唐書》本傳:「疾甚,足攣,一手又廢。」
  6. ^ 盧照鄰《釋疾文》中自述:「余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蜷;不學邯鄲步,兩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7. ^ 盧照鄰《病梨樹賦·序》中說:「癸酉之歲,余臥病於長安光德坊之官舍。」
  8. ^ 新唐書》本傳:「得方士玄明膏餌之,會父喪,號嘔;丹輒出,由是疾益甚」。
  9. ^ 新唐書》本傳
  10. ^ 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只能據其詩作推知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盧曾說到「後封嵩山」及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四十,享年約六十歲。《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載:「約635–約689年,一說約636–695年後」;《唐詩匯評》記:「約630–約680年後」;聞一多《唐詩大系》定為637年,即貞觀十一年,但無證據;1957年劉開揚在《初唐四傑及其詩》一文中考證出盧照鄰的生年為貞觀九年(635年);傅璇琮《盧照鄰楊炯簡譜》定為630年前後;任國緒《盧照鄰詩文系年及生平行跡》定為貞觀八年(634年)。
  11. ^ 唐音癸籤
  12. ^ 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稱盧有文集二十卷。
初唐四傑
王勃 | 楊炯 | 盧照鄰 | 駱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