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特施塔特-代彭之戰
古特施塔特-代彭之戰(法語:Bataille de Guttstadt-Deppen;俄語:Сражение при Гуттштадте)發生於1807年6月5日至6日。此役中,由本尼希森伯爵率領的俄羅斯帝國軍隊襲擊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米歇爾·內伊元帥的第1軍。俄軍在此役中壓制了他們的對手,但內伊還是成功地用他寡不敵眾的部隊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後衛行動。在6日,內伊的部隊成功與俄軍脫離接觸並撤回到帕斯文卡河的西側。此役是拿破崙戰爭第四次反法同盟戰役的一部分。[1]
古特施塔特-代彭之戰 | |||||||
---|---|---|---|---|---|---|---|
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古特施塔特 | |||||||
| |||||||
參戰方 | |||||||
法蘭西第一帝國 |
俄羅斯帝國 普魯士王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米歇爾·內伊 讓·蘇爾特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負傷) 克洛德·維克托-佩蘭 |
本尼希森伯爵 德米特里·多赫圖羅夫 安東·威廉·馮·萊斯托克 亞歷山大·車臣斯基 | ||||||
兵力 | |||||||
古特施塔特:17,000人 洛米滕:6,000人,16門火炮 施潘登:不明 |
古特施塔特:63,000人 洛米滕:12,000人,76門火炮 施潘登:6,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古特施塔特:2,042人 洛米滕:1,185人 施潘登:不明 |
古特施塔特:2,000-2,500人 洛米滕:2,800人 施潘登:500-800人 |
1807年6月初,俄軍司令本尼希森伯爵在東普魯士對拿破崙的法軍進行一次進攻。俄軍指揮官計劃將內伊的部隊困在幾個匯合的俄軍縱隊之間。為了牽制內伊左翼的法軍部隊,本尼希森派安東·威廉·馮·萊斯托克的普魯士軍在施潘登襲擊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元帥的部隊,並命令德米特里·多赫圖羅夫中將率領的俄羅斯軍隊在洛米滕襲擊讓·蘇爾特元帥的部隊。儘管俄軍與三名法國元帥的部隊都經歷了激烈的戰鬥,但這項分割包圍的計劃卻因為沒有成功牽制附近的法國軍隊而失敗。由於害怕被法軍反包圍,本尼希森在7日晚上下令撤退,此時拿破崙正好指示他的部隊開始反擊俄軍。決定性的弗里德蘭戰役將在一周後的6月14日打響。[2]
背景
在1807年2月7日至8日血腥的埃勞戰役之後,法軍士兵的露營地中聽到的不是皇帝萬歲(Vive l'Empereur),而是和平萬歲(Vive la paix),可見法軍士兵的厭戰情緒已經抵達了一個高潮。[3]2月17日,法軍開始向西撤退到冬季營地。[4]到23日,法軍到達了他們的營地,陣型左翼是貝爾納多特元帥的第1軍,中間是蘇爾特元帥的第4軍,右邊是達武元帥的第3軍。內伊元帥的第6軍則占領了古特施塔特的前沿陣地,而帝國衛隊和預備騎兵則占領了奧斯特魯達周圍的後方區域。拿破崙派拉納的第5軍掩護華沙。[5]奧熱羅減員嚴重的第7軍被解散,士兵被分配給其他軍。[6]
2月26日,普魯士指揮官萊斯托克追擊法軍的行動在布勞恩斯貝格遭遇慘敗,當時貝爾納多特的部隊擊敗了他的先鋒部隊。在這次行動中,俄普聯軍損失100人,有700名士兵被法軍俘虜,6門火炮被法軍繳獲。法軍的損失則沒有報告,但可能是輕微的。[7]與此同時,在華沙東北部,安納·讓·馬里·勒內·薩瓦里的部隊在奧斯特羅文卡之戰中擊敗了伊萬·埃森中將指揮的俄羅斯部隊。法軍陣亡1171人,其中一名將軍陣亡。俄羅斯損失了2,500名士兵、七門火炮和兩面旗幟。[8]
1807年3月末,愛德華·莫蒂埃元帥將他的部隊從施特拉爾松德之圍撤出,打算將他們用於圍攻科爾貝格。他的瑞典對手漢斯·亨里克·馮·埃森中將立即擊退了寡不敵眾的圍攻者。得知消息後,莫蒂埃帶着他的大部分士兵迅速返回,將瑞典人驅趕到佩訥河以北,雙方於4月29日達成停戰協議,這讓莫蒂埃的許多部隊得以脫身,讓拿破崙可以專注於攻擊但澤。[9]
1807年3月10日,弗朗索瓦·勒菲弗元帥占領了但澤要塞。弗里德里希·阿道夫率領的普魯士士兵在但澤圍城戰中進行了長時間的防禦後,馮·卡爾克羅伊特伯爵於5月24日投降。駐軍的370名軍官和15,287名士兵中,有3,000人陣亡、受傷或死於疾病。法軍有大約6,000人陣亡、受傷或死於疾病。法軍軍官傷亡28人,受傷105人。[10]
戰鬥
計劃
拿破崙在確保但澤的後方安全後,開始計劃在6月10日左右發動進攻。當他收到俄軍打算攻擊他的情報時,拿破崙認為敵人的舉動是「荒謬的」,因為在但澤被法軍圍困期間,俄軍幾乎沒有給法軍的行動帶來麻煩。[11]到了這個時候,拿破崙在波蘭集結了220,000名士兵,而此地只有115,000名俄羅斯士兵和普魯士士兵。[12]拿破崙直接指揮190,000人,而安德烈·馬塞納元帥指揮其餘的人。[13]馬塞納的指示是保護華沙,守衛右翼,並威脅俄羅斯軍隊的戰略左翼。[14]
6月2日,本尼希森將他的軍隊集中在海爾斯貝格,並開始向拿破崙的陣線推進。俄軍指揮官計劃在涉及六個前進縱隊的過於複雜的行動中摧毀內伊的軍團。本尼希森派出由24個營和4門火炮組成的第1縱隊穿過奧爾內塔,然後向南,將法軍趕出帕斯文卡河東岸。俄軍隨後將向南移動並在埃爾迪蒂維爾基附近占據有利位置,從而阻止蘇爾特的部隊支持內伊。多赫圖羅夫指揮第1縱隊,其中包括他自己麾下由4,653人組成的第7師和彼得·基里洛維奇·埃森中將由5,670人組成的第8師。[13]
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德奧斯滕-薩肯中將率領俄羅斯-普魯士聯軍的第2縱隊,該縱隊由42個步兵營、140個騎兵中隊和9個炮兵連組成。本尼希森希望第2縱隊在支援相鄰的第1縱隊和第3縱隊的同時打擊內伊的左翼。奧斯特-薩肯指揮着他麾下擁有6,432人的第3師、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奧斯特曼-托爾斯泰中將由9,615人組成的第2師和第14師、費奧多爾·彼得羅維奇·烏瓦羅夫少將由3,836名士兵組成的騎兵部隊以及德米特里中將的2,982名騎兵組成。[13]彼得·巴格拉季昂中將指揮着擁有42 個步兵營、10個騎兵中隊和6個哥薩克團的第3縱隊。這支由陸軍先遣衛隊組成的縱隊將進攻古特施塔特以北,目的是切斷內伊的部分部隊。巴格拉季昂的第3縱隊共有12,537名士兵。[15]
阿列克謝·戈爾恰科夫中將掌管第4縱隊,該縱隊由第6師組成,共有12個步兵營、20個騎兵中隊和3個哥薩克團。戈爾恰科夫奉命越過古特施塔特以南的維納河,攻擊內伊的右翼。第6師有10,873名士兵。共有6,347名士兵的第5縱隊被委託給馬特維·普拉托夫少將,在博格丹·馮·克諾林少將的支持下,這支縱隊將在貝格弗里德越過維納河,並試圖包圍內伊的右翼。普拉托夫少將率領3個步兵營、10個騎兵中隊和9個哥薩克團。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指揮第6縱隊,該部由第1帝國衛隊師組成。巴甫洛維奇的部隊構成俄軍的後備部隊,包括28個步兵營、28個騎兵中隊和3個火炮連,共17,000名士兵。[15]
本尼希森指示普魯士軍隊指揮官萊斯托克對法軍第1軍發起進攻。在守衛通往柯尼斯堡的道路時,普魯士軍隊會將貝爾納多特牽制在原地。萊斯托克指揮大約20,000名士兵和78門火炮,其中15,000名士兵是普魯士人。俄羅斯特遣隊由尼古拉·卡緬斯基中將率領。最後,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托爾斯泰中將率領15,800名士兵在華沙東北部監視馬塞納的右翼。[15]
由於內伊的先鋒被森林擋住了,本尼希森希望在對手採取有效反制措施之前,可以摧毀法國人的軍隊。結果,法軍情報人員獲得了足夠的信息,內伊下令在古特施塔特和代彭之間集中注意力。他還給蘇爾特發了一條信息,要求他守住埃爾迪滕,另一個給達武,要求他保護右邊的貝格弗里德。[16]
施潘登
本尼希森最初要求在6月4日開始進攻。因此,萊斯托克在梅爾薩克召集了一個師的部隊。4日上午,普魯士軍隊向西南移動至施潘登,開始攻擊貝爾納多特的橋頭堡。但普魯士人不知道,本尼希森將進攻推遲了一天,新的命令也沒有正確傳達。在沃姆迪特的多赫圖羅夫聽到炮火聲,便給普魯士軍官發了一張紙條詢問原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普魯士人撤回了進攻部隊,但貝爾納多特因為當天的事件而變得非常警覺。[17]
6月5日上午10時,普魯士軍隊在米夏埃爾·沙布欣斯基·馮·倫博少將的指揮下在施潘登襲擊了歐仁-卡西米爾·維拉特將軍的師。倫博指揮着3,000名步兵和1,500名騎兵。維拉特指揮貝爾納-喬治-弗朗索瓦·弗雷爾的一個旅,外加第27輕步兵團和第63線列步兵團各兩個營,以及第17和第19龍騎兵團各三個中隊。[18]第63線列步兵團是從第7軍調來的單位之一。[19]
維拉特在橋頭堡部署了第27輕步兵團和第63線列步兵團第17龍騎兵團。[20]
萊斯托克接到的命令是牽制貝爾納多特的部隊。然而,他的副官聖保羅少校說服他下令對法軍的陣地發起全面進攻。[18]在施潘登橋頭堡被大炮轟炸兩個小時後,倫博率領的俄羅斯步兵推進了進攻。第27輕步兵團在四門大炮和一門榴彈炮的支持下,等到俄羅斯人進入近距離,然後用一系列齊射轟炸進攻的俄軍。俄軍在遭到重創後被迫撤離,途中被法軍第17龍騎兵團追趕。萊斯托克承認有500人傷亡,而法國人聲稱造成700至800人傷亡。法軍的第1軍司令貝爾納多特頭部中彈,不得不將第1軍的指揮權交給克洛德·維克托-佩蘭將軍。同樣在5日,皮埃爾·杜邦·德萊唐的師擊退了布勞恩斯貝格附近的普魯士偵察部隊。[20]
洛米滕
5日早上6時,多赫圖羅夫的部隊開始襲擊蘇爾特的前哨陣地。第4軍的克洛德·卡拉·聖西爾將軍的部隊保衛了洛米滕的法軍橋頭堡。位於帕斯文卡河東岸的兩個堡壘由一排胸牆相連。這些野戰工作由第57線列步兵團的第1營和4門大炮保衛。在左邊,第57線列步兵團的第2營保衛了一個被阿巴蒂斯包圍的林地。第24輕步兵團的一個營直接支援西岸,而第24輕步兵團的第二個營則在更北的波東吉和奧爾科沃監視河流。卡拉·聖西爾將他的其他部隊派到後方駐守。[21]
多赫圖羅夫於6月5日上午8時向法軍發起了進攻。大約在同一時間,一支俄羅斯騎兵分隊在波東吉附近越過帕斯文卡河,一支步兵和炮兵部隊在奧爾科沃進行了偵察。第24輕步兵營在波東吉向進犯的俄軍發起進攻,並將其趕回東岸。與此同時,在洛米滕,多赫圖羅夫的部隊在最初的衝鋒中奮力穿過阿提斯,卻被擊退。當卡拉·聖西爾的增援部隊到達並重組防線時,俄軍再次衝鋒並幾乎占領了樹林。但法軍的反擊奪回了樹林並將其占領四個小時。[21]
此時,第46線列步兵營和第24輕步兵營已經保衛洛米滕八個小時,最後,俄軍試圖發起總攻。當法軍兩個營進行反擊時,這次進攻頃刻化為烏有。此時,蘇爾特下達命令,允許卡拉·聖西爾的部隊撤離橋頭堡。由於俄軍炮兵幾乎將陣地夷為平地,並放火燒了洛米滕村,謹慎行事的卡拉·聖西爾下達了撤退的指令。即便如此,法軍仍然封鎖了這座橋,俄軍在晚上8時向沃姆迪特撤退。[22]
法軍的報告稱,此次作戰共有106人死亡,1,079人受傷,並聲稱他們的對手俄羅斯軍隊有至少800人死亡,2,000人受傷。歷史學家迪格比·史密斯(Digby Smith)稱這次行動是俄羅斯的勝利。[18]當他的部隊在洛米滕受到重創時,多赫圖羅夫將其餘的部隊向南帶到埃爾迪滕附近的橋上。當地的法國指揮官路易-樊尚-約瑟夫·聖伊萊爾將軍全力保衛了這座橋,但俄羅斯軍隊沒有試圖進攻。[22]
古特施塔特-代彭
內伊在北部的古特施塔特和阿爾特基希部署了讓·加布里埃爾·馬爾尚將軍的師,在斯莫拉伊尼附近的樹林中部署了一個步兵和一個騎兵團。在南部和西部的村莊部署了巴蒂斯特·皮埃爾·比松的師。[23]馬爾尚指揮第6輕步兵、第39線列步兵、第69線列步兵和第76線列步兵團。比松指揮第25輕步兵、第27線列步兵、第50線列步兵和第59線列步兵團。所有的步兵團都由兩個營組成。一支強大的騎兵特遣隊也在支持第6軍,包括第3、第5、第7和第8輕騎兵團、第14和第 24驃騎兵團和第12龍騎兵團。除龍騎兵有四個中隊外,其他所有騎兵團都有三個中隊。本尼希森率領的俄軍有63,000名士兵,人數大大超過了內伊,後者只有17,000人。[18]
6月5日早上6時,彼得·巴格拉季昂向阿爾特基希推進並迅速將其占領。在阿爾特基希,俄軍的先遣部隊指揮官猶豫不決,因為第2縱隊和第4縱隊的行軍進度已經落後。內伊利用這個機會撤回了斯莫拉伊尼的部隊,同時對巴格拉季昂發起了強有力的反擊。俄軍在這次遭遇戰中損失了500人,而法軍的損失則沒有說明。隨着奧斯特-薩肯指揮的強大的聯軍第2縱隊開始出現在他的左側,內伊選擇邊戰邊退,最大限度地減少交火。[23]
在法軍撤離後,戈爾恰科夫的第4縱隊占領了古特施塔特。普拉托夫在貝格弗里德加入了俄軍的左翼。到下午3時,內伊在安肯多夫附近占據了一個面向東北的位置。右翼受到奎茨湖(Queetz Lake)的保護,中心有一條小河道,左翼有代彭以北的一片小森林。一天的交戰就這樣結束了。[24]
6月6日早上,內伊仍然在原地堅守。俄軍的進攻於凌晨5時開始,戈利岑攻擊法國左翼,希望奪取代彭的橋梁並切斷內伊的撤退道路。奧斯特-薩肯襲擊了法軍中央陣地,而戈爾恰科夫則襲擊了法軍的右翼。本尼希森將彼得·巴格拉季昂的前鋒和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的近衛作為預備隊。內伊充分的防守讓戈爾恰科夫完全摸不着頭腦,俄軍的左路和中路都被法軍壓了回去。戈爾恰科夫希望從側翼發起進攻以便將內伊移出陣地。[24]於是他將他的士兵帶離戰場幾個小時,試圖繞到法軍側翼。這一失誤減輕了法軍右翼的壓力,內伊利用這個喘息的機會轉移部隊來增援他的左翼和中央陣地。內伊最終在代彭撤出了他的部隊,法軍幾乎沒有損失就逃脫了。[1]
結果
歷史學家迪格比·史密斯認為俄羅斯軍隊取得了此次戰鬥的勝利。[18]然而,本尼希森對他未能摧毀內伊的部隊而感到非常憤怒,以至於他將憤怒發泄在奧斯特-薩肯身上,[25]他聲稱,奧斯特-薩肯無視了多次進攻的命令。[2]據官方公告,[26]俄軍繳獲了兩門火炮和第6軍的輜重車隊,俘虜了73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其中包括弗朗索瓦·羅蓋將軍;[18]據稱有2,000名法軍陣亡。[27]本尼希森失去了大約2,000名士兵,[24][28]其中包括奧斯特曼-托爾斯泰和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索莫夫中將。[2][28]
那天晚上,本尼希森將他的總部設在海利根塔爾,他的大部分軍隊就在附近。戈爾恰科夫駐守在古特施塔特,而萊斯托克和卡緬斯基則在梅爾薩克附近徘徊。根據歷史學家弗朗西斯·洛蘭·彼得的說法,俄羅斯的進攻已經過度消耗了自身的力量,以至於部隊陷入停頓。法軍方面,拿破崙則立即開始集結軍隊進行反攻。[25]本尼希森命令他的軍隊在6月7日晚上撤退。[29]俄軍接下來在6月10日的海爾斯貝格戰役中擊退了法軍。[2]但在弗里德蘭,拿破崙於1807年6月14日贏得了這一決定性的勝利,最終同盟國與法國簽訂了提爾西特條約。[30]
腳註
- ^ 1.0 1.1 Petre, 283-284
- ^ 2.0 2.1 2.2 2.3 Smith, 247
- ^ Chandler Campaigns, 550
- ^ Petre, 222
- ^ Chandler Campaigns, 551
- ^ Petre, 227
- ^ Smith, 244
- ^ Smith, 243
- ^ Petre, 265
- ^ Smith, 245
- ^ Petre, 273
- ^ Chandler Campaigns, 564-565
- ^ 13.0 13.1 13.2 Petre, 275-276
- ^ Petre, 269
- ^ 15.0 15.1 15.2 Petre, 275 & 277
- ^ Petre, 277
- ^ Petre, 278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Smith, 246
- ^ Chandler Jena, 37
- ^ 20.0 20.1 Petre, 279
- ^ 21.0 21.1 Petre, 280
- ^ 22.0 22.1 Petre, 281
- ^ 23.0 23.1 Petre, 282
- ^ 24.0 24.1 24.2 Petre, 283
- ^ 25.0 25.1 Petre, 284
- ^ Davis J. Eighteen Original Journals of the Eighteen Campaigns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Being Those in which He Personally Commanded in Chief. 1817. V. II. P. 179
- ^ Wilson R. Brief Remarks on the Character and Composition of the Russian Army and a Sketch of the Campaigns in Poland in the Years 1806 and 1807. Egerton, 1810. P. 249
- ^ 28.0 28.1 Summerville Ch. J. Napoleon's Polish Gamble: Eylau and Friedland 1807. Pen & Sword Military, 2005. P. 117
- ^ Petre, 286
- ^ Chandler Campaigns, 582
參考資料
- Chandler, David G. Jena 1806: Napoleon Destroys Prussia.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2005. ISBN 0-275-98612-8
- Chandler, David G.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New York: Macmillan, 1966. OCLC 401930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s Campaign in Poland 1806-1807. London: Lionel Leventhal Ltd., 1976 (1907).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
外部連結
- Broughton, Tony. napoleon-series.org Generals Who Served in the French Army during the Period 1792-18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illar, Stephen. napoleon-series.org Russian-Prussian Order of Battle at Eylau: 8 February 18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德語) Montag, Reinhard. lexikon-deutschegenerale.de Lexikon der Deutschen Gener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