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薩克斯

孟德爾·薩克斯(英語:Mendel Sachs,(1927年4月13日—2012年5月5日))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物理系(1966年–1997年),1997年退休轉任名譽教授[1][2]

孟德爾·薩克斯
Mendel Sachs
出生1927年4月13日
 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
逝世2012年5月5日
 美國紐約州水牛城
國籍 美國
母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知名於統一場論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
機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其較知名的學術貢獻是以四元數完成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未竟的工作——統合重力場電磁場,亦即統一場論[3]

學界生涯

薩克斯的學士與博士學位接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系完成。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在加州大學輻射實驗室工作過(1954年–1956年)。之後他成為洛克希德馬丁飛彈與太空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1956年–1961年)。此時他也是聖荷西州立學院物理系的助理教授(1957年–1961年)。於1961年,他成為麥基爾大學的研究教授,接著是波士頓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62年–1966年)。1966年起,他開始擔任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物理系教授,直到1997年退休轉任名譽教授。[1]

完成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工作

薩克斯接續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55年逝世)未竟的統一場論工作。[4]

薩克斯的理論有三個基礎:(1) 使廣義協變性更精確;(2)推廣了愛因斯坦採用的馬赫原理——不只是慣性質量,物質的種種表現皆是從與其他物質交互作用而來;(3)量子力學是物質慣性在非相對論極限的湧現理論,這點與學界主流看法大相逕庭。主流看法認為:廣義相對論是尚未完整發現的量子重力理論的古典極限。

其研究成果為連續四元數為基礎形式的物質模型。薩克斯將其中的轉換對稱群稱為愛因斯坦群,在狹義相對論的平直時空情形下會趨近於龐加萊群。薩科斯展示了相對論性二分量旋量的形式以及低能量、動量條件下,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式得以湧現。[5]

他的理論結果不需要用到重整化,並且有些與量子場論相關的實驗結果相合,比如蘭姆譜線分裂N = 4。[6]

薩克斯相信由於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的不相容,不存在一個量子重力理論。[7]

參考文獻

  1. ^ 1.0 1.1 Mendel Sachs Web site.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3). 
  2. ^ Obituary of Mendel Sachs (1927-2012). Physics Today.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3. ^ 吳大猷,理論物理第四冊《相對論》,正體中文版:聯經出版社,1978年出版;簡體中文版:科學出版社,1983/08/01出版,ISBN 703028724X
  4. ^ Pais, Abraham, Subtle Is the L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463, 1982, ISBN 0-19-280672-6 
  5. ^ Sachs, Mendel, Quantum Mechanics from General Relativity, Reidel, Dordrecht, 1986, ISBN 90-277-2247-1 
  6. ^ Sachs, Mendel, General Relativity and Matter, Reidel, Dordrecht, 1982, ISBN 90-277-1381-2 
  7. ^ Sachs, Mendel, Quantum Mechanics and Gravity, Springer-Verlag, Berlin, 2004, ISBN 3-540-0080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