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地理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國土面積803,940平方公里;毗鄰國家有印度、中國、阿富汗和伊朗。巴處在北緯23度30分至36度45分,東經61度至75度31分之間,南北長1,600多公里[1],主要山脈有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最長河流印度河自北向南幾乎穿貫巴全境,和其四條主要支流傑盧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和薩特勒季河一起被稱為「五水」;西部邊境的開伯爾山口和波倫山口是傳統上連接中亞和南亞的必經要道。印度河平原為巴最富庶的農業區,有世界上最發達的灌溉網絡。接近海平面的喀奇濕地為陸地最低點,位於中、巴邊界的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為至高點;由於地勢高低差異,造成氣候的多樣化。受歐亞與印度二大板塊撞擊的影響,使得巴基斯坦成為地震多發區。
地域範圍
巴基斯坦西和伊朗交界,西北和阿富汗接鄰,東北和中國接壤,東和印度相連,南濱臨阿拉伯海。由於位處地理要衝,因此與週邊鄰國有許多領土及邊界爭議。
巴伊邊界線
巴基斯坦獨立以前,原屬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893年,英屬印度政府與伊朗兩國在俾路支地區劃定長909公里的邊界線,並於1957年正式簽署邊界協議,至此不再有邊界糾紛。
巴阿邊界線
在巴基斯坦西北側與阿富汗有長達2,640公里的邊境線。其中北邊延興都庫什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山脊,在地處阿富汗國境內為一處狹長地帶稱為瓦罕走廊,此通連中國新疆的東西向戰略要道同時區分了巴基斯坦與未接壤的塔吉克斯坦。傳統上興都庫什山脈被認為是印度教徒抵禦中亞入侵的天然屏障。目前巴阿實際邊境線稱為杜蘭德線,該線於1893年由當時的英屬印度政府外務大臣莫蒂默·杜蘭主持劃定,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未遭到什麼困擾。該線的合法性後來遭到了阿富汗政府和跨越巴阿邊境的普什圖族質疑。阿富汗聲稱杜蘭德線是強者強加給弱者的,而這條線對重建一個國家——普什圖尼斯坦有利;巴基斯坦則聲稱自己是英屬印度在該地區的繼承者,重申該線的永久合法性,故杜蘭德線現仍為巴阿兩國的實際分界線。
巴中邊境線
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東部的邊界終點也就是中國、巴基斯坦邊境的起點,向東南延伸至錫亞琴冰川山口為止,全長約500公里。從1961年至1965年,中、阿兩國簽署一系列關於解決邊界問題的協議,最終並達成新的邊界條約。
巴控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原查謨克什米爾土邦84,159平方公里的面積,包括阿扎德克什米爾和北部地區。阿扎德克什米爾面積11,639平方公里;北部地區包括吉爾吉特和巴爾蒂斯坦兩地,總面積72,520平方公里。北部地區具有極大的特點,世界上14座8千米以上的山峰在該地區有4座,同時因其擁有眾多的冰川而被譽為「地球第三極」(北極和南極之外的第三極)。1947年印巴分治以後,這一地區的邊界糾紛也是印、巴兩國糾紛源頭。自1984年以來,錫亞琴冰川一帶成為印、巴兩國解決邊界糾紛的競技場,衝突雙方有很多軍人就長眠於此。
巴印邊境線
巴印停火線自錫亞琴冰川附近開始向西再轉向西南延伸至拉合爾東北約130公里處,全長770公里,於1947年至1948年印巴戰爭結束期間由聯合國主持劃定。該停火協議於1949年1月1日正式生效,之後又經歷長達18個月的交戰,於1972年7月再簽署《西姆拉條約》,因此停火線有所調整。自此以後,印巴停火線也被稱為人們熟知的兩國「實際控制線」。
巴印邊界總共長1,280公里。印度獨立和印巴分治時,旁遮普與孟加拉地區邊界由英國邊界委員會主席西里爾·拉德克利夫於1947年主持劃定,最終方案以其名字冠稱,為「拉德克利夫裁決」。儘管邊界劃分沒有遭到原則上的爭議,但邊界兩邊群情亢奮。印度人一直期望原有的邊界進一步西移,因此放棄了拉合爾;巴基斯坦則希望邊界進一步朝東移動,進而得到原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的控制權。
南部邊界不像北部邊界有許多爭議。位於信德省的塔爾沙漠與喀奇濕地南側交界處的邊界問題在1923年至1924年間首度釐清。印巴分治以後,巴基斯坦對信德省南部邊界有所爭議並向東取得較大的領土。和1965年爆發於克什米爾的印巴戰爭相比,這一帶邊界爭議不多,涉及的範圍不廣。因為南部邊界導致的敵意問題在英國的斡旋下,由聯合國主持於1968年2月19日簽署條約。涉及的邊界線總長度為403公里,最終由印、巴兩國共同勘探。巴基斯坦開始申明的領土爭議面積9100平方公里,最終獲得780平方公里。邊界南端長80公里,呈東至西南走向,至阿拉伯海的爵士灣(Sir Creek)入海口,具體位置雙方至今仍在爭議之中。
地理環境
巴基斯坦大致分為三大地理區:北部高地、印度河平原(包括旁遮普省和信德省)、俾路支高原。另外有些地理學家指出還有另外的地區,如與阿富汗交界的西部山區不屬於俾路支高原;與印度的交界地區,諸如薩特累季河以南有個塔爾沙漠將印度河平原分隔開來。不過用一條自開伯爾山口向東延伸的線、一條從伊斯蘭堡朝西南沿該國中部走向的線可以簡單勾勒出三大地理區。
北部高地
北部高地屬於興都庫什山、喀喇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這一帶有世界第二大山峰——8,611米的喬戈里峰、世界第九高峰——8,215米的南迦帕爾巴特峰,超過半數的山峰標高海拔4,500米以上,50座山峰海拔超過6,500米。在這一帶旅遊和探險困難重重且充滿危險,當局一直企圖將部分地方開闢為旅遊區卻徒勞無功。由於地形崎嶇和氣候惡劣,作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使巴基斯坦免於北部的動盪和入侵。
俾路支高原
北部高地以南和印度河平原以西,是沿阿富汗邊境的沙非德山脈、蘇來曼山脈和基爾塔爾山脈,這些山脈構成信德省的西邊界,而且幾乎向南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海拔較低的地區和北部相比天氣多旱,其山脈大體上向西南延伸橫跨俾路支省。信德省、俾路支省的南部到北部山谷構成了天然屏障,阻礙了來自阿拉伯海以西的民族經莫克蘭海岸向印度河平原遷徙的過程。
沿阿富汗邊境有數個山口將山脊切斷。科加山口(Khojak)位於俾路支省基達西北約80公里處;開伯爾山口位於白沙瓦以西40公里,是通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要道;更北一些的布羅葛爾山口是通向瓦罕走廊的必經之路。
印度河平原
巴基斯坦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陸地適合農業開發,幾乎所有的可耕地都用於耕作,但是其產能卻低於世界平均。北方高寒山區、南部沙漠和西部高原農業耕種稀少;在旁遮普和信德北部,其肥沃的土地幾乎養活了巴基斯坦全國龐大的人口。
「印度河」(Indus)之名源自梵語「sindhu」,「sindhu」梵語即「海洋」之意,由 「sindhu」派生的詞語有Sindh(信德地區,信德省)、Hindu(印度教,印度教徒)和India(印度)等。作為世界主要大河和巴基斯坦的重要河流,印度河的源自於中國西藏,另一條同樣源自於西藏流入巴基斯坦的河為薩特累季河,薩特累季河於旁遮普地區匯入印度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內的主要支流有喀布爾河、傑赫勒姆河(Jhelum)、奇納布河(Chenab)、拉維河(Ravi)與薩特累季河(Sutlej)。印度河集水區超過1百萬平方公里,由淤泥形成的沖積平原——印度河盆地因而土壤肥沃,據此發展的農業文明至少超過五千年。
水利建設
印度河上游盆地包括旁遮普地區,下游盆地自東部支流的匯合處——潘季納德河開始,向南延伸至阿拉伯海沿岸。旁遮普(Punjab)原意就是「五水之地」之意即印度河、傑赫勒、奇納布、拉維和薩特累季河匯流的地區,而薩特累季河主要位於印度境內。英屬印度時期,英國人在旁遮普省南部建立了運河系統,使原本乾旱的地區出現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當時的英國人企圖用水利灌溉來控制這一地區,終使這地區的社會和政治受到深遠的影響。
巴基斯坦有兩大攔河大壩:鄰近著名佛教遺址塔克西拉的塔貝拉壩以及旁遮普省與阿扎德克什米爾兩省分界河——傑赫勒河上的曼格拉大壩。另一個瓦薩克大壩(Warsak)規模較小,位在鄰近白沙瓦的喀布爾河上。這些水利工程在英屬印度時期由英國人主持修造,巴國獨立以後進行了擴建改造,至今對巴國的國民經濟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儘管1992年洪水對旁遮普和北方高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但這些工程仍能承受這場洪水的考驗。
板塊運動與地震
巴地處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結合部。受二大板塊撞擊的影響,地震頻繁。東南部的旁遮普省和信德省位於印度板塊的西北角;西部俾路支省和西北邊境省地處歐亞板塊,即位於地跨中東與中亞的伊朗高原東緣;東北部的北部地區和阿扎德克什米爾處在印度板塊邊緣,地理上屬於中亞,這一帶因兩大板塊的碰撞和擠壓成為地震多發區。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使喜馬拉雅山脈抬升,並因此造成巴國境內地震頻發,基達為地震多發區。1931年爆發了強烈地震,隨後於1935年發生的地震震級更高,小城基達幾乎全毀,鄰近的軍事駐地傷亡慘重,至少有2萬人遇難。另外,1965年一次震中位於西北邊境省科伊斯坦縣的地震也造成了嚴重的傷亡。發生於1991年的地震,儘管位於西北邊境省內的村莊幾乎毀損殆盡,但這次地震傷亡人數卻比1935年地震少得多。最近的一次地震即發生於2005年10月8日的克什米爾大地震,巴控區內死亡人數達73,000人。
領土概況一覽
面積:
- 總面積:803,940平方公里
- 陸地面積:778,720平方公里
- 水域面積:25,220平方公里
面積比較:相當於稍多於兩個雲南省,或略少於四個陝西省的面積。
陸地邊界:
領海權聲明:
海拔高度之最:
氣候
巴基斯坦地處溫帶,氣候乾燥,夏季炎熱,而冬季因各地地理位置的不同溫差極大,或涼爽或寒冷。降雨量少,而且各地差異很大。如阿拉伯海沿岸地區通常氣候溫暖,而冰封雪地的喀喇崑崙山脈和北方高地四季寒冷,只有每年的五月、六月才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
巴基斯坦的一年分為四季,冬季涼爽,為12月至次年2月;春季炎熱、乾燥,為3月至5月;夏季多雨,6月至9月,西北屬季風氣候;10月至12月為季風減退季節。各地季節有差異,甚至有的地區可能季節不太分明。
首都伊斯蘭堡的1月平均最低氣溫2°C,6月平均最高氣溫40°C。每年一半的降雨集中在7至8月,這兩個月月均降雨255毫米。其餘月份降雨偏少,月均降雨量50毫米,春季多冰雹。
巴國最大城市卡拉奇為全國的工商業中心,和首都伊斯蘭堡相比氣候濕潤而少雨,只有7月、8月的平均降雨量超過25毫米,其餘月份極為乾燥。和伊斯蘭堡相比,溫差也不大,1月平均最低溫度13°C,夏季平均最高溫度34°C。和旁遮普其他地方相比,儘管卡拉奇氣溫不算高,但由於濕度大,舒適感相對較低。
在旁遮普大部分地區可以感受涼爽的冬季。這個季節女性圍絲巾,男性則穿着較厚實,但極少有家庭生暖。2月中旬氣溫開始回升,春季持續到4月中旬,之後步入夏季。反常的西南季風到5月份到達旁遮普。自1970年代早期以來,季風引發的洪災頻頻發生。6月和7月是炎熱的天氣,儘管官方監測到少數地區出現46°C極端高溫,也有過51°C高溫的極端天氣出現中暑身亡的媒體報道。曾出現的局部高溫記錄達到54°C,於1993年發生在木爾坦。8月份的炎熱因雨季的到來,舒緩了人們的不適,之後夏季的炎熱慢慢結束,到了10月天氣漸漸涼爽起來。
自然資源
巴國主要自然資源為耕地,分布廣泛的天然氣和石油儲藏。能源蘊藏藏量大,包括天然氣、石油和煤炭資源;旁遮普省岩鹽礦帶為世界著名的純鹽沉積礦。全國約28%陸地宜於耕作,有世界級的灌溉系統。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水稻、玉米、高梁、粟、豆類、甘蔗和油類作物,包括各類水果和蔬菜種植,這些作物占全國作物產出的75%。
出口的天然資源和半成品主要有木材、棉紡織品、皮革、水泥和大理石等,其他出口產品包括地毯、皮革製品和瓷磚等。鉻鐵礦、鐵礦石、銅礦、金和銀等礦藏豐富,其他珍貴礦石資源有寶石和大理石,非金屬礦藏有石灰石、石膏、硫磺、耐火土和硅石等。有巨大的水利發電蘊藏量,但由於受到國際國內政治因素的制約致使能源開發速度緩慢,至今仍舊面臨能源短缺局面。
土地利用:
- 可耕地:27%
- 常年作物:1%
- 牧場:6%
- 林地和森林:5%
- 其他:61% (1993年)
- 灌溉地:171,100平方公里(1993年)
可持續發展
巴基斯坦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提出了三大目標,即自然資源保護、促進穩定發展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報告看起來象對中央和各省政府、商業領域、非政府組織、地方團體和每個公民的行動號召。農業生產造成的非點源污染包括富營養物、沉積物、動物廢料、殺蟲劑和化肥等污染,農業非點污染源經過直接滲透、地表水的沖刷造成污染,各種農事活動也造成土壤團粒的破壞;因侵蝕造成的沉積物直接影響魚類棲息地和濕地。另外,消耗過剩的農業化學物質導致水和其他流體物質的污染。流體物質直接影響水生物的棲息環境,諸如溫度升高、水中氧氣減少。非點源污染造成地表水中絕大多數剩餘營養物質為化肥、動物排泄物,結果直接導致地表水富營養化。農業生產中控制病蟲害的殺蟲劑同樣污染地表水資源,這種污染在農田澆灌後,經過水的沖刷,經過流體物質也造成水的污染和富營養化;另外就是鄰近河岸的放牧可能直接造成環境破壞。
為了爭取公眾和社會組織的改變習慣和嘗試,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承認社會在價值觀上需要有兩大改變,即恢復傳統穆斯林使用坎兒井的習慣,恢復團體精神與責任感。
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提出了十四大優先發展的領域,即農田水土保持、改進灌溉效率、保護河流源頭(分水嶺)、支持森林墾復、牧場恢復與改善牲畜飼養、保護水體和保持水產養殖業持續穩定、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能源使用效率、開發可再生資源、增強污染防治、提倡節約型城市、支持機構組織節約公共資源、整合治污和環保計劃、保護文化遺產。並在這些領域提出了68個具體可實施項目,每個項目有長期目標和預期效果,並測算十年內的具體投入。基於環境保護的潛在影響,這些優先發展領域已經獲得巴國非政府組織、婦女組織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關注,這些組織與巴國政府一道致力於推進這項工作,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建議將優先發展領域納入巴國(1993-98)第八個五年計劃。
環保
1990年代以前,巴基斯坦對污染和環境保護問題並未引起重視,但對諸如衛生設施和飲用水問題進行了基本的政府審查。1987年,大約6%的農村居民和51%的城市居民具備基本的衛生設施,1990年,總計9,760萬約占巴國人口80%的居民還沒有抽水馬桶,但1990年在改善飲用水供應方面獲得巨大成功,約占全國人口一半的人喝上清潔的飲用水。巴國議會醫藥委員會(Pakistan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的研究人員承認,全國患病者中大量因喝不潔飲用水致病,他們一直對水的安全分級問題存在置疑。全國有38%的人口喝上了因管道輸送的遭受嚴重污染的水,但各地情況存在差異。如旁遮普地區約90%飲用水為地下水,而信德省只有9%的居民飲用地下水。
《巴基斯坦1988至2003年中期發展規劃》和目前五年國家發展計劃沒有提到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而,對可持續發展問題沒有一個完整政策。國家重點集中在糧食與食品生產、能源需求方面,對較高的人口增長沒有控制,忽視了人口增長和環境問題。
《1992年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報告》試圖糾正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這個報告由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起草,政府就當前因環境帶來的健康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適宜人口發布了白皮書。
環境保護主義者關注的是北部高地山脊地區森林覆蓋面積縮小問題,這個問題最近最近在研究。1989至1990年,每年的森林覆蓋率下降千分之四,結果直接導致1990年代初期的洪水泛濫。
工業的擴張,工廠將有毒物質直接排放至大氣和水中。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在旁遮普省鄉村地區湧現出很多紡織、食品加工企業,其結果導致河流、水渠被污染。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化肥和殺蟲劑廣泛使用,全國地下水資源面臨威脅。
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記指出,固態和液態排泄物為污染主要原因,因不潔飲水導致各種疾病。由於僅有城市人口的一半具備基本的衛生設施,農村地區大量的排泄物堆放在路旁和排入水道,或與固體廢棄物混在一起。巴全國僅有三處污水處理廠,其中兩處只是維持間歇性生產作業,由此導致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溪水和河流,而且這些污水流動性很差,用這些污水澆灌蔬菜,再次導致蔬菜的污染。在巴基斯坦,醫學界認為腸胃炎致病致死,就是間接受到水污染所致。
位置較低的地方用於填埋固體垃圾,沒有採取對健康有益的垃圾填埋方式。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對工業有毒廢物傾倒在城市垃圾堆放區表示關注,那些傾倒的有毒工業廢物沒有位置標記,沒有載明傾倒的數量和有毒物質的成份。還有需要關注的,就是城市工業區直接將廢物堆放於地面,導致了淺表層地下水的污染。
卡拉奇的水污染如此嚴重以至於居民只有煮沸才可以使用。在這個城市,由於大多數地區排污設施和供水系統互相交錯,水網的泄漏成為污染的主要原因。諸如此類的污染問題在伊斯蘭堡和拉瓦爾品第也開始出現。
在絕大多數城市,空氣污染漸漸成為重要問題。汽車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總計90%的空氣污染來自汽車。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有25%的一氧化碳來自汽車排放,是其他碳氧化物的20倍;和美國相比,汽車每公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高出3.5倍。
另一個問題即噪聲污染在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沒有提及。自1960年代開始,巴基斯坦廣泛的城市化,在人口高密度地區放鬆了對大型設備的管制,如造成街道擁擠的汽車、卡車和摩托車,還有就是此起彼伏的汽車鳴笛聲和各種馬拉畜力車混雜在一起構成的喧囂和噪聲。
巴基斯坦最主要的自然災害為頻發的地震,尤其是北部和西部的偶發的強烈地震。另外,7月和8月暴雨過後,印度河沿岸常發生洪澇災害。
在環境方面,當今面臨的問題有:未經污水處理導致的水污染,工業廢水污染和農業水土流失;有限的自然水資源;多數人口沒有用上經處理的水;森林砍伐、土壤侵蝕和土地荒漠化。
氣候變化與溫室效應
地處巴北部屬於印度河上游地區的喜馬拉雅山區,研究人員收集到了樹木年輪的標本,樹齡可以追溯到前828年 [2]。通過對樹齡千年的樹木分析表明,巴基斯坦北部山區最近一百年和過去的一千年相比,濕度明顯升高,很可能是由於人類誘發的全球變暖所致。
國際多邊合作
巴基斯坦參與環境保護、氣候與大氣相關的國際公約主要如下:
條約與協議 | |
---|---|
海洋和特定領域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73/78防止船舶污染公約》 |
大氣與氣候 |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蒙特利爾議定書》 |
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與森林 |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濕地公約》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特定常規武器公約》 《s:捕魚及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 |
廢物處理 | 《巴塞爾公約》 |
河流 | 《印度河水協定》 |
相關列表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南亞地理 | |
---|---|
喜馬拉雅山 | 西高止山 | 東高止山 | 阿拉瓦利嶺 | 尼爾基里山脈 | 溫迪亞山脈 | 薩特普拉山脈 | 格羅山脈 | 西瓦利克山脈 | 卡西山地 | 安納馬萊山地 | 豆蔻山地 | 蘇萊曼山脈 | 喀喇崑崙山 | 興都庫什山 | 吉大港山區 | 德干高原 | 塔爾沙漠 | 瑪克蘭海岸 | 焦達訥格布爾高原 | 那加山脈 | 邁索爾高原 | |
中央平原 | 印度河三角洲 | 恆河盆地 | 恆河三角洲 | 馬爾代夫珊瑚礁 | 科羅曼德爾海岸 | 康坎平原 | 拉克沙群島 |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 | 孫德爾本斯 | 喀奇濕地 | |
主要地區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尼泊爾 | 不丹 | 斯里蘭卡 | 孟加拉國 | 馬爾代夫 |