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歐內斯特·亨利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1849年8月23日—1903年7月11日)是一位英格蘭詩人、文學評論家和編輯,以其1875年寫就的詩作《Invictus》出名,這部作品在2009年上映的英語同名電影《打不倒的勇者》中多次出現。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
出生1849年8月23日
 大英帝國 英格蘭格洛斯特
逝世1903年7月11日(1903歲—07—11)(53歲)
 大英帝國 英格蘭沃金
職業詩人、文學評論家和編輯
國籍 大英帝國
創作時期c. 1870–1903
代表作Invictus》(1875)
配偶Hannah (Anna) Johnson Boyle(1855-1925,1878年1月22日結婚)[1]
亨利的墓碑

生平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出生於英格蘭的格洛斯特,是家中長子,有四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其父威廉是書商和文具商,死於1868年。其母為瑪麗·摩根(Mary Morgan),是詩人約瑟夫·沃頓(Joseph Wharton)的親戚。1861年至1867年間,亨利在格洛斯特的「Crypt School」讀書,當時曼島的一名詩人托馬斯·愛德華·布朗(Thomas Edward Brown,1830 – 1897)任該校校長,對亨利的文學天賦頗為讚賞,他們二人終生保持著友誼。布朗逝世時,亨利為他在當時一份叫做《New Review》的報刊上撰寫了訃聞。[2]

亨利自12歲起就患有骨結核,1868年至1869年的某一天不得不截去左腿以防止病情擴散。[3] 他的疾病使得他沒有辦法繼續學業,因為在1867年前往倫敦擔任新聞工作者。[4]

1878年1月22日娶漢娜·約翰遜·博伊爾(Hannah Johnson Boyle)為妻。[1] 1888年9月4日其妻產下女兒瑪格麗特·亨利(Margaret Henley),瑪格麗特也自小病弱,後在1894年病逝,J·M·巴里是她的少年玩伴,後來瑪格麗特成為了《彼得·潘》中「溫蒂」的靈感來源。[5][6][5][6]

後來亨利轉行做了出版商,1889年成為愛丁堡的一家小報《蘇格蘭觀察家》(Scots Observer)的編輯,他在這裡工作了四年。[7] 1903年因結核病在位於沃金的家中逝世,他與女兒一起葬在貝德福德郡的一個墓園裡。[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Ernest Mehew, "Henley, William Ernest (1849–1903)",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n, May 2006 accessed 7 Oct 2011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2. ^ John Connell, W. E. Henley, London, 1949, p.31
  3. ^ Connell dates this as 1865, but Ernest Mehew William Ernest Henley, (1849–1903),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08, suggests 1868–69 while Henley was being treated in 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London
  4. ^ John Connell, W. E. Henley, London, 1949, p.35
  5. ^ 5.0 5.1 The History of Wendy. [2009-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8). 
  6. ^ 6.0 6.1 Winn, Christopher. I Never Knew That About England. 2005. 
  7. ^ Atkinson, Damian (編). The Letters of William Ernest Henley to Charles Whibley, 1888-1903 1 & 2. Edwin Mellen Press. 2013. ISBN 0-7734-4365-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