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悅
吳光悅(1759年—1832年),原名廷燮[1],字星乙,又字星一,號見樓,室名瑞芝堂[2]。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生平
嘉慶元年(1796年),中式丙辰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十七名進士出身。以內閣中書用。二年(1797年),補內閣中書。三年(1798年)八月六日,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四年(1799年)二月十一日,以內閣中書入值軍機章京[3]。六年(1801年)七月六日,充山西鄉試副考官。
七年(1802年),吏部議敘,以主事用。十二月,川陝楚教亂底定,以繕寫與有勤勞,予軍機章京優敘。八年(1803年),補吏部文選司主事。九年(1804年),遷吏部員外郎。
十年(1805年),記名以御史用。三月六日,充乙丑科會試同考官。十二年(1807年),補授浙江道監察御史。
十四年(1809年),以巡城御史巡視中城。十五年(1810年),調任廣東道掌道監察御史。
十七年(1812年)十月,改京畿道監察御史。十二月,刑部因為禁止庶民呈遞機密奏章,在〈議奏條例〉暫定一條命令本人將呈遞內容開列摘要一併進呈;吳光悅認為必有奸詐之人開具與密陳內容相異的摘要,接手的官員無法查考知悉,導致事情不分大小都呈報給朝廷,而主張應規定凡是秘密封章,不論有無摘要,一概不准擅自投遞。嘉慶帝以刑部議擬的草案本來就不完全恰當,諭:「嗣後如有呈遞封章接收之員,一面將所遞封章具奏,一面將該犯先交刑部押禁,附於折內呈明,所有開呈節略一條,著即刪除。」
十八年(1813年),陞授安徽寧國府知府。十九年(1814年),因桐城縣縣民汪儉萬毆打徐仲書致死,賄賂囑託王松禮頂認真兇,吳光悅承審未能查出實情,降二級調職處分。
二十年(1815年),捐復原官品級,選授福建建寧府知府。同年以尊親年老,請求改任於離鄉近地。二十一年(1816年),改調浙江處州府知府。
二十四年(1819年),署理杭州府知府、嘉興府知府。二十五年(1820年),因丁母憂回籍。
道光三年(1823年),服闕,補直隸保定府知府。四年(1824年),擢河南河北道。
五年(1825年)九月一日,遷湖南按察使。任內正值黃河決口之後,搶修河堤大工,吳光悅長駐工地,晝夜巡視督工;派遣兵卒巡檢職責內的三省五百餘里,每里設分巡,立帳簿總括記錄。秋汛地區官兵勤惰情形、河堤安危都瞭如指掌,東河總督張井將此方法傳達各道效法施行。
七年(1827年)閏五月十七日,升調湖北布政使。十月,召赴京師陛見,十六日,改授左副都御史。
九年(1829年)十月二十三日,授江西巡撫。朝廷商議以降低官鹽價格對抗私鹽,吳光悅奏言:「官鹽有價、有課、有費,私梟有價而已,即多減,勢不敵,緝梟急懼轉而為盜。鹽之於民,猶布帛菽粟、茶煙竹木也,聽其賣買、任其流通,關津徵稅,遠近利賴。若設官徵課於場竈,而任民運販,則私梟皆良商,國課裕而民食便。」道光帝贊同,但之後部議不實行。
十年(1830年)三月,以江西所屬各處糧倉有儲糧虧短的問題,奏請限期買穀補足,再行徹查。漕運習慣上,各個重複載運的漕船船幫借領天津道庫銀,應從各船丁新領的項目扣還歸款,但全數扣除則會使船丁太過拮据,吳光悅奏請籌款墊解漕船借款,於各船丁名下分兩年扣還歸款。都獲得允許。四月,奏報南昌府、贛州府等地方有幫會盜匪搶劫,抓獲四百多人,請求加重量刑一等,以示懲戒警告。七月,捕獲雩都縣、會昌縣、安遠縣等地方會匪劉學洙等四十三人。八月,於萬安縣等處抓獲朱光聞等九十餘人。都依律治罪。秋季,連續十餘日大雨,江水暴漲,南昌縣等縣民房被沖毀,吳光悅奏請借款修補,於次年與稅徵一同繳歸。如其所請施行。十二月,高安縣貢生江方城赴京城呈報稱宜春縣吳家尖、茶蘭巖等山有銅礦,自願自備資本開採、納稅,此事移交巡撫審議。吳光悅主張此山脈曾經勘查後議定封禁,並無銅礦,且開山採礦容易導致窩藏奸犯,並且有礙農村運作,應該請官員封禁,並飭令宜春縣增設巡哨房,派兵巡查,以杜絕奸民覬覦。
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奏報南昌縣等縣圩堤,去年被水沖垮,請借款修築,道光帝都聽從之。此前御史周作楫奏稱江西會匪常常挾怨誣指他人涉案,江西都聚集宗族共同居住,請飭令遭指控的各族長出具結文,吳光悅覆奏:「查乾隆年間,撫臣陳宏謀設立族正之法,令合族公保一人,族中如有乖戾之徒,小則處以家法,重則送官究治。與此奏本自相符,惟遴選不得其人,易滋流弊,應飭屬選舉公正族長,照所議辦理。其獲案實係無辜,許其出結保領,隨時訊釋。」奏摺遞入,道光帝硃批知道了。三月,遵旨覆奏:「萬安縣查鹽快船藉端滋擾,因該處船戶貪載私鹽,巡兵向查多有搜出私載,遂及禁煙,以致翻箱倒篋,擾害行旅。節經分別辦理,惟是販私不可不禁,滋擾尤宜預防。應飭南贛地方,凡僱船者責成船行查明,並無私鹽,方許攬載,並將船戶姓名於船旁首尾大書刊刻。查船之兵,各穿號衣,書寫姓名,俾被累者易於指明。並諭商民如受擾害,准其呈控。」奏疏呈入,上諭「該撫仍委員隨時查訪,以重緝私而安行旅」。五月,連十餘日暴雨,江水泛漲,南昌縣等三十一個廳州縣的圩堤、田產都被淹決,吳光悅奏:「請分別賑恤,仍請借款修築圩隄,並懇動項赴川買米,以資接濟;復於南昌、九江地方設廠放粥,自十一月至十二月,需米八萬餘石,援照成案,請截留漕米備用。嗣因設廠後,饑民雲集,隨議給資遣回;又因景德鎮工匠如林,被水後客米到鎮稀少,民食維艱,請於臨邑借給常平倉穀,減價平糶。又江西辦理漕運,全仗屯糧,並帶徵餘糧,以應支放。是年屯田被淹,餘糧亦在緩徵之例,請於藩庫借銀十萬兩,以資辦公而肅漕運。」先後奏摺遞入,道光帝全都聽從。十二月,積勞而卒於任上,年七十三。
家族
參考文獻
- 光緒《武進陽湖縣合志》卷二十四,人物誌三,宦績,一百六
- 《清史列傳》十冊卷三十五
- 《清國史》八冊821,清國史大臣畫一傳檔次編,卷一二五
- 《清國史館傳包》1854號
- 《清國史館傳稿》3791號
- 《清史館傳稿》5703號,6381號
- 閔爾昌 編《清朝碑傳全集》五冊4085引李兆洛〈江西巡撫吳公墓誌銘〉
- 李桓 編《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十二冊卷一百九十七
- 國立故宮博物院軍機處檔摺件053007號,056348號,056573號,057697號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內閣大庫檔案109104號,125445號,133368號,151669號,151861號,156438號,161692號,190401號,190445號,206551號
官銜 | ||
---|---|---|
前任: 韓文綺 |
江西巡撫 1829年11月19日-1832年1月29日在任 |
繼任: 吳邦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