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區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4月17日) |
崇文區原是北京市曾經的一個市轄區,面積16.46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位置在東經116°23′到116°26′,北緯 39°52′-39°54′之間。全區地勢平坦,在海拔40米左右。2010年7月1日,崇文區與北臨的原東城區合併,合併後改為新的東城區。
崇文區 | |
---|---|
縣 | |
北京站 | |
崇文區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9°53′27″N 116°24′48″E / 39.8909°N 116.4132°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北京市 |
撤銷 | 2010年7月1日 |
面積 | |
• 總計 | 16.52 平方公里(6.38 平方英里) |
海拔 | 40 公尺(130 英尺) |
人口 | |
• 常住 | 35.8萬人 |
• 密度 | 21,671人/平方公里(56,127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100061 |
電話區號 | 10 |
行政區劃代碼 | 110103 |
崇文區位於北京城區東南部,永定門和前門之間,除此之外在永定門外有一塊地方原來也屬於崇文區。周圍區為:東為朝陽區,南為豐臺區,西為宣武區,北為原東城區。
歷史沿革
1950年5月,北京市城區調整為九個區(一區至九區),原八、九區並為六區、十區改為七區,十二區改為九區。
1952年9月1日,改六區為前門區,改七區為崇文區,九區撤銷,其東部從天橋南大街以東,珠市口東大街以南九個段併入崇文區。
1955年9月,將原東郊區的廣渠門外和東便門大橋以東部分以及豐臺區的永外地區劃入崇文區。
1958年6月1日,原前門區撤銷,以前門大街為線,東、西分別劃屬崇文、宣武二區(前門大街以東,珠市口東大街以北包括打磨廠、西湖營、巾帽、薛家灣四個地段併入崇文區)。
合併
2010年7月1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崇文區與北臨的東城區合併,合併後改為新的東城區。[1]合併後,原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號碼不再分配「110103」與「110104」號段,改為「110101」與「110102」。
歷史背景
在合併前夕的2009年,崇文區GDP為176.95億元,而東城區的GDP為945.4億元,二者經濟差距巨大。距離天安門不到900米的地方就是棚戶區,缺乏基本的衛生和管理。
國務院批覆
2010年7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北京市政府關於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北京市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以原東城區、崇文區的行政區域為東城區的行政區域;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改善
在合併後,東城區對現有的空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了核心區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也解決四個區結合部管理薄弱的狀況。
爭議
《光明日報》認為一左一右,一東一西,一生一死,一文一武的兩座城門被賦予了不少特殊的含義,比如「文成武德,文武並重」「文治武安,江山永固」。而今天看來,崇文、宣武,可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對內以文治國,半部論語治天下,謂之「崇文」;對外以武安邦,不戰而屈人之兵,謂之「宣武」。簡單的兩個地名,其實承載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治國思想。但在合併後,崇文宣武變成了東城西城,「文武」變「東西」的遺憾已然造成,後悔抱怨也已無濟於事。[2]
行政區劃
旅遊
商業
崇文區過去是北京的手工藝品和商業區,至今這裡保留了許多手工藝品制坊。北京最老的絲綢商行和兩家正宗北京烤鴨店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