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遺址
太和城遺址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市太和街道太和村,為南詔國皮邏閣至異牟尋時期都城遺址[1]。
太和城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雲南省大理市 |
座標 | 25°38′10.50″N 100°11′49.52″E / 25.6362500°N 100.1970889°E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南詔 |
編號 | 1-157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特點
此城原為洱河蠻所居。因城築於大山坡上,故名「太和」。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統一六詔,被唐玄宗封為雲南王。739年,遷都太和。至大曆十四年(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歷時40餘年[2]。
太和城遺址的城址西窄東寬,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約3.6平方千米。東西城牆已經不再,南、北城牆均自佛頂山麓向東延伸到洱海邊。南牆現存3,350米,北牆3,225米,最高處約達3米,均為壘土夯築。城址因受蒼山溪流沖刷,地面已無明顯的建築遺蹟[3][4]。
城址內見有橙黃色夾砂陶片、帶釉陶片及有字瓦等物。還存石碑《南詔德化碑》,位於太和村西南部,為大曆元年(766年)南詔王閣邏鳳所立。碑高3.02米、寬2.2米、厚0.58米[5]。因風化嚴重,文字大部已剝蝕。碑陽正文40行,計3800餘字,敘述南詔初期歷史及其與唐朝、吐蕃的關係,並涉及天寶戰爭的起因和經過,為唐御史杜光庭書寫[6]。
在太和城內還建過一個金剛城以及南詔避暑宮。金剛城建築在佛頂峰上,用夯土築成圓形城牆,和太和城的北城牆西端鏈接。遺址現存一個3600平方米的土台,但宮室屋宇已經不復存在[7]。1961年3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太和城遺址與南詔德化碑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
圖像
注釋
- ^ 劉光曙著. 大理文物考古.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6.12: 65. ISBN 7-5367-3406-9.
- ^ 王巍著.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03: 465. ISBN 978-7-5326-4027-0.
- ^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編. 中国文物大辞典 下.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05: 1315. ISBN 978-7-80211-611-5.
- ^ 文保单位推介之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 大理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2017-11-29 [202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
- ^ 肖東發主編;趙一帆編著. 七彩云南 滇云文化特色与形态. 北京:現代出版社. 2015.04: 61. ISBN 978-7-5143-2374-0.
- ^ 張軫著. 中华古国古都.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03: 873. ISBN 7-5357-2556-2.
- ^ 楊世鈺,趙寅松主編. 大理丛书 考古文物篇 卷6.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9.08: 2629. ISBN 978-7-5367-4479-0.
- ^ 董建中著. 白族.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4.12: 160–161. ISBN 978-7-5497-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