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鮮卑山
歷史
史載鮮卑的名稱來自他們所居地地附近的一座大山,名鮮卑山[1][2]。
鮮卑的習俗,當他們游牧到某個地方,就會將此地的大山命名為鮮卑山。因此,許多古書,如《蒙古游牧記》中,就記載了很多個地方,都有被稱為鮮卑山的地點。大鮮卑山的確實地點,長期以來無法考證[3] 。
據《魏書》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候國西北」。「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往祭祀,並在洞中刻下祭文。
現代考證
1980年7月,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調查中發現了「嘎仙洞」,該洞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遺留的石刻銘文與《魏書》記載基本相同,從而證明嘎仙洞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鮮卑石室。嘎仙洞面積近3000平方米,洞頂最高20餘米,同時洞中還有小洞。
根據鮮卑族對祖先的記憶,大約早在夏代,鮮卑民族已經開始活動,而當時鮮卑民族活動的地點是否就是兩千多年以後北魏時期的鮮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證據。目前只能說,鮮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北麓。
參考
- ^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
- ^ 《魏書》卷1〈帝記第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 ^ 陳連開. 鲜卑山考. 《社會科學戰線》 1982年03期.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這是一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