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內戰

1953年至1975年间的一场战争

老撾內戰(1953-1975)是左翼老撾人民黨巴特寮[註 1]起事對抗當時統治老撾的右翼老撾王國政府的內戰。作為一場代理人戰爭,交戰雙方都曾獲得來自冷戰兩大陣營的大量援助;蘇聯及中國為首的共產陣營透過北越越共直接支援巴特寮叛軍,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則透過中情局特別行動小組聯同高地赫蒙部落民兵秘密支援王國官軍。由於其焦點常被同期發生而且規模浩大的越南戰爭所掩蓋,被世人稱為秘密戰爭,甚至被部分學者定義作越戰的支線戰場。[8]

老撾內戰
Laotian Civil War
越南戰爭印度支那戰爭冷戰的一部分

老撾控制的地區,被美國空軍為支持老撾王國而進行轟炸。
日期1959年5月23日-1975年12月2日
(16年6個月1周又2天)
地點
結果

巴特寮北越的勝利

參戰方

 寮王國
軍隊中立軍團(1962–1966)
 美國
 越南共和國
 泰國
中華民國 泰緬孤軍

支持國:

巴特寮
軍隊中立軍團(1960–1962)
愛國中立主義者英語Patriotic Neutralists (1963)
 越南民主共和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梭發那·富馬
富米·諾薩萬
王寶
文翁
貢勒
林登·約翰遜
理查德·尼克松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
克拉克·克利福德
梅爾文·萊爾德
他儂·吉滴卡宗
蘇發努馮
凱山·豐威漢
富米·馮維希
杜安·蘇納拉特英語Deuane Sunnalath
諾哈·馮沙萬
兵力
50,000士兵(1954)[1]
21,000僱傭軍(1963)[2]
19,000–23,000苗族民兵 (1964)[3]
8,000(1960)[4]
48,000(1970)[4]
10,000+ (1970)
傷亡與損失
15,000死亡[5] 未知
42,000人死亡[6]
共有20,000-62,000人死亡[7]

老撾歷史系列條目
早期歷史
瀾滄
1354–1707
萬象
1707–1828
琅勃拉邦
1707–1949
川壙
1707–1949
占巴塞
1713–1946
暹羅越南屬國
寮保護國
1893-1953

日軍占領 1940-1945
寮國依薩拉 1945-1946
寮王國
1953-1975

老撾內戰
巴特寮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1975至今

老撾王國越南戰爭時交戰國的秘密戰區。1953年10月22日,法國和老撾簽訂了親善合作條約,將剩餘的法國勢力(除了軍事控制權)交給老撾皇室。然而該政府中並沒有任何左派民族主義游擊隊的代表。[9]除此之外,該條約使老撾成為法蘭西聯盟的獨立成員。[10]

接下來的幾年,梭發那·富馬親王領導的中立主義者、占巴塞親王文翁·納領導的右派、蘇發努馮親王領導的老撾愛國陣線左派和未來的老撾政府首腦凱山·豐威漢一直在對抗。各方曾多次試圖建立一個聯合政府,並最終在萬象建立一個三方聯合的政府。

老撾內戰有北越美國泰國南越的直接參與和通過非常規代理人的間接參與,各方都意圖控制老撾。北越占領了老撾東部作為胡志明小道運送物資。此外,老撾北部的石缸平原是老撾內戰的第二戰區。

北越和老撾人民黨在1975年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此勝利也是該年共產黨中南半島勝利的一部分。

概況

日內瓦會議通過了老撾的中立立場,然而越南人民軍依然持續在老撾北部和東南部作戰。自1954年,老撾不斷試圖將北越趕出老撾,但是不管之前的協議和妥協,河內不願意放棄老撾和老撾共產主義同盟。

北越為了軍隊和補給能夠滲入南越以及幫助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老撾的東南部建立了平行越南邊界的胡志明小道

北越在老撾北部投入了相當大的軍事介入,與此同時,他們還扶持一個老撾當地的共產主義叛亂組織——巴特寮,來向皇家老撾政府施壓。

美國中情局為了不通過直接的軍事介入阻止這些軍事行動,訓練了一支由三千老撾高山族人(其中多數為高地苗人,也包括瑤族克木族)組成的游擊隊,由皇家老撾陸軍將軍王寶(苗族軍隊領袖)率領。這支由美國中情局專用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泰國、老撾皇家空軍和美國駐老撾大使指揮的秘密行動支持的軍隊,成功地使越南人民軍、民族解放陣線和巴特寮同盟陷入了搖擺不定的僵局,極大地增長了美國在越戰中的勢力。

老撾北方的戰局在一年中通常取決於天氣狀況。當11月12月旱季到來時,北越的軍事行動也隨之開始。因為此時生力軍和補給才能通過奠邊府經晴雨通車公路穿過豐沙里,或者經7號路穿過位於老撾東北角的石缸平原的芒噴,從北越來到老撾。當六個月後雨季到來,北越軍隊的補給線被切斷,越南共產黨會撤回越南。

由於政治上的約束使得胡志明小道免於遭受來自南越的地面攻勢,在老撾東南地區針對胡志明小道的戰爭本質上是由美國空軍美國海軍執行的大規模空中轟炸封鎖項目。Raven前方偵察機還對東南地區進行了空襲;其餘來自南越的前方偵察機也進行了襲擊。除此以外的空襲都在事先計劃中;此次空中戰役中的全面合作由空中指揮和控制中心指揮。

發生在老撾的衝突曾被美國媒體報道,並在新聞報道中被描述為中情局在老撾的秘密戰爭——因為大量的細節由於政府官方拒絕承認這場戰爭的存在而無法獲得。由於北越政府和美國都簽署了針對老撾中立地位的協定,雙方對外都不得不否定這場戰爭。美國的介入被認為是必須的,因為北越實際上占領了老撾的大部分地區,並且模糊其在老撾的角色。儘管美國否認這場戰爭的存在,老撾戰爭實際上是美國在蘇聯阿富汗戰爭之前最大的秘密行動,北越在老撾控制的地區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炸彈襲擊。[11][12][13]這場戰爭的背後是冷戰的鬥爭——美國採取的遏制共產主義的政策以及蘇聯中國採取的通過武裝起義普及共產主義的政策。

老撾內戰年表

1945年:戰爭序曲

1945年,駐印度支那的日軍發動三九政變,推翻了法國殖民政府,事實上控制了印度支那,安排國王西薩旺·馮於1945年3月9日宣布琅勃拉邦加入大東亞共榮圈,於4月8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老撾獨立建國。時任總督和首相的佩差拉親王為建立獨立經濟體,通過位於河內的印度支那財政部建立了老撾皇家財政部。[14]1945年8月15日,控制印度支那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8月18日老撾人民和愛國武裝力量在全國各地舉行了反日起義,從日本侵略者手裡奪回了老撾政權。8月30日,國王西薩旺·馮宣布琅勃拉邦繼續作為法國的保護領

9月,中國陸軍第93師從雲南省南部進入老撾萬象接受日軍投降。

9月1日,首相佩差拉親王在萬象宣布法國對老撾的保護國條約失效,因為法國沒有保護得了老撾避免日本的占領,老撾獨立。9月2日,法國殖民軍傘兵突擊隊空降在琅勃拉邦,控制了國王西薩旺·馮他曲沙灣拿吉沙拉灣占巴塞等南部各省同意參加統一的老撾。於是在9月14日,首相佩差拉親王宣布組建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簡稱「伊沙拉」)作為社會政治組織,宗旨是反對法國殖民統治捲土重來,維護老撾統一與獨立。[15]:p.1039月17日國王西薩旺·馮公開斥責宣布獨立的佩差拉親王,認為老撾太小而無法獨立並且傾向法國的返回,宣稱繼續繼續接受法國保護。10月10日住在沙灣拿吉的國王西薩旺·馮通電解除佩差拉親王的副王和首相的職務,並宣布恢復到法國殖民統治狀態。佩差拉親王蘇發努馮親王於10月12日在萬象召開了獨立慶典及臨時國民議會,通過臨時憲法,建立以披耶·坎冒英語Phaya Khammao為領導的老撾臨時抗戰政府。10月20日,臨時國民議會投票廢黜國王西薩旺·馮

法國突擊隊空降老撾開始組織游擊隊力量。在1945年11月前,他們已經組建了4個輕步兵營。[16] 這支新成立的老撾大軍從軍官到士兵都是法國人。[17]

11月10日,國王西薩旺·馮表態接受臨時抗戰政府的管轄。

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內閣部長[18]
職位 官員
總理/外交部長 披耶·坎冒英語Phaya Khammao
公共工程部長 梭發那·富馬親王
國防與交通部長 蘇發努馮親王[19][20]
內務與司法部長 宋薩寧親王英語Somsanith Vongkotrattana
財政部長 卡代·薩索里特親王
教育部長 柯烏·阿布海英語Nhouy Abhay
經濟事務部長 培·薩納尼空
司法部長 諾薩萬親王英語Ouneheuane Norasing
國防副部長 Sing Ratanasamay
經濟事務副部長 Keuang Pathoumsath
外交事務副部長 Tham Saygnasithsena

「伊沙拉」臨時抗戰政府開始於越南居民聚居的沙灣拿吉的起義。蘇發努馮親王指揮一支由繳獲當地部落民兵而武裝起來的由堅定的獨立份子組成的伊沙拉軍,與老撾臨時抗戰政府支持者一同向北進軍萬象殖民政府行政大樓。蘇發努馮親王強烈主張與抗法的越盟政權簽署軍事合作條約,並獲得了成功。此時,法國軍隊則由一支中國國軍護送逃出老撾進入泰國境內。[20]

然而,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在老撾的統一上僅僅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果。越盟的地方分支控制了老撾的東北地區,並拒絕幫助「伊沙拉」臨時抗戰政府。中國國軍中央軍第93師呂國銓[21][22]占領了南至琅勃拉邦的許多城市。法國成立的游擊隊控制了南部沙灣拿吉甘蒙兩省。支持法國的文翁親王則占領了南方的占巴塞[23]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和其他原因,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無法帶領國家抵抗法國殖民政府和軍隊。

1946年:法國重返老撾;北越介入

1946年1月,法國又一次發動對老撾的侵略。他們橫掃了波羅芬高原[17],並組織了6個輕步兵營,其中還增加了一小支法國軍隊。[16]

1946年3月上旬,在老撾受降的中國政府軍依照中法兩國政府間協議撤軍回國。3月10日法軍占領甘蒙。1946年3月21日,蘇發努馮親王指揮的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軍與法軍及擁護殖民政府的地方聯軍在他曲交戰。法國進攻方集結了傘兵、炮兵、裝甲車和轟炸機。「自由老撾」伊沙拉軍傷亡慘重,損失了700名士兵[23],顧不得250具屍體和150名俘虜便撤退。[17]蘇發努馮親王在前線負傷,被送往對岸的泰國治療。4月2日,伊沙拉臨時抗戰政府被迫從萬象遷都琅勃拉邦,4月23日承認西薩旺·馮為國王,國王則承認伊沙拉臨時抗戰政府為王國的合法政府。

1946年4月24日,法軍在萬象郊區空降了一支傘兵營,未受到任何抵抗就占領了萬象。5月9日,他們再次用傘兵空降戰術對琅勃拉邦發動襲擊。[17] 與此同時,法國陸軍也從萬象向北對琅勃拉邦發動進攻,5月13日占領琅勃拉邦,重新控制了老撾。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骨幹流亡曼谷。[14][23]法國殖民政府宣布西薩旺·馮為國王,任命支持法國殖民者的金達馮親王為首相。西薩旺·馮國王聲明他1945年的各種行為是因為來自日本占領軍、中國受降當局和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的壓力。

1946年8月27日,法國與老撾簽訂臨時協定,老撾獲得了在印度支那聯邦內的統一與內政自治。法國殖民官吏以顧問名義參與行政,軍事外交警察權力仍掌握在法國手中。

1946年10月,法國臨時政府威脅在安理會否決泰國加入聯合國,索要1941年第二次泰法戰爭割讓給泰國的柬埔寨西北部以及老撾在湄公河以西的領土。1946年11月17日,兩國在華盛頓簽署了《法國-暹羅和平協議》,泰國把這些領土又吐了回去。

1946年12月舉行制憲會議選舉,選出44名代表。這時,法國與北越之間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徹底爆發。

1947年-1949年:抗戰低潮

1947年3月梭發那臘親王英語Souvannarath組閣。1947年4月頒布七章44條的新憲法,5月11日,國王西薩旺·馮簽署憲法生效,宣布老撾是隸屬於法蘭西聯盟的一個獨立的君主國。實行兩院制:國民議會與國王會議,任期五年。由於越南商人和工人大批回國,導致經濟停頓。國內大部分地區,與當今掌權的琅勃拉王國勢力沒有政治聯繫。1947年11月大選,老撾開始了新政府運作,包括成立新的國家軍隊——老撾皇家陸軍[24]新建立的軍隊因為缺少領導而陷入困境,他們的武器也是雜亂無章。[25] 因為新老撾皇家陸軍(包括一個傘兵營)是由法國軍官指揮的輕步兵營組成。[26] 法國儘管繼續領導和訓練這支新軍隊,他們也開始訓練老撾的軍官和士官。

1947年3月,作為伊沙拉軍總司令、伊沙拉臨時抗戰政府外交部長兼國防部長的蘇發努馮親王率軍在老撾北部向法國殖民軍發起進攻,結果慘敗。1947年底,蘇發努馮親王從泰國返回老越邊境,選擇與越南獨立同盟會聯合起來抗法救國,成立「寮国解放委員會」。

1949年1月,越盟在老撾也組建了一支25人的游擊隊。[27]

1949年5月16日,「伊沙拉」一致投票決定解除蘇發努馮親王的所有職務。1949年7月19日,老撾王國政府與法國在巴黎簽訂《法國老撾協定》,確立老撾為法蘭西聯邦內的獨立國家。但外交仍必須取得法國的同意,接受法國的裁決;軍事和經濟上也受限於法國。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的很多人就認為老撾已經取得了獨立,紛紛從境外流亡返回了萬象,在王國政府裡擔任要職。梭發那·富馬親王接受國王的大赦回到老撾,在1951年-1954年成為首相。但佩差拉親王蘇發努馮親王認為王國政府不過是法國殖民者手裡的傀儡玩具,選擇抗戰到底直到老撾徹底獨立。1949年10月24日,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因為大分裂而宣告解散。

1950-1953年:重建伊沙拉陣線

1950年8月13日至15日蘇發努馮親王在越北宣光省的抗法游擊根據地的叢林中,召開了第一屆-寮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會代表150人,總結了五年的抗戰工作,選出了以蘇發努馮親王為首相兼外交部長的寮国抗戰政府,以及以蘇發努馮親王為主席、富米·馮維希為總書記的老撾伊沙拉陣線中央委員會。重建了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寮国,即巴特寮(Pathet Lao),其中Pathet表示國家、土地之意,Lao則指老撾。1950年8月寮国抗戰政府副首相兼內務部長富米·馮維希,國防部長凱山·豐威漢,財政部長諾哈·馮沙萬。 老撾伊沙拉陣線發布了《老撾革命十二大政策》:打倒法國殖民主義者與老撾反動分子、獨立和統一的老撾、建立聯合政府、企業國有化、公平稅制、民族教育、民族平等、結成統一戰線、與越柬兩民族團結等。波羅芬高原的佧族族長、苗族族長都加入了新伊沙拉陣線。波羅芬高原一直到1975年都是抗戰的根據地。而桑怒省之後,豐沙里省上寮省也成了抗法解放區。

1950年12月23日,美國、法國、越南國柬埔寨王國老撾王國簽署了《共同防禦援助協定》(Agreement for 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in Indochina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Cambodia, France, Laos, and Viet-nam)。這項條約將法軍在印度支那的軍事力量轉變為美國的軍事援助。[28] 這一年,至少5000名越盟士兵滲入了老撾。

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產黨決定兵分三路向法宣戰。三場戰役分別在柬埔寨老撾越南。新的老撾分隊由2091位成員組成,但這其中只有31位老撾人。同年,巴特寮集合了足夠多訓練有素的士兵與越盟並肩作戰。[29]到1951年10月,新老撾皇家陸軍已經新培養了兩個輕步兵營並開始訓練一個傘兵營。到1951年末,新老撾皇家陸軍的軍隊規模已經達到了5091人。[30]

到1952年,老撾皇家陸軍已經發展到擁有一個由老撾軍官指揮的營和其他17個營。[24]

1953年-1954年:走向奠邊府決戰

 
1953年5月4日,法國拉烏爾·薩蘭英語General Salan將軍和西薩旺·瓦達納王子在老撾首都琅勃拉邦

1953年4月19日,蘇發努·馮親王將巴特寮的指揮部遷到了桑怒市

巴特寮以儘可能吸引、分散老撾境內法軍為目的,於1953年4月、12月與1954年1月發起了三次進攻。1953年4月,一支由越南人武元甲指揮的,由40000士兵組成的越盟的越南人民軍入侵了老撾東北部,其中包括蘇發努·馮親王領導的2000士兵組成的巴特寮成員,此次入侵的目的在於奪取琅勃拉邦和石缸平原。他們受到了由10,000名士兵和3,000名法國正規軍組成的老撾軍隊的抵抗,北越成功占領了毗鄰越南北部位於石缸平原東北部邊緣的蓬沙里省桑怒省[31] 隨後他們繼續前進並允許雜亂的巴特寮部隊占領該地。[32] 另一支部隊從奠邊府沿河向琅勃拉邦進軍,但他們遭遇了雨季和法軍的頑強抵抗。1953年10月22日,簽訂了《法國老撾親善與合作條約》,除了法國繼續控制其軍隊之外的其他權利轉移給老撾皇家政府。1954年5月日內瓦會議開幕前,巴特寮已經控制了老撾五分之四國土,王國政府軍僅控制湄公河谷地區。

越南的侵略止步不前,但主要是因為法軍方面不斷地空投法國外籍軍隊摩洛哥狙擊兵

1953年12月,法國空降重兵占領了奠邊府,這也是法軍試圖保護老撾抵抗越南人民軍侵略的一部分。[16]

 
桑怒的老撾士兵,1953年

1954年1月,越南人民軍向老撾發動了兩次攻擊。其中一次是針對湄公河的他曲鎮,另外一次則是又一次對琅勃拉邦的攻擊。但這兩次進攻相隔不到一個月都遭到了挫敗。越南人民軍在賽諾發動了牽制性的進攻,意在將南部狹長地帶從老撾領土主體中切斷。這次進攻被南越法國聯軍的傘兵所挫敗。

這些是為了著名的奠邊府戰役的牽制性行動。這場戰役從1954年3月持續到5月初,發生在老撾邊境十公里內進入石缸平原的通訊線上。[31] 喀斯特山區的險峻崎嶇將行動引導到山谷裡。小船可以從奠邊府到達南烏河,從那裡可以沿河直接到達琅勃拉邦,或者他們也可以通過芒噴越境進入石缸平原。[33]

值得一提的是戰爭中對民用航空運輸的利用,隨後演變為美航公司。這家公司在秘密軍事行動中不斷地向奠邊府被困的法軍空運物資。[34]

當法軍的救援部隊還沒來得及解除包圍時,奠邊府的堡壘被攻陷了。從琅勃拉邦趕來的救援部隊中,有一個年輕的苗族士兵名叫王寶

法軍在奠邊府的失敗標誌着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結束。法國被迫進行和平談判。[35] 7月20日,停戰協議在老撾被簽訂,結束了法國的統治。[36] 兩個月後,北越在老撾東北部建立了支援巴特寮的部隊。[37][38]

這項條約徹底地改變了印度支那的形勢。北越成功開始統治越南的北半部分。老撾完全從法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出來。法軍將聯軍的移交給老撾。作為殘留的努力,他們保留了兩個在老撾的軍事基地,並向老撾新軍提供顧問。

皇家老撾政府軍也在1954年從法國獲得了它的第一架飛機。[16]

由於巴特寮無意再度開戰,而由25,000士兵組成的皇家老撾軍也無力抵抗越南人民軍皇家老撾政府試圖勸誘巴特寮與之聯合。[39]

1954年8月1日,法軍從老撾撤軍並聲明老撾的獨立,標誌着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結束。但是老撾內戰仍在繼續。

1955年-1958年:平靜時期

 
日內瓦會議 1954年

根據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1954年8月6日當地時間8時起老撾王國政府軍與寮国戰鬥部隊應該停止敵對行動,開始談判,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外國軍隊和官員120天內撤退;禁止老撾擁有外國軍事基地和參加任何外國軍事聯盟,但允許法軍可以留下訓練王國政府軍的1500人以及軍事設施的3500人;寮国戰鬥部隊到豐沙里省與桑怒省集結;由印度波蘭加拿大組成國際停戰監督委員會。法國宣布將於1955年1月1日停止資助老撾政府。

但美國秉承拒絕簽署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的外交原則,鼓勵政府軍繼續進攻寮国戰鬥部隊。皇家老撾政府向桑怒蓬沙里派遣軍隊,這引起了巴特寮的極大不滿。1955年1月中下旬期間,美國駐老撾公使英語List of ambassad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Laos查理斯·約斯特英語Charles Yost一連向美國國務院發了7封電報[40],分析老撾有些人希望依據《日內瓦協定》和平解決老撾王國政府與共產黨力量間的矛盾衝突,如培·薩納尼空;還有些人與美國的想法十分一致,即老撾國內政治不必受《日內瓦協定》約束,不能讓巴特寮參與中央政府,如卡代·薩索里特;同時巴特寮的軍事力量十分令美國政府擔心,必須讓送個隊伍併入老撾王國軍隊;美國政府應該更進一步插手老撾事務,給老撾王國政府提供支持。約斯特對老撾局勢的立場,獲得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和艾森豪威爾總統的高度贊同。1955年3月29日艾森豪威爾總統給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信中指出:老撾政府官員唯恐越南和中國的共產黨勢力進一步滲入老撾,占據老撾更多領土,在此情況下,應該適用《馬尼拉條約》共同對老撾提供幫助,否則共產黨力量將會越來越強大,最終會像失去北越一樣丟掉老撾的全部領土。為評估老撾的軍事設備需求,美國於1955年12月13日成立項目評估辦公室英語Programs Evaluation Office(PEO)專責對老撾的援助項目,由12名美國退役軍人或預備役人員組成,由退役的陸軍准將羅斯韋爾·布朗領導。PEO實際上就是軍事援助顧問團(MAAG),接管了原來法國對老撾軍隊的訓練任務。但美國如果直接向老撾派駐軍事人員,就公然違背了《日內瓦協議》。所以選擇有軍事背景的美國非軍事人員駐紮老撾。到 1957 年,PEO的工作人員定為60人,儘管人員流動使船上的工作人員保持在30人左右。PEO人員被授予了美國國務院的職位,但嚴格意義上他們並不為美國國務院工作。他們將軍事事件報告給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並將信息提供給美國駐老撾大使;對於非軍事事件,則直接報告給大使。[41]同時美國新聞署對印度支那開展文化和心理戰略,通過各種媒體抨擊當地的共產勢力,宣傳共產黨違反《日內瓦停戰協定》,報道共產黨統治下的北越人的慘烈生活,頌揚南越政府安置難民,強調美國在道德和物資方面給予的援助。老撾王國政府軍利用美國的建議和援助建立了流動軍事信息小組,散發美國新聞署提供的文化信息物品。老撾王國政府和美國新聞署共同製作新聞片和紀錄片向老撾人民進行宣傳,促進老撾人民對老撾王國政府的支持,以遏制老撾共產勢力的發展。「美國海外使團(US Oversea Missions)」和「美國信息服務(USIS)」成員幫助宣傳,制定了「電影放映隊」和「流動宣傳小組」等各項計劃等。美國向老撾政府提供的援助,其中80%的預算都被用於國防項目。[41]美國支付了老撾全部的軍事預算。[16]然而,美國駐老撾使領館的工作人員並沒有監控該項目。

1955年1月,法國顧問開始訓練第一批老撾王國空軍。1955年的晚些時候,泰國向老撾軍方提供了一批西科斯基公司的H-19直升機和志願飛行員,泰國在華欣也訓練了30名在武器使用方面的老撾軍官。[16]

1955年3月22日,根據印度支那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1951年2月召開)關於三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分別建立自己的黨、各自領導本國革命的決議,印度支那共產黨老撾籍黨員25人召開大會,成立了老撾人民黨,主要領導人是蘇發努馮親王凱山·豐威漢諾哈·馮沙萬坎代·西潘敦富米·馮維希

為干預1955年12月的老撾全民大選,確保大選中非共產黨勢力獲勝,到10月底,美國完成2000人武裝力量集結,同時將老撾政府所需設備運往指定地點,並協調老撾和泰國政府軍事合作,組成泰老聯軍,在泰國對老撾軍隊的技術人員進行小規模培訓。1955年12月26日的王國政府單方面在巴特寮控制的兩省以外的十個省舉行全國立法選舉,巴特寮被排除在外。國際停戰監督委員會不認為這一選舉合法。

1956年1月6日寮國自由民族統一戰線(「伊沙拉」)改組並擴大為「老撾愛國戰線[42],並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老撾人民黨處於秘密不公開狀態,一切活動均由老撾愛國戰線名義出面參與政治活動。[43]

1956年初卡代·薩索里特無法獨立組成內閣,只好辭職。1956年3月21日,梭發那·富馬親王開始了他作為首相的第二任期,,卡代任副首相。但梭發那·富馬並不積極反共,甚至想訪問中國,試圖說服老撾自由運動領袖、流亡政府領導人佩差拉·拉達納馮親王回國並加入老撾新政府,利用其對巴特寮的影響力,號召巴特寮結束與政府對抗,政府允許巴特寮在現有勢力範圍即桑怒和豐沙里兩省活動。1956年5月,蘇發努馮親王建議恢復談判。梭發那·富馬親王與蘇發努馮在8月初對話,他們對外表達了希望停戰的意願,並希望將巴特寮管轄的土地併入皇家政府以實現統一。經過歷時6個月的多輪會談,達成了《1956-1957年萬象協議》,即關於老撾奉行和平與中立的協議、關於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協議、關於有寮国戰鬥部隊參加的聯合政府和關於補充選舉的協議。梭發那的動作引起美國政府的極大恐慌,杜勒斯於8月7日就此事致電美國老撾大使館,表達了其對老撾政府的極度失望,擔心老撾政府容共。在衝破美國的種種阻撓後,梭發那·富馬於8月20日至26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外事訪問。中國明確表示,會對老撾提供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雙方於8月25日發表聯合聲明,稱老撾不接受「東南亞條約組織」保護,因為其對老撾的保護條款是在老撾國家沒有參與的情況下制定的。美國阻止老中會晤的計劃沒有得逞。1956年11月22日,美國副國務卿胡佛致電駐老撾大使館,向老撾政府告知美國國務院決議:如果梭發那一意孤行,一定要讓巴特寮成員進入內閣,美國將停止對老撾的支持和援助。為了向美國示好,爭取持續獲得美國援助,1957年1月13日至15日老撾首相梭發訪問美國。

1957年2月,項目評估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開始向負責訓練皇家老撾陸軍的法國軍事代表團提供物資,理由是更好的訓練能夠使軍隊更好地勝任保護國家的使命。在此過程中,美國甚至開始接受支付皇家老撾陸軍的薪金。[44]從1957年3月起,皇家老撾陸軍開始向苗族游擊隊提供武器,使得他們能夠與老撾皇家軍一同作戰。[45]與此同時,巴特寮與他們的北越後盾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新兵招募,意圖建立9個營的部隊,許多新兵被送往越南接受教育和訓練。這使得美國認為皇家老撾陸軍並沒有得到足夠好的訓練和武裝,因為他們只有一小隊法國軍事代表團。[46]

老撾國民議會對梭發那·富馬親王的和平中立路線與容共政策的反感。在美國干預下,梭發那政府在1957年5月29日的老撾國民大會選舉中敗北,被迫於次日辭職。經過72天內閣危機後,8月9日梭發那·富馬親王選舉勝利再次組閣。1957年11月2日,巴特寮與富馬內閣簽訂《萬象協定》:巴特寮將桑怒和豐沙里兩省的管理權移交給老撾王國政府為地方行政機構;寮国戰鬥部隊併入政府軍;寮国戰鬥部隊交出軍事器材;承認老撾愛國戰線黨的合法地位。梭發那·富馬親王任聯合政府首相,巴特寮在內閣有兩席,其中蘇發努馮親王任計劃與重建部長,富米·馮維希為儀典與藝術部長。11月19日聯合政府終於建立。老撾愛國戰線可以公開合法在萬象與很多城鎮設立辦事處。長達十二年的內戰結束。根據這一協定,寮国戰鬥部隊從12月開始遣散了10個大隊,兩個大隊共1500人編入政府軍。這一結果超出美國的預想。美國駐老撾大使英語List of ambassad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Laos格雷漢姆·帕森斯英語J. Graham Parsons向國務院詳細分析了老撾國內的力量對比,認為能夠與巴特寮相對抗的六種力量——皇家警察、特警、政治及社會活動服務部、老撾國家軍隊、市民行動隊、情報服務局己經訓練並積累了一些經驗,美國必須反對支持聯合政府的黨派,美國要反對梭發那·富馬親王,轉而支持對抗巴特寮的卡代·薩索里特培·薩納尼空

美國為影響1958年老撾國會補選,策劃了「助推器射擊」行動英語“助推器射击”行动。這一民事行動計劃得到了中央情報局開設民用航空公司CAT以及美國空軍在PEO監督之下的空運支持。1958年5月4日在北部兩省的國民議會補充選舉中,老撾愛國戰線利用「一邊一票,以防止內戰」的口號贏得了三分之一的民眾選票,在補選的21個席位中贏得9個,盟友和平與中立黨贏得4席。加上與貴寧·奔舍那和平與中立黨的合作,左派控制了國民議會59個席位中的16個。加上左傾的無黨派人士,共計21個席位,就足以推翻梭發那·富馬親王的中央集權。[47]PEO對這次選舉給老撾王國政府的政客建議——為了避免分裂選票而運行單一候選人名單——沒有受到重視。艾森豪威爾總統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對此評價,「老撾的這次補選取得了糟糕的結果」「雖然我們己經竭盡全力去協調保守勢力,但共產覺仍取得了勝利……」「我們要為1959年即將進行的普選而擔憂了」「如果每一個國家都像老撾一樣通過合法的人民選舉而實現共產主義,那將是十分嚴重的問題」美國間接干涉老撾的失敗,導致了推動老撾右派勢力以右翼軍官在內的反共青年團體組織成立了保衛國家利益委員會(CDNI),以反對梭發那·富馬親王和平中立政策、排斥老撾愛國戰線

1958年5月,美國國防部提議由文職技術人員向老撾皇家軍隊執行培訓任務,以重新培訓其四個分支機構——後勤、通信、軍械和戰鬥工兵。1958年晚些時候,一小群軍事顧問抵達,培訓機場、橋梁和公路的建設。PEO與中央情報局合作將一些老撾正規軍士兵訓練成偵察遊騎兵隊(Scout Ranger Teams);這些後來演變成兩個傘兵營。美國國會以美援濫用導致過高匯率而在1958年6月停止了對老撾王國大聯合政府的援助。[48]

1958年7月,老撾國會推翻了第一次大聯合政府,在1958年8月組成了一個由親美的培·薩納尼空的右派政府,採取了與富馬內閣截然相反的政治路線。該政府包括四名來自由美國支持而成立的國家利益防禦委員會的成員(他們都不是國會成員)。1958年9月退役將軍John A. Heintges擔任PEO負責人。1958年12月,由於培·薩納尼空獲得了不受國會約束的權利,三位未經選舉的國家利益防禦委員會委員也加入政府。[49]

1959年:第二次越南入侵

 
胡志明小道從一開始就被越南人和老撾人使用。被俘的越共,約1959年

1959年2月14日,培·薩納尼空政府發表聲明,宣布老撾不再受日內瓦協議約束。之後,調動幾十個營的武裝,包圍已經成為國家軍隊一部分的巴特寮戰鬥部隊解除其武裝,軟禁蘇發努馮親王和愛國戰線黨的領導。老撾內戰再次爆發。1959年3月5日,美國國務院電告駐老撾使館,要及時向培·薩納尼空表示美國的支持,並處理好相關問題。

1959年5月15日,越南人民軍成立了559小組,負責從越南北部向南部運輸必需品的後勤工作。這支部隊建設和維護的胡志明小道選擇通過北緯十七度線的非軍事區,而未敢進入老撾境內以免激起劇烈的國際反應。

1959年5月,等待已久的將1500名巴特寮士兵納入國家軍隊的計劃終於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美國大使館告訴老撾政府:接受共產黨進入軍隊很難在國會上得到通過。[50]最終這部分寮国戰鬥部隊第一營被解除了武裝,第二營逃回了石缸平原解放區。蘇發努馮親王等8名巴特寮核心領導人被以寮国戰鬥部隊拒絕編入皇家老撾陸軍為藉口遭到逮捕。[51]持續了九個月的和平結束,內戰重啟。

1959年7月,來自美國綠色貝雷帽陸軍第77特種部隊小組的107人機動培訓隊開始代號為「熱腳」行動英語Project Hotfoot (Laos),在Arthur D.「Bull」Simons英語Arthur D. Simons領導下,十幾個八人小組在琅勃拉邦、巴色、沙灣拿吉和萬象的每個訓練基地分配了三支以訓練老撾王國陸軍。美國特種部隊加入了項目評估辦公室,同樣,他們也是由名義上的平民組成。然而,儘管身着平民服裝,並把他們的綠色貝雷帽換成了防曬帽,他們仍然一看就是軍人。泰國王家軍隊在代號為 Erawan 的項目下在華富里的四面佛營地開始訓練1,400名老撾傘兵的游擊戰和反游擊戰。當時共有12個老撾王國軍隊的戰鬥營,每個戰鬥營分別派駐一個12人組成的美國顧問小組,負責指導和訓練工作。但是老撾王國軍的將領們對美國顧問頗為牴觸。

7月28日,越南人民軍在北越和老撾的邊境上發動了全面攻擊。每當他們打敗皇家老撾陸軍,越南人民軍繼續前進而巴特寮則占領這些地區。[50] 皇家老撾陸軍在戰鬥中表現糟糕,雖然他們在數量上勝過對方,但他們還是被打敗。

1959年7月,美國大使館開始簽訂為皇家老撾陸軍提供空中補給的合約。[52]

9月,100小組被959小組接替,北越升級他們幫助巴特寮的軍事行動,美國也在擴大他們的項目評估辦公室。雙方都在擴大代理軍隊,希望老撾能夠開戰。[50]

培·薩納尼空內閣向聯合國控訴北越軍入侵並與王國政府軍交戰。1959年9月,聯合國調查團派到老撾,獲得了並非來自外國入侵的結論。11月,PEO開始與保衛國家利益委員會接觸,這是一個年輕的老撾軍官的政治派別。

1959年12月25日,富米·諾薩萬趁國內大亂帶領士兵發動政變,推翻了培·薩納尼空政府。1960年元旦,保衛國家利益委員會的陸軍總參謀長順吞·巴塔馬馮組閣。此時,PEO已增加到175人,由退役美軍和臨時調配的美軍組成。第二支「熱腳」特遣隊輪換執行任務。

1960年4月24日大選,PEO再次執行一項旨在影響公民行動計劃,號召選民支持反共候選人競選公職。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成功的,巴特寮及其中左盟友輸掉了一場被廣泛認為是欺詐的選舉,保衛國家利益委員會獲勝。1960年5月,美國下定決心扶植富米·諾薩萬集團,但強調,這種支持是不能公開的,以免被指責干涉老撾內政,並要求老撾使館不能留下美國對富米作出承諾和保證的任何證據。1960年6月昭·宋薩寧親王組閣,富米·諾薩萬擔任副首相兼國防大臣,掌握實權。獄中的蘇發努馮親王等巴特寮領導人爭取了看守他們的老撾王國憲兵的政治轉向,5月23日集體越獄逃回了桑怒

1960年:貢勒政變

 
1960年3月,位於老撾康凱的老撾武裝部隊訓練中心

1960年8月9日凌晨,中立主義者的老撾王國政府軍第二傘兵營營長貢勒上尉率該營600人通過一次不流血的政變控制了首都萬象,[53]當時首相昭·宋薩寧親王、內閣成員和軍方領導當時正在琅勃拉邦準備討論已故國王的火化善後事宜。[54][55]貢勒主張「老撾應該嚴格遵守完全中立的政策,……特別是保持和共產黨人的關係,免使老撾成為兩個陣營輸入戰爭物資支持老撾人打老撾人的戰場」,宣稱此次政變的目的在於停止老撾的戰爭,停止外國的干涉和停止由於外國援助所引起的腐敗,以及給士兵更好的待遇。[53][56]中立主義者在萬象成立了梭發那·富馬親王為首的革命最高統帥部執行委員會作為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的臨時政府。PEO位於萬象的總部不再活動,但位於沙灣拿吉的PEO分支機構繼續為富米·諾薩萬的部隊提供物資和支付費用。8月17日,富米·諾薩萬被提名為副首相兼內政部長,掌管警察。但這一讓步,既疏遠了貢勒和巴特寮的溫和分子,也未能使富米放棄在沙灣拿吉的軍事準備。蘇發努馮也向梭發那提出和談的前提條件,「一是富米必須從政府中排除出去;二是必須廢除對老撾愛國戰線的各種形式的鎮壓;三是釋放巴特寮所有政治犯;四是要求所有國家,特別是蘇聯、越南北方和共產黨中國在老撾建立大使館;五是必須對談判的成功作出具體保證。」梭發那不可能答應蘇發努馮的全部要求,導致和談遲遲未能進行。

然而,貢勒的政變並沒有停止人們對他的反對,並且當時軍隊中的指揮官們熱衷於選擇立場,如果一個人不是政變的支持者,那麼他還需決定他決定站在反對政變的哪一方。反對政變的指揮者是副首相兼國防大臣富米·諾薩萬,他是泰國首相沙立·他那叻的姻親,後者在泰國實施戒嚴法。在此之前,在美國中情局的支持下,沙立秘密地建立了一個名叫」Kaw Taw「的泰國軍事顧問組。它支持富米·諾薩萬發動反政變,並向富米·諾薩萬的軍隊提供火炮、炮兵和顧問。它也使得中情局支持的泰國警方空中支援部與老撾作戰。[57]貢勒政變一發生,泰國就開始封閉港口,切斷了向萬象出口的物資渠道。美國國務卿克里斯蒂安·赫脫明確表示美國支持昭·宋薩寧親王內閣是「國王統治下的合法政府」。

8月10日,富米·諾薩萬在家鄉沙灣拿吉宣布了武力奪取萬象的計劃。美國駐老撾大使溫斯洛普·G·布朗向富米回應聲明美國支持其「通過迅速而果斷的行動」恢復和平。[55]項目評估辦公室也轉而支持富米·諾薩萬。9月在沙灣拿吉組成了以文翁親王為首的「革命委員會」,向梭發那·富馬親王的政府軍發起猛攻。1960年9月16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給國防部的備忘錄中詳細說明了支持富米·諾薩萬推翻梭發那·富馬親王政府的計劃的具體步驟:立即通過富米向老撾軍隊供應物資,由項目評估辦公室(PEO)負責此項任務;建議富米向國王提出廣泛的替代富馬首相的人選,如文翁親王等,如果需要,可以把富馬留在政府內,任命為外交大臣,以防止他被巴特寮拉攏;鼓勵富米清除貢勒政變力量,必要時可用流血手段為代價;勸說泰國沙立將軍承擔運送老撾軍隊的任務,通過泰國把軍隊從沙灣拿吉送到萬象;準備立即建立「中立」的新政府。11月,靠着美航公司和泰國的秘密援助,富米·諾薩萬和他的軍隊從老撾南部的沙灣拿吉向北進軍萬象[53]另一方面,美國從台灣派遣了4架B-26轟炸機進入皇家泰國空軍基地,準備好對老撾的進攻,並後來又增加了8架B-26轟炸機。這些轟炸機裝備先進,雖然沒被使用,但對敵人構成了極大的威脅。[58]

在美國的默許下,泰國從9月份便開始對老撾進行經濟封鎖,這使得老撾「通常靠鐵路和輪渡能夠獲得的百分之九十的進口貨,受到了阻礙」。「至10月末的時候,泰國對湄公河沿岸封鎖使萬象的燃料和糧食消耗瀕臨殆盡」。10月27日,梭發那-富馬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他將要接受蘇聯的援助。

根據11月22日達成的協議,1960年12月4日,蘇聯開始搭建通向萬象的石油與糧食空運線,這是蘇聯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空運。[59]在12月3日至14日期間,有34架次的蘇聯飛機進入萬象。 這條空運線運輸北越的軍火意在加強中立主義與巴特寮的聯合。[60]

1960年12月13日,富米·諾薩萬的軍隊對萬象開始了為期三天的轟炸。500名平民和17名傘兵在轟炸中身亡。14日,美國的航母特遣部隊進入戰備狀態,第二空降旅隨時待命搶占老撾機場。美國準備營救其在老撾的準軍事部隊和外交顧問。

12月16日富米·諾薩萬的軍隊攻陷了萬象,組成了以文翁親王為首相、富米·諾薩萬為副相的內閣。貢勒和他所帶領的中立主義者放棄了萬象,在越南人民軍的掩護和蘇聯空投配給、軍需品和廣播的支援下向北撤到了石缸平原。在撤兵期間,貢勒又招募了400名新兵,使他的軍隊壯大到1200人。[59]梭發那·富馬親王的老撾王國政府遷到了康開英語Khang Khai作為臨時首都。1960年12月23日,中立主義者與巴特寮結為了同盟。1960年底,老撾已經淪為國際超級大國衝突的角斗場。[59][61]

1961年:超級大國進一步介入

從1月1日起,貢勒帶領的中立主義者、巴特寮以及越南人民軍組成的新同盟將9000人的老撾王國陸軍逐出了石缸平原[59][62]

1月3日,老撾王國空軍通過泰國皇家空軍獲得了其第一架攻擊機。四名老撾飛行員在泰國接受了訓練。1月9日,飛行員將這架新的攻擊機飛往萬象。兩天後,他們進行了第一次出擊,與掩護貢勒撤退到石缸平原的越南人民軍和巴特寮交戰。[63]

蘇聯空軍也持續將重型武器運進老撾以補充先前運來的輕型武器。1月7日,北越又增加了4個營的兵力,其中兩個營很快在通往萬象的7號路線上遭遇衝突,另一個營進入石缸平原南部開始作戰。[45] 1月15日,越南人民軍第925獨立旅全部到達老撾支援巴特寮/中立主義者聯盟。[64]

這導致了對方的反升級行動。中央情報局讓泰國突擊隊滲透到老撾。1961年1月19日,中央情報局的特別行動部門的James William Lair英語James William Lair飛抵苗區和王寶歷史性會談。James William Lair英語James William Lair向王寶承諾,苗族軍隊如果能夠驅逐巴特寮力量,美國就會為其提供儘可能多的援助與支持;即使戰鬥失敗,美國也會幫助苗族人找到一個可以讓他們得以生存的新安居之所。從此,王寶正式投靠美國中央情報局,他的苗族軍隊借中情局的援助不斷擴大自身力量。美國開始為苗族反共武裝的2,000名非正規武裝人員提供資金和軍火,即「備忘錄」行動英語Operation Momentum。1個月後美國開始向一支700人的苗族軍隊空投武器,[45] 美航公司也將美國海軍的4架H-34直升機運往前線。

 
1961年的反共的苗族軍隊。

1961年1月,西哈努克國王呼籲召開解決老撾問題的擴大的日內瓦會議。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總統就職的當天就成立一個專門研究老撾問題的特別工作組(the Laos Task Force,以下簡稱LTF)。1月21日美國駐蘇大使湯普森電報中說赫魯曉夫在與其會談中指出:「老撾對於蘇聯和美國都不重要」。1月23日LTF向肯尼迪總統提交的第一份報告表明,美國在老撾最終政治目標的確定相對於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做出了重大改變:美國可能必須支持一個包括共產黨在內的老撾新政府,美國不得不「在確定老撾將不會落人共產黨統治時,放棄原有的(真正親西方的政府)目標」。鑑於這種形勢,LTF提出美國可以「在政府中的不重要職位上接受『老撾』巴特寮」的代表。在這個前提下,美國將「願意在老撾接受獨立於任何大國之外的真正中立的政府」。由於富米·諾薩萬軍隊在戰場上不利態勢,美國和沙灣拿吉集團同意召開這一會議。肯尼迪在1月25日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明他可以接受老撾的中立化。美國新任國務卿臘斯克對老撾危機甚為擔憂,認為老撾戰爭可能導致的後果要比朝鮮戰爭的後果更為嚴重,會導致共產黨力量進入政府,「最後,我們很可能是和平的丟掉老撾,而非武力」。

1961年2月初,最先的四位皇家泰國空軍志願飛行員加入老撾皇家空軍的作戰隊伍,這些泰國飛行員已經正式在皇家泰國空軍退役,並不在其中擔任任何職務。然而皇家老撾空軍由於傷亡而使得這些增長都不起作用,到了3月底,皇家老撾空軍已經在各項戰役中損失5名飛行員。[65]

接下來的肯尼迪政府發現自己已經被捲入老撾危機。1961年2月初成立的一個跨機構工作組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研究,尋求美國在老撾的戰爭中的可能回應方案。他們預想到的最激進的方案是美國投入60000陸軍進入老撾南部作戰,並可能使用核武器。最終美軍選擇了緩和的方案。雖然法國停止了他們的訓練計劃,美國開始憋足勁訓練軍隊。16架H-34直升機從美國海軍陸戰隊被運往美航公司,他們在泰國北部據萬象僅幾英里的位置設立了維修設施。

1961年3月9日,共產黨占領了琅勃拉邦與萬象間的唯一道路。當皇家老撾陸軍被命令重新奪回該路段時,他們卻扔下武器逃跑了。美國於是派遣特種部隊月亮小分隊作為皇家老撾陸軍顧問。[66]1961年4月22日,該分隊被洗劫,兩名軍士被殺,部隊隊長被捕,他在之後試圖逃脫時被執行死刑,另一名軍士在16個月後被釋放。[67][68]

美國原本計劃對貢勒進行轟炸,但由於豬灣事件中入侵的失敗,美國暫停了在老撾的軍事行動。雙方尋求停火。與此同時,1961年4月,項目評估辦公室放棄了其平民身份的偽裝,他們穿上美國制服成為「軍事援助顧問團」 (MAAG)。1961年4月29日,Erawan計劃演變為Ekarad計劃,老撾軍隊繼續在泰國華富里訓練。到1962年6月,MAAG已經發展到866人,另外還有465名來自ECCOIL的菲律賓軍人。根據1962年日內瓦會議的協議,MAAG於1962年10月撤回泰國,成為美國聯合軍事援助諮詢小組泰國副組長(Deputy Chief, Joint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Thailand)。1961年5月29日,約翰·肯尼迪總統向美國駐老撾大使安克志發出指示信,授予安克志控制「......軍事援助顧問團的所有職能......」的權力。從此歷任美國駐老撾大使成為老撾內戰期間老撾王國軍隊的實際指揮官。

1961年5月3日,貢勒的老撾王國政府軍、寮國戰鬥部隊、富米·諾薩萬軍隊三方停戰。[69]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11日簽署國家安全行動備忘錄,要求派南越部隊滲透到老撾南部去,尋找和襲擊共產黨的基地和補給線,美國的目標是「防止共產黨統治南越」;同日肯尼迪下令開始對北越發動一場秘密戰爭,這場戰爭將由中央情報局指揮和訓練的南越特務人員和一些美國特種部隊來進行,用美國訓練的南越的便衣部隊秘密攻擊老撾境內的胡志明小道。5月16日,美、英、法、中、蘇、北越、南越、泰、緬、印、加等14國正式召開解決老撾問題的擴大的日內瓦會議。肯尼迪與赫魯曉夫於6月3日和4日在美國駐維也納大使館進行的面對面交流,成為問題解決的關鍵。「相對於古巴、剛果、柏林與核試驗等問題而言,老撾危機成為這次會談中唯一進行深入討論的問題,並且在解決途徑上逐漸趨於一致」。6月4日,美蘇兩國發表了一個聯合公報,宣布兩個領導人在老撾問題上達成的協議:「總統與主席再次肯定他們對一個中立並獨立、由老撾人民自己選擇的政府的支持,保證中立與獨立的國際協議,共同認識到有效停火的重要性」。6月19日至22日,老撾王國政府首相梭發那·富馬親王蘇發努馮親王、沙灣拿吉集團軍的文翁親王蘇黎世舉行會談並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三親王已就聯合政府的施政綱領和當前任務達成協議。但美國不同意組建三方聯合政府,大力援助富米·諾薩萬軍隊的進攻。由於皇家老撾陸軍的無能,苗族游擊隊成為了共產黨僅剩的敵人。6月初,他們遭到火力網的圍攻,在王寶的指揮下,他們撤回了位於龍鎮(Long Tieng)的基地。[70]

美國中情局開始在老撾秘密徵集老撾土著組成100人的民兵集團。[67] 這些民兵首先經過8周的基礎訓練,然後在民兵團中服役幾個月。一旦他們擁有戰鬥經驗,包括他們的第一次作戰,他們就進入了稱為「特種游擊隊」的非正規編制步兵營,這些步兵營由少數民族組成,其中大部分為苗族。「特種游擊隊「組建後,會在泰國彭世洛接受泰國軍官對其為期三個月的訓練。[71]

到了夏天,中情局已經集結了9000名高山族人加入秘密軍隊。這些軍隊由中情局特工、美國特種部隊和泰國特種部隊支持。[72]

到了秋天,美國決定進一步介入。準軍事部隊訓練員開始訓練游擊隊空投補給和在簡陋的跑道上短距起降。其餘的訓練員則試圖使皇家老撾正規軍進入戰時狀態。轟炸機不斷轟炸共產黨軍隊試圖使其撤兵或投降。

12月皇家老撾政府決定堅持對南塔省的控制。南塔省是西北邊陲,與雲南省最南部的勐臘縣接壤。皇家老撾政府第11和18集團在這裡駐紮,然而這裡很快就受到了來自共產黨方面的壓力。[69]

1962年:災難和新政府

1962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老撾王國聯合政府在老撾臨時首都康開簽訂航空運輸和修建公路協定,中國負責修建雲南勐臘縣至老撾豐沙里的公路。

到2月,皇家老撾政府在南塔省的守衛似乎太過脆弱,於是派皇家老撾陸軍15集團傘兵增援。這給了守衛者巨大的人數優勢,再加上美國特種部隊顧問的軍事技能,本應該能保證皇家老撾政府對南塔的占領。

5月3日-6日,寮国戰鬥部隊大敗富米·諾薩萬軍隊,解放了北部重鎮南塔。5月11日乘勝追擊解放了湄公河北岸與泰國相望的會曬富米·諾薩萬軍隊穿過整個老撾西北部潰逃100多英里到泰國。面對如此慘敗,美國迫使富米·諾薩萬軍隊與寮国戰鬥部隊、貢勒的老撾王國中立派政府軍和解。5月18日,美國大使布朗直接告訴富米「華盛頓已經對他失去了信心,如果富米想恢復美國對老撾政府的支持,需要富米做出進行合作的具體保證」。富米在此壓力之下同意「將國防部與內政部部長的職位給予梭發那」。6月12日,老撾梭發那·富馬、蘇發努馮和文翁三親王關於組成聯合政府的《查爾平原會談協議》正式簽字生效。參加簽字儀式的還有蘇聯、英國、印度、波蘭、加拿大代表。6月23日,以梭發那·富馬親王為首相,以蘇發努馮親王富米·諾薩萬為副相的老撾臨時民族團結政府成立,閣員中立派占11席,左右派各占4席。7月2日,解決老撾問題的擴大的日內瓦會議復會。7月21日,日內瓦會議通過了《關於老撾中立的宣言》和議定書,結束了歷時14個月的日內瓦會議。協定規定外國軍方技術人員必須在10月撤出老撾。美國把軍事援助顧問團撤回到泰國,但越南共產黨並沒有這樣做,他們只是象徵性地從2000名技術人員中遣返了40人。[73]老撾首相梭發那·富馬隨即宣布了老撾臨時民族團結政府的內、外政策。在外交關係中,「堅決執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平等和尊重老撾獨立和主權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主要是鄰國的友好關係,並通過外交聯繫與它們聯繫起來:不承認任何聯盟或軍事聯合的『保護』,特別是不承認東南亞條約組織的『保護』;不參加任何聯盟或軍事聯合,不允許在老撾領土上建立任何外國軍事基地,不允許任何國家利用老撾領土作為軍事手段;不允許任何國家任何形式干涉老撾內政;從老撾撤走一切外國軍隊和軍事人員;接受願意幫助老撾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經濟的國家提供的一切不附帶任何軍事和政治條件的直接援助;尊重符合老撾人民的利益和按照王國的和平與中立政策而簽訂的條約和協議,特別是1962年關於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協議,廢除違反這個原則的一切條約和協議。」1962年10月,在美國駐老撾大使館成立了美國國際開發署需求辦公室英語Requirements Office(RO),在美國駐老撾大使的全權領導下,取代了以前的項目評估辦公室的工作。需求辦公室有25名美國退役軍人,另外還有菲律賓的技術人員,為老撾王國軍隊提供彈藥和補給品,以支持他們對北越軍和巴特寮的作戰。對老撾非正規部隊的供應由中央情報局負責。

1962年7月,Bird&Sons公司對皮勒特斯·波特飛機進行了短距起降的場地測試。最初的兩架波特飛機因為發熱和發動機喪失動力的糟糕表現而大降身份。其中一架飛機在12月墜毀,機上人員無一身還。[74]

幾個高山族非正規軍連被送往泰國華欣接受訓練。[75]

1963年:停滯

1月,第二架波特飛機墜毀,駕駛員雖然生還但受了嚴重的燒傷。王寶集合3個特種游擊隊加入皇家老撾陸軍第10集團,作為先鋒進軍南塔。美國航空公司和Bird&Sons公司通過民用航空空投物資支援這次進攻。

1963年4月,外交部長在萬象被暗殺。老撾愛國戰線的領導人被迫從萬象撤走。

到該年中期,巴特寮和中立主義者開始在聯盟內部發生爭吵。中立主義者軍隊分裂,親巴特寮的一派軍隊與貢勒軍隊對峙。在此期間,梭發那·富馬與蘇發努馮親王多次接觸,試圖就停火和建立聯合政府等事宜進行協商,但未取得成效。

與此同時,美國重新組織軍事援助顧問團來支持它在老撾的行動,並將其總部設在曼谷

8月,皇家老撾空軍得到了四架針對反叛亂而改裝的T-28攻擊機。

先前在泰國受訓的非正規軍連加入了特種游擊隊。這些非正規軍武裝力量擴散到整個老撾。

12月,王寶晉升為準將。[76]

1963年至1965年期間,因為巴特寮對苗人實行的種族滅絕政策,多達18,000-20,000苗族人遇害。[77]

1964年-1965年:戰事擴大與美國空軍介入

 
「滾筒」行動英語Operation Barrel Roll 執行區, 1964年

1964年月,巴特寮在老撾南部他曲開始了猛烈的春季攻勢。面對老撾局勢,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向美國政府報告稱,老撾的狀況「令人十分不安」。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希爾斯曼強烈建議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我們必須對共產黨在老撾的進攻做出積極而堅定的回應,建議考慮將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空軍力量派駐泰國,以鼓勵泰國進一步加強湄公河一帶的防禦力量。」1964年2月該建議被批准,美國空軍特訓顧問團成立並被派駐泰國,增派美國飛機停駐在泰國機場。此後執行對老撾空襲任務的飛機,絕大多數都是從泰國機場起飛的。美國駐老撾大使昂格爾3月3日發給國務院的電報中建議:第一,扭轉對老撾空軍使用美國炸彈引信數量的限制,在將炸彈用於防禦目的時僅與我們商量所轟炸的目標類型,在謹慎和有效使用的前提下,允許其自行更換引信;第二,對於建議中的重要轟炸目標,提供500磅炸彈進行有效打擊;第三,擴大T-28飛機的批准使用範圍。1964年3月16日中央情報局駐西貢分站發給美國國務院的電報稱,富米·薩諾萬於14日與南越阮慶等人達成秘密協議,經由富米集團控制地區將南越軍隊引入老撾,計劃對安置北越設施的車邦、沙拉灣等老撾地區進行轟炸;在從車邦南部到柬埔寨邊境的老撾東部地區,由南越軍隊對共產黨控制區域進行軍事作戰;在川壙地區,由王寶部隊提供保護,南越突擊隊或特種兵對北越軍隊控制區域特別是7號公路實施巧襲。3月16日當晚,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即電告老撾大使館,國務院已批准該計劃,但該計劃應在梭發那·富馬親王同意的前提下予以實施。3月17日,約翰遜總統致電西貢的洛奇大使,表示同意並鼓勵越老邊境的滲透活動,同時建議這些活動應在梭發那的授權下由富米和阮慶來具體負責實施。

4月1日,美國空軍在皇家泰國空軍基地設立「水泵」項目來為皇家老撾空軍訓練老撾飛行員。[78] 皇家老撾空軍也開始通過泰國志願飛行員增大自己的規模。[79]這個由來自第一空軍突擊隊第六分隊41人負責的項目是為了遵守不得在老撾進行軍事訓練的條約。除了訓練飛行員,「水泵」也促進皇家老撾空軍與皇家泰國空軍的合作。作為最後的手段,這個項目也是為了增強皇家老撾空軍以對抗共產黨在老撾境內的進攻。[78]老撾自身也在努力訓練老撾飛行員。與此同時,蝴蝶前鋒空中空置項目開始。[80]

為促成4月中旬的老撾三方和談、重建聯合政府、恢復老撾秩序,梭發那於4月初分別出訪了北京和河內,並就三方和談中可能存在的障礙和矛盾與雙方領導人進行商討。但在美國的積極干預下,4月18日進行的老撾三方和談最終失敗告終。

1964年4月,老撾愛國戰線在桑怒解放區舉行了第二屆全國大會,出席代表227名,繼續與「愛國」中立主義(中立左派)結盟舉辦政治協商會議,選出63人的中央委員會。

因泰國首相沙立·他那叻病逝,導致富米集團失去原有的泰國援助。1964年4月19日,負責戍衛寮國京師——永珍的首都軍區司令高柏席英語Kouprasith Abhay和西河在萬象發動政變,逮捕了以梭發那·富馬為首的若干中立主義者,控制了老撾國家軍隊革命委員會(NARC),製造了「四月政變」。政變者以老撾國家軍隊革命委員會的名義發布公報,申明政變目的是為了民族和解,並任命高柏席英語Kouprasith Abhay將軍為委員會主席,西河將軍為副主席。隨後,頒布了宵禁令和戒嚴令,老撾再一次陷入緊急狀態。將時任首相梭發那·富馬親王和數位閣員軟禁在宅邸內,並著手成立軍事執政團、排擠中立派及左翼勢力。美國政府得知老撾政變後,總統立即召開了有國務院、國防部、白宮和中央情報局多方官員參加的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國務院和白宮傾向於支持梭發那為代表的中立派,而國防部則更喜好以富米為首的右翼保守派勢力。綜合各方面意見後,約翰遜最終選擇梭發那作為老撾領導人的首要人選。為扶植梭發那再次上台,臘斯克指示昂格爾大使分別與政變者、富米·諾薩萬以及南越政權進行溝通,勸說他們支持梭發那重新任首相。為平息政變並拉攏政變者,昂格爾以暗中給予政變者政策支持的方式換取其同意梭發那恢復職位。時在南越首都西貢的美國駐寮國大使安克志得知此事後即火速返回永珍,並趕到首相官邸外,隔著圍牆對陽台上的富馬親王展開勸說、請求他不要辭職,並表示美國將會支持他的中立派政府。最後安克志說服了原本有意下野的富馬親王,讓他獲釋、重得首相職位[81]。在美國遊說下,4月21日,政變者、富米、梭發那三方進行會談,商討聯合政府的建立事宜,但就是否允許巴特寮加入聯合政府問題發生爭執,並僵持不下。迫於壓力,梭發那最終同意美國的建議,並於5月2日宣稱,他已合併老撾中立派和右派勢力,並將成為兩派的領導人。這一變化引起老撾共產黨力量的極大不滿,巴特寮開始向梭發那控制下的軍隊發起進攻,於5月16日成功將貢勒軍隊逐出查爾平原地區。巴特寮開始對反共勢力展開了大規模的猛烈攻勢並占領了皇家老撾政府和中立者的控制區。[82]為保住老撾的中右聯合政府,美國必須採取措施阻止巴特寮的繼續進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克唐納和空軍參謀長勒梅積極主張對老撾實施轟炸,或者對北越向老撾進行滲透的道路實施封鎖,就像越南戰場那樣。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將軍卻對此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這樣做會消耗美國自身的力量,最終是否成功不可知。最後,約翰遜政府採取了折中方案,通過公開的和隱蔽的軍事行動相結合對老撾共產黨力量實施打擊,但暫不使用美國地面部隊進入老撾。 5月18日,美國開始向老撾皇家空軍提供必要的軍需品來轟炸共產黨營地。1964年5月,富馬首相請求美軍在巴特寮控制區偵察飛行。5月19日,美國空軍在代號「揚基隊」下開始針對恢復的戰爭進行中低級飛行任務。[78] 同時,他們也開始了針對老撾狹長地帶的偵查任務,以獲得關於通過胡志明小道進入南越的人員以及物資的信息。在此之前,胡志明小道上的痕跡已經從腳變成了卡車,小路上也有了自行車和步行痕跡。胡志明小道已經成為了北越滲入南越的主幹道。巴特寮譴責允許美軍轟炸解放區的富馬政權成為「美國的傀儡」。為向外界證明美國在老撾使用噴氣式飛機的合理性,美國開始一項秘密計劃,即不斷透露給新聞媒體一些與越戰升級有關的消息。5月28日,距老撾空襲開始不到兩周時間,《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的偵查照片證明北越的卡車護衛隊正為巴特寮在老撾北部和查爾平原的行動提供援助。6月26日,《紐約時報》又報道了「胡志明小道」,此前很少有人知道這條道路存在。這些報道將北越、老撾以及南越緊密聯繫起來。

7月9日,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下令F-100攻擊敵人以作為對之前一架美軍飛機被擊落的反擊。

皇家老撾空軍在這一年取得了勝利。代號為「三角」的行動打通了連接萬象和琅勃拉邦的33號公路。[82]

1964年12月,代號為「滾筒」的行動在石缸平原擴大。這次行動由接替安克志成為美國駐老撾大使的威廉·沙利文指揮,每一次對行動目標的進攻發動之前都要得到他的准許。

「鐵虎」行動 和 「老虎獵犬」行動

 
「鐵虎」行動英語Operation Steel Tiger 執行區, 1965年

這一年的事件顯示了老撾五個戰區的指揮官本質上是各自領地的軍閥。

2月,第5軍區指揮官發動政變,反對前一年試圖政變的將軍。在這些失敗流亡的將軍中就有富米諾薩萬[82]

4月3日,美軍發動了針對老撾狹長地帶和越南非軍事化區域的「鐵虎」行動。這項行動為了定位並消滅在夜間通過胡志明小道運往南越的武裝力量和物資。然而,由於老撾的中立使得情況異常複雜,行動必須由美國華盛頓特區政府批准。此外,美國駐南越、老撾、泰國的大使們也介入了這些美軍空襲。

1965年後期,共產黨極大地加強了他們通過胡志明小道對南越的滲入。美國決定將空中火力集中在胡志明小道上最接近南越以及使用最廣泛的一小部分。因此,1965年12月,美國空軍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南越空軍和老撾皇家空軍發動了代號為「老虎獵犬」的行動。12月11日,B-52轟炸機第一次出現在老撾,加入了這場戰術行動。

1966年-1967年

 
1967年,共產黨對琅勃拉邦機場的地面攻擊造成的損失
 
1967年,北越軍隊在老撾境內行軍

在西北部,冕山高山族人的一支情報部隊——福克斯隊開始對中國南部的遠距離偵測。

7月,皇家老撾政府三個輕步兵團、一個獨立輕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占領Nam Bac並在琅勃拉邦北部建成了防線。[83]

由於空襲對補給的破壞和皇家老撾陸軍的反擊,巴特寮在石缸平原的前進逐漸放慢。到1966年8月,巴特寮已經前進到僅離北越邊境45英里。於是北越又派出幾千的正規軍參戰。又一次,皇家老撾陸軍不得不撤退。

1966年,「鐵虎」行動仍沿着老撾狹長地帶繼續進行,並把重點放在「老虎獵犬」的行動地區。由於大多共產黨運輸卡車在夜間行駛,美國空軍開始使用特殊裝備來偵查夜間交通。

 
「滾筒」行動, 「鐵虎」行動 and 「老虎獵犬」行動 的行動地區

在老撾東部,美軍、皇家老撾陸軍和南越空軍繼續他們對胡志明小道交通的空襲。1967年,B-52在此地區發動了1,718次空襲,幾乎是1966年的三倍。目標卡車一輛接着一輛被追蹤和消滅。[來源請求]

1967年,共產黨繼續他們在老撾北部緩慢前進。皇家老撾陸軍的勝利越來越稀少。到1967年年底,儘管有皇家老撾空軍的支援,情況已經變得非常危急。[來源請求]

1968年:皇家老撾陸軍中立

 
1967年胡志明小道的地圖

1月13日,北越對駐紮在Nam Bac的皇家老撾陸軍發動了多個師的攻擊。一些政府軍開始撤退。在大約三分之一的守軍撤退之後,對皇家老撾陸軍守衛部隊的總攻在濃霧中發起,並打擊了指揮部。這使得守軍與指揮部的通訊被切斷了,而他們的潰敗也在所難免。[84] 皇家老撾陸軍的重武器和攻擊規模在好多年內都無法與越南人民軍相比。[85]

大部分皇家老撾陸軍的士兵潰散到周圍的山丘。大約200名守軍在這次行動中喪生。3,278名士兵中只有大約三分之一重新回到政府軍隊。這次令人吃驚的失敗使得皇家老撾陸軍再也沒有恢復過來。皇家老撾政府只剩下部落非正規軍通過游擊戰術來戰鬥。[84]

1968年10月,老撾愛國戰線舉行了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開始實施經濟財政建設發展的第一個三年計劃(1968-1970)。後來又實行了第二個(1971-1973)、第三個(1975-1977)。1968年11月開始使用「解放基普」作為貨幣。實施小學(4年)、中(2年)、高(3年)學制。中央教育委員會開設了師範學校以及衛生、農業、技術等專門學校。教育三年計劃(1968-1970)提出每村有一所5名以上教師的小學。

1968年,共產黨一次又一次打敗了皇家老撾陸軍,在老撾北部緩慢前進。10月31日,約翰遜總統宣布對北越「全面停炸」。12月,由於北越通過胡志明小道運往南越的士兵物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美軍集中全部空軍力量發動了對胡志明小道的空襲。這次代號為「突擊隊驅逐」的行動一直持續到1972年,但幾乎沒有取得成功。據老撾愛國戰線的統一,美軍對老撾解放區平均轟炸630次,每天投彈約3,000噸。解放區和石缸平原的全部村落完全被破壞,到處都是如同月球的累累彈坑。

1969年-1972年

 
1970年,美國空軍第20特種作戰中隊「綠色大黃蜂」的貝爾UH-1P飛機在老撾的一個基地

1969年4月,「愛國」中立勢力組建了老撾愛國中立勢力聯盟委員會,反對富馬首相的中立派,宣言「愛國」中立勢力才是真正的中立派。

1969年5月23年,在皇家老撾空軍和美國空軍的支援下,皇家老撾陸軍對石缸平原以及川壙地區的共產黨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7月,巴特寮也發動了進攻並占領了土地。但是8月,皇家老撾陸軍又一次進攻並奪回了先前失去的土地。在這些進攻過程中,美國空軍也執行了百餘次「滾筒」行動。然後,由於糟糕的天氣狀況,其中有多次行動被取消。越南人民軍第174越南志願團支援巴特寮部隊。9月,第174團不得不退卻以重新編制部署。9月中旬,巴特寮發動反攻一舉收復石缸平原。參戰的包括第316步兵師、第312步兵師、第866步兵團、第16炮團、一個坦克連、六個工兵工程師營、一個當地民兵營和十個巴特寮營。

1970年2月1日,139戰役的進攻拉開序幕。到20日為止,巴特寮對石缸平原的控制得到保障。皇家老撾陸軍撤退。2月25日,他們又放棄了川壙市。4月25日,戰役結束,第316步兵師、第866步兵團和大量專業分支單元受命停留原地與老撾朋友一同作戰。[86]

1970年初期,來自北越的生力軍在老撾北部前進。美國空軍召來B-52轟炸機並在2月17日開始轟炸老撾北部的目標。北越軍隊由於皇家老撾陸軍的增援而停止了前進。這一年剩餘時間,雙方進入了拉鋸戰。

1970年3月,老撾愛國戰線發表了解決老撾問題的五項條件:

  • 停止美國對解放區的狂轟亂炸;
  • 尊重1962年日內瓦協議;
  • 實施民主的大選;
  • 建立臨時聯合政府;
  • 同老撾各派取得協議。

5月1日,越南人民軍第28營和24A團加入了奪取阿速坡的行動。[87]

1970年7月21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關於商討越南停火問題的專門會議,尼克松提出解決老老撾問題的原則:不論制定何種計劃,對老撾的空中打擊不能停止,要保持對老撾境內共產黨物資供應途徑的封鎖,不接受撤離計劃,不能讓共產黨力量以此為契機加強對親美勢力的攻擊,以換取談判的籌碼。1970年7月23日,基辛格根據尼克松要求,把和平解決老撾問題的研究任務布置給國家安全委員會。8月6日負責有關問題研究的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完成,即NSSM96號文件。該文件於8月20日下發給國防部副部長、助理國務卿、參聯會主席、中情局局長等相關高級官員審閱。該文件提供給美國三種和談方案:消極談判、積極談判和有效談判。消極談判就是對和談一事不做出明確回應,只是儘量減小老撾愛國陣線做出的和談努力對美國及南越產生的負面影響;積極談判是指在不改變目前軍事計劃的前提下找出南越和老撾愛國陣線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和談條款;有效談判則是勸說南越以撤銷某種軍事行動或正在執行的軍事計劃作為回應,這樣一定能夠達成和解。尼克松政府選擇先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爭取主動後,再進行和平談判的策略。

這一年,雖然共產黨在胡志明小道上的行動不斷增加,但由於華盛頓當局認為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已經實現而削減預算,美軍的戰爭努力開始減少。這也減少了美國空軍可以執行的作戰任務。老撾愛國戰線已經控制了全國三分之二土地。

1970年12月22日,基辛格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托馬斯•穆勒在白宮詳細研究了對老撾共產黨力量實施致命打擊的可能性。穆勒將軍給出一個由美國支持的南越軍隊進入老撾實施秘密戰爭的詳細計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加強對老撾邊境通往南越的9號道路的封鎖,建立一個前方作戰基地,為後續進攻做好準備;第二階段,在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的基礎上,由南越軍隊對老撾車邦周圍的重要目標進行攻擊,在奪取車邦機場後,對這一地區實施密集轟炸;第三階段,南越軍隊對奪得的機場進行改造升級,之後對共產黨軍隊的604號根據地進行毀滅性打擊;第四階段,老撾王國軍隊、游擊隊以及南越軍隊就可以駐紮在這一地區。尼克松總統當即批准了這一行動方案,並在第二天的華盛頓特別行動小組會議上公布,後來的蘭姆森719行動是這一計劃中第二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1年2月8日,針對越南人民軍在老撾狹長地帶的充足後勤儲備,南越發動了代號為「藍山719」的軍事行動。它的目標是向塞公省進軍切斷胡志明小道,並希望阻撓北越計劃好的進攻。由於地面人員不允許參與戰鬥,美軍給予了大量的空中支援。2月25日,越南人民軍發動反攻。面對沉重的反擊,南越部隊在失去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員後不得不撤出老撾。

12月18日,越南人民軍和巴特寮部隊發動反攻(Z戰役)意圖收復石缸平原。志願軍包括第312師、第316師、第335輕步兵團、第866輕步兵團、六個炮營和一個坦克營。他們攻下了Xam Thong並繼續向Long Thieng挺進。[88]

第968輕步兵團和巴特寮部隊收復了Tha Teng和Lao Nam地區,並解放了波羅芬高原[88]

在1971至1972年的旱季,越南人民軍和巴特寮部隊突破防禦陣線,為石缸平原的永久控制權而戰鬥。參戰的有第316步兵師、第886團、第335團、第88團和九個專業分支營。七個巴特寮營也參與戰鬥。1971年12月18日,巴特寮向老撾政府軍發起新一輪全面攻勢,並很快取得進展。基辛格在1972年1月17日給尼克松的備忘錄中認為,該行動是北越在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前為最大限度獲取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政治和地理優勢而經過精心策劃的,為保證達到預期效果,北越投入了巨大力量支持巴特寮,戰場情況對於非共力量十分不利。為此,美國應拋開顧慮,不遺餘力進行軍事打擊,即使導致戰爭升級也在所不惜。尼克松採納了基辛格的建議。

5月21日,皇家老撾政府企圖占領石缸平原。戰鬥持續了170天,一直進行到1972年11月15日。巴特寮宣稱擊斃1200名士兵並俘虜80餘人。[89]

3月30日,當越南人民軍向南越發動「阮惠進攻」(在西方被稱為復活節攻勢),大量美國空軍支援被調到南越。這使得其在老撾境內的空襲大大減少,自1965年以來降到最低點。

這一年在老撾北部,巴特寮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還不能夠打垮政府軍。1972年10月,美國和北越雙方重啟巴黎和談,老撾國內戰事開始出現緩和,巴特寮同意與政府代表在萬象會談協商停火。

1973年-1974年

 
1973年,老撾萬象的巴特寮士兵
 
苗族婦女及她的小孩在寮國Long Tieng英語Long Tieng軍事基地,1973年.

1973年1月27日,美越雙方正式簽署《巴黎和平協定》,美國從老撾撤退。該條約並沒有要求北越撤出其武裝力量。為完成從印度支那地區抽身,2月初,美國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國務卿基辛格、前任老撾大使沙利文等人抵達萬象,勸說梭發那首相做出讓步,儘快簽署老撾和平協定。皇家老撾政府不得不接受巴特寮加入政府。1973年2月21日,老撾各愛國力量全權代表與萬象政府全權代表在萬象簽訂了《關於在老撾恢復和平和實現民族和睦的協定》,從2月22日正午起停火,30天內成立臨時聯合政府和國家政治聯合委員會,儘快商談終結戰爭事宜,保護持久和平。

老撾內戰停火後,美國援助資金從每年3億美元減少到1億美元。1973年6月,美國國會否決了在8月15日以後繼續撥款「讓美國部隊在柬埔寨、老撾、北越和南越直接或間接支持戰鬥的活動」,空中偵察也被禁止。作為美國駐老撾使館人員減半的一部分,1973年8月8日RO改為美國駐老撾大使館國防武官辦公室,由30名軍事人員和15名文職人員組成。

1973年8月20日,原依附於富米·諾薩萬並被流放泰國的老撾前空軍將領濤馬,糾集60名空軍的反叛者發動政變,從泰國突襲瓦塔機場,企圖推翻梭發那政府,奪取老撾政權。這場軍事政變很快被瓦解,濤馬駕駛的T-28飛機被迫降落,隨即被捕並被即刻處決。之後的一個月裡,老撾王國政府和老撾愛國陣線相互讓步,終於在組建新政府事宜達成一致。雙方談判代表於1973年9月14日在萬象共同簽署了《老撾議定書》,主要內容包括,萬象和琅勃拉邦雙方保持和平中立;共同組成一個新的國內政治諮詢委員會;在平等基礎上共同分配內閣席位;政府中每位部長配有一位來自對方成員的副部長以形成權力制約。至此,老撾國內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從1974年到1975年,由於美國從印度支那撤離,老撾的權力天平逐步偏向巴特寮。1974年4月5日,組成了以梭發那·富馬親王為首相的第三次聯合政府,同時成立了以蘇發努馮親王為主席的民族政治聯合委員會,並宣布萬象和琅勃拉邦中立化而設立的共同防衛軍和共同警察,兩派各占一半;各派武裝從兩市周邊撤走;撤走各國大使館內偽裝的軍事顧問以杜絕特種戰爭。1974年5月,蘇發努馮為國家重建提出了18點計劃,並獲得了一致通過,這也象徵了他不斷提高的統治地位。這項計劃包括自由選舉、民主權利、尊重宗教和建設性的經濟政策,大多都沒有引起爭議。但是以「國家統一」為由提出的新聞審查制度使得非共力量很難組織來應對巴特寮對國家的逐漸接管。梭發那·富馬感到身心疲憊、士氣低落,並在1974年7月12日突發心臟病,7月25日前往法國療養。從那以後,他宣布將在1976年的選舉後從政壇退休。反共力量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並深陷分裂和腐敗的泥潭。與此相對地,蘇發努馮是個自信、手段高明的政治家,而在他背後則是具有高度紀律性的來自共產黨、巴特寮和越南人民軍的幹部。美國援助的停止也意味着老撾境內非巴特寮軍隊的大規模復員。而巴特寮部隊則繼續得到北越提供的資金和裝備。

1975年1月,所有的公眾集合和遊行示威被禁止。認識到事態發展的趨勢,有影響力的商人和政治人物開始將財產轉移到泰國、法國和美國。其中部分人也離開老撾前往泰國、法國和美國。1975年2月24日,梭發那康復回國,採取了嚴厲鎮壓遊行民眾的極端措施,引起老撾人民的激憤。

1975年

1975年3月,自信美國再也沒有能力軍事介入印度支那,北越開始對南越的最後總攻。4月底,隨着西貢的攻陷,北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幾天前,紅色高棉軍隊進入金邊。巴特寮開始意識到勝利很快就要到來。石缸平原上,巴特寮部隊在北越重武器和其他部隊的支援下開始向西挺進。4月下旬,巴特寮占領了政府位於Sala Phou Khoum十字路口的前哨,打通了巴特寮前往Muang Kassy的13號公路。對於政府中非巴特寮成員,妥協似乎比允許發生在柬埔寨和南越的悲劇發生在老撾要好;投降似乎比暴力革命要好。1975年4月,右派組成的國民議會解散。

集會遊行在萬象爆發,他們指責政府右派,要求政權更迭。右派大臣從政府辭職逃離老撾,皇家老撾陸軍的高級指揮官也紛紛流亡。巴特寮官員接任國防部長,消除了軍隊抵制巴特寮接管的可能。首相梭發那·富馬由於擔憂進一步的衝突以及深信蘇發努馮對於溫和政策的承諾,下令不許抵抗巴特寮。美國也開始撤出它的外交人員。

5月,開始在全國開展了奪權鬥爭,各地相繼建立起人民政權,巴特寮部隊進入老撾南部的主要大城市,並在7月上旬占領了琅勃拉邦。隨着大多數曾與美國合作的商界人士、政府官員以及其他人員都爭着將他們的家庭和財產通過湄公河轉移到泰國,恐慌在萬象爆發。王寶在認識到失敗後帶領他的幾千苗族士兵和家庭開始流亡,最終大約有全老撾苗人的三分之一離開了老撾。8月,巴特寮部隊進入了幾乎荒廢的萬象。最初的幾個月,巴特寮履行他們對溫和政策的承諾。聯合政府的外表被保留下來,沒有逮捕和擺樣子公審,私有財產也被尊重保護。儘管美國中斷援助,老撾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保留了下來。其他西方國家繼續對老撾提供援助,蘇聯和東歐技術人員開始來到老撾代替離開的美國。然而12月,政策突然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政府和參議會舉行了聯合會議,蘇發努馮在會上要求立即改變,他的要求沒有任何反對。

1975年12月1-2日,在萬象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出席代表264人,國王薩旺·瓦達同意退位,梭發那·富馬也從政府辭職,廢除君主制,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宣告成立,蘇發努馮擔任最高人民議會主席,凱山·豐威漢從幕後走出,擔任總理,成為國家的真正統治者。所謂政治自由和選舉消失了,非共產主義報紙幾乎被關閉,大規模清洗在公務員、警察、軍隊中展開。數千人被下派到偏遠鄉村接受再教育[來源請求]許多人[誰?]在那死去,更多的則是在當地滯留多達10年之久。這促使了新一輪的逃離老撾。[來源請求]許多原本願意為新政權工作的教授和知識分子改變主意逃離老撾[來源請求]。逃離老撾要比逃離越南、柬埔寨簡單得多。到1977年為止,已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離開老撾,其中包括許多重要的商界人士[誰?]和知識分子[誰?][來源請求]

一旦掌權,巴特寮切斷了與鄰國(包括中國)的經濟聯繫。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北越,老撾與河內簽訂了友好條約。該條約允許北越在老撾境內派駐士兵,並在政府和經濟管理安排顧問。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這標誌着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結束。

1976年初老撾人民革命黨走出地下狀態,正式公開。1977年7月,簽訂了為期25年的《越老友好合作條約》。

苗族的撤退

老撾政權交替過程中富有戲劇性的事件就是王寶和其他苗族領導人從Long Tieng撤退。1975年5月5日,首相梭發那·富馬要求王寶與巴特寮合作。王寶將他衣領上的將軍星章扔在梭發那·富馬的桌上,大步踱出了房間。4天之後,巴特寮官方報紙警告要把苗族消滅到不留一個後代。[90]

美國中情局官員Jerry Daniels是唯一留在Long Tieng的美國人,他開始計劃苗族的疏散。然而,他只有一架飛機來撤離350位他認為可能被巴特寮處死的苗族領導人及其家屬。在曼谷的准將Heinie Aderholt也在幫助尋找更多的飛機,並派往三名飛行員駕駛兩架C-46和一架C-130運輸機。由於這次行動是秘密進行,飛機上的美國標記都被清除。三位駕駛員都是美國平民,分別是Les Strouse,Matt Hoff和Al Rich。[91]

5月13日,疏散行動開始。每架飛機每天在Long Tieng和Udorn之間飛行四次。每架飛機每次運輸超過65人,多於安全規定的最多35人。千餘苗族人聚集在Long Tieng的飛機跑道上等待疏散。情況變得越來越不祥。5月14日,王寶和Jerry Daniels通過直升機秘密撤離到泰國,疏散行動也結束了。第二天,巴特寮不受抵抗地到達Long Tieng。[92] Jerry Daniels陪伴王寶在蒙大拿州流亡,並返回泰國幫助那裡的苗族難民。[93]

沒有人預想到數萬苗族人被拋在Long Xieng,也沒有人想到老撾人會跟着王寶和其他苗族領導人來到泰國。到1975年年底,大約40000苗族人成功徒步越過大山、渡過湄公河抵達泰國。至今究竟有多少人因為試圖逃離老撾喪生仍是未知的,但苗族和其他高山族人向泰國的逃離仍持續了許多年。他們因為和美國的合作而在老撾面臨巴特寮的鎮壓。大部分在泰國的苗族人最終定居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從1975年到1982年,有53700苗族和其他高山族難民定居在美國,更多的人定居在其他國家。[94]

後果

 
受僱協助派往戰俘/失蹤人員聯合調查司令部的美軍的老撾人在老撾澤彭英語Xépôn附近的山上篩選並搬運數噸泥土 2004年7月

1997年5月15日,老撾內戰結束後的第22年,美國正式承認它在秘密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並樹立紀念碑來紀念在戰爭中對美國空軍陸軍作出貢獻的美國人和苗族人。老撾紀念碑位於阿靈頓國家公墓中肯尼迪火焰無名士兵墓之間。

老撾政府一直被指責對苗族少數民族實施的種族滅絕。[95] 從1975年巴特寮當權後,衝突一直在持續。1977年,一家共產黨報承諾會對美國合作者和他們的家庭窮追到底。在隨之而來的苗族叛亂中,巴特寮在越南人民軍的合作下共殺害了100,000苗人,達到了苗族400,000人口的四分之一。[96][97]老撾軍隊使用非法化學武器來殺害苗族反叛分子和平民。[98] 老撾政府抗議種族滅絕的指控,宣稱對苗族的行為是合法政府應對暴力叛亂。

2004年,在受到美國保守派聯盟和自由人權活動家聯合施加的壓力之後,[99] 美國政府廢除拒絕老撾苗族難民移民的政策。15,000的苗人在之後被確認為難民並由美國政府給予加急美國移民權利。[100]

由於1964年到1973年美國空軍和皇家老撾空軍空襲而遺留下來的未爆炸彈藥仍給老撾帶來傷亡。超過兩百萬噸的炸彈被投在老撾境內,其中30%並沒有立刻爆炸。然後,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這些未爆炸的彈藥仍對接觸到它們的人十分危險,。據估計,自從1973年來,由於未爆炸彈藥造成的傷亡達到12,000人。2006年,最後一顆炸彈被投下的33年之後,儘管對未爆炸彈藥的清除項目進行了十餘年,仍有59人因為未爆炸彈藥而喪生或受傷。[101] 石缸平原上殘餘炸彈的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收集並出售炸彈碎片的金屬已經成為內戰之後的主要工業。[102]

參見

注釋

  1. ^ 包括許多北越籍寮國人

參考文獻

  1. ^ The rise of Communism. [22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November 2010). 
  2. ^ Global security - Pathet Lao Uprising. [22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September 2017). 
  3. ^ Hmong rebellion in Laos. [22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anuary 2010). 
  4. ^ 4.0 4.1 Area Handbook Series- Laos - Glossary. [21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7 March 2016). 
  5. ^ T. Lomperis, From People's War to People's Rule (1996)
  6. ^ Chuyên đề 4 CÔNG TÁC TÌM KIẾM, QUY TẬP HÀI CỐT LIỆT SĨ TỪ NAY ĐẾN NĂM 2020 VÀ NHỮNG NĂM TIẾP THE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越南政府正式列出了在印度支那戰爭中確認死亡的115萬士兵。其中,有909,000人的屍體被找到。在那些被找到的屍體中,有33,393具(在一次搜索中為17,404具,在二次搜索中為15,989具),或3.67%,是在老撾境內找到的。
  7. ^ Obermeyer, Ziad; Murray, Christopher J. L.; Gakidou, Emmanuela. Fifty years of violent war deaths from Vietnam to Bosnia: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world health survey programme. BMJ. 2008, 336 (7659): 1482–6. PMC 2440905 . PMID 18566045. doi:10.1136/bmj.a137. 
  8. ^ Students for Students. Memories of the "Secret War". Oracle Thinkquest. 2011-11-02 [2011-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This war was known as the Secret War and took place in Laos. 
  9. ^ Uppsala Conflict Data Program. Laos. Uppsal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eace and Conflict Research. 2011-11-02 [200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1). In October 1953, the Franco-Lao Treaty of Amity and Association transferred power.... 
  10. ^ Brief Chronology, 1959–1963. Foreign Office File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ries Two: Vietnam, 1959–1975 ; Part 2: Laos, 1959–1963. [2011-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October 22 Franco-Lao Treaty of Amity and Association 
  11. ^ Bombing Laos.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9). 
  12. ^ Branfman, Fred Want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 May 2001
  13. ^ Wiseman, Paul. 30-year-old bombs still very deadly in Laos. USA Today. 2003-12-11 [201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7). 
  14. ^ 14.0 14.1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2). 
  15. ^ Rakow, Meg Regina. Laos and Laotians (PDF). ScholarSpace.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 Hamilton Library (Hawaii). 1992 [2013-09-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01).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War in Laos. : 5. 
  17. ^ 17.0 17.1 17.2 17.3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 2. 
  18. ^ Administrative System. Unforgettable Laos.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19.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7. 
  20. ^ 20.0 20.1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21. ^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22. ^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23. ^ 23.0 23.1 23.2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24. ^ 24.0 24.1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4). 
  25. ^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 3–4. 
  26. ^ War in Laos. : 4 & 5. 
  27. ^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 3. 
  28.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9. 
  29. ^ The Pathet Lao. lcweb2.loc.gov. 美國華盛頓特區: 國會圖書館 (美國). 1994-07 [2022-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28) (英語). 
  30. ^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 4. 
  31. ^ 31.0 31.1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9–10. 
  32. ^ War in Laos. : 4. 
  33. ^ Raven FAC homepage (EAPLS).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4). 
  34.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10. 
  35. ^ War in Laos. : 4–5. 
  36. ^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7). 
  37. ^ http://lcweb2.loc.gov/cgi-bin/query/D?cstdy:1:./temp/~frd_6n5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8. ^ Maps, Weather, Videos, and Airports for Ban Nameo, Laos.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39.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14. 
  40. ^ Yost, Felicity O. (September 2014). "Charles W. Yost: The Emergence of a Diplom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Diplomacy.
  41. ^ 41.0 41.1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18. 
  42.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7, 142–143. 
  43. ^ 存档副本.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44. ^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5). 
  45. ^ 45.0 45.1 45.2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46. ^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7). 
  47. ^ Stuart-Fox, Martin; Martin, Stuart-Fox. A History of La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09-28: 103 [2021-03-22]. ISBN 978-0-521-5974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英語). 
  48. ^ Martin, p. 104.
  49. ^ Martin, p. 105.
  50. ^ 50.0 50.1 50.2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51.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19–22. 
  52. ^ War in Laos. : 7. 
  53. ^ 53.0 53.1 53.2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5). 
  54. ^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 32–33. 
  55. ^ 55.0 55.1 www.nakquda.com "The Laotian Civil War: The Intransigence of General Phoumi Nosavan and American Intervention in the Fall of 1960".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6). 
  56.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1975. : 20. 
  57. ^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 33–35, 40, 59. 
  58. ^ War in Laos. : 10. 
  59. ^ 59.0 59.1 59.2 59.3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60. ^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 39. 
  61.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U.S. Military Aid to the Royal Lao Government 1955 – 1975. : 21–25, 27. 
  62. ^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63. ^ Shadow War: The CIA's Shadow War in Laos. : 48–49. 
  64. ^ Shadow War: The CIA's Shadow War in Laos. : 50. 
  65. ^ Shadow War: The CIA's Shadow War in Laos. : 47, 50–51. 
  66.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 29–31. 
  67. ^ 67.0 67.1 War in Laos. : 9. 
  68. ^ At War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 : 31. 
  69. ^ 69.0 69.1 War in Laos. : 13. 
  70. ^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71. ^ Spymaster. : 158. 
  72. ^ The Ravens: The Men Who Flew in America's Secret War in Laos. : 134. 
  73. ^ War in Laos. : 13, 15. 
  74. ^ War in Laos. : 16. 
  75. ^ War in Laos. : 17. 
  76. ^ War in Laos. : 14–18. 
  77. ^ Harff, Barbara & Gurr, Ted Robert: "Toward an Empirical Theory of Genocides and Politicides", 32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59 (1988).
  78. ^ 78.0 78.1 78.2 Beginning  Of Air Operations  In Laos.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1). 
  79. ^ War in Laos. : 18. 
  80. ^ War in Laos. : 18. 
  81. ^ Lau, Albert.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old War. Routledg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series. Routledge. 2012: p201. ISBN 9780415684507. 
  82. ^ 82.0 82.1 82.2 War in Laos. : 14. 
  83. ^ Victory in Vietnam, p. 213.
  84. ^ 84.0 84.1 Blond Ghost: Ted Shackley and the CIA's Crusaders. : 154–156. 
  85. ^ Victory in Vietnam, p. 214.
  86. ^ Victory in Vietnam, p. 255.
  87. ^ Victory in Vietnam, p. 257.
  88. ^ 88.0 88.1 Victory in Vietnam, p. 288.
  89. ^ Victory in Vietnam, p. 302.
  90. ^ Thompson, Larry Clinton, Refugee Workers in the Indochina Exodus, 1975–1982,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10, 54
  91. ^ Thompson, 55–56
  92. ^ Thompson, 57–58; See also Morrison, Gayle, L. Sky is Falling: an Oral History of the CIA’s evacuation of the Hmong from Laos, Jefferson, NC: McFarland, 1999
  93. ^ Thompson, 60–61
  94. ^ Thompson, 244
  95. ^ Unrepresented Nations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 WGIP: Side event on the Hmong Lao, at the United Nations. [201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96. ^ Forced Back and Forgotten (Lawyers』 Committee for Human Rights, 1989), p8.
  97. ^ Statistics of Democi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udolph Rummel
  98. ^ Michael Johns, "Seventy Years of Evi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olicy Review, September 1987, p.22.
  99. ^ "Acts of Betrayal: Persecution of Hmong", by Michael Johns, National Review, 23 October 1995.. [2007-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5). 
  100. ^ Minnesota Lawyers. 存档副本. [2017-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7). . Retrieved 14 Apr 2011
  101. ^ "Lao PDR" Journal of Mine Action http://maic.jmu.edu/journal/12.1cp/laopdr/laopdr.htm. Retrieved 14 June 2011
  102. ^ Thompson, p. 47

引用

政府文件

  • Military History Institute of Vietnam, Victory in Vietnam: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People's Army of Vietnam, 1954–1975. Trans. by Merle Pribbenow. Lawrence KS: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2002.
  • Nalty, Bernard C. War Against Trucks: Aerial Interdiction in Southern Laos, 1968–1973. Washington DC: Air Force Museums and History Program, 2005.
  • Van Staaveren, Jacob, Interdiction in Southern Laos, 1960–1968.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Air Force History, 1993.
  • Vongsavanh, Brig. Gen. Soutchay, RLG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Activities in the Laotian Panhandle.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0.

史書

回憶錄

二手資料

  • Adams, Nina S. and Alfred W. McCoy, eds. Laos: War and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 Breaux, Jarred James, The Laotian Civil War: The Intransigence of General Phoumi Nosavan and American Intervention in the Fall of 1960. Morrisville, N.C.:Lulu, 2008.
  • Blaufarb, Douglas, The Counterinsurgency Era.
  • Champassak, Sisouk Na, Storm Over Laos. New York: Praeger, 1961.
  • Conboy, Kenneth with James Morrison,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Boulder CO: Paladin Press, 1995.
  • Corn, David, Blond Ghost: Ted Shackley and the CIA's Crusades. Simon & Schuster, 1994. ISBN 978-0-671-69525-5, ISBN 978-0-671-69525-5
  • Duiker, William J., The Communist Road to Power in Vietnam 2nd ed. Westview Press, 1996.
  • Issacs, Arnold, Gordon Hardy, MacAlister Brown, et al., Pawns of War: Cambodia and Laos. Boston: Bos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 Karnow, Stanley, Vietnam: A History. New York: Viking, 1983.
  • McGehee, Ralph W. Deadly Deceits: My 25 Years in the CIA. New York: Sheridan Square, 1983.
  • Morrison, Gayle L. Sky is Falling: an Oral History of the CIA evacuation of the Hmong from Laos, Jefferson, NC: McFarland, 1999
  • Osornprasop, Sutayut, Thailand and the secret War in Laos, 1960-1974 (in) Albert Lau (e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old War, Milton Park, Abingdon, Oxon ; New York, NY : Routledge, 2012, ISBN 9780415684507 (hardback).
  • Robbins, Christopher, Air America. New York: Avon, 1985.
  • Robbins, Christopher, The Ravens: Pilots of the Secret War in Laos. Bangkok: Asia Books, 2000.
  • Thompson, Larry Clinton, Refugee Workers in the Indochina Exodus, 1975–1982.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10.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arner, Roger, Shooting at the Moon: The Story of America's Clandestine War in Laos. South Royalton, VT: Steerforth Press, 199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