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德魯克曼

尼爾·德魯克曼(英語:Neil Druckmann希伯來語ניל דרוקמן‎,1978年12月5日)是以色列裔美國作家、創意總監、程序員以及頑皮狗聯席總裁,因參與電子遊戲《最後生還者》和《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的工作而聞名。德魯克曼在以色列出生並生活到10歲,早期的娛樂經歷影響了他後來的敘事技巧。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之後參與電子遊戲行業工作。

尼爾·德魯克曼
德魯克曼於2015年聖地亞哥國際漫畫展
出生 (1978-12-05) 1978年12月5日45歲)
以色列特拉維夫
國籍 以色列
 美國
母校
職業
  • 創意總監
  • 作家
  • 程序員
活躍時期2004年至今
雇主頑皮狗
頭銜聯席總裁
配偶瑪雅·德魯克曼(Maya Druckmann)
簽名

德魯克曼第一份與電子遊戲相關的工作是在頑皮狗公司做實習生。2004年,他成為《傑克3》(Jak 3)和《傑克X:戰鬥賽車》(Jak X: Combat Racing)的程序員,之後擔任《秘境探險:黃金城秘寶》和《秘境探險2:盜亦有道》的遊戲設計師。隨後被選為《最後生還者》的開發負責人,並擔任創意總監一職,同時參與《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的開發工作。此外,德魯克曼還寫過漫畫書。曾參與動態漫畫《神秘海域:因陀羅之眼》的創作 ,還自主創作了圖像小說《莎拉的第二次機會》(A Second Chance at Sarah)。之後,他與藝術家費斯·艾琳·希克斯(Faith Erin Hicks)共同創作了《最後生還者:美國夢》,並任《最後生還者 第II章》總監。目前他正在為HBO開發《最後生還者》的改編電視劇。

德魯克曼在《最後生還者》中的工作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獲得了多個獎項和提名,包括兩次英國學院遊戲獎、兩次DICE獎和三次美國編劇工會獎。他在《神秘海域4》中的工作也受到了讚揚並獲得獎項。業界對他在《最後生還者 第II章》中的工作評價兩極分化,其細節刻畫受到讚揚,而其節奏和主題則受到批評。

早年生活

尼爾·德魯克曼於1978年12月5日出生在以色列[1][2][3],母親是耶胡迪·「朱迪」·德魯克曼(Yehudit "Judy" Druckmann),父親是傑里·伊蘭·德魯克曼(Jerry Ilan Druckmann)[4][5]。在德魯克曼小時候,他的哥哥伊曼紐爾(Emanuel)就給他看漫畫書、電子遊戲和電影[6]。這些娛樂形式,特別是雪樂山盧卡斯藝術的電子遊戲[2],幫助德魯克曼學習英語[3]。德魯克曼對講故事特別感興趣,自己還寫漫畫書[6]。1989年他隨家人移居美國[2]。16歲時,他被朋友不慎用高爾夫球杆擊中頭部,縫合了30針,並在頭骨上留下了永久性的凹痕[7]。德魯克曼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上中學,然後在佛羅里達大學學習犯罪學[6]。他的哥哥曾在90年代末將他偷偷帶進了E3電子娛樂展[8]。德魯克曼曾在My Favorite Muffin當過店員,並在PacSun當過銷售人員[9]

進入大學後,德魯克曼很快成為一名圖形研究助理,當時他住在佛羅里達州的塔拉赫西[2][9]。從2002年7月開始,他在計算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內的可視化實驗室工作了一年[10]。在此期間,他開始和一些朋友開發LinuxMicrosoft Windows遊戲《Pink-Bullet》[11]。他一度想成為一名動畫師,但他的父母禁止他報考美術班[12]。在上了一門編程課後,德魯克曼意識到這才是他的喜好[6]。2002年12月他開始攻讀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並在第二年完成了學業[11]。之後德魯克曼搬到了匹茲堡,並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6]。2003年8月,他開始攻讀娛樂技術碩士學位,並於2005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娛樂技術中心的碩士學位[13]。2004年4月,還是卡內基梅隆大學學生的德魯克曼與同學艾蘭·布洛姆奎斯特(Allan Blomquist)合作開發了紅白機遊戲《Dikki Painguin in: TKO for the Third Reich》[14][15]

生涯

遊戲開發者大會上,德魯克曼認識了頑皮狗的聯合創始人傑森·魯賓(Jason Rubin)。經過一番「煩擾」後,魯賓將自己的名片給了他[6]。2004年,德魯克曼以編程實習生的身份加入了頑皮狗,幾個月後被提拔為全職遊戲程序員[6]。在開發《傑克3》(2004)和《傑克X:戰鬥賽車》(2005)期間,德魯克曼繼續向聯合總裁埃文·韋爾斯詢問加入設計團隊的事宜。威爾斯克制住了將他調入設計團隊的想法,因為他原本是作為程序員被聘用的,但同意如果德魯克曼在工作時間外完成設計工作,那麼這些設計可以得到他的審查。在《傑克X》開發完成後,威爾斯認為德魯克曼在設計領域頗有技巧,於是讓他擔任《秘境探險:黃金城秘寶》(2007)的遊戲設計師[16]。在這個職位上,他與艾米·亨尼格密切合作,構建了《神秘海域》的故事,之後作為首席遊戲設計師參與了《秘境探險2:盜亦有道》(2009)的製作,開始更多地參與遊戲的核心編寫工作[6][13]。德魯克曼還參與了《傑克與達斯特:失落的邊境》(Jak and Daxter: The Lost Frontier,2009)的初始設計和故事,這款遊戲之後被頑皮狗放棄,由High Impact Games接手完成開發[17]

2009年,德魯克曼作為編劇和監製參與了動態漫畫《神秘海域:因陀羅之眼》創作。作為《德雷克船長的寶藏》的前傳,《因陀羅之眼》講述了第一代遊戲事件發生之前內森·德雷克(Nathan Drake)的故事[18]。德魯克曼的第一部圖形小說《莎拉的第二次機會》於2010年2月由Ape Entertainment出版[19]。小說由藝術家喬蘇克·王(Joysuke Wong)繪製插圖,講述了主角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與年輕的妻子見面的故事。德魯克曼解釋道,「這個想法有一些可愛與詩意。」[20]他覺得自己與小說中的主角約翰尼(Johnny)有很多相似之處,「約翰尼的很多缺點和恐懼都是基於自己的缺點」[20]。漫畫最初於2010年2月24日發行[21],評論員特別稱讚了王的插圖以及德魯克曼的文字和角色發展[22]

在開發完《神秘海域2》之後,頑皮狗分成兩個團隊同時進行項目開發。由於一個團隊正在開發《秘境探險3:德瑞克的騙局》(2011),聯合總裁埃文·威爾斯和克里斯托夫·巴萊斯特拉(Christophe Balestra)選擇了德魯克曼和布魯斯·斯特拉利來領導新遊戲的開發。德魯克曼被選中的原因是他的決心和設計天賦[16]。雖然他們原本準備開發一款傑克與達斯特系列的新遊戲,但團隊認為他們「沒能真正滿足該系列的粉絲」,於是決定製作一款名為《最後生還者》的新遊戲[23]

 
德魯克曼(右)和遊戲總監布魯斯·斯特拉利(左)於2014年PAX遊戲展。兩人在《最後生還者》和《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的整個開發過程中密切合作。

在構思《最後生還者》的創意時,德魯克曼使用了他還是卡內基梅隆大學學生時創造的一個概念。他的想法是將《Ico》(2001)的遊戲玩法融合在殭屍啟示錄的故事中,就像《活死人之夜》(1968)一樣,主角類似於《罪惡之城》(Sin City,1991-2000)中的約翰·哈迪根(John Hartigan)。主角是一名警察,任務是保護一名少女,但由於他的心臟疾病,玩家經常會控制少女。他以這個概念為基礎創作了《最後生還者》,將警察換成了喬爾(Joel),並將小女孩起名為艾莉(Ellie)[24]。德魯克曼在創作《最後生還者》時,打算讓故事「牢牢紮根於現實之中」,這與頑皮狗以往「輕快、鬆散」的感覺截然不同。他解釋說:「它需要比《神秘海域》更黑暗一點,探索一個更悲傷的主題。」[25]在監製遊戲之前,德魯克曼參加了表演課程,以便「用同樣的語言與演員交談」[13]。遊戲於2013年6月14日發行,德魯克曼在故事上的工作得到好評[26]。他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英國學院遊戲獎[27]DICE獎遊戲開發者選擇獎[28]金搖杆獎[29]美國編劇工會獎[30]

德魯克曼後來又製作了可下載資料片《最後生還者:往日餘燼》(The Last of Us: Left Behind),這是一部專注於艾麗與朋友萊利關係的前傳[31][32]。他在《往日餘燼》中的工作為他贏得了榮譽,包括第二次獲得英國學院遊戲獎[33]和美國編劇工會獎[34]。特別地,他創作的兩個女性角色之間的吻戲受到讚揚,被評為電子遊戲的「突破性時刻」[35]。他還與作家兼藝術家費斯·艾琳·希克斯合寫了四期漫畫迷你系列《最後生還者:美國夢》。該書由黑馬漫畫公司出版,第一期於2013年4月發行[36],德魯克曼的寫作和角色發展,以及希克斯的簡約插畫都受到了好評[37][38]

在亨尼格於2014年3月離開頑皮狗之後,德魯克曼和斯特拉利分別以創意總監和遊戲總監的身份參與《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2016)的製作[39]。最初的報道稱亨尼格是被德魯克曼和斯特拉利「逼出」頑皮狗的,不過聯合總裁埃文·威爾斯和克里斯托夫·巴萊斯特拉後來否認了這一點[40]。德魯克曼與喬希·謝爾(Josh Scherr)共同編寫了《神秘海域4》的故事[41]。德魯克曼認為謝爾是「有趣的人」,由於德魯克曼自認不會寫笑話,所以讓他來編寫《神秘海域4》的幽默部分。他很欣賞在《神秘海域4》上的寫作合作,此前他幾乎完全獨立撰寫了《最後生還者》的故事[42]。《神秘海域4》於2016年5月10日發行,並因其故事而受到好評[43]。遊戲於2016年獲得遊戲大獎最佳敘事獎[44],並在第69屆美國編劇工會獎上獲得電子遊戲寫作傑出成就獎[45]。德魯克曼還擔任《秘境探險:失落的遺產》的敘事開發主管,遊戲於2017年8月發行[46]

2014年3月,索尼宣布德魯克曼正在創作一部改編自《最後生還者》的電影,由山姆·雷米任製片人,幕寶電影公司發行[47]。截至2015年1月,他已經寫好了劇本的第二稿,並與一些演員進行了通讀[48]。此後電影很少有進展,德魯克曼在2016年4月表示該片已進入開發地獄[49],2018年2月他表示「我不想拍那部電影。」[50]德魯克曼曾擔任《伊迪芬奇的秘密》(2017)的遊戲測試員[51]。2017年8月,他作為嘉賓評委參加了《特效化妝師大對決》的一集節目[52]。2018年3月,德魯克曼升任頑皮狗副總裁[53]

德魯克曼繼續擔任《最後生還者 第II章》(2020年)的創意總監,與哈利·格羅斯(Halley Gross)共同編寫遊戲劇情[54]。前作的監製斯特拉利未參與遊戲製作[55]。遊戲的復仇與報應主題的靈感來自於德魯克曼自己在以色列的成長經歷,在那裡暴力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話題。他希望讓玩家感受到「對復仇的渴望」,然後再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現實性[1]。德魯克曼指出,團隊的一些成員對遊戲中的犬儒主義感到不滿,但最終他還是更喜歡一個有爭議的故事,而不是一個「平凡」的故事[1]

2020年,德魯克曼正在擔任HBO的《最後生還者》電視改編劇的編劇和執行製片人,預計將描寫這款遊戲的故事,也可能是續作的部分內容[56]。同年12月,頑皮狗宣布德魯克曼成為公司的聯席總裁,與埃文·韋爾斯成為公司的最高決策者。[57]

寫作風格

德魯克曼的寫作理念是「簡單的故事,複雜的角色」,他在與遊戲設計師科里·巴洛格(Cory Barlog)對話時意識了這一點。德魯克曼不喜歡有着複雜論述的電子遊戲,但喜歡寫複雜的人物關係[42]。在寫作時,德魯克曼聚焦每一個角色來打造場景,試圖進入每一個角色的思維模式。他嘗試忽略角色的固定屬性,試圖寫出「誠實」[58]。德魯克曼還以極簡主義的心態來寫作,在編寫遊戲故事之前,德魯克曼和斯特拉利會先創建一個完整的故事大綱,然後再更深入地探索敘事,討論每一個關卡的「關鍵時刻」,從而引出一個更大的事件。他們一般從故事的中間部分開始,因為它是遊戲玩法和敘事的核心,然後再探討遊戲的高潮和角色發展[42]。《The Frame》的主持人約翰·霍恩(John Horn)指出,在德魯克曼的故事中,包括《莎拉的第二次機會》和《最後生還者》,有一個重複的主題,即角色試圖或希望以某種方式改變自己的過去。德魯克曼承認他沒有注意到這一趨勢,不過他同意這一趨勢,並認為這會在他以後的故事中反覆出現。[59][60]

影響

德魯克曼將遊戲編劇山姆·萊克列為一大靈感來源,自稱是「老粉絲」[61]。德魯克曼最喜歡的電子遊戲有《猴島小英雄2:老查克的復仇》(1991)、《Ico》和《生化危機4》(2005)[62],他還經常受到以角色為中心的漫畫的啟發,如《傳教士》(Preacher,1995-2000)、《Y:世上最後一個男人》(Y: The Last Man,2002-2008)[60]。德魯克曼還受到羅伯塔·威廉姆斯(Roberta Williams)的冒險遊戲國王密使系列中的角色驅動敘事的影響[63]。在創作《最後生還者》時,德魯克曼受到了幾部電影的啟發,包括《殺無赦》(1992)、《險路勿近》(2007)[58]和《地心引力》(2013)[64]

觀點

「在製作《最後生還者》的時候......我想創造一個最酷的、非性化的女主角,我覺得有了《最後生還者》,就有機會改變這個行業。」
—尼爾·德魯克曼,國際遊戲開發者協會(International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演講,2013年9月16日[65]

德魯克曼經常倡導電子遊戲中的性別平等,稱其受到阿妮塔·薩克伊西恩的影響[66]。他在2014年遊戲開發者選擇獎上向薩克伊西恩頒發了大使獎[67],並經常為她的項目進行宣傳[68]。當德魯克曼發現自己經常寫一些「白人異性戀基督教男性」的角色時,他開始轉而創作更多不同的角色[60]。在《神秘海域4》的開發過程中,德魯克曼受到了概念藝術家阿什利·斯維道斯基(Ashley Swidowski)的影響,在遊戲中加入了更多的女性角色。他說,「她不斷地挑戰我,並推動我們的角色多樣性」[60]

《最後生還者》中的艾莉最初在早期的焦點測試中受到了負面評價。德魯克曼為艾莉是一個「堅強的、非性化的女性主角」而感到自豪,並希望其他開發者也能對角色採取類似的做法,而不必擔心不受歡迎[6]。德魯克曼和斯特拉利對《最後的我們》中性別角色的一些反響感到驚訝[69],不過德魯克曼指出「我們取得的進展越大,這些問題就越突出」[70]。他稱,女性主角會阻礙遊戲銷售是一種「誤解」,《最後生還者》的成功即是證明[69]

個人生活

德魯克曼是猶太人[60],目前與妻子瑪雅和孩子們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71][24][72][73]。在《最後生還者》的開發過程中,他成為了一名父親[24]。在寫作遊戲故事時,女兒給了他「巨大的靈感」[74]。他發現女兒的出生強化了他對家庭的想法,意識到自己會為她「做任何事情」[60]。德魯克曼和他的孩子一起玩電子遊戲,如《集合啦!動物森友會》(2020)和寶可夢系列[73]。在《最後生還者》中擔任監製的第一天,德魯克曼就患上了頭痛,並出現復視,第二天他就發現自己需要進行緊急眼科手術,因為左眼的感染威脅到了他的視力[75]

作品

電子遊戲

年份 名稱 原文名 職位
2004 不適用 Dikki Painguin in: TKO for the Third Reich 遊戲程序員[14]
2004 傑克3 Jak 3 遊戲程序員[6]
2005 傑克X:戰鬥賽車 Jak X: Combat Racing 遊戲程序員[6]
2007 秘境探險:黃金城秘寶 Uncharted: Drake's Fortune 遊戲設計師、共同編劇[16]
2009 秘境探險2:盜亦有道 Uncharted 2: Among Thieves 共同首席遊戲設計師、共同編劇[13]
2009 傑克與達斯特:失落的邊境 Jak and Daxter: The Lost Frontier 最初設計與故事[17]
2013 最後生還者 The Last of Us 創意總監、編劇[16]
2014 最後生還者:往日餘燼 The Last of Us: Left Behind 創意總監、編劇[31]
2016 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 Uncharted 4: A Thief's End 創意總監、首席共同編劇[39]
2017 伊迪芬奇的秘密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遊戲測試員[51]
2017 秘境探險:失落的遺產 Uncharted: The Lost Legacy 敘事開發主管[46]
2020 最後生還者 第II章 The Last of Us Part II 創意總監、首席共同編劇[76]

文學

年份 名稱 原文名 角色 注釋
2009 神秘海域:因陀羅之眼 Uncharted: Eye of Indra 總監、編劇[18] 動態漫畫
2010 莎拉的第二次機會 A Second Chance at Sarah 編劇[20] 圖形小說
2013 最後生還者:美國夢 The Last of Us: American Dreams 編劇[36] 圖形小說
2013 最後生還者的藝術 The Art of The Last of Us 編劇(引言)[77] 布魯斯·斯特拉利合作
2014 頑皮狗的藝術 The Art of Naughty Dog 編劇(部分)[78] 與布魯斯·斯特拉利合作

影視

年份 名稱 原文名 注釋
2013 不適用 Grounded: Making The Last of Us 紀錄片[79]
2013 不適用 Between the Lines with Barry Kibrick 第13季第25集[80]
2013 不適用 How Videogames Changed the World 電視電影[81]
2015 不適用 Conversations with Creators 網劇,第2集[82]
2017 不適用 The Game Makers: Inside Story 網劇,5集[83]
2017 特效化妝師大對決 Face Off 第12季第7集[52]
2023 最後生還者 The Last of Us[56] 電視劇,編劇兼執行製片人

獎項與提名

年份 獎項 類別 獲提名 結果 來源
2013 第31屆金搖杆獎 最佳敘事 《最後生還者》 獲獎 [29]
2013 第5屆獨立遊戲獎 最佳故事 《最後生還者》 提名 [84]
2013 《Hardcore Gamer》2013年度遊戲獎 最佳寫作 《最後生還者》 獲獎 [85]
2013 《Hardcore Gamer》2013年度遊戲獎 最佳故事 《最後生還者》 提名 [86]
2013 Destructoid 2013年度最佳 最佳故事 《最後生還者》 提名 [87]
2013 Giant Bomb 2013年度遊戲獎 最佳故事 《最後生還者》 獲獎 [88]
2013 每日電訊報》電子遊戲獎2013 最佳劇本 尼爾·德魯克曼 獲獎 [89]
2013 每日電訊報》電子遊戲獎2013 最佳監製 尼爾·德魯克曼和布魯斯·斯特拉利 提名 [89]
2014 GameTrailers年度遊戲獎2014 最佳故事 《最後生還者》 獲獎 [90]
2014 IGN 2013年度最佳 最佳PS3故事 《最後生還者》 獲獎 [91]
2014 IGN 2013年度最佳 最佳全平台故事 《最後生還者》 提名 [92]
2014 第66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電子遊戲寫作傑出成就 《最後生還者》 獲獎 [30]
2014 第17屆年度DICE獎 故事傑出成就 《最後生還者》 獲獎 [93]
2014 2014年西南偏南遊戲獎 卓越敘事 《最後生還者》 獲獎 [94]
2014 第10屆英國學院遊戲獎 故事 《最後生還者》 獲獎 [27]
2014 第14屆年度遊戲開發者選擇獎 最佳敘事 《最後生還者》 獲獎 [28]
2015 第67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電子遊戲寫作傑出成就 《最後生還者:往日餘燼》 獲獎 [34]
2015 IGN澳大利亞黑貝塔精選獎2014 最佳敘事 《最後生還者:往日餘燼》 獲獎 [95]
2015 第11屆英國學院遊戲獎 故事 《最後生還者:往日餘燼》 獲獎 [33]
2016 2016年金搖杆獎 最佳敘事 《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 提名 [96]
2016 遊戲大獎2016 最佳敘事 《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 獲獎 [44]
2017 第69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電子遊戲寫作傑出成就 《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 獲獎 [45][97]
2017 第13屆英國學院遊戲獎 敘事 《神秘海域4:盜賊末路》 提名 [98]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White, Sam. The Last of Us Part II: how Naughty Dog made a classic amidst catastrophe. GQ. Condé Nast. 2020-06-09 [2020-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1). 
  2. ^ 2.0 2.1 2.2 2.3 Druckmann, Neil. Neil Druckmann - Bio.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5-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0-30). 
  3. ^ 3.0 3.1 Neil Druckmann.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Center.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4. ^ Zeldin, Ashley; Druckmann, Neil; Cambier, Ricky; Newman, Anthony. The Last of Us design panel. International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 Santa Monica. 2014-04-03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I was born, and I lived for several years, in Israel. 
  5. ^ מה ומי במיאמי [What and who in Miami]. Ynet. 2015-02-20 [2017-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LeFebvre, Rob. The Last of Us. Creative Screenwriting. 2013-08-06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7. ^ Park, Gene. Here's why Abby uses a golf club in 'The Last of Us Part II'. The Washington Post. Nash Holdings. 2021-03-03 [202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8. ^ Druckmann, Neil [@neil_druckmann]. 20 years ago my brother snuck me into my first E3. Proud that now I can get him the VIP treatment. @cavemansQuest (推文). 2017-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透過Twitter. 
  9. ^ 9.0 9.1 Druckmann, Neil [@neil_druckmann]. 5 jobs (推文).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0) –透過Twitter. 
  10. ^ Druckmann, Neil. Neil Druckmann - Work.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5-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2-02). 
  11. ^ 11.0 11.1 Druckmann, Neil. Neil Druckmann - Resum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015-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18). 
  12. ^ Siegel, Lucas. UNCHARTED Territory: Behind Game Writing w/ Neil Druckmann. Newsarama. Purch. 2011-06-02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13. ^ 13.0 13.1 13.2 13.3 Meet Naughty Dog's Renaissance man, Neil Druckmann. Edge. Future plc. 2013-06-05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14. ^ 14.0 14.1 Neil Druckmann. Naughty Dog.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1-01). 
  15. ^ Rost, Bob. NES Games. Bob Rost.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6). 
  16. ^ 16.0 16.1 16.2 16.3 Hansen, Ben. New Tricks: An Interview With Naughty Dog's Co-Presidents. Game Informer. GameStop. 2012-02-22 [2015-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7). 
  17. ^ 17.0 17.1 High Impact Games. Jak and Daxter: The Lost Frontier. v. 1.0. PlayStation Portable and PlayStation 2.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2009-11-03. Credits. 
  18. ^ 18.0 18.1 Druckmann, Neil. UNCHARTED: Eye of Indra – First Episode on PSN Today. PlayStation Blog.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2009-10-22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19. ^ Langshaw, Mark. Druckmann to make graphic novel debut.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2010-01-21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20. ^ 20.0 20.1 20.2 Langshaw, Mark. Neil Druckmann talks 'A Second Chance At Sarah'.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2010-02-09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21. ^ Langshaw, Mark. Neil Druckmann talks 'A Second Chance At Sarah'.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2010-02-09 [201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22. ^ A Second Chance At Sarah HC Review Roundup. Dark Horse Comics. 2014-08-19 [201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1). 
  23. ^ Gaston, Martin. Naughty Dog reveals how axed Jack and Daxter reboot led to The Last of Us.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3-10-04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24. ^ 24.0 24.1 24.2 Webster, Andrew. The power of failure: making 'The Last of Us'. The Verge. Vox Media. 2013-09-19 [2014-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0). 
  25. ^ Official PlayStation Magazine.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ast of Us, direct from Naughty Dog. GamesRadar. Future plc. 2015-03-23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26. ^ Hussain, Tamoor. The Last of Us review round-up: 'Easily Naughty Dog's finest moment'.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Future plc. 2013-06-05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27. ^ 27.0 27.1 Karmali, Luke. BAFTA Games Awards 2014 Winners Announced. IGN. Ziff Davis. 2014-03-13 [2015-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28. ^ 28.0 28.1 Pitcher, Jenna. The Last of Us cleans up at the 2014 Game Developer Choice Awards. Polygon. Vox Media. 2014-03-20 [2015-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29. ^ 29.0 29.1 Hussain, Tamoor. Golden Joysticks 2013: Full list of winner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3-10-26 [2015-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30. ^ 30.0 30.1 WGA Award Winners & More — 2014 Writers Guild Awards. Deadline Hollywood.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4-02-01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31. ^ 31.0 31.1 Jayne, Jeremy. The Last of Us Developers Talk Left Behind DLC [SPOILERS].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4-02-17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32. ^ Cook, Dave. The Last of Us: Left Behind review round-up, all the scores here. VG247. 2014-02-14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33. ^ 33.0 33.1 Nutt, Christian. BAFTA Awards honors Destiny, Monument Valley, and David Braben. Gamasutra. UBM plc. 2015-03-12 [2015-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3). 
  34. ^ 34.0 34.1 WGA Award Winners & More — 2014 Writers Guild Awards. Deadline Hollywood.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5-02-14 [201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35. ^ Hamilton, Kirk. Video Gaming's Latest Breakthrough Moment. Kotaku. Gawker Media. 2014-02-17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2). 
  36. ^ 36.0 36.1 Goldfarb, Andrew. The Last of Us Prequel Comic, Art Book Revealed. IGN. Ziff Davis. 2012-10-12 [2014-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0). 
  37. ^ Nadler, Lonnie. Review: 'The Last of Us: American Dreams' #4. Bloody Disgusting. 2013-08-01 [201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8). 
  38. ^ Schedeen, Jesse. The Last of Us: American Dreams #4 Review. IGN. Ziff Davis. 2013-07-31 [201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8). 
  39. ^ 39.0 39.1 Moriarty, Colin. The Last of Us' Directors Are Officially Heading Up Uncharted 4. IGN. Ziff Davis. 2014-06-02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40. ^ Dyer, Mitch. Uncharted PS4 Writer Amy Hennig Leaves Naughty Dog. IGN. Ziff Davis. 2014-03-04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41. ^ Hussain, Tamoor; Butterworth, Scott. Uncharted 4 Interview: Naughty Dog on Crafting a Legendary Ending.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6-04-04 [201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6). 
  42. ^ 42.0 42.1 42.2 Hanson, Ben. The Challenges Of Writing Uncharted 4: A Thief's End. Game Informer. GameStop. 2015-01-26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43. ^ Hussain, Tamoor. Uncharted 4 Review Roundup.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6-05-05 [201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7). 
  44. ^ 44.0 44.1 Stark, Chelsea. The Game Awards: Here's the full winners list. Polygon. 2016-12-01 [201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2). 
  45. ^ 45.0 45.1 Barsanti, Sam. The Writers Guild really liked Moonlight and Atlanta. The A.V. Club. The Onion. 2017-02-19 [201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0). 
  46. ^ 46.0 46.1 Naughty Dog. Uncharted: The Lost Legacy. v. 1.0. PlayStation 4.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2017-08-22. Credits. 
  47. ^ Vejvoda, Jim. Screen Gems to Distribute Sam Raimi-Produced The Last of Us Movie. IGN. Ziff Davis. 2014-03-06 [2015-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7). 
  48. ^ Watts, Steve. The Last of Us Movie to Have 'Big Changes'. IGN. Ziff Davis. 2016-01-27 [2016-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49. ^ Schwartz, Terri. Naughty Dog's Neil Druckmann Offers Updates on Uncharted, Last of Us Movies. IGN. Ziff Davis. 2016-04-04 [2016-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50. ^ Brew, Simon; Lambie, Ryan; Leane, Rob; Howard, Kirsten. The Last of Us: game director no longer keen on movie plans. Den of Geek. Dennis Publishing. 2018-02-26 [201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51. ^ 51.0 51.1 Hilliard, Kyle.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Had Some Of The Best Playtesters In The Industry. Game Informer. GameStop. 2017-04-27 [201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9). 
  52. ^ 52.0 52.1 Feral Fungi. Syfy. Comcast. [2017-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4). 
  53. ^ Wells, Evan. An Update from Studio President Evan Wells. Naughty Dog.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2018-03-09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0). 
  54. ^ Makuch, Eddie. The Last of Us 2 Brings on Westworld Writer; Story Described as "Intense".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6-12-05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7). 
  55. ^ Makuch, Eddie. The Last of Us 2: Bruce Straley Not Returning to Direct.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6-12-04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56. ^ 56.0 56.1 Otterson, Joe. 'The Last of Us' Series in Development at HBO From 'Chernobyl' Creator. Variety. 2020-03-05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6). 
  57. ^ Neil Druckmann named co-president of Naughty Do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ameIndustry.2020-12-04.[2020-12-13].
  58. ^ 58.0 58.1 Mc Shea, Tom; Jayne, Jeremy. The Last of us Developers Talk Movie Influences and Storytelling.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4-02-12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4). 
  59. ^ Byrd, Matthew. Naughty Dog's Neil Druckmann Hints at His Next Story. Den of Geek. Dennis Publishing. 2016-07-15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Lanz, Michelle. A peek into Naughty Dog game creator Neil Druckmann's creative process. KPCC. Southern California Public Radio. 2016-07-14 [201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5). 
  61. ^ Neil Druckmann di Naughty Dog omaggia Sam Lake di Remedy su Twitter.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16-05-08 [2016-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6). 
  62. ^ Druckmann, Neil; Straley, Bruce. Neil-ND comments on Hi, we're Neil Druckmann (Creative Director) and Bruce Straley (Game Director) of The Last of Us and The Last of Us: Left Behind at Naughty Dog. AUA!. Reddit. 2014-02-22 [2015-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Ico, Resident Evil 4, and Monkey Island 2 
  63. ^ Ken and Roberta Williams (Sierra) - The Game Awards 2014. Gamerview. 2014-12-06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2) –透過YouTube.  存档副本.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2. 
  64. ^ The Last of Us - The Best Film Of The Year (That Wasn't Actually A Film). Empire (Bauer Media Group). 2013-12-18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4). 
  65. ^ Druckmann, Neil. International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 Toronto 2013 keynote (演講). Toronto. 事件發生在 37:36. 2013-09-16 [2016-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7) –透過YouTube. 
  66. ^ Suellentrop, Chris. 'Uncharted 4' Director Neil Druckmann on Nathan Drake, Sexism in Games. Glixel. Wenner Media. 2016-05-24 [2016-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7). 
  67. ^ Mayton, Joseph. Change in gaming: How Anita Sarkeesian's GDC Ambassador Award is a game-changer. Tech Times. 2014-04-11 [2016-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6). 
  68. ^ Brack, Elizabeth. Gamers divided over the Sarkeesian feminism debate. Nique.net. 2014-09-12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69. ^ 69.0 69.1 Makuch, Eddie. Naughty Dog surprised by backlash over The Last of Us gender roles.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3-08-09 [201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70. ^ Makuch, Eddie. Naughty Dog: games don't need males on cover to sell.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2-12-16 [201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0). 
  71. ^ Druckmann, Neil. The Last of Us wins the 2014 Writers Guild Award for Videogame Writing.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2014-02-05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3). To my awesome wife ... Maya, you've always pushed me to be a more honest writer.  存档副本.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72. ^ Game Informer. Naughty Dog's Disaster Plans. GameSpot. 2012-02-15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存档副本.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73. ^ 73.0 73.1 Shuman, Sid. Eternally Yours. PlayStation Blogcast (Podcast). 2020-04-04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number=被忽略 (幫助)
  74. ^ Druckmann, Neil; Straley, Bruce. Neil-ND comments on Hi, we're Neil Druckmann (Creative Director) and Bruce Straley (Game Director) of The Last of Us and The Last of Us: Left Behind at Naughty Dog. AUA!. Reddit. 2014-02-22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My daughter was a huge inspiration for my writing in the game. 
  75. ^ Baker, Troy; North, Nolan; Johnson, Ashley; Druckmann, Neil. The Last of Us: The Definitive Playthrough-P15. Retro Replay. 2020-02-25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76. ^ Dornbush, Jonathon. The Last of Us Part 2 Creative Director on Joel's Role, Ellie's New Relationship. IGN. Ziff Davis. 2019-09-27 [201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6). 
  77. ^ Druckmann, Neil; Straley, Bruce. Introduction. The Art of The Last of U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ark Horse Comics. June 2013: 7. 
  78. ^ Druckmann, Neil; Straley, Bruce. The Last of Us. Wright, Brendan (編). The Art of Naughty Dog.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ark Horse Comics. October 2014: 126–145. 
  79. ^ Naughty Dog and Area 5. Grounded: Making The Last of Us.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2013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存档副本.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80. ^ Monacelli, Eric. The Last of Us: New Heads Revealed, Neil Druckmann PBS Interview. PlayStation Blog.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2013-11-18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81. ^ Brooker, Charlie. How Videogames Changed the World. 2013-11-30. Endemol UK. Channel 4. 
  82. ^ Wheaton, Wil. Conversations with Creators with Wil Wheaton Premieres July 7th. PlayStation Blog.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2015-06-22 [2015-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0). 
  83. ^ Spangler, Todd. Top Video-Game Creators Featured in 10-Part Interview Series.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7-02-08 [2017-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84. ^ Smith, Rob. Inside Gaming Awards 2013 Nominees Announced. Machinima.com. 2013-11-21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85. ^ 2013 Best Writing. Hardcore Gamer. 2013-12-21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86. ^ 2013 Best Story. Hardcore Gamer. 2013-12-21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87. ^ Hansen, Steven. The winner of Destructoid's best of 2013 story. Destructoid. 2013-12-24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88. ^ Giant Bomb's 2013 Game of the Year Awards: Day Two. Giant Bomb. CBS Interactive. 2013-12-24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89. ^ 89.0 89.1 Hoggins, Tom. Telegraph Video Game Awards 2013.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Telegraph Media Group. 2013-12-31 [2015-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90. ^ Winners Montage – GameTrailers Game of the Year Awards. GameTrailers. 2014-01-07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91. ^ Best PS3 Story – IGN's Best of 2013. IGN. 2013-12-1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92. ^ Best Overall Story – IGN's Best of 2013. IGN. 2013-12-1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93. ^ Game Title: The Last of Us. Academy of Interactive Arts & Sciences. 2014-02-07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94. ^ Blanchard, Bobby. 2014 SXSW Gaming Awards: So Many Amazing Winners!. South by Southwest. 2014-03-09 [2015-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6). 
  95. ^ Black Beta Select Awards 2014. IGN. Ziff Davis. 2015-02-20 [2015-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4). 
  96. ^ Loveridge, Sam. Golden Joystick Awards 2016 voting now open to the public. Digital Spy. Hearst. 2016-09-15 [2016-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1). 
  97. ^ Mitchell, Gregg; Gordon, Jason. 2017 Writers Guild Awards Winners Announced.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West. 2017-02-19 [201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0). 
  98. ^ Webber, Jordan Erica. Bafta games awards 2017: Inside and Uncharted 4 lead the way.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7-03-09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