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說
四因說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將世界上事物的變化與運動的背後原因(古希臘語:αἴτιον)歸納為四大類。四因包括:
- 質料因:即構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質,例如磚瓦就是房子的質料因;
- 形式因:即決定事物「是什麼」的本質屬性,或者說決定一物「是如此」的樣式,例如建築師心中的房子式樣,就是房子的形式因;
- 動力因:即事物的構成動力,例如,建築師就是建成房子的動力因;
- 目的因:即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為了安置人和財產」就是房子的目的因。
亞里士多德認為,凡感性實體,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具備這四種原因。
來源
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學中,一開始就闡明了這本書的要旨,在於探討個人經驗之上的事物原理與原因,並表示這些知識才是智慧,因為這些知識比感官經驗更難獲得,它們可以解釋宇宙萬物,而不只是單一個體。緊接著(第一冊,第三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他說明了原因的四種涵義,並依此解釋或批評了先哲學說中所論述的原因,提到的先哲包括蘇格拉底、阿那克西美尼、錫諾普的第歐根尼、希帕索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哥拉、巴門尼德、克拉佐門尼的赫爾摩底謨、畢達哥拉斯學派、麥里梭、色諾芬尼、以及他的老師柏拉圖,在這裡(第一冊,第六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他依據自己的四因說批評了柏拉圖的理型論,正式宣告與老師的學說分道揚鑣。
在第八冊,第四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亞里士多德提出闡述事物原因的方法:既然原因有各種不同涵義,就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予以說明,亦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
在《物理學》的第二冊,第三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亞里士多德應用了四因說來建立起物理學的論述方法。最後他強調說:
τὰ μὲν οὖν αἴτια σχεδὸν τοσαυταχῶς λέγεται.[1]
This then perhaps exhausts the number of ways in which the term 'cause' is used.
這些確定是 αἴτια 的幾乎各種說法。
「原因」、「理由」、與「解釋」
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原因」這個詞的原文是古希臘文αἴτιον(希臘文:aition),另一個使用到的近似詞是 αἰτία(aitia),則有「原因」與「理由」這兩個意思。這兩個詞交互出現,當指稱事物的原因時,他使用 αἴτιον,當指稱原因的解釋時,他使用 αἰτία,例如[2]:
ὅταν δή τις ζητῇ τὸ αἴτιον, ἐπεὶ πλεοναχῶς τὰ αἴτια λέγεται, πάσας δεῖ λέγειν τὰς ἐνδεχομένας αἰτίας. οἷον ἀνθρώπου τίς αἰτία ὡς ὕλη; ἆρα τὰ καταμήνια; τί δ᾽ ὡς κινοῦν; ἆρα τὸ σπέρμα; τί δ᾽ ὡς τὸ εἶδος; τὸ τί ἦν εἶναι. τί δ᾽ ὡς οὗ ἕνεκα; τὸ τέλος.
So whenever we inquire what the cause is, since there are causes in several senses, we must state all the possible causes. E.g., what is the material cause of a man? The menses. What is the moving cause? The semen. What is the formal cause? The essence. What is the final cause? The end.
當我們詢問 αἴτιον 是什麼的時候,既然 αἴτια 有好幾種說法,我們就必須陳述所有可能的 αἴτια,例如,什麼是人的 αἰτία ὡς ὕλη(質料因)?經血。(αἰτία) ὡς κινοῦν(動力因)?性慾。(αἰτία) ὡς τὸ εἶδος(形式因)?精靈。(αἰτία) ὡς οὗ ἕνεκα(目的因)?死亡。
一般認為 αἴτιον 與 αἰτία 是同義詞,所以都翻譯為「原因」。但是有些學者認為,將 αἰτία(aitia)也翻譯為「原因」是(不怎麼嚴重的)誤導,翻譯為「解釋」較為恰當[3][4][5]。亦即,亞里士多德是在探討事物原因的各種合理的解釋方法,而合理的解釋是人類的理智所能達成與理解的,這個原則被經院哲學時期的湯瑪斯·阿奎那所繼承。
後續發展
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時期的湯瑪斯·阿奎那承繼了亞里士多德的知識論,並對四因說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參見因果關係)。
弗蘭西斯·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論》中反對四因說,並稱其「顯然與人的本性有關,而不是與宇宙的本性有關;並且從這開始,哲學被一種奇怪的方式玷污了。」[6]
儒家對四因說的解釋
中國新儒家哲學家牟宗三提出,《中庸》記載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7]。牟宗三認為,從成物之始來看,就是亞氏的「動力因」;從成物之終來看,就是亞氏的「目的因」。一物之完成,就含有了「形式因」;而終始扣在「物」之上,則為「質料因」。由此,誠體就是貫穿終始過程,從而解釋了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8]
文獻
- ^ 【物理學】原文,第二冊,第三章.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8).
- ^ 【形上學】原文,第八冊,1044a 節.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8).
- ^ Aristotle on Causality, 2. The Four Causes,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7).
- ^ Reasons And Causes In Pla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αἰτία And αἴτιον.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1).
- ^ Cause and Explanation in Ancient Greek Though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R. J. Hankinson
- ^ 培根, 弗蘭西斯. 新工具. 商務印書館. 1984. ISBN 978-7-100-02383-2 (中文).
- ^ 孔伋. 孔伋. 中庸. 互聯網: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0-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中文(繁體)).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 ^ 牟宗三. 儒家如何貫通四因說. 四因說演講錄. 臺灣: 鵝湖. 1997-05-01. ISBN 9785554000218 (中文(繁體)).
參考
- Aristotle, Metaphysics,第一冊,第三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Aristotle, Metaphysics,第八冊,第四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Aristotle, Physics,,第二冊,第三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Aristotle on Causal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