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鑄錢局

大同府鑄錢局,簡稱大同局大同錢局,是清政府在山西省大同府設立的鑄錢局,初設於順治二年(1645年),裁撤於雍正元年(1723年),鑄造有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銅錢。該局在順治年間曾因大同城毀於戰火而遷到陽和改稱陽和錢局,後於大同城重建後遷回。[1]

歷史

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福臨即皇帝位,改元順治,並在北京設錢局開鑄「順治通寶」錢[2]。順治二年(1645年),單字記局式「順治通寶」錢(順治二式)在各地錢局開鑄,其中位於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大同錢局便是初設於此時。該版銅錢的錢文楷書直讀,背文與唐代會昌開元類似,以一個漢字標記其鑄錢局,大同錢局所用漢字為「同」。順治二式錢的法定重量為每文1錢2分,1000文折銀1兩。[3]

由於清廷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4],順治五年十二月,大同總兵姜瓖領兵閉城造反,周邊各縣紛紛響應,亂局在山西北部逐漸擴大,清軍多次圍剿均被挫敗。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清政府派大軍前來鎮壓,攝政王多爾袞親統督戰,但由於大同城池堅固,清軍多次進攻仍未取勝,最終決定在城外駐紮。在經過數月圍城之後,大同城內居民飢餓難忍,人心渙散,姜瓖部下楊振威於同年八年,殺害姜瓖及其弟姜琳等後開城投降。清軍進城後進行了大屠殺並將古城大同放火焚毀。大同府移治陽高衛(今陽高縣)改名陽和府,大同錢局也被迫搬遷到陽和改稱陽和錢局。陽和局所鑄順治二式錢的背文為「陽」,有穿上和穿右兩種版式[a][1]

順治十年(1653年),各地錢局改鑄「一厘」式「順治通寶」錢,法定重量增為每文1錢2分5厘,依舊為1000文折銀1兩。該錢背面鑄有記局的單個漢字和「一厘」二字,「一厘」二字鑄於穿左,陽和錢局所鑄為背「陽一厘」錢。順治十三年(1656年),錢局遷回重建後的大同城,恢復大同錢局,並鑄「順治通寶」背「同一厘」錢。[1]

康熙元年(1662年),因新皇即位,大同錢局改鑄「康熙通寶」背滿漢文「同」(滿文:ᡨᡠᠩ)字錢。康熙後期,由於大同地區銅料來源緊缺,鑄幣逐年減少。[1]

雍正元年(1723年),因為清政府實行財政改革,每個省只保留一個錢局,山西省保留了位於太原府的鑄錢局,並改局名為「寶晉局[1],大同府錢局和宣府鎮局均被撤銷停鑄。

相關條目

注釋

  1. ^ 「穿」是指錢幣中間的方孔,「穿上」是指孔的上方,「穿右」、「穿下」、「穿左」等同理

參考

  1. ^ 1.0 1.1 1.2 1.3 1.4 清朝大同府铸币鉴赏.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18-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2. ^ 穆崟臣;順治通寶錢形制考略[J];蘭台世界;2010年23期;p72-p73
  3. ^ 佟昱. 顺治通宝钱谱. 中華書局. 
  4. ^ 顧誠,《南明史·姜瓖等人領導的山西反清運動》,光明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